江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华师附中番禺小学511400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是以“多彩的乡音”为主题的四首民族作品,歌曲舒缓、优美,凝结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地方风格及精彩的歌舞表演。教学中,《梦中的额吉》这首歌曲令我深深感动,我感动,不仅是因为这首来自蒙古族民歌宽广、深情的旋律美感,不仅是因为一位年仅12岁蒙古族英俊少年的坎坷经历和动情演唱,更是因为在我视线里这群纯真可爱的孩子们的泪水。我心底里笑了,虽然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此刻我们师生却情感交融……
一、案例描述
《梦中的额吉》是“多彩的乡音”这一单元的第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原是由蒙古人作词、作曲的一首蒙古族民歌,后由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演唱而得到广泛传唱。在歌曲视频中,讲述的是一位12岁的内蒙古大草原少年歌手乌达木,从小活泼可爱,其母亲由于一次交通意外,离开了年幼的乌达木;几年后父亲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幸运的是他选择了成熟与挑战,参加2011年5月29日晚播出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一曲用心灵的呐喊唱给亡母的《梦中的额吉》征服了所有观众。他的歌声穿透了很多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引导孩子们欣赏作品。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我抓住学生喜欢游玩的心理,结合课件引入主题。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道。
于是,我播放了《梦中的额吉》视频,并引导学生们随着歌曲旋律和情境,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交流大草原的美。
“看看,天上云好白、好低啊……”
“你看地上的羊、马、狗在奔跑……”
“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
“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
师生交流着感受,赞美声不断。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又分别欣赏了《梦中的额吉》、《小酒窝》两首作品,从“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这四种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去比较作品的美,引导学生们初步掌握歌曲的风格。
“老师,这首歌曲节奏非常的舒缓。”
“旋律十分优美,使人感到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
“声音好好听,但感觉有些伤感。”
“对呀,对呀……”
“老师,这个人我见过,他参加‘中国达人秀’节目时,也是演唱这首歌。”刘浩森说道。
“对啊,评委和观众都被感动哭了!”
“刚好,老师课前为大家准备了12岁的内蒙古大草原少年乌达木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的表演视频,我们一起来再欣赏一下,好吗?
“好!”在同学生的欢呼声中,我播放了课件。
观赏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的认真、安静,可随着剧情的深入,特别是在节目主持人的煽动下,我发现有些学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连我自己也眼珠泛红。
泪水,让我们师生情感交融!
怎么办?课堂是阳光向上的,艺术带给孩子美的享受,若因此造成孩子心理负担和伤害,那将是教学的严重失败。
该如何打破此时的僵持,引导孩子们愉悦地、正面地享受音乐呢?
二、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地运转着,寻找摆脱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
“在整个节目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主持人、评委甚至是全场的观众都因乌达木坎坷经历而深深震撼或打动时,一个12岁的孩子,失去了双亲,却看不出一丝的自卑和抑郁,满脸充满了自信和坚强,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下来,真的令人感觉十分神奇。……”
“他真的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啊——”杨彬露惊叹道。
“我也没哭啊——”刘卓轩自信地说。
“我没哭——”
“我也没哭——”学生们不约而同道。
“所以,孩子们,我们不必感伤乌达木的经历,不必担心他以后生活,因为从一个草原雏鹰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淡定、什么是成熟、什么才能称得上坚强。”
“我们要像他一样,不让一滴眼泪轻易从自己的眼睛里掉下来,大家能做到吗?”
“能——”同学们坚定地回答。
“那为我们的坚定掌声鼓励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眉开颜舒,课堂氛围也渐渐地活跃起来。
因势利导,在愉悦的氛围下,我们师生一起欣赏了2009年新春音乐晚会上由内蒙古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表演的《梦中的额吉》;学跳简单的蒙古舞;欣赏大草原美丽的风景及淳朴的风土习俗;学习蒙古族坚韧的品质……通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拓展知识内涵,课堂氛围达到了顶峰,孩子们或是随歌起舞,或是“雏鹰展翅”,或是“引吭高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室里欢歌笑语,孩子们笑逐颜开,不亦乐乎。
下课了,微笑着送走孩子们,我如释重负,大声地对自己说:“真的好险呀——”
……
三、分析反思
通过这件事,我感触颇大,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堂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尾。当然,音乐是一门感性艺术,教学中,师生们难免会因作品的感染而“情绪失控”,亦或是快乐的,亦或是忧伤的;课堂上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情,我们无法预知。但是当面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时,我们老师首先心态要冷静,处理的方式要巧妙和机智,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孩子们跨过情感的低潮(或是高潮),将音乐美育教育升华,却不可让课堂偏斜甚至是失控。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所以音乐课堂自然也是情感的课堂。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好的音乐,能使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好的音乐课自然也令孩子们愉悦、欢快,富有美感和驱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洞察孩子们的心理,把握音乐作品的特性,“想生所想,爱生所爱,以生为本”,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真谛,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
目光再回到我们评课上,在评价一堂课时,我们通常会提到“×××老师教态亲切”。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我们艺术类教师“亲切”是远远不够的,上课还必须有“激情”,懂得“煽情”。换句话说,音乐老师只有自己深深地被作品感染了,才能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然后将自己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通过课堂上老师饱含深情、泣语、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这堂课,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4)班孩子们那真情的流露让我为之感动、震撼。我思索着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