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胃癌论文-汪春付,潘文胜,艾新波,仲华,李青松

微小胃癌论文-汪春付,潘文胜,艾新波,仲华,李青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胃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肿瘤,病理学,肿瘤浸润,淋巴转移,胃黏膜,病理学

微小胃癌论文文献综述

汪春付,潘文胜,艾新波,仲华,李青松[1](2009)在《微小胃癌、小胃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胃癌和小胃癌临床、独特的生长模式及病理组织学变迁的特点,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31例微小胃癌和小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胃癌及小胃癌组占同期早期胃癌病例的10.6%;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分别为72.7%、55.0%;黏膜内癌分别为81.8%、35.0%;微小胃癌组不伴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两组脉管浸润均阴性;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癌肿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同型性分别为90.1%、85.0%;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浸润部较表层部分化程度趋向低下者9.7%,趋向高分化3.2%。结论微小胃癌组较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比例高、浸润浅;小胃癌可出现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的发展,微小胃癌及小胃癌自表层部向浸润部发展,病理组织学多趋低分化变迁;绝大部分微小胃癌及半数以上(高、中分化型、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者)的小胃癌,可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汪春付[2](2008)在《微小胃癌、小胃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胃癌和小胃癌临床及病理特点,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2004~2007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微小胃癌和小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胃癌组11例,小胃癌组20例,均术前采用胃镜结合活检病理术前诊断,占同期早期胃癌手术病例的10.6%(31例/293例);微小胃癌组分化型占72.7%(8例/11例),小胃癌组分化型占55%(11例/20例);微小胃癌组黏膜内癌占81.8%(9例/11例),小胃癌组黏膜内癌占40%(8例/20例),显着低于微小胃癌组(P<0.05);微小胃癌组不伴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占5%(1例20例);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脉管浸润均阴性;微小胃癌组癌肿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合致率为81.8%(9例/11例),小胃癌组为75%(15例/20例);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浸润部较表层部分化程度低下趋向者占19.4%(6例/31例),高分化趋向者占3.2%(1例/31例)。结论: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为10.6%,通过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手段得以术前诊断;微小胃癌分化型比例较小胃癌高;小胃癌较微小胃癌浸润深度深;小胃癌出现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的发展,微小胃癌及小胃癌浸润部较表层部病理组织学发生变迁;绝大部分微小胃癌及半数以上(分化型/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者)的小胃癌,可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张金峰,徐景森[3](2005)在《小胃癌和微小胃癌的X线检查和诊断(附12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X线检查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收集资料完整的小胃癌和微小胃癌1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并对其术前X线检查方法和X线异常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小胃癌和微小胃癌的检出率和X线诊断符合率。1资料和方法1·(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05年09期)

吴斌,邱辉忠,牛备战,赵玉沛[4](2003)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附28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近 1 0年收治的2 8例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微小胃癌 1 0例 ,小胃癌 1 8例 ,占同期早期胃癌手术病例的 34 .6 %。其中上消化道造影检出率为 8.3 % ,胃镜检查加活检的检出率为 78.8%。病灶均位于胃体和胃窦部。行胃癌D1根治术 6例 ,D2术 2 2例。小胃癌组的浸润深度显着深于微小胃癌组 (P <0 .0 5)。微小胃癌组无胃周淋巴结转移 ,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 2例 (1 1 .1 % )。术后 5年总生存率为 92 .9% ,其中微小胃癌组为 1 0 0 % ,小胃癌组为85.7%。结论 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 >1 /3。胃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主要手段 ,根治术后 5年生存率高 ,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李道力,万虎,阳小毛[5](2000)在《胃镜诊断微小胃癌39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胃癌与胃良性病变在临床症状及内镜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者鉴别有时非常困难而又十分重要。为总结、掌握微小胃癌的临床特点 ,提高检出率 ,作者总结我院 1 9831 997年胃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 4 54例 ,其中微小胃癌 39例 ,分析如下。(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00年11期)

李天兴,张冰,董申武[6](2000)在《早期胃癌始发阶段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DC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加深认识小胃癌 (SGC)及微小胃癌 (MGC)双对比造影 (DC)X线特征 ,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讨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例SGC及 3例MGCDCX线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分析了 2例漏、误诊病例以及与急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结果 :8例胃镜前DC检查 ,检出SGC 4例 ,MGC 1例 ,误诊溃疡 1例 ,漏诊SGC 1例 ,疑诊 1例。 4例胃镜后DC检查 ,检出SGC 2例 ,MGC1例 ,与胃镜符合 ,检出胃镜漏诊MGC1例。结论 :DC是显示SGC及MGC最好的影像学方法 ,与胃镜密切配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本文来源于《实用放射学杂志》期刊2000年11期)

张戈[7](1999)在《经内镜诊断微小胃癌5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胃癌又称胃内一点癌,是指直径小于5mm的早期胃癌。我院于1994年至1998年通过内镜共查出胃癌96例,其中微小胃癌5例,占5.2%。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5岁,平均为44岁。2.临床症状多为(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1999年06期)

林苹[8](1999)在《微小胃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胃癌罕见,且不易发现,故在实际工作中易误诊或漏诊,笔者复查湛江市人民医院1985~1998年间的病理检查资料,发现有微小胃癌6例,现将资料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例微小胃癌病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4~61岁,平均45岁,<40岁2例,>5(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包国跃,赵桂芬,宋伯根[9](1998)在《微小胃癌实验引发与组织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微小胃癌实验引发的较好方法,观察分析微小胃癌的组织发生,阐明胃粘膜异型增生的癌前意义。方法低剂量(100μg/ml)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结合胃粘膜损伤(40%酒精灌胃,每次1.5ml,每周2次)共20周,引发微小胃癌。结果在实验组131只大白鼠中,得到胃腺癌33例,明显高于未给损伤的致癌剂对照组(P<0.01),其中微小胃癌4例(微小胃癌诱发率为12.12%)微小癌灶7灶。微小胃癌发生于胃固有层,起始于幽门腺区腺管颈部及小凹底部的干细胞。表现为单一的胃型胃癌。其组织类型均为高分化管状腺癌。结论低剂量致癌剂结合胃粘膜损伤可以增加胃癌诱发率,是一种较好的微小胃癌实验引发的方法;从胃癌始发阶段分析,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各种形态均有重要的癌前意义,其中再生型异型增生的癌前意义应被重新认识和重视。(本文来源于《上海铁道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11期)

倪桂宝[10](1998)在《微小胃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胃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倪桂宝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纤维胃镜的普遍应用,近年来微小胃癌的发现逐渐增加。现报告病灶最大直径在5mm以下的微小胃癌22例,就其临床病理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22例微小胃癌来自本院1980年—1996年间手术切除标...(本文来源于《肿瘤研究与临床》期刊1998年02期)

微小胃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微小胃癌和小胃癌临床及病理特点,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2004~2007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微小胃癌和小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胃癌组11例,小胃癌组20例,均术前采用胃镜结合活检病理术前诊断,占同期早期胃癌手术病例的10.6%(31例/293例);微小胃癌组分化型占72.7%(8例/11例),小胃癌组分化型占55%(11例/20例);微小胃癌组黏膜内癌占81.8%(9例/11例),小胃癌组黏膜内癌占40%(8例/20例),显着低于微小胃癌组(P<0.05);微小胃癌组不伴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占5%(1例20例);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脉管浸润均阴性;微小胃癌组癌肿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合致率为81.8%(9例/11例),小胃癌组为75%(15例/20例);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浸润部较表层部分化程度低下趋向者占19.4%(6例/31例),高分化趋向者占3.2%(1例/31例)。结论: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为10.6%,通过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手段得以术前诊断;微小胃癌分化型比例较小胃癌高;小胃癌较微小胃癌浸润深度深;小胃癌出现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的发展,微小胃癌及小胃癌浸润部较表层部病理组织学发生变迁;绝大部分微小胃癌及半数以上(分化型/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者)的小胃癌,可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胃癌论文参考文献

[1].汪春付,潘文胜,艾新波,仲华,李青松.微小胃癌、小胃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9

[2].汪春付.微小胃癌、小胃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D].浙江大学.2008

[3].张金峰,徐景森.小胃癌和微小胃癌的X线检查和诊断(附12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

[4].吴斌,邱辉忠,牛备战,赵玉沛.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附2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

[5].李道力,万虎,阳小毛.胃镜诊断微小胃癌39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0

[6].李天兴,张冰,董申武.早期胃癌始发阶段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DC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

[7].张戈.经内镜诊断微小胃癌5例分析[J].农垦医学.1999

[8].林苹.微小胃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

[9].包国跃,赵桂芬,宋伯根.微小胃癌实验引发与组织发生[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

[10].倪桂宝.微小胃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8

标签:;  ;  ;  ;  ;  

微小胃癌论文-汪春付,潘文胜,艾新波,仲华,李青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