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界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俄语,有界化,动词
有界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烨[1](2019)在《汉俄动词有界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的语言表达式中,谓语动词由于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界化的手段十分丰富,有补语、前附成分、体标记、重迭等方式,其中补语对于动词的有界化作用最显着。在与汉语不同语系的俄语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也很多,但与汉语相同的方式很少。有界化的实现对语法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语法化的成果又丰富了有界化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陈林俊[2](2016)在《从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审视语言中的“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考察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过程,探讨语言中的"界"概念。"无界"与"有界"是事物、动作与状态存在的两种方式。语料分析发现,即使是典型日语持续动词的"无界"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现有界化。持续动词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视点变换的结构性显现。"界"是人类经验在语言中的投射,正如任何事物最终都存在边界一样,有界状态是事态在语言中存在的终极形式。(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丁一[3](2015)在《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切入,探究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研究表明,这类结构依凭不定冠词将事件名词勾勒的动作从量上予以限制,令其发挥有界化功能。这种功能的体验认知基础表现在叁个维度:以过程为基体的片断突显、数态的调整以及有界化的虚拟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思旭[4](2011)在《“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意象图示及相关标记词,对动词"有界""无界"进行新的阐释,并对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进行例释。在分析"了""过"对谓语动词的有界化作用的基础上,尝试把"有界""无界"理论与补语的语义指向相结合,分析补语"完"因语义指向不同而导致其有界化对象的差异。最后从认知上解释宾语的"有指""无指"对补语"完"语义指向及其有界化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1年05期)
韩百敬[5](2009)在《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汉语"界"性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做了探讨,认为语言的不同层位对成分间界性匹配限制的强度不同、界性不同的谓词对其宾语的界性限制强度也不同,但一个自由的语言结构必定有某种量性成分来实现对语义表达的有界化。所有这些语法特征都有认知理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9年12期)
梁亮[6](2009)在《现代汉语“得”字动结构造的ECB认知分析——语言结构有界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界至今主要从语义学、句法学以及语用学的角度对汉语带"得"字动结构造的语句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但上述研究尚不能全面解释"得"字动结构造在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据此本文拟从事件认知边界模型(简称ECB)的角度对该构造进行认知阐释。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并结合精细域理论(e-site)和有界化理论,以此提出ECB(Event Cognitive Boundarization)模型,并以其为理论框架,对国家语(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2-18)
骆锤炼[7](2009)在《吴语的后置副词“添”与有界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吴语后置副词"添"的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文章经过考察认为,"添"与"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当,而且由于后置所产生的句法诱因,使"添"同时还起到谓语的有界化作用。文章并进一步推想,"添"也许还代表着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后置副词的类型。(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刘建远[8](2007)在《正态分布函数的有界化变换及其在粉碎建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态分布是描述自然和社会现象时常用的一种分布函数形式。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描述颗粒系统的粒度分布。通过对自变量进行有界化变换能进一步拓宽正态分布函数的适用范围。本文介绍对正态分布函数进行有界化变换处理使之满足特定应用要求的方法,以有上界的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形式及其在粉碎建模中的应用为重点。(本文来源于《国外金属矿选矿》期刊2007年04期)
刘辰诞[9](2007)在《“界”与有界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界”理论揭示了人类对客观外界事物认识的本质特征,对语言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前辈语言学家的研究局限于对语法范畴的定义,因而对“界”在哪个层次的语言结构中进行讨论最为适当,存在分歧。本文通过考察认为,“界”是人类经验投射到语言的结果,是自然语言表达式的典型特征,表达式结构必须是结构-边界统一体,必须实现有界化。无界结构导致整个结构崩溃。语言表达式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特征——完型感知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7年02期)
有界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考察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过程,探讨语言中的"界"概念。"无界"与"有界"是事物、动作与状态存在的两种方式。语料分析发现,即使是典型日语持续动词的"无界"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现有界化。持续动词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视点变换的结构性显现。"界"是人类经验在语言中的投射,正如任何事物最终都存在边界一样,有界状态是事态在语言中存在的终极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界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烨.汉俄动词有界化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9
[2].陈林俊.从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审视语言中的“界”[J].外语学刊.2016
[3].丁一.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有界化功能及其体验认知基础[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4].李思旭.“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J].汉语学习.2011
[5].韩百敬.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
[6].梁亮.现代汉语“得”字动结构造的ECB认知分析——语言结构有界化初探[C].第叁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7].骆锤炼.吴语的后置副词“添”与有界化[J].语言科学.2009
[8].刘建远.正态分布函数的有界化变换及其在粉碎建模中的应用[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7
[9].刘辰诞.“界”与有界化[J].外语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