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白大昌,方萍,侯雪龙

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白大昌,方萍,侯雪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钯,烯丙基取代,TMSCN,动力学拆分

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白大昌,方萍,侯雪龙[1](2014)在《钯催化烯丙基取代反应中使用TMSCN为亲核试剂对非对称烯丙基底物的动力学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钯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经过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已成为构建碳碳键以及碳杂原子键的重要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复杂分子的全合成中~([1])。利用钯催化烯丙基取代反应对消旋体进行动力学拆分是一个很好的获得光学活性分子的方法~([2]),而分子内引入氰基官能团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小组前期工作基础上~([2f-h]),尝试使用TMSCN对非对称烯丙基底物进行动力学拆分,实现了钯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氰化反应~([3])。使用Trost口袋双膦配体L,在甲苯中加热120℃反应,能使反应原料回收率21-54%,产物产率34-52%,回收原料的ee值41-92%,产物的ee值在26-60%,衡量拆分效率的S值在2.4-10.8之间。经过对机理的研究我们认为该反应是经过一个CN-进攻烯丙基钯中间体的金属钯,然后还原消除的历程(Scheme 1)。(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一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王晓,张肖[2](2013)在《UASB和EGSB反应器处理中低浓度废水胞外多聚底物的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UASB和EGSB 2反应器中对中(5g/LCOD)和低(0.5g/LCOD)浓度废水中EPS(胞外多聚底物)的浓度及分布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EPS总浓度的作用,对UASB的稳定运行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01期)

顾开春,杨刚,张维萍,刘秀梅,余正坤[3](2006)在《运用NMR和DFT研究Michael加成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反应机理:(CO)_5W=C(OEt)C_2Ph作为底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取代吡唑对炔基Fischer卡宾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的动力学行为,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当吡唑的3,5-位由较大基团取代时,反应速率常数变小,而活化焓和活化熵明显增大。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炔基钨卡宾为底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机理,发现吡唑上取代基团的增大可以导致第叁步反应的活化能大于第一步,从而使反应的决速步骤由原来的第一步转变为第叁步。(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陶然[4](2006)在《纤维素类底物固态发酵反应模式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类物质的固态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意义重大,既可以实现变废为宝,把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的往往被焚烧掉的农作物秸秆变为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避免环境污染,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危机。本课题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对纤维素类物质固态发酵的预处理及各个过程控制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发酵模式对于纤维素类物质固态发酵的影响。选取酸、碱和机械粉碎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综合考虑预处理后的纤维素含量和酶解后的糖转化率,确定了预处理方法采用酸水解法,酸水解采用1%质量分数H2SO4。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考察各个参数对发酵的影响,确定了固态发酵的过程控制参数,温度为34℃,相对湿度为85%,搅拌时间间隔为13h,底物初始pH值为5.0,底物初始含水量为200%,颗粒度为0.16mm,接种量为2.0%。确定了固态发酵底物的灭菌方式为臭氧灭菌,确定了反应釜的外观形状为圆柱形,圆柱底面直径为10cm,圆柱高为20cm。通气孔直径为0.8cm,通气方式为压力脉动通气,压力脉动参数为脉动压力0.4Mpa,脉动间隔时间10min,脉动出气口直径2cm,并确立了纤维素类物质固态发酵的最佳反应模式。通过对固态发酵各个环节的比较和优化,依据不同反应时间底物的反应物浓度,以米氏方程为基础,建立了该反应模式下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动力学模型。并与常见的浅盘模式固态发酵反应动力学模型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该固态发酵反应模式优于浅盘固态发酵模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申世刚,高明珠,郭涛,孙汉文[5](2004)在《木糖醇/丙酮作为混合有机底物的化学振荡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木糖醇和丙酮作为混合有机底物的溴酸盐振荡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到振荡体系的诱导期、振荡周期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关系的经验方程,及振荡反应的诱导期和振荡周期所对应的表观活化能Ei和Ep.分析了振荡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循环振荡机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谢修银,李再高[6](2003)在《双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量热方法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H_2O_2氧化邻苯二胺(OPD)的反应。在298.15K,50mM,pH=7.4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反应消耗1mol H_2O_2的焓变为227.99kJmol~(-1),而消耗1mol OPD的焓变为439.21kJmol~(-1),HRP对底物H_2O_2的米氏常数K_m(H_2O_2)=2.92mM,对底物OPD的米氏常数K_m(OPD)=0.51mM。(本文来源于《荆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梁毅,汪存信,刘欲文,屈松生,邹国林[7](2000)在《热动力学的滴定量热法研究 Ⅱ.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滴定量热法分别建立了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单底物酶促反应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两种模型,可由一次实验的滴定量热曲线同时解析出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参数(△_rH_m)和动力学参数(K_m和k_2).用滴定量热法研究了一个经典的单底物酶促反应——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反应的热动力学,由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热动力学模型解析出在298.15K和pH=7.0时该反应的米氏常数K_m分别为(5.41±0.24)×10~(-3)和(5.43±0.21)×10~(-3)mol·L~(-1),酶转换数k_2分别为(3.58±0.33)×10~3和(3.60±0.41)×10~3s~(-1),摩尔反应焓为(-86.75±0.88)kJ·mol~(-1),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热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杨广微,刘健,胡美浩[8](1999)在《噬菌体RB69 DNA聚合酶以不正确的核苷酸为底物的聚合反应的稳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RB69 DNA 聚合酶以不正确的核苷酸(rNTP、ddNTP以及碱基不配对的dNTP)为底物进行聚合反应的稳态动力学常数,并与Klenow 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B69 DNA 聚合酶在以不正确的核苷酸为底物进行聚合反应时,其Km 值与正确底物参入时相比有大幅度提高,而kcat保持不变或下降幅度较小.而Klenow 酶在利用不正确的核苷酸为底物时,与正确底物参入时相比,其kcat大幅度下降,而Km (或KD)基本保持不变或上升较小幅度.两种酶不同的动力学特点反映出它们不同的底物选择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望天志,刘义,吴鼎泉,屈松生,李卫萍[9](1998)在《微量热法研究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及过渡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LKB-2107型微量热系统,测定了漆酶催化氧化3,4-二羟基苯甲醛、邻甲氧基酚、邻苯叁酚、3,4,5-叁羟基本甲酸反应的热谱图,利用热谱图计算了米氏常数(K_m)、反应速率常数(k_2)和热力学参数(Δ_rH_m,ΔG_0,ΔG_T~≠,E_a,ΔS_T~≠).并应用过渡态理论对其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过渡态结构有利于酶促反应,酶-底物在反应物时相互作用仅仅是降低酶的催化效率.提出两种可能提高酶催化效率的方法.由活化熵(ΔS_T)<0得出酶-底物在过渡态的结构较酶-底物复合物的结构更为有序.(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8年07期)

李光林,杨亚玲[10](1997)在《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导出了Michaelis-Menten方程的分形形式,并对方程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UASB和EGSB 2反应器中对中(5g/LCOD)和低(0.5g/LCOD)浓度废水中EPS(胞外多聚底物)的浓度及分布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EPS总浓度的作用,对UASB的稳定运行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白大昌,方萍,侯雪龙.钯催化烯丙基取代反应中使用TMSCN为亲核试剂对非对称烯丙基底物的动力学拆分[C].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一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2].王晓,张肖.UASB和EGSB反应器处理中低浓度废水胞外多聚底物的反应动力学[J].能源与环境.2013

[3].顾开春,杨刚,张维萍,刘秀梅,余正坤.运用NMR和DFT研究Michael加成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反应机理:(CO)_5W=C(OEt)C_2Ph作为底物[J].无机化学学报.2006

[4].陶然.纤维素类底物固态发酵反应模式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申世刚,高明珠,郭涛,孙汉文.木糖醇/丙酮作为混合有机底物的化学振荡反应动力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谢修银,李再高.双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7].梁毅,汪存信,刘欲文,屈松生,邹国林.热动力学的滴定量热法研究Ⅱ.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J].化学学报.2000

[8].杨广微,刘健,胡美浩.噬菌体RB69DNA聚合酶以不正确的核苷酸为底物的聚合反应的稳态动力学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

[9].望天志,刘义,吴鼎泉,屈松生,李卫萍.微量热法研究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及过渡态的分析[J].化学学报.1998

[10].李光林,杨亚玲.酶-底物-抑制剂系统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方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

标签:;  ;  ;  ;  

底物反应动力学论文-白大昌,方萍,侯雪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