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众书风提名展入选作品

首届大众书风提名展入选作品

一、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燃[1](2021)在《试论金农行书的风格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农,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位诗、书、画、印兼工的艺术家。金农的行书风格独特鲜明、朴拙生动、兼容碑学之风,为清代“碑行”之先驱。他的行书与其隶书有很大关联。其行书多为小字,笔法带有隶意,最突出的表现是借用其隶书中的“倒薤法”。另外其行书在民间无名碑刻中汲取营养,这在当时都是史无前例且极具创新精神的,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将以金农所处时代环境为背景,结合金农的生平经历和书学观,梳理其行书的发展脉络,对金农各个时期的行书作品风格进行梳理、分析,并概括出分期特征。金农的书法以漆书、隶书闻名,而行书自出现至今,了解、关注它的人不是很多,且对于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笔者在此文中引用不同时期的书论,结合书法中审美原则尝试评析金农行书的艺术价值,以求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金农行书,也可为之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积极影响。在影响方面,首先从书法史学的角度论述金农“碑行”的意义。之后笔者从书法展览入手调查,论述金农行书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影响。这一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数幅国展中以金农行书风格为主的创作进行分析,论述当今书法创作在展览体制的背景下对于金农行书的继承与变革,可为当下书法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最后记叙了笔者在金农行书的学习中得到的启发,附上笔者的毕业创作作品,并较为详尽地阐释了创作理念。

王安琪[2](2020)在《杨仁恺学术年谱》文中研究说明杨仁恺(1915——2008),号遗民,笔名易木,四川省岳池县人。着名的书画鉴赏家,一生从事文博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一所私立学校担任老师,之后迁移到了重庆,从事印刷工作。抗日战争后定居到北平。1950年,受聘来到沈阳,他作为古代文物书画研究者开展了长达60年的文博书画鉴赏研究工作。200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杨仁恺先生“人民鉴赏家”的光荣称号。曾担任辽宁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之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杨仁恺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一生写了许多着作,如《书画鉴定学稿》《沐雨楼文集》(上下卷)《沐雨楼书画论稿》(上下卷)等着作。杨仁恺不仅是一名书画鉴赏专家,还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其书法以行草最为出色。所写书法作品大都收集在《沐雨楼书法引玉集》《沐雨楼翰墨留真:杨仁恺书法集》中。杨仁恺作为书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同时又从事文博工作,参与众多书画鉴定交流活动。作为这样一位历史文化人物,鉴赏学的创立者,学术界虽对在对杨仁恺学术、绘画、书法、鉴赏等诸多领域的有所研究,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内容详细的杨仁恺学术年谱问世。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首先对杨仁恺的生平及其事迹等资料进行逐年的考证,力求详细准确;其次,试图从学术角度切入,列出杨仁恺生关于书画鉴定的着作和相关的学术活动事迹,以期全面展示杨仁恺在学术上的成就。收集杨仁恺的书法作品,为其考定年月,有利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最后,对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的讹误进行辨证,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杨仁恺的深入了解,这对他人具体研究杨仁恺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曲柳[3](2020)在《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文中指出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书法篆展标志着当代书法以展览形式为主体的活动机制的确立。40年间举办了 12次的“全国展”推动了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展厅形式下的隶书作品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当下,隶书的审美正被大众所关注和推崇,是因其具有简易自然的中和之美,能够和谐从容地表现出书法法度与情感之间的艺术特色;展览方式的变革让创作观念以及受众的欣赏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仔细分析和正确评价“全国展”作品有其必要性。隶书在“全国展”中获奖、入展的数量正呈递增趋势,为何会导致这一现象,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现象、审美形式等方面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对“全国展”的举办背景及其对书坛的影响、展览书法与当代书法思潮之间的关系,历届入展的隶书作品及其审美形式的变化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当代隶书创作与发展做出梳理,此研究对笔者及以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艺术修养提升和隶书创作提升都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当然,也希望本文能对当代隶书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意义。

舒鸣[4](2016)在《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印风流变(1980-2010)——以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印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中的篆刻取法方向进行统计,则可以细致地把握当代印风的变化。当代篆刻是明清印学的延伸,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其文化生态的"现代性"改造,以及"文革"的压制之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美学热"等思潮的大背景下,走过了一条复苏、求变和趋同的变迁之路。

徐庆华[5](2015)在《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文中指出1949年至2014年上海书法篆刻的发展,与全国书法篆刻的发展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从上海书法篆刻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以沈尹默、白蕉等为代表的书家群体中兴帖学,虽然王蘧常等名家出入碑版而各成大家,然帖学仍然是建国后海上书风的主流。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般的书法篆刻浪潮以后,上海书法篆刻创作已愈益走向一个反思与多元价值观念下的书法创作的格局,一味崇尚传统的有之,力求标新立异的有之,于碑帖各执一端的有之,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也有之,更有人尝试对传绕书法进行解构和重塑。就篆刻而言,上海篆刻家十分重视传统和师承关系,全面继承着秦汉古玺印、唐宋官印、明清流派等各个时期所蕴含的宝贵精华,来楚生、陈巨来等大家辈出。可以说,从沈尹默主盟书坛,及至十年浩劫后,王蘧常、谢稚柳等复出,直到周慧珺、韩天衡等与有着共同理想的书协团队提出“发扬优良传统,振兴上海书法”,以及沃兴华等书家的创变,上海书坛呈现碑帖融合、开放多元的局面。本文着重把握艺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力图避免单纯的文献罗列与图录解说,通过大量搜集有关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发展及其创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既重视从历史、时代、社会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梳理和解读上海书法篆刻创作,同时真实记录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发展的大事记;也重视书法家、篆刻家创作方式的个案研究,其中作品解读参考艺术史研究中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分析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把握上海的书法篆刻发展大脉及其曲线态势,分为四个时期:“上海书法篆刻普及期(1949-1965)”、“上海书法篆刻尴尬期(1966-1976)”、“上海书法篆刻引领期(1977-1997)”、“上海书法篆刻挑战期(1998-2014)”。同时,对每个时期代表性书法篆刻家个体的创作特征进行剖析。最后,对1949年至2014年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总体发展态势、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主要个体创作风格特征及其在上海书法篆刻发展关键环节中作用等进行总结,并对当下重振海派书法进行一些反思。

刘宝光[6](2006)在《“流行”的逻辑——从“书坛流行色”到“流行书风”的转捩》文中研究指明书法在追求“展览效应”的当代文化语境下,形成了新的“述说”方式。围绕展览和比赛而形成的创作观念的转换,以“形式”至上引发的创作式样的不断翻新;由对精英意识的消解和对书法传统的重新诠释,引发的碑帖之争;由“后现代”思潮的渗人所引发的大众化文化走向……使书法的价值认同和评价出现了现代生态学立场。在书法不断走向非主流化、民间化的当代文化场境中,“流派”的形成和定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客观地对待这一现象,并从这一

李庶民[7](2004)在《楚凤燕石——第二届流行书风(征评)展暨获奖作品透视》文中研究指明

今文[8](2002)在《“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在京隆重开幕》文中指出 "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八月十三日在京开幕。主持人王镛、何应辉、沃兴华、石开、徐正廉、陈国斌,展览策划人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书法篆刻家和书法篆刻爱好者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当天,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王郑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中国书协副主席张飙、中国书协秘书长郭雅君、副秘书长刘正成、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契、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北京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等专家、领导分别以不同方式参观展览或出席座谈会。

百川[9](2002)在《直面流行》文中研究说明事件《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方式主持人提名焦点流行时间二○○二年八月十三——八月二十八日地点北京海淀区文慧北路九号今典花园“今日美术馆”总策划张宝全书风主持人王镛何应辉石开沃兴华特邀作者朱乃正王澄郭子绪提名作者(以年龄为序)赵冷月孙伯翔韩羽张道兴金伯兴田树苌张景岳赵社英巴根汝

路工[10](2002)在《“引领时风”何罪?——与李庶民先生商榷兼谈为“流行书风”正名》文中认为“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的即将举办,使“流行书风”一时成了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笔者本无意对关于“流行书风”的话题说三道四,即使是在王镛、周俊杰两位先生的“万言书大战”硝烟骤起之时也是这样。但看了四月二十二日《书法报》一版李庶民先生

二、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金农行书的风格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金农生平及其书学观
    1.1 生平简述
    1.2 笃信金石,重视传统
    1.3 主观审美,尚新求意
2 金农的行书风格
    2.1 金农行书的各时期风格
        2.1.1 积累时期:摆脱二王,笔意似顔
        2.1.2 形成时期:取法碑学,古拙雅致
        2.1.3 发展时期:率意纯熟,漆书笔意
    2.2 试析金农行书风格的艺术价值
        2.2.1 试析金农行书的“倒薤法”
        2.2.2 风格“奇”的两面性
3 金农行书的影响
    3.1 金农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3.2 金农行书对当下展览中作品的影响
4 金农行书在临创转换中的思考
    4.1 临摹金农行书的启发
    4.2 笔者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2)杨仁恺学术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谱主简介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凡例
1915 年 一岁
1921 年 七岁
1923 年 九岁
1924 年 十岁
1932 年 十八岁
1933 年 十九岁
1935 年 二十一岁
1936 年 二十二岁
1940 年 二十六岁
1941 年 二十七岁
1942 年 二十八岁
1943 年 二十九岁
1945 年 三十一岁
1946 年 三十二岁
1949 年 三十五岁
1950 年 三十六岁
1951 年 三十七岁
1952 年 三十八岁
1953 年 三十九岁
1954 年 四十岁
1955 年 四十一岁
1956 年 四十二岁
1957 年 四十三岁
1958 年 四十四岁
1959 年 四十五岁
1960 年 四十六岁
1961 年 四十七岁
1962 年 四十八岁
1963 年 四十九岁
1964 年 五十岁
1966 年 五十二岁
1968 年 五十四岁
1969 年 五十五岁
1972 年 五十八岁
1974 年 六十岁
1975 年 六十一岁
1976 年 六十二岁
1977 年 六十三岁
1978 年 六十四岁
1979 年 六十五岁
1980 年 六十六岁
1981 年 六十七岁
1982 年 六十八岁
1983 年 六十九岁
1984 年 七十岁
1985 年 七十一岁
1986 年 七十二岁
1987 年 七十三岁
1988 年 七十四岁
1989 年 七十五岁
1990 年 七十六岁
1991 年 七十七岁
1992 年 七十八岁
1993 年 七十九岁
1994 年 八十岁
1995 年 八十一岁
1996 年 八十二岁
1997 年 八十三岁
1998 年 八十四岁
1999 年 八十五岁
2000 年 八十六岁
2001 年 八十七岁
2002 年 八十八岁
2003 年 八十九岁
2004 年 九十岁
2005 年 九十一岁
2006 年 九十二岁
2007 年 九十三岁
2008 年 九十四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全国展”与当代书法发展
    2.1 “全国展”的举办背景
    2.2 “全国展”对当代书坛的影响
        2.2.1 推动书法群众运动与书法普及
        2.2.2 技法上的精雕细琢
        2.2.3 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2.2.4 一批引领时代而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
    2.3 当代书法思潮对“全国展”的影响
        2.3.1 当代书法思潮开端
        2.3.2 “现代书法”与“全国展”
        2.3.3 “书法新古典主义”与“全国展”
        2.3.4 “新文人书法”与“全国展”
        2.3.5 “学院派”、“展厅文化”与“全国展”
    2.4 “全国展”评审机制与方法
3 “全国展”中的隶书
    3.1 “全国展”中的隶书数据分析
    3.2 “全国展”中的隶书获奖风格取向
        3.2.1 一届至五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3.2.2 六届至八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3.2.3 九届至十二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4 近三届“全国展”中隶书创作的变化趋势
    4.1 取法多元
    4.2 碑帖兼容
    4.3 形式化美术化倾向
    4.4 与“时”俱进
5 笔者个人隶书创作的几点思考
    5.1 毕业创作取向
    5.2 毕业创作自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印风流变(1980-2010)——以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方法及其局限性
二、结果分析
三、展览时代篆刻取法嬗变的原因
    (一)讨论的逻辑起点——明清印学史(20世纪之前)
    (二)“西学东渐”下文化语境的“现代性”转换(20世纪前中期)
    (三)迅速的“复苏”(20世纪80年代初)
    (四)迫切的“求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
    (五)回归中的“趋同”(21世纪初—2010年)
四、结语

(5)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上海书法篆刻普及期(1949-1965)
    第一节 沈尹默主坛
    第二节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的成立
    第三节 书法篆刻的学习普及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沈尹默:典正中和,秀逸劲健
        二、潘伯鹰:圆浑秀劲,简淡凝练
        三、白蕉:潇散纵逸,超凡脱俗
        四、钱瘦铁:质朴渊雅,峻厚险辣
        五、邓散木:雄奇朴茂,巧思多变
第二章 上海书法篆刻尴尬期(1966-1976)
    第一节 遭遇“文革”
    第二节 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员活动活跃
    第三节 展览活动与字帖印谱的出版热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来楚生:高古秀逸,苍茫浑朴
        二、陈巨来:雍容静穆,珠圆玉润
第三章 上海书法篆刻引领期(1977-1997)
    第一节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大陆第一本书法专业刊物——《书法》
    第二节 篆刻在全国领风气之先
    第三节 反思与多元价值观念下的书法创作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王蘧常:高古奇崛,大气厚重
        二、谢稚柳:清秀飘逸,风姿奇丽
        三、赵冷月:古朴生拙,天真烂漫
        四、陆俨少: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五、钱君(?):清雅劲健,刚柔相济
        六、方去疾:纵横恣肆,欹侧清奇
第四章 上海书法篆刻挑战期(1998-2014)
    第一节 挑战与举措
    第二节 海派书法晋京展
    第三节 上海书法篆刻中坚力量述评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周慧珺:刚健雄强,跌宕豪放
        二、韩天衡:爽利豪迈,奇崛雄浑
        三、周志高:雄强奇丽,灵动矫健
        四、童衍方:厚重朴茂,神完气足
        五、吴子建:古穆渊雅,瑰丽奇谲
        六、刘一闻:峻峭清利,典雅隽秀
        七、徐正濂:奇强峭拔,刚健率直
        八、沃兴华:稚拙跌宕,真力弥漫
        九、李静:酣畅淋漓,跌宕起伏
        十、丁申阳:萧散俊逸,空灵淡荡
        十一、徐庆华:大气古拙,畅达玄奥
总论
    一、总体发展态势
    二、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
    三、个体创作风格特征及主要影响分析
    四、重振海派书法,当下一些反思
上海书法年表(1949-2014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金农行书的风格及其影响[D]. 吴思燃. 成都大学, 2021(07)
  • [2]杨仁恺学术年谱[D]. 王安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D]. 曲柳. 成都大学, 2020(08)
  • [4]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印风流变(1980-2010)——以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集为例[J]. 舒鸣. 西泠艺丛, 2016(09)
  • [5]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D]. 徐庆华. 中国美术学院, 2015(10)
  • [6]“流行”的逻辑——从“书坛流行色”到“流行书风”的转捩[J]. 刘宝光. 书法, 2006(05)
  • [7]楚凤燕石——第二届流行书风(征评)展暨获奖作品透视[J]. 李庶民. 青少年书法, 2004(06)
  • [8]“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在京隆重开幕[J]. 今文. 中国书法, 2002(09)
  • [9]直面流行[J]. 百川. 书法, 2002(09)
  • [10]“引领时风”何罪?——与李庶民先生商榷兼谈为“流行书风”正名[J]. 路工. 书法, 2002(09)

标签:;  ;  ;  ;  ;  

首届大众书风提名展入选作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