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时期论文-毕晓琼

五凉时期论文-毕晓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凉,凉州,诗歌,民谣

五凉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毕晓琼[1](2017)在《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凉时期的凉州歌谣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主要类型即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的文学价值、本身拥有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吕响得[2](2017)在《民族走廊视域下的五凉时期河西移民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白守宁[3](2017)在《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凉时期众多的文化门类,如文学、儒学、佛教、音乐等方面,皆取得一定成就,又得到良好保存与传承,直至北朝、隋唐时亦绵延不绝,为中古文化史注入活力。汉晋时期的文化积淀,特殊的历史机遇,交通线上的枢纽位置,以及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生活等诸因素影响,致使五凉文化呈现多元特质。本文在前辈学者丰硕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五凉文化进行再探讨。第一章集中论述五凉文学的相关问题。首先,统计了五凉文人数量,并着重探讨北凉文学,接着分析“言志”、实用的文学功能在五凉前后期不断深化的状况;其次,对极具特色的五凉诸文体进行探讨,尤其是应用文诸体,如:五凉国主偏好灵活又不失权威的“书”、“令”两种文体,与当时的正统观念和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最后是对前人研究之研究,考论前辈学者对五凉文学的传统评价,重新衡量其特殊价值。第二章梳理儒、释、玄在五凉前后期的不同发展情形。张天锡和沮渠蒙逊,对叁种思想的发展皆有影响,各有侧重。五凉玄学,与儒士关系极为密切,依附儒学而发展,在前凉最为发达,之后依旧存在,并逐渐衰微。佛教石窟于前凉首次出现,很可能源于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儒士石窟与道教石窟的关系不大。第叁章探析河西音乐文化。一是龟兹乐、天竺乐等西域音乐的传入,对河西音乐文化,乃至中古音乐史具有深远影响;二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背景下,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凉乐,其与龟兹乐有一定渊源关系;叁是清商古乐辗转保存河西,影响了西凉乐的产生,其自身并未受到西域乐的渗入。第四章着眼移民因素对河西文化的影响。五凉文化的发达,部分得益于中原士人以及河西籍士人的西迁。而迁出人口以士族大姓为主,对五凉文化的长远发展颇有裨益。自五凉始,大批西域人迁居河西,包括西域僧侣和商贾,尤以粟特人居多,他们对佛教、袄教、音乐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作出极大贡献。第五章将佛教译典纳入五凉文化的研究范畴。通过对“萨薄”故事的研究,表明《贤愚经》在流传过程中,确实曾对原有经典进行部分改造,以适应西域的地方民族文化。然后围绕《佛所行赞》,论证译者并非为《大正藏》所记载的昙无谶,而为另一凉州僧人——宝云,其名称也从未发生更换。总之,五凉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地域文化特质及绵延不断的传承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5)

朱艳桐[4](2016)在《五凉时期姑臧城的扩建与城市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姑臧城经前凉张轨扩建、张寔修灵钧台、张骏筑南城后,于354年前后形成了五城布局。五城分别是匈奴城、东苑城、西苑城、北城、南城。东、西苑城又可分别简称为东、西苑。张轨修筑的宫殿与灵钧台、闲豫堂、南宫等建筑物均位于匈奴城内,张骏修筑南城后将此部分改称北城。南城又名中城,通过广夏门与北城相连。张氏扩建姑臧城主要是为了安置涌入河西的人口、加强宫殿守卫、彰显执政者功绩。五凉时期姑臧城最大的特点是"拟中夏"。姑臧城门命名可能影响了北魏平城。(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6年04期)

冯金戈[5](2016)在《五凉时期的凉州佛教》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威在我国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到五凉时期和北朝魏时期,武威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典,佛教文化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为中原的佛教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晋建立后不久,统治阶级内部连年战争,地方势力和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反晋,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在凉州这片土地上,前后出现了五个小凉国,史称"五凉",其中,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均在武威建都。这些国家的统(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16年10期)

杨彦红[6](2016)在《五凉时期河西的手工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国五凉时期虽然战事连绵,然垂悬一隅的河西地区相对北方黄河流域仍是较为安定区域,其域内传统农牧经济在经历了较为平稳的过渡之后仍获得了缓慢发展,而手工业作为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承接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盐、冶铁、纺织、木器、皮革、陶器、酿造、建筑等手工业部门。(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左金众[7](2016)在《五凉时期河西走廊上繁荣的西域佛教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西走廊是古代沟通西域和中国的咽喉要道,五凉时期西域佛教在河西走廊上繁盛一时。西域佛教在河西走廊上的繁荣主要体现在译经事业和佛教石窟、音乐艺术等方面。五凉时期,西域佛教之所以在河西走廊上繁荣,除了河西走廊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积极的文教学术、佛教政策外,还有西域佛教的自身特有性质对统治者和民众具有的强大吸引力。(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徐水兰,蔺志娟[8](2015)在《五凉时期河西的私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西教育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开发河西后,河西儒学教育就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凉时期,河西私学教育在中原长期战乱、官学沦落的大背景下,由于西州大族的支持和自身所具有的众多优势特色,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名儒众多、规模宏大、地域广泛、着述丰富的兴盛局面。(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巨虹[9](2013)在《五凉时期河西地区部分文学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了前凉张骏的《薤露行》《东门行》,西凉李暠的《述志赋》等着名作品,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还有一些不太被重视的作品,如民谣"祁嘉夜闻人呼语"、杨宣《宋纤画像颂》、马岌《酒泉南山石壁诗》、宗钦的《东宫侍臣箴》和胡叟的《示程伯达诗》等,它们与那些着名作品一起,共同成为日后敦煌文学、文化灿烂辉煌的上源之一。(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巨虹[10](2013)在《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文学活动及其社会文化风貌》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凉政权统治时期,河西地区的经济与生产有了显着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相对安稳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支持,河西地区的儒学与教育、文学、艺术等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此前的基础上发生了大的变化,可谓硕果累累。出现了靖恭堂图赞、勒铭酒泉、曲水诗宴等文学活动,并形成了包容、尊儒、崇学,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风貌。(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3年09期)

五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凉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毕晓琼.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2].吕响得.民族走廊视域下的五凉时期河西移民史[J].河西学院学报.2017

[3].白守宁.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7

[4].朱艳桐.五凉时期姑臧城的扩建与城市形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

[5].冯金戈.五凉时期的凉州佛教[J].发展.2016

[6].杨彦红.五凉时期河西的手工业[J].河西学院学报.2016

[7].左金众.五凉时期河西走廊上繁荣的西域佛教文化[J].吕梁学院学报.2016

[8].徐水兰,蔺志娟.五凉时期河西的私学教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9].巨虹.五凉时期河西地区部分文学作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巨虹.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文学活动及其社会文化风貌[J].现代妇女(下旬).2013

标签:;  ;  ;  ;  

五凉时期论文-毕晓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