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压充电论文-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

恒压充电论文-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恒压充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应电能传输,串,串并补偿拓扑,恒流,恒压

恒压充电论文文献综述

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1](2019)在《基于副边可变电容的IPT恒流恒压充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基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变补偿拓扑充电系统的开关器件和无源元件数量,同时保证系统恒压充电时有相对较高的效率,该文基于串/串并补偿拓扑,在副边电路增加一个交流开关和一个附加电容,通过切换开关的关断改变副边串联补偿电容,从而实现系统的恒流恒压切换。该方法无需原副边通信及复杂的控制电路,系统结构简单,所需元件较少。在恒流模式充电阶段系统输入阻抗呈感性,能实现零电压开关;在恒压模式充电阶段输入阻抗为纯阻性,几乎没有无功功率输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输出恒流和输出恒压在电池等效负载变化的同时有细微的波动,但实验结果仍然满足对电池充电的要求;此外,系统恒流时最高效率为92.2%,恒压时最高效率为94.2%。(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2](2019)在《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脉冲调制器的关键技术指标,需对其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输出稳定性。基于激磁电感、谐振电感、谐振电容(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根据LLC等效电路得到了LLC谐振电路的电压增益曲线,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区间的特性,提出了平面绝缘芯变压器的选择依据和设计方法,通过测量实际变压器得到变压器的参数;根据变压器参数选择了LLC谐振变换器谐振频率和工作频率,并通过LLC谐振变换器电路的推导,详细计算了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幅值。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优于设计指标。经实验验证,迭层磁芯LLC谐振变换器高压充电电源的稳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廖佳威[3](2019)在《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电池凭借其独有的特性与优势广受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市场的青睐,然而现有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大多为接触式充电,其充电过程无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能基于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实现锂电池的非接触充电,将会极大地提高锂电池充电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无线充电系统的恒定电流(Constant Current,CC)和恒定电压(Constant Voltage,CV)输出是实现锂电池非接触式充电的关键,而WPT系统的恒定输出特性与其补偿网络结构息息相关,为此探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补偿网络的CC和CV特性将对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WPT系统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方法,该方法根据串-串补偿和高阶无源补偿网络的输出特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具有CC和CV输出的复合补偿型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借此来验证补偿网络构造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从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复合型补偿网络构造方法深入分析了串-串(Series-Series,S-S)补偿电路在不同输入下的恒定输出特性,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复合型补偿网络的构造机理,并总结了二阶到四阶复合型高阶补偿网络的恒定输出和实现零相角(Zero Phase Angle,ZPA)的前提条件。(2)TS/FS-S变结构补偿网络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建立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式的输出增益和输入阻抗数学模型,具体分析了该系统两种充电模态的恒定输出以及实现ZPA的前提条件,并给出系统参数设计方法,然后制作了实验样机,该装置可实现负载从5Ω变到200Ω时,接收端CC输出和CV输出浮动控制在1.9%和3.1%以内,且系统工作在ZPA状态。(3)变结构WPT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首先建立了补偿网络内阻对系统输出影响的数学模型,然后分析了互感波动造成系统输出增益出现偏差的问题,最后通过继电器控制实现了两种充电模态的自适应切换,以及通过开关占空比控制改变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大小来保证系统输出稳定性,并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10)

谢华,李明峰,张斯明,李红林,张博[4](2019)在《高轨卫星用锂电池地面恒流和恒压充电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轨卫星锂电池地面充电问题,从充电需求着手,提出一种基于恒流和恒压方式的阶梯式降电流充电方法,并设计了自主充电软件。该软件已在某高轨卫星测试中应用,135 Ah电池组充满耗时约10 h,温升小于8℃。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阶梯式降电流充电方法能安全有效实现卫星用锂电池地面充电,并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曹鹏举[5](2019)在《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供电方式,以其非接触、便捷、安全、灵活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开始采用感应耦合式的无线充电方式代替传统插电式充电。这一应用也对无线充电的偏移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锂电池作为具有宽负载变化范围的充电对象,也要求充电系统具有相应的系统输出特性,能够适应电池充电特性曲线。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不同变压器结构的耦合及偏移特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绕组结构对磁场分布影响,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大偏移适应性的感应耦合变压器结构,并通过设计对应的谐振补偿拓扑,使该系统能够在较大偏移范围内实现稳定的功率输出。以此变压器绕组结构为基础,针对电池负载特性,通过分析多种基础补偿拓扑的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谐振补偿拓扑。该结构系统能够同时具备自然的恒流输出能力及恒压输出能力,且系统能根据负载电阻的大小自动切换不同的输出模式,无需控制干预。该系统拓扑的输出特性曲线与电池的两阶段充电曲线相吻合。最后针对所研究的变压器结构及系统拓扑,分别搭建了具有偏移适应性的系统实验平台及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变压器结构在较大偏移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原副边耦合系数,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停靠存在偏差情况下的充电要求。所提出的系统拓扑结构对于宽负载变化范围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开环条件下能够在不同负载阶段实现不同的恒定输出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侯春,朱旺,水恒琪,于东升,夏正龙[6](2018)在《基于LCL-LC/LCL混合补偿的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效负载变化导致的输出电压、电流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种原边LCL、副边串联或LCL型(LCL-LC/LCL)的混合补偿拓扑电路。该混合补偿电路通过开关切换副边补偿拓扑实现恒流或者恒压输出,同时可保证单位功率因数输入。首先,推导了T型补偿电路实现恒流或者恒压输出以及单位功率因数输入的工作条件;然后,建立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混合补偿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混合补偿拓扑实现方式及参数配置方法,并对混合补偿拓扑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开关数量;通过推导不同输出模式下系统传输效率数学模型以及负载特性,分析了效率、电流电压增益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实验表明,不同负载之间可以独立工作并且能够实现变负载情况下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寇志豪,杨斌,陈阳,麦瑞坤,石章海[7](2018)在《二维平面具有抗偏移恒压输出特性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充电系统反馈控制的复杂性,增强系统耦合机构抗偏移能力的同时保证系统恒压(constant voltage,CV)输出,该文基于LCC-S与S-LCC拓扑电路特性提出LCC-S与S-LCC混合拓扑电路并分析其抗偏移恒压输出特性;选取double-D quadrature(DDQ)结构线圈作为耦合机构,并提出抗偏移参数设计方法,以实现系统二维平面抗偏移恒压输出。此外,该方法还具有以下明显优点:无需复杂的反馈控制,几乎没有无功输入。最后,该文搭建1k W系统原理样机,在横向和垂向考察抗偏移恒压输出特性。负载在45~120Ω范围内变化时,系统输出电压波动始终介于设定的5%以内,在选定的线圈参数条件下,线圈横向最大偏移50%,而线圈在垂向最多可减小23.33%。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且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朱旺[8](2018)在《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比于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方便、安全、环境适用性强等优点,可以很好地解决接触式充电带来的问题。目前储能电池无线充电通常采用恒流与恒压充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避免恒流过充以及恒压欠充。为了快速、稳定地从恒流输出模式切换到恒压输出模式,往往需要原、副边之间的通信以及原边复杂控制方法的引入或者在副边增加直流变换电路,这无疑会增加控制难度以及系统体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恒流恒压混合补偿网络设计出发,通过副边切换补偿拓扑来实现充电模式的转换。另外,为了反映副边充电或者运行状态,利用相位调制原理实现信号反向传输。首先,从基本补偿网络和复合谐振补偿网络出发,依据松耦合变压器互感与漏感模型,详细分析了SS、SP、LCL/LCC、S/SP补偿网络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特性。针对上述补偿网络设计不足,介绍了基于二端口网络的T/S型补偿网络设计过程,可以获得不同的电压或者电流增益而无需改变变压器。其次,针对单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了两种混合补偿网络,可以实现恒流与恒压输出切换以及零相位角(Zero Phase Angle,ZPA)。详细分析了补偿网络参数设计过程并对补偿网络参数灵敏度进行了推导,同时深入分析了开关动作顺序。另外,为了提高系统传输效率,介绍了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的实现方式。通过仿真验证了恒流恒压输出特性,并对其负载特性以及系统传输效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较好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且可以平稳地进行补偿拓扑切换。然后,为了同时实现多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设计了原边串联或者LC补偿的无线充电系统。分析了LCL-LC/LCL混合补偿网络的恒流恒压输出特性及其参数设计原则。详细介绍了开关闭合、断开顺序以及补偿参数灵敏度。在考虑外界条件或者元件寄生参数影响时,详细推导了系统传输效率以及负载恒流恒压输出特性。为了实现更好的恒流恒压输出,可以适当提高工作频率。通过搭建两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平台,对恒流输出、恒压输出以及恒流恒压输出特性进行验证。最后,为了反映副边充电状态,基于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ZPA特性,根据相位调制原理,实现了信号的反向传输。从电容并联位置对系统输出特性影响出发,确定恒流与恒压输出模式下电容并联位置。分析了系统输入阻抗角对电容的灵敏度,同时介绍了信号传输速率以及品质因数、负载RL和系统频率对信号传输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相位调制信号传递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琼,汤坤,田会峰[9](2017)在《电动汽车恒压恒流充电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WPT)不同的拓扑具有不同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切换谐振补偿拓扑结构,可实现电动汽车恒流恒压充电。对原、副边线圈建立互感耦合模型,分析得出负载动态变化时可实现恒流恒压输出。搭建仿真模型和实验平台,验证了电路分析的正确性。实验验证了当补偿拓扑为LCL-S时,可实现电动汽车恒压充电;当补偿拓扑为LCL-P时,可实现电动汽车的恒流充电。(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7年15期)

秦岭,谢少军,罗松[10](2018)在《恒压充电模式下独立光伏储能系统的鲁棒稳定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独立光伏储能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恒压充电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的鲁棒PI控制器参数的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针对采用前置电容Boost变换器的独立光伏储能系统,建立了包含太阳能电池动态模型的系统小信号模型,基于劳斯稳定判据分析了恒压充电模式下变换器的稳定工作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电池的二极管动态电阻rD和动态电容CD会影响系统稳定性。rD越小系统越难稳定,而rD与温度和光照等运行环境和负载大小均有关,必须在最小rD的工况下设计输出电压控制器参数,而此时,CD电容效应可忽略不计。基于该设计准则和方法所得到的PI控制器参数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可以确保独立光伏储能系统在实际变参数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恒压充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脉冲调制器的关键技术指标,需对其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输出稳定性。基于激磁电感、谐振电感、谐振电容(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根据LLC等效电路得到了LLC谐振电路的电压增益曲线,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区间的特性,提出了平面绝缘芯变压器的选择依据和设计方法,通过测量实际变压器得到变压器的参数;根据变压器参数选择了LLC谐振变换器谐振频率和工作频率,并通过LLC谐振变换器电路的推导,详细计算了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幅值。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优于设计指标。经实验验证,迭层磁芯LLC谐振变换器高压充电电源的稳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恒压充电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基于副边可变电容的IPT恒流恒压充电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3].廖佳威.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D].湘潭大学.2019

[4].谢华,李明峰,张斯明,李红林,张博.高轨卫星用锂电池地面恒流和恒压充电技术[J].电源技术.2019

[5].曹鹏举.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D].浙江大学.2019

[6].侯春,朱旺,水恒琪,于东升,夏正龙.基于LCL-LC/LCL混合补偿的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特性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8

[7].寇志豪,杨斌,陈阳,麦瑞坤,石章海.二维平面具有抗偏移恒压输出特性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8].朱旺.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9].刘琼,汤坤,田会峰.电动汽车恒压恒流充电系统设计[J].电子制作.2017

[10].秦岭,谢少军,罗松.恒压充电模式下独立光伏储能系统的鲁棒稳定控制器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  

恒压充电论文-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