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介质论文-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

油水介质论文-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水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混相流体,宏观渗流,多孔介质,弹性波传播

油水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1](2019)在《油水两相渗流多孔介质弹性波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波在储层渗流场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是研究波场强化采油动力学机理的重要基础.基于等效流体理论和饱和静态流体弹性波传播Biot理论,建立油水两非混相流体渗流条件下储层多孔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算例求解与分析,发现含油水两相渗流储层多孔介质中同时存在着3种纵波P1、P2、P3和1种横波S;受频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各波波速和品质因子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4种体波波速与频率、饱和度正相关,P1、P2波品质因子与饱和度正相关,P3和S波品质因子与饱和度负相关;最后,通过与传统静态弹性波模型结果对比,进一步分析了宏观渗流场对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影响规律,为揭示低频人工地震波辅助强化采油技术的动力学机理和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吴国忠,邢永强,吕妍,齐晗兵,李栋[2](2016)在《多孔介质内油水流动阻力系数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孔介质油水迁移的阻力系数测量装置,以水和油为工质,测量了其在近似均匀、混合粒径玻璃球通道内的流动阻力特性,并拟合了速度-压降的曲线关系表达式,计算得到了黏性、惯性阻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单相介质在通过均匀粒径多孔介质区域时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明显小;黏性阻力影响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受到的黏性阻力影响明显大;多相介质在通过均匀粒径多孔介质区域时受到的惯性、黏性阻力影响均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小;在粒径条件相同时,单相介质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明显比多相介质小,其黏性阻力影响明显比多相介质大。(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10期)

陈鹏磊,刘鸣华[3](2016)在《表面活性剂调控的油/水介质中纳米结构的可控组装/构筑及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类重要的多功能性化合物,卟啉类分子的可控组装及其组装体先进性能的调控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一方面,这可以为认识分子间pi-pi堆积作用与其他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协同性规律提供丰富科学信息。另一方面,这有助于构筑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并为揭示材料中电子的转移规律提供科学平台。近年来[1],我们以油/水体系为组装/构筑介质,在表面活性剂的调控下研究了吡啶基卟啉类化合物的可控组装,并基于此构筑了在光催化、气体传感等方面的先进功能体系。同时,我们将该组装策略成功地应用到了其他若干种卟啉类化合物乃至其他功能pi体系化合物的可控组装上,基于此诠释了目标卟啉分子结构、组装体结构、组装体光催化性能等叁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利用CTAB,CTAC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存在卤素离子的特征,我们将该油/水介质中的可控组装手段成功地应用到了Ag/AgX(X=Cl,Br)无机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上,实现了这些结构作为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催化性能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6-07-01)

吴国忠,赵文浩,吕妍,齐晗兵,周英明[4](2016)在《多孔介质内油、水介质迁移对比低温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泄漏污染物(油水)在多孔介质内迁移特征是严寒地区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实验模拟分析了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在多孔介质内迁移过程,研究了低温环境油、水在弥散型颗粒类多孔介质内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低温环境导致油水迁移发生显着变化,其迁移过程中的温度场发生明显改变,其迁移范围显着减小;相比于水相污染物,在低温环境下油相污染物迁移速度明显减缓,从而导致在泄漏处顶部发生堆积,并且最终溢出地表面。(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王素珍,李荣荣,岳雪,董惠钧[5](2016)在《不同溶出介质中辛伐他汀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辛伐他汀在11种不同溶出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及在正辛醇-水/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辛伐他汀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辛伐他汀在11种不同溶出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辛伐他汀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辛伐他汀在不同pH缓冲液中平衡溶解度无显着性差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加入可使辛伐他汀的平衡溶解度增大约70倍,达到130 mg/L。辛伐他汀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约为2.5(lgP=0.39),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辛伐他汀水溶性差,属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Ⅱ类药物,表面活性剂如SDS能显着增加辛伐他汀在水中的溶解度。辛伐他汀的油水分配系数不受pH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6年12期)

袁琳[6](2014)在《微米尺度多孔介质中油水的输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石油资源越来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政治军事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战略保证。工程上将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藏,称为低渗透油藏。我国的低渗、特低渗油藏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呈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长期以来,由于存在启动压力,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很难准确地描述,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如下:首先,从微圆管的流动实验和边界黏附层模型出发,定义了固壁边界附近不流动流体的流体层为边界黏附层,采用边界黏附层与压力梯度成指数函数的实验经验公式,推导出了考虑边界黏附层条件下,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公式和流量公式。从而得到考虑边界黏附层的低渗透渗流模型。最后以微圆管和低渗透岩心的流动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拟合出了相应的渗流曲线。新的模型具有清晰的物理含义,易于应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低渗透油藏的理论分析和开发设计中。其次,低渗透油层在整体上不存在启动压力,但在压力梯度较小的局部,可以认为存在拟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不同次方拟合,我们可以比较出指数函数1次方拟合的相对准确。第叁,引入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后,把单相模型推广到多相体系,可以得到多相非线性渗流模型。通过低渗透岩心的两相渗流实验和理论建模,分析了油相、水相静态边界层厚度与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油水粘度比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13)

王攀荣[7](2014)在《裂缝性复杂介质油藏油水混合流动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题源于中石化国家重大专项“复杂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中拟定的研究内容。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复杂类型油藏之一,研究其储层特征及开采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常规孔隙型油藏相比,其储层非均质性强,流体流动特征复杂,使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难度增大。因此,深入研究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流动特征展开研究,在大量调研裂缝性油藏渗流机理及物理模型的基础上,以实际油田地质资料为依据,设计制作了裂缝系统小尺寸与大尺寸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多组水驱油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裂缝系统油水渗流机理研究的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对国内外设计制作的裂缝性油藏水驱物理模型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其利弊,然后结合富台油田车古目标区域地质特征,设计了用于水驱油实验研究的可视化小尺寸与大尺寸的物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目标区域裂缝组系、走向、倾角、密度、宽度等方面特征。2)针对裂缝系统内油水流动特征开展了一系列小尺寸可视化水驱油实验利用制作的小尺寸可视化裂缝模型,研究了不同裂缝宽度、级差、倾角以及不同裂缝系统对油水流动规律的影响,定性分析了裂缝系统内油水渗流机理以及水驱油结束后的剩余油分布。3)通过大尺寸可视化水驱油实验对裂缝系统内油水流动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裂缝开度、不同裂缝网络模式下的含水上升规律、水驱油效率、油水流动特点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4)测定了不同裂缝系统的相对渗透率,分析了裂缝系统的相渗曲线特征根据非稳态法水驱油实验测定了裂缝系统的相渗曲线,分析了不同裂缝系统相渗曲线的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并筛选适合于裂缝系统的相渗曲线理论模型。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裂缝网络系统对油水流动规律的影响,明确了裂缝系统中注水驱油的油水运动方式、运动过程、驱油效率以及不同阶段采收率等流动特征和机理,并且实验模型依据目标区域的地质特征而建立,对目标油藏的油水流动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01)

王建,曾红霞,洪利娅[8](2013)在《罗红霉素在胃肠道介质中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稳定性及原研片溶出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罗红霉素在胃肠道介质中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及稳定性,并研究原研药片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规律,为罗红霉素固体制剂的剂型、处方和溶出度检查方法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油水分配系数以正辛醇-水为模拟系统,溶出度检查采用转篮法、转速为100 r·min-1。结果:罗红霉素在酸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胃肠道近中性pH范围,罗红霉素的溶解度较低、油水分配系数较大,属于BCS分类系统Ⅱ类。原研片在酸性介质中溶出较少,15 min溶出量仅为14%,而在pH 5.5醋酸钠缓冲液介质中快速溶出,15 min溶出量在85%以上。结论:通过对罗红霉素理化性质和原研药片溶出规律的研究,认为其制剂设计为类似于肠溶制剂更为合理,应当在酸性介质中溶出少、在近中性介质中快速溶出。(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绪扩,王鹏龙,徐昕,徐士勋,王艳慧[9](2013)在《抗癌先导物T-OA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抗癌先导物T-OA在不同pH(1~10)缓冲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在正辛醇-水/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T-OA在不同pH(1~10)缓冲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浓度,采用摇瓶-HPLC法测定了T-OA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T-OA在37℃缓冲液中随pH的增高平衡溶解度逐渐增大,最大平衡溶解度为5.10 mg/L;在32 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其平衡溶解度提高到706.97 mg/L;T-OA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544.71(Ig P_(app)=2.74),且随溶液pH的增高逐渐降低。结论 T-OA的水溶性较差,可采用适当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作为溶出介质,这为今后的剂型选择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陶柯[10](2013)在《缝洞型介质中油水两相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缝洞型介质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特有的多尺度特征使得正确描述和模拟缝洞型介质中的流体流动成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又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主要难点在于流体在其中不仅有渗流而且还存在大空间自由流动,即存在一种渗流/自由流的耦合流动。本文首先对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进行实验研究。使用Beavers和Joseph边界条件得到的解析解能很好的匹配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得的实验数据;而且在多孔介质的表面存在一定的滑移速度,该速度要明显大于达西渗流速度,该实验也证明了Beavers和Joseph滑移边界条件的有效性。对两相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在自由流/渗流交界面处两相流体的复杂流动和分布情况,以及流体交换现象的存在。然后从即微观尺度、宏观尺度和介观尺度叁个尺度上研究了单相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由于惯性作用的逐渐增强导致了流体在界面处的流体交换;因为滑移速度对交界面位置的影响很敏感,所以确定滑移系数必须要知道界面的精确位置,发现滑移系数依赖于渗透率和界面区域的结构。当过渡层厚度明显时,需要考虑其中宏观属性具体变化形式。导致过渡层内速度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过渡层中的渗透率变化趋势的描述。接着在微观尺度上对油水两相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发现在自由流动区域和多孔介质区域的交界面处有可能会同时存在水-水界面、油-油界面和油-水界面。交错排列多孔介质具有较大的渗透率即更好的导流能力,使其中的驱替速度更均匀。基于对实际界面处物理现象的解释并满足各种平衡前提下对两相耦合流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宏观尺度上进行通过摄动理论研究了自由流道内油水分散两相流的耦合流动,经过研究发现:由于正弦通道内粗糙表面对其中的流动附加的较大的流动阻力,在完全发展流动情况下正弦流道中的压力降要大于平行板模型中的压力降;对应于正弦流道的摩擦因子总是大于平行板流道的摩擦因子;滑移参数和悬浮相的体积分数对准确描述由渗透性多孔介质包围的流道内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6-01)

油水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多孔介质油水迁移的阻力系数测量装置,以水和油为工质,测量了其在近似均匀、混合粒径玻璃球通道内的流动阻力特性,并拟合了速度-压降的曲线关系表达式,计算得到了黏性、惯性阻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单相介质在通过均匀粒径多孔介质区域时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明显小;黏性阻力影响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受到的黏性阻力影响明显大;多相介质在通过均匀粒径多孔介质区域时受到的惯性、黏性阻力影响均比通过混合粒径时小;在粒径条件相同时,单相介质受到的惯性阻力影响明显比多相介质小,其黏性阻力影响明显比多相介质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水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油水两相渗流多孔介质弹性波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吴国忠,邢永强,吕妍,齐晗兵,李栋.多孔介质内油水流动阻力系数实验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陈鹏磊,刘鸣华.表面活性剂调控的油/水介质中纳米结构的可控组装/构筑及性能调控[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6

[4].吴国忠,赵文浩,吕妍,齐晗兵,周英明.多孔介质内油、水介质迁移对比低温实验[J].当代化工.2016

[5].王素珍,李荣荣,岳雪,董惠钧.不同溶出介质中辛伐他汀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J].中国药业.2016

[6].袁琳.微米尺度多孔介质中油水的输运特征[D].东北石油大学.2014

[7].王攀荣.裂缝性复杂介质油藏油水混合流动特征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8].王建,曾红霞,洪利娅.罗红霉素在胃肠道介质中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稳定性及原研片溶出行为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3

[9].绪扩,王鹏龙,徐昕,徐士勋,王艳慧.抗癌先导物T-OA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0].陶柯.缝洞型介质中油水两相自由流/渗流耦合流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标签:;  ;  ;  ;  

油水介质论文-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