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发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脉冲电场,B(?)r模型,激发介质,缺陷
激发波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1](2017)在《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直流脉冲电场(DEF)和旋转脉冲电场(REF)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的问题。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激发波的研究背景,然后展示了临床上对心脏中激发波的研究现状,进而引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即研究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可激发介质,然后展示了缺陷和可激发波,最后描述了电场与可激发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的研究作出了铺垫。第叁章研究了DEF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节描述了本文所用的模型,即B(?)r模型。第叁节展示了在DEF作用下,两个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的电场方向和电场强度与激发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第四节进行了总结,体现了DEF对心脏组织中动力学行为的价值。第四章研究了REF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并且与DEF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节概括了要做的工作。第二节展示了在REF作用下,两个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的电场方向和电场强度与激发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电场强度与两个缺陷之间的距离的相互作用影响。第叁节讨论了施加REF与DEF产生的现象的不同点,进而证明了REF优于DEF。第四节进行了总结,表明了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波与缺陷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的重点是第叁章和第四章。心脏方面的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例如心动过速可导致心颤和猝死。为了治疗心动过速,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如对心脏心律失常动力学的研究、对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研究以及对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逐渐衍生出了关于电场诱导的激发波与缺陷之间关系的探讨。临床上目前已经采用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s)以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的方法。就目前来看,利用DEF和REF来终止心律失常的方法在心动过速的治疗上更具成效。为了阐明脉冲电场在患者心脏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了解心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在多个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特征。可激发介质的单域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心动过速,通过脉冲电场对缺陷中可激发波动力学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寻找和审查消除缺陷的方法。研究者尚未探索在多个缺陷上施加旋转脉冲电场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DEF与REF诱导可激发波产生的起始过程,展示了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以及总结了在多个缺陷的情况下,缺陷之间的距离对激发波产生的影响。此项探索也许会给心脏方面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进展。(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郭涛源,王守东,包德龙[2](2015)在《基于多炮同时激发波场求取步长的全波形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全波形反演基本思想中,用共轭梯度之类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个扰动更新的方向,还需要继续求取具体扰动多大的尺度,虽然步长仅仅只是一个数,但它的大小却对反演的效率影响很大,步长取得太小,会导致迭代次数增多,从而加大计算量,当取得太大时,又会导致发散。所以希望能有一种求取步长的方法来尽可能避免以上缺点,又能达到较好效果。本文通过应用多炮同时激发求取步长的方法得到的反演效果与传统的一次单炮方法反演效果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期刊2015-10-10)
高翔[3](2013)在《反应扩散系统中可激发波和缺陷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扩散系统中存在着各种缺陷,特别是在我们所关心的心脏系统中。其中以零流边界型系统和激发性不均型系统最为常见。前者可对应于解剖学结构(两心房与两心室),血管及组织损伤的情况;后者则可对应于缺血导致的局部区域可激发性下降的情况。因为缺陷会和附近的可激发波产生相互作用,甚至可将附近自由的可激发波吸引过来,所以在充满缺陷的反应扩散系统中,可激发波实际上更多的是在与缺陷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反应扩散系统中的可激发波,就更应该关注其与各种缺陷的相互作用,即被缺陷影响的可激发波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表征现象。对于可激发波和零流边界型缺陷的相互作用,尽管已经有大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的研究,但是一个和实验数据相吻合的理论分析结果仍然有待完善。在第二章中,我们结合非线性程函关系,色散关系和动力学方程,提出了一个和数值模拟结果定量吻合的理论分析方法,很好地解释了钉扎螺旋波在周期波驱动下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对应于去钉扎过程中的动力学失稳点的情况。该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去钉扎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缺陷产生的螺旋波和钉扎多臂螺旋波的情况。同时我们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使用了“相场法”,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见附录。对于可激发波和激发性不均型缺陷的相互作用,我们首次在一个由激发性强的环形区域包围住激发性弱的圆形区域构成的盘状激发性不均匀介质上,发现了大家广为期待的可激发系统中向内传播的螺旋波。我们使用色散关系讨论了向内传播的螺旋波存在的条件,并发现我们所推导出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和数值模拟中向内传播的螺旋波存在的边界相吻合。进一步,为了从理论上定量的给出受激发性不均型缺陷影响的向内传播的螺旋波的动力学行为,我们简化了上面的情况:类似于将盘状介质展开,我们构建了一个由激发性强的条状区域和一个激发性弱的条状区域并排拼接而成的彩条状激发性不均匀介质。随后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得到了从中间截断的波段(wave segment)在此介质上传播的各项参数以及相关结果。接着我们使用线性程函关系,色散关系和运动学方程,给出了波段存在的范围和传播时的各项参数。对比之前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我们验证了理论解释的定量一致性。综上,我们结合程函关系,色散关系和运动学方程给出的理论解释,能够很好地解释可激发波和零流边界型缺陷以及激发性不均型缺陷的相互作用,从而给出了对应于真实系统中多种常见现象的预防和解决的建议,预示了新现象在真实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条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反应扩散系统中可激发波与缺陷相互作用提供了更为定量符合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更为精确的数值模拟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28)
王成,徐健,于晓[4](2013)在《端锚锚杆锚固质量检测最佳激发波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检测端锚锚杆锚固质量时的最佳激发波.针对一种特定型号的端锚锚杆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数值模拟中不同频率激发波下有限元模型网格的最佳尺寸,得到了针对该型号锚固锚杆质量检测的最佳激发波,在锚杆顶端可以看到清晰的上界面和底端反射波.利用此最佳激发波对脱锚锚杆进行模拟,可以清楚地看到脱锚段的反射波.因此,在工程上可以直接使用此最佳激发波对锚固锚杆进行锚固质量检测.(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平,高德政,陈兴长[5](2009)在《自由锚杆中超声导波的最优激发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择自由锚杆中超声导波的最优激发波,利用组装的超声导波无损检测系统,用R6和R3组成不同组合的探头对1.3 m的自由锚杆进行了40~100 kHz频率导波测试,周期为1~5。结果表明,最佳探头组合是R6-R6,最优激发波周期为5,最佳测试波频率范围为40~50 kHz;再用R6-R6组合5个周期激发波在40~50 kHz频率范围进行检测,确定最优激发波频率为45 kHz。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可为锚固锚杆和缺陷检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张昌锁,李义,赵阳升,Steve,Zou[6](2006)在《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中的激发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的方法对锚杆–锚固体系中的波动特征进行研究。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都表明在一般测试激发波的频率范围内锚杆以及锚固体系中传播的波是导波,在不同频率时波的传播速度、波的衰减特性都不同。在锚固锚杆中存在最佳激发波,它能使波传播衰减最小传播距离最长。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找到了对于实验室的锚固锚杆模型能使底端反射清晰可见的最佳激发波。据此定制了实验装置及传感器,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实验和数值模拟都证明采用最佳激发波可以大大增加锚杆锚固质量检测中的测试深度。(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李莉,刘力,张广才,王光瑞,曲直[7](2005)在《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奇异微扰分析,提出对耗散系统的有效控制,将其应用于FHN模型,研究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控制问题,分别对行波和螺旋波施加旋性和漂移控制。结果表明:行波的传播方向被改变而螺旋波产生漂移,当施加的控制强度达到阈值时,螺旋波被驱除出边界。这些研究结果对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和有效除颤具有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刘力,李莉,张广才,陈平,王光瑞[8](2002)在《一维环上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FHN类型方程,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一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行波的电生理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1)激发波存在易损期,在易损期内具有单向传导性质,测量了易损期、不应期和可激期的大小与位置;(2)一维环的最小环长小于临界环长时,行波间存在相互作用;表现为行波传播速度减慢;波前、波后的慢变量与环长有明确的依赖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心脏除极波形成、转化、失稳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李莉,刘力,张广才,曲直[9](2002)在《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奇异微扰分析,提出对耗散系统的有效控制,将其应用于FHN模型,研究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控制问题,分别对螺旋波和行波施加旋性和漂移控制。FHN方程中f(u,v)=-v-1.4u(u-0.039)(u-1),g(u,v)=1.2(u-2.54v),选取D=0.5,ε=0.008,积分采用分裂算子方法,空间格点300*300,无流边界条件,时间步长dt=0.03,空间步长△x=0.01,△y=0.01,1、仅对螺旋波快变量实施控制:对单个(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王光瑞,李莉,刘力,张广才[10](2001)在《二维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可激媒质系统最常出现的两种耗散结构是平面行波和螺旋波。对螺旋波施加均匀近共振驱动,小的共振驱动电流可以使螺旋波到达边界湮灭,因与阈下除颤相关而引起广泛兴趣。共振驱动的问题在于介质的不均匀和边界效应会改变螺旋波的周期,使共振频率与螺旋波所处位置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利用反馈找到合适的驱动频率,而这又带来测量任一时刻螺旋波的频率。有关FHN(FitzHugla-Nagumo)系统行波与螺旋波的产生,在FHN方程中f(u, v)=-v-1.4u(u-0.039)(u-1),f(u,v)=1.2(u-2.54v),选取D=0.5,ε=0.008,积分采用分裂算子方法, 空间格点300×300,无流边界条件,时间步长△t=0.03,空间步长△x=0.01,△y=0.01。(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期刊2001-06-30)
激发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全波形反演基本思想中,用共轭梯度之类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个扰动更新的方向,还需要继续求取具体扰动多大的尺度,虽然步长仅仅只是一个数,但它的大小却对反演的效率影响很大,步长取得太小,会导致迭代次数增多,从而加大计算量,当取得太大时,又会导致发散。所以希望能有一种求取步长的方法来尽可能避免以上缺点,又能达到较好效果。本文通过应用多炮同时激发求取步长的方法得到的反演效果与传统的一次单炮方法反演效果进行对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发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晗.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波在两个缺陷上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
[2].郭涛源,王守东,包德龙.基于多炮同时激发波场求取步长的全波形反演[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2015
[3].高翔.反应扩散系统中可激发波和缺陷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王成,徐健,于晓.端锚锚杆锚固质量检测最佳激发波的数值模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
[5].李平,高德政,陈兴长.自由锚杆中超声导波的最优激发波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
[6].张昌锁,李义,赵阳升,Steve,Zou.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中的激发波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7].李莉,刘力,张广才,王光瑞,曲直.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
[8].刘力,李莉,张广才,陈平,王光瑞.一维环上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2
[9].李莉,刘力,张广才,曲直.二维心肌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C].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2
[10].王光瑞,李莉,刘力,张广才.二维可激媒质激发波的有效控制[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