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效应论文-曾祥飞,陈良华,祖雅菲

业绩效应论文-曾祥飞,陈良华,祖雅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业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算管理,管理会计能力观,组织绩效,环境动态性

业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飞,陈良华,祖雅菲[1](2019)在《管理会计能力观下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业绩效应研究——来自长叁角地区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一项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以长叁角地区实行预算管理的高科技企业为样本,考察了管理会计能力观下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业绩效应。文章比较了管理会计资产观、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认为在多变环境中,能力观理论诠释当代管理会计有效性更有价值;以管理会计最广泛工具预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预算管理下管理会计能力(学习、整合与重构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理;发现管理会计重构能力是另两种能力的高阶能力;此外,考虑了动态环境因素,进一步验证了能力观视角解读管理会计价值功能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会计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浩[2](2018)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效应及业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权激励计划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手段,自实施以来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股权激励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使经营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改善公司的长期业绩,并通过投资者的预期反映在短期市场上,因此股权激励兼具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股权激励会在公告日前后引起股价波动,并在长期产生业绩提振作用。但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在细节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将采用200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宣告并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短期公告效应方面,除采用传统的市场模型对仅实施一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外,本文还将对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对比研究,着重探讨第二次股权激励与第一次股权激励的差异;在长期业绩效应方面,本文首先对长期业绩效应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业绩效应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公司样本进行考察,将长短期效应联系起来,对长短期效应的关系进行讨论。关于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1)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会带来显着为正的超额收益。在股权激励计划宣布当天超额收益显着为正,说明市场上的短期投资者对于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给予了一种积极的反应;而在预案公告日的前一天超额收益同样显着为正,说明信息在预案公告之前就已经泄露。(2)相对于限制性股票型股权激励方案,期权型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日市场反应更为显着。(3)对于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第二次股权激励的公告效应较第一次更为积极。第二次股权激励预案公告窗口期内的超额收益高于首次股权激励,说明股权激励的积极信号被市场所认可,因此在第二次股权激励预案公告时,市场给予了更积极的反应。关于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显着为正。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净资产收益率比实施激励之前有所提高,且股权激励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正相关。与全样本相比,两次公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产生更为显着的长期业绩效应,股权激励比例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从公司性质来看,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更为显着;从激励标的物来看,相对于股票型股权激励,期权型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更为显着。关于长短期公告效应的联动关系,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与长期业绩效应正相关。与全样本相比,两次公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产生更为积极的业绩效应,受长期业绩效应影响,第二次股权激励的公告效应更为积极。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政策制定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角度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对于政策制定者,需要完善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上市公司,应根据行业特性、公司性质、公司规模、公司治理体系、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现金流是否充裕及风险大小等因素,并结合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普通投资者,应审慎考虑股权激励带来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12)

李瑶佩[3](2017)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动机和业绩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非流通股开始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中交易的股份,持有大量的非流通股不再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一种“特权”。此时,股价的涨跌直接影响着大股东的切身利益,上市企业的大股东也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并且会采取一些行动来稳定和提升公司股价。在国家出台多项激励与扶持政策之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开始青睐于采用增持的方式影响股价,由此掀起了增持热潮。由于国外成熟市场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及政策法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以致针对大股东增持行为的研究较少。而在国内,由于大股东增持事件的出现时间还比较短,尽管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完善和丰富,但依然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国内的主要研究采用的是以大样本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是形成普遍适用的结论,很少有研究者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的动机,以及增持之后对业绩产生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法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这一问题,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其增持的意义,也为有关部门完善大股东增持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还可以为其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增持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规范性研究部分,梳理了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概念及相关法律规定、动机、业绩效应的作用机理和评价方法展开理论概述。在案例分析部分,以鄂武商A大股东的增持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动机进行分析,以探究上市大股东增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增持可能引起的市场效应,为投资者如何利用增持事件所传递的信号构建投资策略提供一种思路。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前后的业绩效应的深入分析,可以为上市公司的自身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还有助于丰富与大股东增持相关的案例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首先叙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回顾和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理论概述。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概念及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动机、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业绩效应的作用机理和业绩效应的评价方法以及包括控制权收益理论、信号传递假说等在内的相关理论基础。第叁章为鄂武商A大股东增持案例介绍。此部分介绍了鄂武商A的基本情况,对鄂武商A的增持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还包括对鄂武商A大股东增持的动机和大股东两次增持行动的具体实施行动及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为鄂武商A大股东增持业绩效应及其原因分析。从财务绩效与市场效应两个角度分析鄂武商A大股东的增持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并对业绩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为鄂武商A大股东增持案例分析的研究结论与启示。通过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鄂武商A大股东通过增持进一步巩固了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向证券市场传递了利好信息;(2)鄂武商A大股东的增持行为能够稳定股价、增加股东财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长期正面影响。根据相应的结论,可以证明,在二级市场中,大股东增持行为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如加以正确引导,不仅有助于国内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提高,而且对国内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关监管部门在放松管制、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之时,对于出现的不当增持行为,也要保持高度警觉。本文以国内证券市场的真实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上市企业大股东增持的动机、增持对业绩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为其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投资者投资规划以及部门监管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庞倩倩[4](2016)在《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及其业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市场调整期,从2006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从2014年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引导多元化机构投资者共同发展,鼓励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进行业务创新。同年,证监会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修订要义中指出:“适当降低基金公司准入门槛和业务管制,进一步推动基金行业市场化”。伴随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愈加倚重价值投资,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在公司治理中的占据重要地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及公司绩效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将研究机构投资者如何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并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路径,以公司治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我国机构投资者现状,提出6个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路径及对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通过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强化高管激励、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了公司业绩;压力抵抗型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比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显着。据此,本文从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参与路径、提高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水平、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5)

文东华,陈世敏,潘飞[5](2014)在《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一项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通过将管理控制系统划分为"控制"功能和"探索"功能来考察全面质量管理、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全面质量管理的执行水平能够显着提升企业业绩,而且企业在运用管理控制系统作为支撑系统配合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时,应充分考虑两大基本职能——"控制"和"探索"——的协同效应.这两大基本职能与全面质量管理运用水平的恰当匹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绩效.(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丽萍[6](2014)在《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激励不足问题,提出了实施股权激励能使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显着改善这一假设,并利用配对样本检验,对假设进行了证明。实证结果显示,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会计业绩与股票的市场表现均有正面影响。此外,笔者采用了配对样本检验这一新的统计方法,为今后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4年06期)

张丽萍[7](2014)在《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之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股权激励的发明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缓解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笔者从最优契约观和经理权力观出发,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股权激励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具体背景,得出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能改善公司业绩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4年06期)

刘静芳[8](2013)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逐渐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逐渐成为经济界的热点话题,学者纷纷对此展开研究,如何有效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和热点话题。股权激励机制是学者们提出的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所谓股权激励机制指的是上市公司授予本公司管理层一定份额的股票或者以股票为基础的激励政策,对本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勤勉尽责的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的政策。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股权激励的实践开展非常缓慢,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且我们缺乏早期实践经验。2006年起《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作为中国证监会制定的第一部针对股权激励的法律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随着制度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各种股权激励方式逐渐被我国企业采用,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效果。从股权激励在美国首次实施到其被全球普遍采用,对股权激励的效果研究从未间断,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实践效果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股权激励实施后,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作用、股权激励能否有效降低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这对我国股权激励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股权激励理论和实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将沪深两市2010年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业绩效应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实证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且对在本文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股权激励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包括什么是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的定义、我国采用的主要股权激励模式有几种以及实践中通常采用哪些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估和衡量。第二,本文阐述了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进行描述性统计。本文将我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特点从行业和股权激励模式等角度进行总结和归纳,就股权激励在我国环境中的具体实践如何进行提出建议。第叁,对影响上市公司的可能的因素本文进行分析,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多元回归,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考虑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最终得出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此外,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方面考虑,从超额在职消费、过度投资和闲置资金叁个方面分析,考虑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委托-代理成本是否存在缓解作用。本文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结论。首先,上市公司运用股权激励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超额消费、过度投资和闲置资金的数额,从而有效缓解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的难题。其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其对公司竞争性、公司规模的影响都较大。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实施股权激励会对公司业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尚不完善,股权激励的效果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和探讨。最后本文针对如何促进股权激励在我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完善外部环境和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几点建议。在完善外部环境方面,应当从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稳定有效的资本市场和完善和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入手:在优化股权激励实施的内部环境方面,企业应当从制定规范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3-10-01)

王荣[9](2012)在《“云计算”概念业绩效应未显》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计算概念股华胜天成和浪潮信息11日公布了2011年年报。两公司去年云计算项目投入超过6000万元,但云计算并未拉动业绩增长,去年华胜天成业绩仅增两成,浪潮信息经营性净利润甚至出现下降。   另据同花顺数据统计,15家公布年报的云计算概念股,剔除浪潮(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2-04-12)

顾湘[10](2011)在《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业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潮流。在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影响因素、披露模式和信息质量评价等,还很少有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产生的业绩效应进行过系统研究,因此各界对于披露效应的理解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然而企业只有深刻了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能产生的正向业绩效应,才能更加积极地从事社会责任活动。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情况,探讨我国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否会对其自身业绩产生效应,如果会则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披露现状,就如何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出发,深刻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业绩效应的内涵。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决策有用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在理论上确定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将会通过外部效应最终影响企业的内部业绩效应,而内部业绩效应则一般通过企业的综合业绩和长期业绩来反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取社会责任榜百强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衡量信息披露情况,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企业业绩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披露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对企业业绩产生一定的效应。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综合业绩产生的正向效应较为显着,而对企业长期业绩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通过信号传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自身的综合业绩产生有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短期内会增强企业的综合业绩,但就长期而言,由于信息传递作用的递减效应,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将不会对其长期业绩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1-12-01)

业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股权激励计划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手段,自实施以来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股权激励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使经营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改善公司的长期业绩,并通过投资者的预期反映在短期市场上,因此股权激励兼具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股权激励会在公告日前后引起股价波动,并在长期产生业绩提振作用。但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在细节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将采用200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宣告并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短期公告效应方面,除采用传统的市场模型对仅实施一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外,本文还将对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对比研究,着重探讨第二次股权激励与第一次股权激励的差异;在长期业绩效应方面,本文首先对长期业绩效应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业绩效应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公司样本进行考察,将长短期效应联系起来,对长短期效应的关系进行讨论。关于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1)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会带来显着为正的超额收益。在股权激励计划宣布当天超额收益显着为正,说明市场上的短期投资者对于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给予了一种积极的反应;而在预案公告日的前一天超额收益同样显着为正,说明信息在预案公告之前就已经泄露。(2)相对于限制性股票型股权激励方案,期权型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日市场反应更为显着。(3)对于实施两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第二次股权激励的公告效应较第一次更为积极。第二次股权激励预案公告窗口期内的超额收益高于首次股权激励,说明股权激励的积极信号被市场所认可,因此在第二次股权激励预案公告时,市场给予了更积极的反应。关于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显着为正。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净资产收益率比实施激励之前有所提高,且股权激励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正相关。与全样本相比,两次公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产生更为显着的长期业绩效应,股权激励比例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从公司性质来看,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更为显着;从激励标的物来看,相对于股票型股权激励,期权型股权激励的长期业绩效应更为显着。关于长短期公告效应的联动关系,股权激励的短期公告效应与长期业绩效应正相关。与全样本相比,两次公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产生更为积极的业绩效应,受长期业绩效应影响,第二次股权激励的公告效应更为积极。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政策制定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角度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对于政策制定者,需要完善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上市公司,应根据行业特性、公司性质、公司规模、公司治理体系、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现金流是否充裕及风险大小等因素,并结合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普通投资者,应审慎考虑股权激励带来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业绩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业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曾祥飞,陈良华,祖雅菲.管理会计能力观下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业绩效应研究——来自长叁角地区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2019

[2].刘浩.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效应及业绩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李瑶佩.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动机和业绩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7

[4].庞倩倩.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及其业绩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5].文东华,陈世敏,潘飞.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

[6].张丽萍.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4

[7].张丽萍.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之理论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

[8].刘静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9].王荣.“云计算”概念业绩效应未显[N].中国证券报.2012

[10].顾湘.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业绩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1

标签:;  ;  ;  ;  

业绩效应论文-曾祥飞,陈良华,祖雅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