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视域论文-李成

中国儒家视域论文-李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儒家视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1世纪儒家文化,负面中国形象,德国接受,传播学

中国儒家视域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1](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21世纪中国儒家文化在德国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精选的叁部新世纪出版的德语版儒家文化着述为研究对象,此叁部德语着作各有代表性,由于传播者的主体身份不同,导致他们对相同的儒家文化在各自传播内容上做出了差异巨大的主观阐释。经过梳理上述儒家文化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对儒家文化经典理论的阐释方面,叁位作者大致相同;但对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实践,以及在德国传播后产生的儒家中国印象观上却分歧很大。在两位非华裔的着作中,突出显示了自18世纪以来形成的负面儒家中国印象观在德国传播广泛,进入新世纪仍有存留,并广有市场。笔者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儒家文化在德国的曲折接受历程及相应的传播效果的主客观原因;借用了传播学经典的5W传播模式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并增添了“传播关系”维度,构建了六大维度分析的论文整体框架;在每个维度分析的最后都给出了各自相应的反思及对策,以期改变德国人长期以来形成并遗留至今的中国儒家文化负面印象观。全文共分为六章。前四章依次介绍了论文的写作目的和结构、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涉及到的儒学及国家形象等概念、叁部精选作品和作者的归纳概括和论文所用到的传播学理论等内容。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围绕汉斯·凡·艾斯(德裔)、李恩俊(韩裔)、顾学武(华裔)叁位作者及其着述,通过具体实例按照六大传播维度比较分析他们在传播学意义上的异同点。第六章总结叁位学者在各个传播要素上的突出特点和新世纪中国儒家文化走进德国的优化传播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虽然已有学者研究过儒家文化在德接受情况,但很少有学者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和解读他们研究的结果。二、笔者希望更加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因此拓展了传播学提出的五大维度研究方法,增加了“传播关系”分析维度。(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8)

李开琴,杨麒霖[2](2019)在《儒学视域下中国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外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外交活动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手段,文化外交逐渐摆脱附属地位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中国文化外交历史悠久,儒家文化曾在中国古代史上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并伴随着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提升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纽带、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通过对英国、日本的典型文化外交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当今中国对儒家文化圈国家文化外交模式的特点、挑战和出路,以期提升对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文化外交的重视,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创造和谐有利的周边环境。(本文来源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藿[3](2013)在《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性伦理学已经成为克服效益论与义务论所造成的道德教育弊端的良方。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发现,儒家伦理几乎具备了德性伦理学的所有8个重要特征:即强调品格之上,主张目的论,肯定人性的可塑性与德行后天性,以中庸之道作为德行培养的标竿,追求自然主义,强调实践智慧与道德德行的共生关系,强调德行一体以及注重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公民教育的密切联系。中国儒家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德行伦理学。中国儒家德性论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刘艳[4](2008)在《在中国儒家视域下解读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存的环境危机是各国环境学者们所致力于研究的关键问题。西方环境伦理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观点。罗尔斯顿在继承和借鉴他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内在价值”环境伦理思想。罗尔斯顿思想的核心是“内在价值”,他认为自然价值是事物的某种内在属性,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对于这种“内在价值”,人类出于本性的“善”,而应该承担起关心、保护这种价值的责任与义务。这是罗尔斯顿环境理论的基本框架。罗尔斯顿的环境理论对于西方理论界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他第一次系统化地提出和说明了自然价值的内在价值,并把自然价值的论证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现代环境伦理学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思想进路。在中国东方这块土地上,传统儒家在经历了五千年文化的洗礼后,仍然影响着我们对人与自然这一关系的认识。中国儒家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主张人与其它自然存在物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并由人的“恻隐之心”引出“仁民爱物”、“参赞化育”等环境保护思想。这些思想与西方罗尔斯顿的核心理论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正是因为这种相似,才使中国儒家能够成为解读罗尔斯顿体系的理论背景。尽管中国儒家和罗尔斯顿环境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的不同,但他们却有内在的关联性。罗尔斯顿用主客体二分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论证他从自然感悟出来的理论,这种思维中存在的矛盾是罗尔斯顿理论不足的根本原因,这也决定了罗尔斯顿理论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不过,尽管罗尔斯顿与中国传统儒家还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但它们所主张的“自然物具有自己的价值”、“人应该保护、关心其他自然存在物”等理论,对我国现今的环境保护都存在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6-01)

中国儒家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外交活动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手段,文化外交逐渐摆脱附属地位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中国文化外交历史悠久,儒家文化曾在中国古代史上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并伴随着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提升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纽带、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通过对英国、日本的典型文化外交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当今中国对儒家文化圈国家文化外交模式的特点、挑战和出路,以期提升对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文化外交的重视,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创造和谐有利的周边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儒家视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传播学视域下21世纪中国儒家文化在德国的接受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李开琴,杨麒霖.儒学视域下中国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外交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

[3].黄藿.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刘艳.在中国儒家视域下解读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D].贵州大学.2008

标签:;  ;  ;  ;  

中国儒家视域论文-李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