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血管血管造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荧光血管血管造影论文文献综述
代丽华,王丽,孔德玲,张洪丽[1](2019)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90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处理影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有19例检查依从性较差,发生率为21. 1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瞬目运动发生、检查操作不规范及不良心理情绪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明确影响检查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使检查能够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白谦,宋秀君[2](201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16眼) CSC患者采用FFA结合OCT检查,观察FFA显示荧光素渗漏的的形态和OCT显示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程度及形态。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16眼中,FFA荧光素渗漏表现为"墨渍"状10眼,表现为"蘑菇云"状5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窗样缺损状高荧光1眼,呈多灶性。OCT检查结果显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11眼,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4眼,多发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浅脱离1眼。结论利用OCT结合FFA检查能达到更加直观并准确的对CSC病变程度进行诊断。(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瑞芬[3](2019)在《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干预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按照S(现状)、B(背景)、A(评估)、R(建议)流程与患者沟通。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和检查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及离院前对护患沟通方式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检查后干预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患沟通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患沟通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护患沟通的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9年09期)
常欣,谢娟,侯佳,侯军军[4](201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物质被某种波长的光照射后会激发出比入射光波长更长的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应用此原理将荧光素钠经静脉注入人体并随全身血液循环到达眼底,应用特殊的眼底照相机激发其产生荧光,并拍摄记录其在视网膜血管动态循环情况。由于荧光素钠分子不能通过正常视网膜血管内(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3期)
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5](2019)在《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比较眼底照相(FP)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5例(170眼)通过检眼镜初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将两种方法诊断的DR分期进行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比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5例(170眼)藏族DR患者通过眼底照相诊断为轻度NPDR者50眼(29. 4%),中度NPDR者52眼(30. 6%),重度NPDR者60眼(35. 3%),PDR者8眼(4. 7%)。而通过FFA诊断为轻度NPDR者35眼(20. 6%),中度NPDR者66眼(38. 8%),重度NPDR者53眼(31. 2%),PDR者16眼(9. 4%)。眼底照相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判断DR临床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 733,P<0. 01),一致率为81. 2%。结论在藏族患者DR的诊断中,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对DR的分期诊断一致率较好,但眼底照相可能出现DR分期诊断的偏差,FFA检查在诊断及分期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胡贵球[6](201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检查未发现裂孔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层照相。结果有8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以后极部为主,周边伴有斑驳样荧光和多灶型针尖样荧光,后期其渗漏程度明显增强。4例患者出现多灶性强荧光渗漏,经OCT检查后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结构遭受破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针对患者以上病症问题实施准确治疗和抗炎措施后恢复。结论在诊断和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疾病中,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的效果显着,能确保诊断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莫建珠[7](2019)在《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的眼病患者1,460例,年龄5岁-89岁,平均年龄(46±1.2)岁,均为眼底病变,包括黄斑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和其他眼底疾病。其中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受检者604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受检者856例,给予护理干预方法,作为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查,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4%。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即护士运用护理干预对病人进行综合分析、提前预知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最佳适应状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有效的减少或减轻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获得满意的检查图像,为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梁雪英,陈艳花,粱彩红[8](2019)在《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对检查结果、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确诊或疑似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 ml/s,B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C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6 ml/s,其他检查条件均相同。观察3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和C组(P <0.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P <0. 05)。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行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 ml/s时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解云,龚铠[9](2019)在《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并分析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未发现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按病程分为3组:A组,病程<5年;B组,5年≤病程<10年;C组,病程≥10年。结果在96例192眼中,有167眼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发现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占192眼的86.98%,随着病程的延长,检出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尽管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是眼底荧光造影已经出现多样性改变,检出率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有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徐甄,李雅琢,张议文,陈婷,刘平[10](2019)在《青少年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青少年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检查中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10月RP患者7例(14眼)临床资料,进行OCT及FFA检查,对比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OCT图像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核层变薄,视网膜椭圆体区部分断裂或脱失。FFA图像显示后极部普遍色素上皮脱色素,透见脉络膜背景荧光,色素堆积处遮蔽荧光,屏障失代偿处荧光渗漏。结论 OCT与FFA在RP诊断中各具优势,两者联合应用可为RP的发病机制提供研究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荧光血管血管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16眼) CSC患者采用FFA结合OCT检查,观察FFA显示荧光素渗漏的的形态和OCT显示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程度及形态。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16眼中,FFA荧光素渗漏表现为"墨渍"状10眼,表现为"蘑菇云"状5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窗样缺损状高荧光1眼,呈多灶性。OCT检查结果显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11眼,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4眼,多发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浅脱离1眼。结论利用OCT结合FFA检查能达到更加直观并准确的对CSC病变程度进行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血管血管造影论文参考文献
[1].代丽华,王丽,孔德玲,张洪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2].白谦,宋秀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2019
[3].徐瑞芬.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
[4].常欣,谢娟,侯佳,侯军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5].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9
[6].胡贵球.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7].莫建珠.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
[8].梁雪英,陈艳花,粱彩红.造影剂不同注入速度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9].解云,龚铠.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J].实用防盲技术.2019
[10].徐甄,李雅琢,张议文,陈婷,刘平.青少年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