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位点论文-刘明哲

外周位点论文-刘明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位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敏性鼻炎,表观遗传,DNA甲基化,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

外周位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哲[1](2019)在《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甲基化相关位点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拟通过对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筛选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DNA甲基化差异位点,为研究过敏性鼻炎发生及发展机制提供依据,并为涉及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思路。方法:实验分为2组,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组9例,健康对照组9例;采集外周静脉血血10ml。过敏性鼻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3例,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包括测序深度及覆盖率、比对到基因组、CG甲基化统计、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分析、差异甲基化区域注释。对测序分析得到的差异甲基化位点通过R语言进行随机森林分析,进一步筛选出显着差异位点。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6例对筛选获得DNA甲基化差异位点进行PCR验证。结果:(1)本次测序各样本平均测序覆盖度达91.71%,平均测序深度11.41;测序样本比对到基因组,各样本比对率平均约78.9%。(2)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及R语言随机森林包统计分析筛选出与蒿属花粉过敏相关DNA甲基化差异位点62个。(3)进一步设限筛选获得与蒿属花粉过敏相关DNA甲基化差异位点3个。结论:(1)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甲基化存在差异。(2)SEC63、RUNX1T1、SMARCA2甲基化异常参与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淑梅[2](2018)在《多位点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位点外周静脉留置针在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n=30)和对照组(n=30)。预防组在左右两侧上肢均采用留置针通道注射胺碘酮,4h内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对照组单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持续输注,出现静脉炎再更换输注部位,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发生静脉炎者11例;而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者22例,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此外,预防组患有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同样也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左右两侧上肢均建立留置针通道,并每4h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可有效预防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的治疗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沙合木·阿那尔拜[3](2018)在《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PD-1表达特点及PD1.5位点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且风险较高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几年PD-1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高度关注,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特点,同时进行汉族及哈萨克族房颤与PD-1基因PD1.5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阐明PD-1在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房颤发生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为汉族、哈萨克族房颤患者各100例,对照组为汉族、哈萨克族非房颤患者各100例,收集所纳入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并提取DNA,运用聚合酶联反应(PCR)及电泳技术检测PD-1基因PD1.5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汉族、哈萨克族房颤患者及非房颤患者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PD-1基因PD1.5位点有CC野生型,CT杂合型,TT完全突变型3个基因型。汉族及哈萨克族人群,房颤组与非房颤组间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比较结果示哈萨克族及汉族房颤人群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阳性表达率可能是房颤一个独立保护因素,总人群中(OR=0.73,95%CI=0.63-0.85,P=0.000),哈萨克族(OR=0.66,95%CI=0.50-0.87,P=0.003),汉族(OR=0.72,95%CI=0.59-0.87),P=0.001)。结论:新疆地区汉族及哈萨克族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阳性表达率相关。新疆地区汉族及哈萨克族心房颤动的发生与PD-1基因PD1.5位点多态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明明,刘欣,高伟,张翠改,赵培[4](2017)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V312F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V312F多态性与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年在我院就诊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3 56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解剖及病理生理变化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猝死5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 0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所有入选者PCSK9基因V312F(T/G)多态位点进行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SK9基因V312F多态位点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及PCSK9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PCSK9、TC、TG、LDLC、阳性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中猝死组各指标变化最明显,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变化最小。病例组中TT、G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16.6%和11.7%,明显高于对照组(1.1%、10.2%、6.2%)(P均<0.01)。病例组中猝死组TT、GT的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最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最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CSK9基因V312F(T/G)多态位点TT基因型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OR值为8.463,95%CI为3.505~17.854,P<0.001)。结论PCSK9基因V312F(T/G)位点基因突变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时景仁,黄雁翔,刘凯,董培玲,郭向华[5](2016)在《监测HBV rt181位点突变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群和功能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能够直接抑制HBV复制,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1])。然而NAs抗病毒治疗中伴随的HBV基因突变造成了严重的耐药问题。HBV DNA反转录酶区(RT)在181位点的突变不仅会导致病毒对大部分NAs(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6年12期)

李学琴,张露萍,徐燕梅,彭丽娜,孙建国[6](2014)在《改良法对NSCLC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K-ras基因常见突变位点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改良的酶切富集PCR-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与血浆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配对提取43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和血浆DNA,采用酶切富集PCR-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K-ras基因第2外显子12及13密码子点突变,利用混合突变/野生型K-ras基因的细胞系(A549/HCC827)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NSCLC患者癌组织中K-ras突变率为9.3%(4/43),血浆中K-ras突变率为7.0%(3/43),均为12密码子突变,突变一致性达75%。混合细胞系检测显示,酶切富集PCR-焦磷酸测序技术的检测灵敏度达0.1%。结论酶切富集PCR-焦磷酸测序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临床NSCLC患者K-ras突变的筛查。(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张英可,张林,齐一鸣,黄俊琪[7](2014)在《DENV2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加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2型登革病毒(DENV2)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方法: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法检测DNA甲基化水平。结果: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为-294 bp到+58 bp,覆盖11个散在CpG位点;PCR反应后取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扩增序列大小与理论预测相符合;PBMC感染DENV2 0 h和6 h在11个甲基化位点中有2个处于甲基化状态,感染12 h有6个甲基化位点甲基化。0 h、6 h和12 h的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10.3%、12.1%和25.5%,且0 h和12 h及6 h和12 h的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MC感染DENV2后会引起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高宝霞,高华,张国顺,冯福民[8](2013)在《急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IL-6-57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年人群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和-572C/G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79例HBV感染者(包括118例慢性乙型肝炎和61例急性乙型肝炎)和12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和-572C/G位点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在-597位点仅发现GG基因型,未发现GA或AA基因型,而-572位点发现CC、CG和GG基因型;对179例HBV感染者和120例健康对照人群检测发现,IL-6-572 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1%和19.1%(P>0.05),而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G基因型(18.7%)明显高于61例急性乙型肝炎(8.2%)和健康人(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47.9%)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3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37.7%)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22.1%)和健康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72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慢性化有关[P=0.038,OR=3.788(1.075~13.333)]。结论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周武旺,黄小琪,陈志强,陈晶,卢雪梅[9](2012)在《壮族矽肺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G+915C位点多态性分布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壮族矽肺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869C、G+915C位点多态性分布状况。方法随机选择汉族、壮族健康未接触矽尘工人各30例,壮族接触矽尘工人42例,汉族接触矽尘工人43例,壮族矽肺患者40例,汉族矽肺患者3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GF-β1T+869C、G+915C位点多态性。结果各组T+869C位点上TT、TC、CC 3种基因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G+915C位点基因型均为GG。结论尽管TGF-β1可能参与了矽肺的发生、转归过程,但汉族、壮族人员,TGF-β1的这种功能似乎与其基因上的T+869C、G+915C位点上的突变无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2年11期)

汪传高,杜杰,曾发贵,张学清,王仲文[10](2010)在《不同LET低剂量辐射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剂量-效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宇宙射线(高LET射线占主要部分)辐射损伤的研究愈显重要。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终点对各种LET射线的研究已广泛开展,然而在低剂量范围内此指标需要分析大量的细胞而受到限制。与染色体畸变法比较,淋巴细胞微核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突变率在分析速度和对人员技能要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适用于大量职业人群的检测,能较快的提供估算剂量,因此十分适合于低剂量效应的研究。目的:建立~(60)Coγ射线、重离子12C和252Cf混合中子叁种射线的低剂量效应曲线。方法:采用CB微核法和多核细胞法,分别对~(60)Coγ射线、重离子12C和252Cf混合中子0~1Gy(0、0.25、0.5、0.75、1Gy)照射离体人外周血的微核率和HPRT基因突变率进行检测;对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和数学模型。结果:在0~1Cy剂量范围内,~(60)Coγ射线的微核率剂量-效应曲线是线性平方模型,12C和252Cf混合中子均是线性模型,相应的方程是Y=0.0185D2+0.0201D+0.0256.Y=0.2416D-0.02,Y=0.385D-0.011;12C和252Cf混合中子造成的微核率明显高于~(60)Coγ射线。相同剂量范围内,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的剂量-效应曲线~(60)Coγ射线和252Cf混合中子均是线性平方模型,所不同的是平房项均为负值,12C是线性模型,方程式如下:Y=-0.8156D2+1.3454D+0.2003.Y=-1.3857D2+2.1411D+0.3226,Y=0.1754D+0.4592。结论:在低剂量范围内(0~1Gy),高LET射线对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损伤明显高于低LET射线,依次为12C重离子>252Cf混合中子>~(60)Coγ射线。(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核学会“叁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7-01)

外周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多位点外周静脉留置针在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n=30)和对照组(n=30)。预防组在左右两侧上肢均采用留置针通道注射胺碘酮,4h内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对照组单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持续输注,出现静脉炎再更换输注部位,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发生静脉炎者11例;而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者22例,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此外,预防组患有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同样也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左右两侧上肢均建立留置针通道,并每4h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可有效预防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的治疗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位点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哲.蒿属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甲基化相关位点的筛选[D].山西医科大学.2019

[2].李淑梅.多位点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8

[3].沙合木·阿那尔拜.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PD-1表达特点及PD1.5位点多态性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4].张明明,刘欣,高伟,张翠改,赵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V312F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5].时景仁,黄雁翔,刘凯,董培玲,郭向华.监测HBVrt181位点突变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群和功能的意义[J].北京医学.2016

[6].李学琴,张露萍,徐燕梅,彭丽娜,孙建国.改良法对NSCLC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K-ras基因常见突变位点的检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

[7].张英可,张林,齐一鸣,黄俊琪.DENV2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加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

[8].高宝霞,高华,张国顺,冯福民.急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IL-6-57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

[9].周武旺,黄小琪,陈志强,陈晶,卢雪梅.壮族矽肺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G+915C位点多态性分布状况[J].广西医学.2012

[10].汪传高,杜杰,曾发贵,张学清,王仲文.不同LET低剂量辐射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剂量-效应关系[C].第七届中国核学会“叁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2010

标签:;  ;  ;  ;  

外周位点论文-刘明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