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地区论文-卜广平,陈朝兵,成健,柴慧强,李海菲

胡尖山地区论文-卜广平,陈朝兵,成健,柴慧强,李海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胡尖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地貌单元,成藏条件,胡尖山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胡尖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卜广平,陈朝兵,成健,柴慧强,李海菲[1](2019)在《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印模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从储盖条件、油源分布、成藏模式、小幅度构造等方面对古地貌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受晚叁迭世印支运动末幕的影响,研究区延长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了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水系广布的地貌形态,可划分为6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形态对上覆富县组—延安组地层的相带展布、压实披覆构造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古地貌形成的剥蚀面沟通了延长组与延安组的生储盖组合;长7生烃凹陷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古地貌油藏的宏观分布,距离生烃凹陷越近,延安组油藏分布越密集,产量越高;河间丘、坡嘴、斜坡等地貌单元易形成披覆圈闭、岩性-构造圈闭,构成相应的成藏模式而聚集油气;油藏范围内,鼻隆、局部隆起等小幅度构造控制着油气的聚集程度和高低产井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1期)

高超利,史建国[2](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水平井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油藏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的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应用油藏地质学、数值模拟等方法,并通过现场实践生产数据法、油藏工程方法确定胡尖山地区水平井水平段合理长度为750m,水平段方位的井排方向与沉积物源方向一致,为近南北、北北东向;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联合井网的井距受沉积砂体有效厚度限制,最大应小于900m。鉴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平均单井最大产量达到最大时,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联合开发的井网井距最佳为700m左右。(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8年05期)

赵子明[3](2018)在《胡尖山地区长4+5-长6储层非均质性及开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尖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西部,该区域发育低孔低渗油藏,孔隙结构复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成岩作用强烈,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使得油田的生产开发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工作。依据胡尖山前人的研究成果,长4+5-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长4+5_1、长4+5_2、长6_1、长6_2、长6_3五个小层。以钻井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岩心资料、试油数据、生产资料等为基础,进行了沉积微相的划分,构造特征的辨别,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研究区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胡尖山地区长4+5长6储层构造作用微弱,处于叁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北西、北东向交汇物源控制的叁角前缘亚相,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颗粒一般呈次棱角状,磨圆度较差。研究区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喉道。孔隙结构的特点是排驱压力总体较低,最大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均较高,分选性中等,喉道分布略显粗歪度。从层内夹层的分布来看,长4+5油层组的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长6油层组。通过分析长4+5和长6油层组各小层的分层系数、砂岩密度以及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综合考量发现各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长4+5_1、长4+5_2、长6_1、长6_2、长6_3。研究发现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相和砂体的连通性控制,长4+5和长6油层组的平面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其中长6_1小层的物性相对较好,砂体连通性相对好。为了综合全面的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引入了因子分析法,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综合定量表征。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的结果,各小层的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长4+5_1、长4+5_2、长6_3、长6_2、长6_1。最后,从层间、层内、平面叁个方面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特征的影响,分析与研究了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生产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1)

曹淑琪[4](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9~富县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的增产潜力层位,目前仍存在投产效果与设计方案相去甚远的问题,严重滞缓了该区的增储进程。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胡尖山地区延9~富县储层的宏观及微观特征,不仅为合理滚动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迅速提高产能提供了依据。本文选取胡尖山地区399口井,对富县组、延10油层组、延9油层组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试油数据等资料,通过对研究层位砂体展布规律、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特征的研究,明确了胡尖山地区储层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胡尖山地区延9~富县组各砂层组的顶面构造继承了单斜构造的特征,由东向西,海拔逐降,常见单斜背景下的鼻隆。富县和延10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微相为河道、心滩和河漫滩;延9是叁角洲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通过建立延9~富县组物性解释模型,回归出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标定了延9~富县储层下限标准。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溶蚀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分选中等;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18%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50×10-3μm2之间;非均质性强,成岩阶段属于中成岩A期。根据孔隙结构、孔喉特征、物性特征等,制定了胡尖山地区延9~富县储层类别划分标准,将储层分为四类;研究区延9~富县储层以II类储层为主,其中主力层延92+3和延102 I类储层较多。(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05-31)

展宏洋[5](2017)在《胡尖山地区长1~长3储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地理上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构造上位于伊陕斜坡的中西部,其整体构造呈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局部发育小型的鼻状构造。根据胡尖山地区的开发及试油资料显示,该区域长3以上层位出油井点多,实施效果好,增储潜力大。随着开发的进程,对长3以上层位的构造形态,沉积微相储层特征等研究逐渐深入。但是目前对长3以上油藏的成藏规律认识尚不清楚。针对胡尖山地区长3以上油藏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胡尖山地区长1~长3油层组作为研究对像,以油藏精细描述、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等相关学科作为理论指导,利用钻井、录井、取心和测井资料,对长1~长3油层组进行了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长1~长3油层组划分为长1、长2_1、长2_2、长2_3、长3_1、长3_2和长3_3共7各小层;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沉积相标志对长1~长3油层组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长1~长3油层组均为叁角洲平原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在单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的垂向和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岩心的分析化验以及压汞实验等资料对长1~长3油层组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确定了储层的物性下限,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进行了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利用测井二次解释的结果分析了储层物性的平面展布规律。综合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特征的分析结果,对胡尖山地区长1~长3油层组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胡尖山地区长1~长3油藏的与多个因素有关,优质的烃源岩为油藏提供了油气来源,沉积相、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特征控制着油气富集空间,构造对油气的富集程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胡尖山地区长1~长3油藏含油性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构造值较高、沉积相为分流河道、砂体较厚、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的区域中。(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05-31)

李龙龙,李超,汪洋,李垚,沈夕[6](2016)在《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构造总体呈西倾单斜,倾角不足1°,局部发育小的鼻状隆起。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已有48个油藏投入开发,开发效果良好,并素有"小而肥"的特点,为采油六厂快速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长2以上油藏产量占到采油六厂总产量的40%以上。论文通过对长2以上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储层物性对比分析、源储配置研究、成藏模式研究等综合分析,得出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富集规律,为后期筛选优质、高效建产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7-27)

李龙龙,汪洋,李垚,黄延明,同鑫[7](2016)在《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构造总体呈西倾单斜,倾角不足1°,局部发育小的鼻状隆起。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已有48个油藏投入开发,开发效果良好,并素有"小而肥"的特点,为采油六厂快速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长2以上油藏产量占到采油六厂总产量的40%以上。论文通过对长2以上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储层物性对比分析、源储配置研究、成藏模式研究等综合分析,得出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富集规律,为后期筛选优质、高效建产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李龙龙,汪洋,同鑫,黄延明,牛志忠[8](2016)在《胡尖山地区长4+5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尖山地区长4+5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西部,区域内完钻探评井和骨架井共790余口,砂岩地层相对发育,含油层系多,叁迭系延长组油藏分布范围大。本文通过开展长4+5层精细地层对比、砂体和沉积相刻画、测井二次精细解释、油藏控制因素等综合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勘探评价的最新进展,得出胡尖山地区长4+5油藏成藏富集规律。(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6年05期)

叶琪[9](2015)在《胡尖山地区长6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作为新勘探开发的岩性油藏,已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对长6油层的成藏规律进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该油层组的后续勘探开发,对长庆油田的稳产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长6油层组典型油藏的解剖,并结合沉积相、物性、含油特征和测井特性,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根据沉积旋回、岩性、电性组合特征,通过岩电、沉积微相-测井曲线的响应关系等地层划分标志,对主要含油层位延长组含油层段长6油层组作进一步的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确定研究区储层沉积环境及沉积体系,确定了该研究区主要为叁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根据测井、岩芯及动态资料,进行连井相剖面分析,综合确定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并绘制了相应的图件。以区域内现有的粒度分析、岩心取样观察及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数据等,综合测井、研究开发区域的地质情况以及早期的生产资料等为基础,开展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分析储层层间、层内、平面的变化和储层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油层连通情况及其主控因素与四性关系,预测了有利储集层段。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储层预测和沉积相研究成果,预测有利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指出有利储集区带。根据油藏解剖及生、储、盖等其他成藏条件,总结研究区长6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11-20)

汪洋,李超,王平平,张博,盖亮[10](2015)在《胡尖山地区长7段致密油藏水平井建产有利区优选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井与体积压裂致密油主体开发技术日益成熟.为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水平井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为了实现水平井对该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通过对该地区已钻井长7段多个层的试油与试采结果和岩电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储集层厚度、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应作为水平井开发建产有利区(甜点区)优选的基础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致密油藏储集层评价系数可作为有利区优选的关键参数.进而形成简便而有效的胡尖山地区长7段水平井建产有利区优选标准。确定胡尖山地区目前的水平井建产有利区优选标准为:录井显示厚度与电测解释有效厚度均大干10m.电阻率大干30Ω·m.孔隙度大于8%.而且最重要的是储集层评价系数应大于1 500。AP 149井、AP 103井的应用验证表明.该方法简便、可靠.明显提高了水平井实施效果。(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胡尖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油藏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的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应用油藏地质学、数值模拟等方法,并通过现场实践生产数据法、油藏工程方法确定胡尖山地区水平井水平段合理长度为750m,水平段方位的井排方向与沉积物源方向一致,为近南北、北北东向;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联合井网的井距受沉积砂体有效厚度限制,最大应小于900m。鉴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平均单井最大产量达到最大时,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联合开发的井网井距最佳为700m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胡尖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卜广平,陈朝兵,成健,柴慧强,李海菲.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成藏条件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9

[2].高超利,史建国.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水平井参数优化[J].非常规油气.2018

[3].赵子明.胡尖山地区长4+5-长6储层非均质性及开发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4].曹淑琪.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9~富县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

[5].展宏洋.胡尖山地区长1~长3储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

[6].李龙龙,李超,汪洋,李垚,沈夕.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C].第十二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2016

[7].李龙龙,汪洋,李垚,黄延明,同鑫.胡尖山地区长2以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6

[8].李龙龙,汪洋,同鑫,黄延明,牛志忠.胡尖山地区长4+5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6

[9].叶琪.胡尖山地区长6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10].汪洋,李超,王平平,张博,盖亮.胡尖山地区长7段致密油藏水平井建产有利区优选方法[J].录井工程.2015

标签:;  ;  ;  ;  

胡尖山地区论文-卜广平,陈朝兵,成健,柴慧强,李海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