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渡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搅拌槽,单颗粒,过渡流,粒子图像测速
过渡流论文文献综述
张昆,王瀚彬,刘新卫,王超,李志鹏[1](2019)在《过渡流搅拌槽内单颗粒悬浮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过渡流搅拌槽内单颗粒的运动特性进行捕捉,分析了搅拌雷诺数及桨叶离底高度对颗粒悬浮运动的影响规律,并使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得到搅拌槽内的流场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的临界悬浮转速随桨叶离底高度的降低而降低;桨叶离底高度对颗粒在槽底的运动影响较大;颗粒在垂直离底悬浮后,于桨盘下方附近螺旋上升或作持续的螺旋状圆周运动;搅拌雷诺数升高对颗粒垂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速度影响较小,但会减小垂直上升过程中桨盘的转动圈数;颗粒螺旋上升是由于轴向流场在颗粒停滞位置向两侧产生了分叉;颗粒的悬浮主要是由流体的主体流动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姚慧岚,张怀新[2](2019)在《湍流抑制方法模拟边界层过渡流并粘性力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湍流抑制方法及其原理,并使用该方法和目前常用的γ-Reθ过渡流模型、湍流模型对较低雷诺数下平板、翼型结构和螺旋桨的边界层流动进行了模拟,并对粘性力进行了预报.通过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讨论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有过渡流的情况下,湍流模型预报的粘性力误差较大;γ-Reθ模型能够预报过渡流,但是转捩点的位置由很多因素决定,从而影响粘性力的预报准确性,并且需要求解2个额外的输运方程,计算效率较低;湍流抑制方法虽然没有预报过渡流的能力,但是在预先知道转捩点位置的情况下(模型实验或者公式估算),可以简单、高效、准确地模拟过渡现象和预报粘性力,并且没有湍流模型的限制,可以针对不同的流场选择不同的湍流模型结合使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金秀,李中华,孙俊,李志辉,郑岩[3](2019)在《基于国产十亿亿次超算系统的近连续过渡流区N-S/DSMC耦合算法并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流区气动问题的数值模拟一直是空气动力学领域的难点。首先介绍了在已有N-S解算器和DSMC方法研究基础上,采用MPC耦合技术建立N-S/DSMC耦合算法,把DSMC方法和N-S方法的应用范围拓展到近连续过渡流区。然后详述了基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国产十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开展的耦合算法多级并行优化技术,并首次实现了耦合算法的众核并行。测试表明,本文的进程级优化技术取得了超线性加速比;众核级优化受制于原算法特点和系统特点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N-S/DSMC耦合算法的众核并行提供了研究和分析依据,为过渡流区高超声速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贾居红,胡丽杰[4](2018)在《卫星回收舱再入过渡流区气动热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式卫星进入地球大气层95km高度左右时,速度达到Ma>20,回收舱被高超声速稀薄来流形成的弓形激波环绕,气动加热问题非常明显,准确预测过渡流区的气动热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过渡区由于气体空气分子仍然比较密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DSMC)极其耗费计算资源,而求解Navier-Stokes(N-S)方程的方法误差较大。采用添加二阶滑移条件的N-S方程求解过渡流区气动热,并与开源DSMC2V程序计算结果对比,研究了舱体母线热流、压强系数变化;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下舱体前缘弓形激波及流场参数变化,分析了滑移条件影响壁面和流场参数的机理。结果表明:回收舱再入过渡区时,钝头驻点区为高压、高热流区,锥身区气动热和壁面压强保持在较低水平。带滑移条件的计算机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计算得到的热流、压强系数与DSMC结果吻合良好,具有计算效率高、精度较高的优势。对流场压力、温度、速度等参数分析显示,滑移条件中壁面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的加入,改变了壁面流动参数,进而改善了壁面热流和压强的准确模拟能力。滑移条件对外流场参数的影响极小,没有改善稀薄流区流场的模拟能力和激波捕获能力,模拟得到的温度、速度等流场参数及激波位置、激波层厚度等与DSMC结果仍有差别。可以认为,文章采用方法能够满足工程上快速高效预测卫星回收舱再入过渡流区气动热需要。(本文来源于《航天返回与遥感》期刊2018年06期)
李庚鸿,李志鹏,高正明,Jos,Derksen[5](2018)在《过渡流搅拌槽内固-液悬浮的直接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研究了过渡流搅拌槽内颗粒悬浮过程的流体力学特征.模拟中搅拌槽为平底方槽,搅拌桨采用下压式45°四斜叶桨,搅拌雷诺数Re=1334,属于过渡流;颗粒体积分率最高达到8%.本模拟解析了包括颗粒周围和颗粒间流动的搅拌槽内整个流场,从而实现了在颗粒尺度上对颗粒-流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同时,本文也研究了体积分率、相位角对液相平均速度、液相湍流动能等流体力学特征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搅拌槽内颗粒体积固含率的增加,液相平均速度和液相湍流动能均衰减.(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4期)
王洪兵,刘健文,罗杰,马强,舒晓村[6](2017)在《中国北纬40°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北纬40°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使用热层-电离层-中间层大气能量与动力/宽频辐射计大气探测卫星资料,选取北京和酒泉上空50~110km高度2003-2014年共计12a的温度和密度数据,采用Lomb-Scargle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两站资料的周期特征、温度和密度周期随大气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太阳活动对过渡流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渡流区的大气状态随经度变化很小,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显着的4个月震荡和年震荡,自然年内温度的4个月震荡在过渡流区底层和顶层具有同位相特征,在中层为反位相特征;大气密度随时间存在半年变化和年变化特征,90km以下以年变化为主,90km以上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同时存在;过渡流区上层温度和密度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显着,强弱随月份变化。(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张园园,喜冠南[7](2016)在《过渡流状态下5列叉排圆柱列流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小型化换热器叉排管束群在过渡流状态下的传热强化机理,对5列叉排圆柱列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使用Fortran自编程序,通过基于复合网格的计算方法,研究了5列叉排圆柱列在不同横向间距(Ps/D)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Ps/D=3时,5列叉排圆柱列的传热强化效果最好;Ps/D=4~6时,其传热强化效果降低。在不同横向间距下,第2列圆柱列的传热强化效果最为明显,后排圆柱列的传热强化效果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11期)
尤伟,王丽娟,袁银男,喜冠南[8](2016)在《过渡流状态下圆柱列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型换热器的管径变细,管径细化后,换热器内的管外流动由湍流向过渡流转变,而对过渡流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过渡流状态下管束的传热强化机理,采用基于复合网格系统的计算方法对两列顺排圆柱列与叁列叉排圆柱列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研究流体与温度对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中间圆柱列不加热时,整流作用与尾流不稳定性作用的共同影响能够保证流动传热强化效果;当中间圆柱列加热时,温度场发生的变化会弱化传热。(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6年02期)
金凌[9](2015)在《过渡流区N-S/DSMC双向耦合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穿越较高层接近稀薄条件的大气层时,将遭遇复杂的流场结构,连续/稀薄混合流动、稀薄气体效应、热化学非平衡效应等影响将更为显着,同时,流场中共存有连续介质区、过渡区和自由分子区的情况给一般单一数值模拟方法提出挑战。由于地面试验效率低、难度大且不切实际,因此建立有效的模型和数值算法进行模拟仿真连续/稀薄混合流场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此阶段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提高气动力和气动热的预测精度,并鉴于N-S方程在连续流领域和DSMC方法在稀薄流领域的成熟和成功,考虑建立N-S方程和DSMC方法的耦合算法来模拟研究此类问题。本文围绕建立过渡流区N-S/DSMC双向耦合算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梳理了N-S方程和DSMC方法的有关理论。介绍了CFD计算中的有限体积法和本文采用的N-S程序,并阐述了稀薄气体动力学、DSMC方法的理论和步骤,并做算例验证,为N-S/DSMC耦合算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作为DSMC算法的补充,研究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的非定常流动的简单化学反应,对此作数值计算模拟仿真。然后详细介绍了耦合算法的理论和相关计算模块,对耦合算法中的关键问题——分区界面定位和信息传递方式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仿真测试确定合适的连续失效参数,比较分析耦合方式的优劣,从而选择State-based耦合方法进行界面上的信息传递,并给出网格分区的计算流程,使两种算法的不同网格划分得到匹配,给出耦合方法的总体计算流程。最后根据计算流程编制程序,搭建N-S/DSMC耦合算法对一维流动以及过渡流区二维圆柱绕流问题进行了主要研究。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一维流场的温度对比图以及二维模型的流场分布,并通过与DSMC方法和N-S方程的结果对比,论证耦合算法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凌超,陈泽宇[10](2015)在《中国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的模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MSIS系列模型基础上发展的大气模型NRLMSISE-00,模拟研究了2001年—2013年中国上空过渡流区80~140 km高度的大气状态。对于中国东部和中部过渡流区,基于模拟数据得到的月平均结果显示大气密度和温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还表现出与太阳活动的显着关联。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在90 km高度以上大气密度呈现半年周期变化,在90~110 km高度范围这种半年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增大。在100 km高度,上半年出现的半年周期过程中密度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6月,明显超前中、高热层的半年周期过程。(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过渡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湍流抑制方法及其原理,并使用该方法和目前常用的γ-Reθ过渡流模型、湍流模型对较低雷诺数下平板、翼型结构和螺旋桨的边界层流动进行了模拟,并对粘性力进行了预报.通过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讨论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有过渡流的情况下,湍流模型预报的粘性力误差较大;γ-Reθ模型能够预报过渡流,但是转捩点的位置由很多因素决定,从而影响粘性力的预报准确性,并且需要求解2个额外的输运方程,计算效率较低;湍流抑制方法虽然没有预报过渡流的能力,但是在预先知道转捩点位置的情况下(模型实验或者公式估算),可以简单、高效、准确地模拟过渡现象和预报粘性力,并且没有湍流模型的限制,可以针对不同的流场选择不同的湍流模型结合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渡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昆,王瀚彬,刘新卫,王超,李志鹏.过渡流搅拌槽内单颗粒悬浮特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姚慧岚,张怀新.湍流抑制方法模拟边界层过渡流并粘性力预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徐金秀,李中华,孙俊,李志辉,郑岩.基于国产十亿亿次超算系统的近连续过渡流区N-S/DSMC耦合算法并行优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
[4].贾居红,胡丽杰.卫星回收舱再入过渡流区气动热数值计算[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8
[5].李庚鸿,李志鹏,高正明,Jos,Derksen.过渡流搅拌槽内固-液悬浮的直接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18
[6].王洪兵,刘健文,罗杰,马强,舒晓村.中国北纬40°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张园园,喜冠南.过渡流状态下5列叉排圆柱列流动传热特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6
[8].尤伟,王丽娟,袁银男,喜冠南.过渡流状态下圆柱列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
[9].金凌.过渡流区N-S/DSMC双向耦合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10].凌超,陈泽宇.中国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的模拟结果[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