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轴抛物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轻量化设计,挠性支撑设计,有限元分析,面形分析
离轴抛物面论文文献综述
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1](2019)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小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小口径反射镜在复杂环境下的面形误差,满足其动静态刚度和热稳定性要求,通过选用合适的空间载荷材料,对反射镜进行轻量化设计,合理设计可装调的反射镜挠性支撑组件,采用ANSYS对反射镜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件一阶固有频率是3 168.5 Hz,在1 g重力作用下反射镜面形误差RMS值可达8.06 nm,在10℃温升载荷作用下RMS可达5.58 nm,在1 g重力和10℃温升载荷耦合作用下RMS值可达11.05 nm,组件在10 g加速度作用下最大应力是2.109 8 MPa,简谐激励作用下最薄弱环节最大响应应力为1.284 6 MPa,均完全满足反射镜组件设计指标要求,验证了支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6期)
田国兵,胡建军,潘君骅[2](2018)在《长焦距大离轴量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轴两镜系统的检测方法,可实现20m级焦距、10m级离轴量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检验。偏轴两镜检验系统由一个检验球面反射镜和一个待检离轴抛物面抛物面反射镜组成,根据待检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技术参数(焦距f、离轴量H和通光口径Φ),在满足中心视场细平行光入射消球差、像散和彗差的条件下求解出球面反射镜的半径ρ以及两块反射镜偏转角度θ_1和θ_2的初始解。通过光学设计软件ZEMAX优化,可实现RMS小于λ/30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反射镜的干涉检验。利用CODE V对偏轴两镜检验系统进行公差分析,主要针对球面反射镜的面形误差和半径误差、自准平面反射镜的面形误差、两镜之间的间隔d以及偏轴角θ_1和θ_2对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K值、离轴量H、顶点曲率半径R的影响。本文对用户单位焦距25m、离轴量12.5m、口径Φ450mm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进行了偏轴两镜检验光路设计,设计结果表明可以满足离轴抛物面反射镜镜面误差RMSλ/20(λ=632.8nm)的指标要求。为验证偏轴两镜系统检验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可行性,利用该检测方法加工制造了一块焦距5932mm、离轴角25°、口径Φ280mm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表明该检测方法为实现长焦距大离轴量抛物反射镜的工程制造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8-08-20)
李智钢,鲍振军,朱衡,蔡红梅,周衡[3](2018)在《多磨头数控抛光对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镜中频误差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面形中频误差对光路中的光斑扩散函数精度以及高能激光的能量散射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多磨头组合抛光技术,用于对非球面元件中频误差的有效控制。对半刚性抛光盘抛光过程进行了力学有限元分析,并基于Bridging模型对半刚性抛光盘抛光过程进行了理论模拟,对其贴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磨头组合抛光的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大尺寸非球面元件的面形中频误差,加工的两件φ460 mm离轴抛物面元件面形PSD1值相对于之前降低了近70%,达到2.835nm,并且PV小于0.16λ(632.8nm),RMS小于0.02λ。(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06期)
李智钢,朱衡,鲍振军,马平,鄢定尧[4](2016)在《计算机数控抛光对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面形PSD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数控抛光技术,优化抛光工艺顺序和抛光头路径,实现对φ460mm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面形PSD的有效控制。研究了不同抛光工艺顺序下面形PSD值的变化规律,表明了小抛光头和大抛光头合理分配抛光顺序与路径能够有效改善面形PSD值。通过与传统数控加经典抛光方式的比较,说明了优化后的数控抛光方式对于非球面元件在面形PSD控制方面的优势。经过多个抛光周期的实验,面形PSD从改进前的42.3nm(RMS,92%通光口径)减小到12.6nm。(本文来源于《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暨激光破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3)
张鑫,罗霄,闫力松,张峰,张学军[5](2016)在《叁角机加工大口径离轴抛物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加工,设计制作了叁角机加工中心,该加工中心具有叁工位设计。基于该加工中心提出了一套非球面镜加工模型,每个工位只需利用两个转动轴即可实现大口径非球面镜的遍历加工,同时加工工位与检测工位可以互换,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加工效率。为了验证加工模型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实例,利用该加工中心对一口径为1 450 mm的离轴抛物面Si C反射镜进行了加工,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轮迭代加工后,反射镜面形结果由PV 4.653μm、RMS0.409 7μm收敛到PV 3.585μm、RMS 0.258 1μm,RMS收敛达37%。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张钊,孙景旭,刘则洵,李宪圣,任建岳[6](2016)在《离轴抛物面镜像面扫描太赫兹光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太赫兹成像速度,设计了一种像面扫描太赫兹快速成像系统。它为反射式单像素探测器成像,成像系统采用新设计的表面镀金的离轴抛物面镜结构以实现大口径、无遮拦、高反射率、高质量成像;反射成像系统光学设计F数为2.93,通光孔径为100 mm,视场为±1°,焦距为293.45 mm,成像窗尺寸为64 mm×64 mm,圆孔直径为2 mm,扫描采集16×16像素图像时间为0.1 min,32×32像素图像时间为0.42 min,64×64像素图像时间为1.7 min,空间分辨率为1 cm。扫描系统结合压缩传感成像理论采用新型像面扫描方法实现快速成像,在系统焦平面位置加入旋转多孔盘,对像面的图像进行太赫兹能量强度扫描,使用金属光锥收集能量到高莱探测器。利用压缩传感理论的特殊条件(采样数目与图像像素数相等)进行像面图像采集,然后利用正则归一化方程重构像面图像,该系统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低成本、结构紧凑合理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邹百英,赵慧洁,张颖,李建华[7](2015)在《离轴抛物面镜准直输出辐照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轴抛物面镜的准直光学系统因其无色差、材料易得、工作谱段宽、无中心遮挡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传感系统校准、辐射测量、红外目标模拟器等系统中。为了分析设计的准直系统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对准直系统输出的辐照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基于辐照度传输模型给出了准直系统输出面辐照度分布表达式,并给出了准直光束发散角与抛物面焦距、光源口径及离轴角之间等的定量关系。采用光线追迹方法仿真分析了准直系统在不同光源口径情况下的输出面辐照度分布情况,并对输出辐照度均匀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文中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对提高离轴抛物面镜的准直性和输出辐照度均匀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穆永吉,毛一江,胡明勇[8](2014)在《一种离轴抛物面镜像差校正镜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光焦度校正板在光学像差校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校正大口径离轴抛物面的轴外像差,根据离轴抛物面式平行光管的设计特点,提出了一种用偏置于离轴抛物面镜之后的无光焦度校正板以校正其轴外像差的新结构。根据叁级像差理论,分析并进一步推导了大口径离轴抛物面的单色像差分布系数,推导出偏置无光焦度校正板与离轴抛物面的空间几何关系,得出了计算偏置无光焦度校正板初始结构的方法。经过实例验证,由此方法计算出的初始结构参数正确,可有效提高优化设计的效率,同时,此结构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口径校正离轴抛物面的轴外像差。(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作业,李露,胡碧涛[9](2012)在《离轴抛物面镜对超短激光脉冲紧聚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超短激光脉冲光束质量对焦斑的影响,采用经典的几何模型进行了理论模拟分析,并实验研究了离轴90°抛物面镜的飞秒激光光束的紧聚焦特性。由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可知,当入射失准角为3mrad时,将从空间上使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减半,失准角的存在将引起到达靶面的激光脉冲的时间展宽从而降低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利用3TW钛宝石飞秒激光系统,通过f/1离轴90°抛物面镜对激光束进行紧聚焦,得到最佳焦斑尺寸为5.6μm×5.4μm,对应于3mJ和96mJ的飞秒脉冲激光光束的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分别为3.83×1017W/cm2和1.23×1019W/cm2。结果表明,该研究为开展激光与固体、气体、团簇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岳峰,朱健强,赵东峰[10](2012)在《高能拍瓦激光系统中大口径离轴抛物面聚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行快点火实验,需对高能拍瓦激光聚焦系统中的核心元件即大口径离轴抛物面,进行深入量化研究,以便对其结构选型和精密调整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利用基于严格的矢量衍射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并结合像差分析得到了大孔径、大离轴量的抛物面镜(OAP)的物理光学成像特性。首先用理想平行光入射,得出OAP的叁维平动公差与其焦深密切相关,OAP绕旋转对称轴的转动可归结为平动问题,其公差与焦深也有简单关系;入射光轴失准时,像散占主导作用,并可由一结构因子来定性描述其对像斑的影响。其次当入射光有一定的发散角时,除引起最佳像面位置变化外,还会由于OAP不对称性而引起的彗差使得像斑的峰值光强大大降低,并论述了OAP的结构参数对此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离轴抛物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轴两镜系统的检测方法,可实现20m级焦距、10m级离轴量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检验。偏轴两镜检验系统由一个检验球面反射镜和一个待检离轴抛物面抛物面反射镜组成,根据待检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技术参数(焦距f、离轴量H和通光口径Φ),在满足中心视场细平行光入射消球差、像散和彗差的条件下求解出球面反射镜的半径ρ以及两块反射镜偏转角度θ_1和θ_2的初始解。通过光学设计软件ZEMAX优化,可实现RMS小于λ/30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反射镜的干涉检验。利用CODE V对偏轴两镜检验系统进行公差分析,主要针对球面反射镜的面形误差和半径误差、自准平面反射镜的面形误差、两镜之间的间隔d以及偏轴角θ_1和θ_2对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K值、离轴量H、顶点曲率半径R的影响。本文对用户单位焦距25m、离轴量12.5m、口径Φ450mm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进行了偏轴两镜检验光路设计,设计结果表明可以满足离轴抛物面反射镜镜面误差RMSλ/20(λ=632.8nm)的指标要求。为验证偏轴两镜系统检验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可行性,利用该检测方法加工制造了一块焦距5932mm、离轴角25°、口径Φ280mm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表明该检测方法为实现长焦距大离轴量抛物反射镜的工程制造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轴抛物面论文参考文献
[1].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小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J].应用光学.2019
[2].田国兵,胡建军,潘君骅.长焦距大离轴量离轴抛物面反射镜的检测方法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8
[3].李智钢,鲍振军,朱衡,蔡红梅,周衡.多磨头数控抛光对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镜中频误差的抑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4].李智钢,朱衡,鲍振军,马平,鄢定尧.计算机数控抛光对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面形PSD的控制[C].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暨激光破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张鑫,罗霄,闫力松,张峰,张学军.叁角机加工大口径离轴抛物面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6].张钊,孙景旭,刘则洵,李宪圣,任建岳.离轴抛物面镜像面扫描太赫兹光学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7].邹百英,赵慧洁,张颖,李建华.离轴抛物面镜准直输出辐照度特性[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8].穆永吉,毛一江,胡明勇.一种离轴抛物面镜像差校正镜组的设计[J].光学学报.2014
[9].刘作业,李露,胡碧涛.离轴抛物面镜对超短激光脉冲紧聚焦特性的研究[J].激光技术.2012
[10].岳峰,朱健强,赵东峰.高能拍瓦激光系统中大口径离轴抛物面聚焦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