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移表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直肠癌,长链非编码RNA,BCYRN1,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转移
转移表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扬,吕杨,钟诚,钱洪[1](2019)在《BCYRN1对结直肠癌转移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脑细胞质RNA1(BCYR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3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收集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我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的组织中BCYRN1、Snail及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来源组织中BCYRN1、Snail及E-cadherin表达差异并分析BCYRN1与Snail及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BCYRN1表达与患者病理资料间的关系。采用过表达载体慢病毒转染技术外源性上调结直肠癌细胞SW480中BCYRN1的表达以此作为实验组细胞,转染空白对照载体的SW480作为对照组细胞,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 RT-q PCR技术检测Snail及E-cadherin mRNA表达的变化;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nail及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Transwell基底膜侵袭及迁移细胞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BCYRN1及Snail 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E-cadherin mRNA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Snail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BCYRN1及Snail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的组织,E-cadherin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的组织,结直肠癌组织中BCYRN1与Snail mRNA表达显着正相关,与E-cadherin mRNA表达显着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BCYRN1高表达患者TNM分期及浸润深度显着高于低表达患者。结论:BCYRN1可通过Snail/Ecadherin途径促进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3期)
孙景波[2](2019)在《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TGF-α招募和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的机制及TGF-α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女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调控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机制有待阐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在乳腺癌细胞株的上清中高表达,并且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具有显着的趋化作用和诱导BMSCs表型改变。目前尚未有TGF-α对BMSCs和乳腺癌自身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验证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招募和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并进一步探讨TGF-α通过结合EGFR调控P38MAPK/NFκB/ICAM-1的分子机制。同时明确TGF-α对乳腺癌的影响,探讨其在乳腺癌迁移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为预测和防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利用细胞因子表达谱芯片、transwell、裸鼠乳腺癌原位模型筛选并明确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对BMSCs的作用;2、选用BMSCs的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PCR以及western blot以明确TGF-α招募和改变BMSCs表型的分子机制;3、利用免疫组化检测67例乳腺癌石以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标本中TGF-α的表达并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利用transwell以及western blot以明确TGF-α在乳腺癌迁移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4、选用裸鼠乳腺癌原位模型,鼠尾静脉注射BMSCs,明确TGF-α联合BMSCs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结果:1、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招募BMSCs到乳腺癌原位灶:(1)根据乳腺癌上清对BMSCs的招募情况、蛋白组芯片的结果以及体外趋化实验,筛选出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TGF-α招募BMSCs,并且高表达TGF-α会增强对BMSCs招募能力,而阻断TGF-α能减弱招募能力。(2)裸鼠乳腺癌原位癌模型结果显示TGF-α能调控BMSCs迁移到乳腺癌原位灶。2、TGF-α激活P38MAPK/NFκB/ICAM-1通路调控BMSCs的迁移能力并改变其表型:(1)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PCR实验结果显示:TGF-α改变BMSCs细胞的表型,促进分泌更多的促转移细胞因子(2)结合western blot、Q-PCR、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TGF-α作用于BMSCs的受体EGFR,并通过磷酸化使P38MAPK以及NFκB激活,引起BMSCs表型变化,同时上调ICAM-1调控BMSCs迁移。3、TGF-α在乳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乳腺正常上皮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组织中TGF-α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且在晚期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更高。同时,TGF-α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密切相关。(2)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自身高表达TGF-α会引起EMT转化,促进细胞的迁移能力。4、TGF-α以及BMSCs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TGF-α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并且在高表达TGF-α的情况下,BMSCs能够进一步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结论:1、TGF-α能通过分泌TGF-α招募BMSCs到肿瘤微环境中去,并诱导其改变表型。2、TGF-α结合BMSCs的受体EGFR,并通过磷酸化使P38MAPK以及NFκB激活,引起BMSCs表型变化,同时上调ICAM-1调控BMSCs迁移。3、TGF-α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TGF-α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TGF-α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能够激活乳腺癌细胞发生EMT转化。4、TGF-α在促进乳腺癌细胞自身发生转移的同时,还能招募BMSCs到肿瘤微环境中去,进一步协助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3)
高利昆,阎红琳,袁静萍,洪莉[3](2019)在《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阴道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sarcomatoid yolk sac tumor, SYST)阴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SYST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8岁,为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患者,2016年因盆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 YST)行手术及化疗,而后阴道出血1年余入院。切除阴道赘生物送检,镜下见瘤组织弥漫分布,由梭形、星形、多形性、巨细胞和疏松/黏液样基质构成。胞核异型,深染。巨细胞散在或小簇状分布,见多核及奇异核,伴出血、坏死。免疫表型:CK(部分+),Glypican-3、vimentin、SMA和CD68均(+),EMA、AFP、SALL4、PLAP、CD30和OCT3/4均(-)。Ki-67增殖指数为20%。结论 YST可伴有肉瘤样型,常在化疗后转移性肿瘤中以独立肿瘤出现,对标准化疗方案不敏感,常提示预后差,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安立,林英翔,张鸿,逯勇,张曙[4](2019)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1与中国北方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肺功能表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EPHX)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1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及其肺功能表型的影响。方法 310例中国北方汉族COPD患者和20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肺功能表型测定,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法对EPHX1和GSTP1两个基因的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和直线回归分析分别在显性、隐性和加性遗传模型下明确13个SNPs与COPD易感性及其肺功能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1)EPHX1的1个SNP位点(rs3766934)和GSTP1的1个SNP位点(rs36211088)的等位基因分布在COPD组和对照组中有明显差别(P<0.05);(2)经过年龄、性别和吸烟指数的校正,并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后未发现与COPD易感性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3)EPHX1的rs3766934及GSTP1的rs36211088分别与较高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明显相关(P_(Bon)<0.05);EPHX1上的rs3766934和rs3738040分别与较高的FEV1/用力肺活量(FVC)显着相关(P_(Bon)<0.05);(4)单体型分析发现EPHX1的2个单体型及GSTP1的1个单体型分别与COPD易感性相关(P_(specific)<0.05);EPHX1的4个单体型及GSTP1的1个单体型分别与基线FEV1和FEV1/FVC显着相关(P<0.05)。其中相关性最强的单体型中包含有前述与COPD易感和肺功能表型相关的阳性位点。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中EPHX1和GSTP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肺功能表型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振芬,付茹俊,方丹丹[5](2019)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表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n=30)和无骨转移组(n=240)。于术前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捕获外周血CTC,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TC和CTC EMT表型进行鉴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TC检出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CTC 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WIST阳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中TWIST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术前乳腺癌外周血CTC 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有关,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林迪斯,徐丽,李飞雨,汪静杰,李蓓[6](2018)在《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缺失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无痕缺失株,并构建回补株,探讨frwC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超黏表型及毒力的影响。方法利用自杀载体pKO3-Km质粒构建frwC基因缺失株,同时扩增包含frwC基因编码区、启动区及转录终止区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质粒电转至缺失株构建frwC基因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高速离心实验、小鼠毒力实验分析frwC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超黏表型及毒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肺炎克雷伯菌frwC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发现frwC基因敲除后细菌生长速度下降、黏性增加、细菌毒力减弱。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frwC基因编码蛋白EⅡC影响细菌的生成、超黏表型及毒力。(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于敏[7](2018)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肺癌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及EMT相关miRNA的鉴定与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肿瘤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转移是引起临床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可通过EMT获得间质表型,表现为具有更强的迁移、侵袭、转移能力,从而更具恶性,更易于发生转移。因此建立EMT研究模型对于探索肿瘤转移机制、筛选特异性好的肿瘤转移相关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筛选获得的肿瘤转移及EMT相关标志物可用于临床肿瘤转移的早期判断和有效治疗。目前,研究EMT的主要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施加特定的影响因素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包括给予TGF-β、转染EMT转录因子等;另一类是从异质性肿瘤细胞中筛选获得具有间质表型的高转移性亚系细胞,其筛选依据是基于异质性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存在的具有不同上皮和间质表型的亚群细胞,通过对比核酸、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获得EMT相关分子,作为判断肿瘤转移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筛选亚系有助于发现新的EMT及转移相关标志物。具有间质表型的高转移细胞亚系可通过体内筛选法获得:向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注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基质降解能力的细胞可形成转移灶,通过对转移灶肿瘤细胞进行扩大培养来获得具有间质表型的高转移力细胞亚系,该方法能较好地重现体内复杂的肿瘤转移环境,但是受到宿主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且费用较高、耗时较长。因此,体外筛选法日渐成为另一种重要的筛选策略,其典型代表为基于肿瘤生物学功能进行筛选的Transwell小室筛选法:通过稀释的基质胶模拟体内基底膜微环境,在物质浓度梯度驱动下收集获得具有更高侵袭能力、更强基质水解能力的间质表型亚系细胞,该法操作相对简便,易于标准化,在筛选新的标志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但需要较多的筛选轮次。因此,建立更加高效、简便的肿瘤间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方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微流控芯片是近年来兴起的可将生物、化学等反应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芯片中自动完成的新型微全分析系统,具有制备简便、易于集成、模拟性强、流体操控性强等优势,已广泛用于细胞分选、培养、侵袭、趋化、血管生成等研究中。本研究利用单泵控制浓度梯度形成的微流控芯片系统,提供持续稳定的浓度梯度及侵袭驱动力;通过浓度逐渐增加的基质胶提高筛选压力和筛选效率,利用间质表型细胞的强基质降解能力和侵袭能力对其进行有效富集,建立高效获得具有间质表型的高转移亚系的芯片筛选系统,为进一步筛选肿瘤转移和EMT相关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非编码RNA,其成熟体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相结合而在转录后水平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侵袭、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已知多种miRNA与肿瘤EMT和转移密切相关,但miRNA的表达及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同一个miRNA可同时调控多个靶基因,而同一个基因也受到多个miRNA的调节,因此对转移和EMT相关miRNA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肺癌现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的微流控芯片亚系筛选系统,对异质性肺癌A549细胞进行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高效筛选和鉴定,利用母系和亚系在侵袭、转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miRNA表达谱分析,以期获得新的转移及EMT相关miRNA,并为肺癌转移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案。研究方法:1.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和亚系筛选芯片系统的建立。(1)芯片制备。通过SU-8负光胶制备阳膜、PDMS浇注和固化、等离子封接,制备微流控芯片。(2)亚系筛选芯片系统的搭建。微流控芯片由泵液通道、细胞培养通道、基质胶通道和开放式细胞收集通道组成,通过单个微量注射泵和培养皿,将微流控芯片与含有不同浓度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相连,可形成连续性血清浓度梯度,构建微流控芯片亚系筛选系统。(3)浓度梯度形成评价。利用PBS和FITC/PBS溶液,形成微流控芯片内稳定、连续性荧光强度梯度。2.肺癌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和鉴定。(1)亚系筛选、收集和培养。利用PDMS芯片中的细胞培养通道,实现注入的细胞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长期培养;通过稳定的血清浓度梯度持续驱动细胞进行定向侵袭;利用基质胶模拟基底膜,通过逐步增加基质胶的浓度,提强筛选压力,提高筛选效率;利用芯片中与外界相连通的开放式细胞收集通道,对侵出芯片的细胞进行消化和收集,完成细胞亚系的体外筛选和培养。(2)亚系形态学评价。通过相差显微镜比较母系和亚系细胞的形态学差异。(3)亚系体外增殖能力评价。通过MTT、软琼脂单克隆形成等实验,比较分析母系、亚系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单克隆形成能力、非锚定依赖性生长能力方面的差异。(4)亚系体外迁移、侵袭能力评价。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比较分析母系、亚系细胞在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方面的差异。(5)亚系体内增殖、转移能力评价。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裸鼠转移癌模型的建立,比较分析母系、亚系细胞在体内增殖、转移等方面的差异。(6)亚系分子表达水平评价。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3.亚系中EMT相关miRNA的筛选、鉴定和功能验证。(1)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筛选母系与亚系差异性表达的miRNA,并进行数据分析。(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NA的表达,筛选鉴定EMT相关miRNA。(3)通过MTT实验比较miRNA mimics和inhibitor转染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差异。(4)通过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验证miRNA mimics和inhibitor转染后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差异。(5)利用Miranda、Mi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与数据分析。(6)通过Western blot验证miR-200b-3p对靶基因ZEB1及下游E-cadherin表达的调控。结果:1.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及亚系筛选系统的建立。(1)芯片制备。制备了含有泵液通道、细胞培养通道、基质胶通道和开放式细胞收集通道四个不完全连接的PDMS-玻璃微流控芯片。(2)梯度形成评价。利用PBS和FITC/PBS溶液形成了从泵液通道到开放式细胞收集通道的荧光强度渐增的稳定连续性梯度。(3)亚系筛选系统的建立。将注有基质胶和肺癌细胞的微流控芯片置入含有高浓度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通过单一微量注射泵泵入含有低浓度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建立了微流控芯片亚系筛选系统。2.肺癌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和鉴定。(1)间质表型亚系的筛选及形态学变化评价。利用芯片中开放式细胞收集通道,对侵出芯片的肺癌A549细胞进行收集和扩大培养,重复该筛选过程,并逐步提升基质胶浓度(稀释度从2:1至1:2)以提升筛选压力,仅经过叁轮筛选即获得了肺癌亚系A1、A2、A3细胞,各亚系细胞具有间质细胞典型的梭形细胞形态。(2)体外增殖能力评价。软琼脂单克隆形成实验表明A3亚系细胞具有更强的单克隆形成能力及非锚定依赖性生长能力,符合间质表型细胞的增殖特征。(3)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评价。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A3亚系较母系A549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符合间质表型细胞的特征。(4)体内增殖、转移能力评价。裸鼠体内转移实验表明A3亚系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速度和更强的转移能力,符合间质表型高转移细胞的特征。(5)分子表达差异评价。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3亚系细胞中E-cadherin、ZO-1的表达显着下调、ZEB1、fibronectin、vimentin和MMP-9的表达显着上调,与间质表型高转移细胞的分子表达相一致。3.EMT相关miRNA的筛选、鉴定和功能验证。(1)EMT相关miRNA的筛选。miRNA表达谱芯片结果表明共计436个miRNA的表达存在差异(Fold change≥2),其中A3细胞较A549细胞表达上调的有259个,表达下调的有177个。(2)EMT相关miRNA的鉴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显示miR-200b-3p与miR-194-5p在A3亚系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下调。(3)miR-200b-3p的转染及功能验证。将miR-200b-3p的mimics、inhibitor分别转染A3和A549细胞,MTT实验表明转染后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显着差异,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iR-200b-3p mimics后,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减弱,转染miR-200b-3p inhibitor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4)miR-194-5p的转染及功能验证。将miR-194-5p的mimics、inhibitor分别转染A3和A549细胞,MTT实验表明转染后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显着差异,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iR-194-5p mimics后,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降低,转染miR-194-5p inhibitor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增强。(5)靶基因预测与分析。利用Miranda、Mi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miR-200b-3p和miR-194-5p等miRNA的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分析,预测到194条miR-200b-3p的靶基因和48条miR-194-5p的靶基因,且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Wnt、TGF-β、PI3K-Akt等EMT调节的关键性通路。(6)靶基因验证。选择miR-200b-3p的潜在靶基因ZEB1进行进一步验证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转染miR-200b-3p mimics和inhibitor后,ZEB1的表达分别发生了下调和上调,而E-cadherin的表达随之分别上调和下调,表明miR-200b-3p通过抑制ZEB1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调节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1.基于单泵控制的微流控芯片,建立了肿瘤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芯片筛选系统,并对肺癌A549细胞系进行了高效筛选,获得间质表型高转移性亚系A3细胞。通过逐级增加微流控芯片中基质胶浓度的筛选策略可高效获得亚系,为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提供了新方法。2.利用获得的亚系A3细胞,进一步筛选、获得了与肿瘤转移和EMT相关的miR-200b-3p和miR-194-5p,miR-200b-3p和miR-194-5p参与调节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miR-200b-3p可通过抑制靶基因ZEB1而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亚系细胞中EMT调节的关键性信号通路Wnt、TGF-β、PI3K-AKT等得到了富集。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微流控芯片亚系筛选系统不仅可以筛选获得肿瘤具有间质表型的高转移亚系,还可基于获得的亚系细胞,进一步筛选miRNA等肿瘤转移及EMT相关标志物,为筛选更多肿瘤转移和EMT标志分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柳建发,李健,任怡静,张瑞祥,方芳[8](2018)在《过继转移RNA干扰日本血吸虫的发育表型评价技术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RNA干扰后的日本血吸虫转移至小鼠体内发育情况的评价技术,为后组学时代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工具。方法设计引物扩增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1(SjCB1)基因dsRNA、绿色荧光蛋白(GFP)dsRNA。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14 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用6 mg/L SjCB1 dsRNA体外培养浸泡法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SjCB1基因进行特异性敲低(SjCB1干扰组),对照组加6 mg/L GFP dsRNA(GFP干扰组)。采用外科手术将干扰后的童虫过继转移至小鼠肠系膜静脉(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各3只小鼠,40条/鼠),待虫体发育至性成熟时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以及虫体长度,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后的14 d雌、雄童虫以及回收的雌、雄成虫SjCB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回收的雌、雄虫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分别为(9.0±1.4)、(9.0±2.1)条,(13.0±2.9)、(11.3±2.5)条,100%、100%和58.60%、54.67%。两组雌、雄虫数量,合抱率,虫体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jCB1干扰组过继转移前雌、雄童虫SjCB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1.022±0.019、0.643±0.105,均低于GFP干扰组的2.880±0.297、2.753±0.164(t=0.000、0.000,P<0.01);SjCB1干扰组回收的雌、雄虫SjCB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86±0.211、1.182±0.287,均低于GFP干扰组的5.506±0.326、4.986±1.230(t=0.013、0.000,P<0.01)。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雌虫长分别为(7.059±1.255)、(8.433±0.749)cm,雄虫长分别为(6.993±2.734)、(10.561±1.375)cm,两组间雌、雄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3、0.001,P<0.01)。SjCB1干扰组、GFP干扰组虫体外观形态及内部的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未见差异,两组雌虫在卵模与子宫中均有成形的虫卵。结论建立了干扰特异性基因后观察虫体体内发育表型的技术,体外培养浸泡干扰后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SjCB1基因表达水平被显着敲低,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发育相关基因的表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徐雨杰,王梦申,王翀,王墨之,于雪婷[9](2018)在《Luminal 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临床主要依据乳腺癌原发灶的分子分型制定治疗方案,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Luminal 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之间表型标志物的差异性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2-03-01-2014-11-3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原发灶为Luminal A型乳腺癌并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患者对应的全部转移淋巴结ER、PR、HER2和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表型标志物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70例原发灶为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表型标志物差异率为32.86%(23/70)。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ER表达不一致6例,变化率为8.57%(6/70);PR表达不一致7例,变化率为10.00%(7/70);HER2表达不一致8例,变化率为11.43%(8/70);Ki-67表达不一致12例,变化率为17.14%(12/70)。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间表型标志物的变化呈正相关,r=0.396,P=0.003;并与Ki-67(r=0.405,P=0.003)及PR(r=0.279,P=0.042)变化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目前仅依据原发灶分子表型标志物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并不确切,需综合考虑,从而降低肿瘤异质性带来的低估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徐雨杰[10](2018)在《Luminal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差异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目前临床主要依据乳腺癌原发灶的分子分型制定治疗方案,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Luminal 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表型标志物的差异性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3月1日-2014年11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原发灶为LuminalA型乳腺癌并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7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对应的全部淋巴结转移灶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70例原发灶为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表型标志物表达差异率为32.86%(23/70)。在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ER表达不一致6例,变化率为8.57%(6/70);PR表达不一致7例,变化率为10%(7/70);HER2表达不一致8例,变化率为11.43%(8/70);KI-67表达不一致12例,变化率为17.14%(12/70)。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间表型标志物的变化呈正相关,r=0.396,P=0.003;并与PR(r=0.279,P=0.042)及KI-67(r=0.405,P=0.003)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Luminal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表达的总体差异率为32.86%。提示目前仅依据原发灶分子表型标志物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并不确切。需综合考虑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的影响,或采用更准确的检测方法来评估肿瘤表型。从而降低肿瘤异质性带来的低估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1-01)
转移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女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调控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机制有待阐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在乳腺癌细胞株的上清中高表达,并且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具有显着的趋化作用和诱导BMSCs表型改变。目前尚未有TGF-α对BMSCs和乳腺癌自身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验证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招募和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并进一步探讨TGF-α通过结合EGFR调控P38MAPK/NFκB/ICAM-1的分子机制。同时明确TGF-α对乳腺癌的影响,探讨其在乳腺癌迁移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为预测和防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利用细胞因子表达谱芯片、transwell、裸鼠乳腺癌原位模型筛选并明确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对BMSCs的作用;2、选用BMSCs的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PCR以及western blot以明确TGF-α招募和改变BMSCs表型的分子机制;3、利用免疫组化检测67例乳腺癌石以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标本中TGF-α的表达并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利用transwell以及western blot以明确TGF-α在乳腺癌迁移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4、选用裸鼠乳腺癌原位模型,鼠尾静脉注射BMSCs,明确TGF-α联合BMSCs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结果:1、乳腺癌细胞分泌TGF-α招募BMSCs到乳腺癌原位灶:(1)根据乳腺癌上清对BMSCs的招募情况、蛋白组芯片的结果以及体外趋化实验,筛选出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TGF-α招募BMSCs,并且高表达TGF-α会增强对BMSCs招募能力,而阻断TGF-α能减弱招募能力。(2)裸鼠乳腺癌原位癌模型结果显示TGF-α能调控BMSCs迁移到乳腺癌原位灶。2、TGF-α激活P38MAPK/NFκB/ICAM-1通路调控BMSCs的迁移能力并改变其表型:(1)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PCR实验结果显示:TGF-α改变BMSCs细胞的表型,促进分泌更多的促转移细胞因子(2)结合western blot、Q-PCR、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TGF-α作用于BMSCs的受体EGFR,并通过磷酸化使P38MAPK以及NFκB激活,引起BMSCs表型变化,同时上调ICAM-1调控BMSCs迁移。3、TGF-α在乳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乳腺正常上皮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组织中TGF-α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且在晚期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更高。同时,TGF-α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密切相关。(2)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自身高表达TGF-α会引起EMT转化,促进细胞的迁移能力。4、TGF-α以及BMSCs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TGF-α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并且在高表达TGF-α的情况下,BMSCs能够进一步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结论:1、TGF-α能通过分泌TGF-α招募BMSCs到肿瘤微环境中去,并诱导其改变表型。2、TGF-α结合BMSCs的受体EGFR,并通过磷酸化使P38MAPK以及NFκB激活,引起BMSCs表型变化,同时上调ICAM-1调控BMSCs迁移。3、TGF-α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TGF-α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TGF-α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能够激活乳腺癌细胞发生EMT转化。4、TGF-α在促进乳腺癌细胞自身发生转移的同时,还能招募BMSCs到肿瘤微环境中去,进一步协助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移表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扬,吕杨,钟诚,钱洪.BCYRN1对结直肠癌转移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孙景波.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TGF-α招募和改变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的机制及TGF-α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高利昆,阎红琳,袁静萍,洪莉.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阴道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4].安立,林英翔,张鸿,逯勇,张曙.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1与中国北方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肺功能表型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5].李振芬,付茹俊,方丹丹.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表型的关系[J].癌症进展.2019
[6].林迪斯,徐丽,李飞雨,汪静杰,李蓓.肺炎克雷伯菌果糖磷酸转移酶系统EⅡC编码基因frwC缺失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7].于敏.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肺癌间质表型高转移亚系的筛选及EMT相关miRNA的鉴定与功能验证[D].中国医科大学.2018
[8].柳建发,李健,任怡静,张瑞祥,方芳.过继转移RNA干扰日本血吸虫的发育表型评价技术的建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8
[9].徐雨杰,王梦申,王翀,王墨之,于雪婷.Luminal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差异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
[10].徐雨杰.LuminalA型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表型标志物差异性表达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