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保护区论文-吴可新,沙力瓦·拍依祖拉木,苏滢,李小琴,彭景萃

扎龙保护区论文-吴可新,沙力瓦·拍依祖拉木,苏滢,李小琴,彭景萃

导读:本文包含了扎龙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为时间分配,孵化期,火烧区,散养丹顶鹤

扎龙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可新,沙力瓦·拍依祖拉木,苏滢,李小琴,彭景萃[1](2019)在《火干扰下扎龙保护区散养丹顶鹤孵化期行为时间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烧是扎龙保护区一个主要的生境干扰类型。为了了解散养丹顶鹤针对火烧而形成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本文采用定点观察法、焦点取样法对火烧区不同情景下散养丹顶鹤孵化期行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扎龙保护区,散养丹顶鹤孵化期的行为以孵化、觅食、警戒为主(92. 48%);(2)火烧区的出现,散养丹顶鹤的孵化、觅食、警戒行为时间分配会略高,而理羽和翻卵行为时间分配会略低;这种变化与火烧区的距离呈一定相关性。但卡方检验显示出,火烧区的存在和火烧区距离不影响散养丹顶鹤繁殖行为时间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轻度火烧下,散养丹顶鹤会微调繁殖行为时间分配,但不会出现显着影响。建议相关部门该时期可以采取轻度火烧的方式干扰丹顶鹤栖息环境。(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井丽[2](2018)在《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存关系,本文以扎龙保护区为研究地,以保护区历史遗留的社区居民和主要保护对象鹤类作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和鹤类生境需求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扎龙保护区的人鹤共存策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 2013-2016年连续四年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年度动态及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度变化;然后分析了 2011-2017年连续七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白鹤)的种群与其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性,以此判别鹤类在鸟类群落中的伞护作用及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指示性;接着,对具有伞护作用和指示性的鹤类进行生境需求分析与评价;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人鹤共存策略综合分析。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2013-2016年度,(1)保护区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面积以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为主(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其次是耕地和建筑用地(18-25%),主要分布于实验区和缓冲区,林地面积最少。(2)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平均为4.5233ha/人,逐年上升;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供给存在极显着差异,耕地和建筑用地的供给最大(1.7-3.0ha/人),约为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林地的6-53倍,而化石燃料地为0。(3)社区居民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平均为3.3353ha/人,逐年先升后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需求也存在极显着差异,草地(含芦苇沼泽)和耕地的需求最大(0.9-2.2ha/人),约为水域的1-4倍、约为化石燃料地的80-4000倍、约为建筑用地的30-65万倍,而林地为0。(4)保护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连年生态盈余,平均为1.1879ha/人;但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化石燃料地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却连年生态赤字,赤字度也较大。2、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2011-2017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反映不同年度、不同生活史时期(繁殖期)等时间尺度内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二者的种群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2013-2016年度,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指示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二者的种群数量与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生态环境承载力呈显着正相关、而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显着负相关。综上,丹顶鹤、白枕鹤既能反映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多样性信息,也能反映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信息;即二者的繁殖种群数量既对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具有伞护作用,也能指示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可以将丹顶鹤、白枕鹤作为鸟类群落的代表,进一步评价二者的繁殖生境需求,并同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共同衡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进而提出人鹤共存策略。3、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2013-2016年,(1)丹顶鹤与白枕鹤繁殖期领域面积为59.11±8.25ha和51.67±17.81ha,即 50.86-67.36ha 和 33.86-69.48ha。(2)繁殖栖息地类型均为芦苇沼泽,即本文的草地(含芦苇沼泽),栖息地利用需求选择方面二者存在差异;栖息地适宜性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低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10-5.10万ha和1.20-5.10万ha。(3)繁殖环境容纳量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所能容纳的繁殖数量分别为51-91对和39-131对不等。4、人鹤共存策略分析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信息,本文将保护区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88%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权衡,分别进行了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和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盈赤权衡。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前提,若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能满足保护区鹤类繁殖生境需求,则以鹤类繁殖生境需求面积为衡量参考,再次进行后续的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1)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保护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2.52万ha)大于本文模型模拟的丹顶鹤、白枕鹤2013-2016年度内最适宜生境面积与适宜生境面积之和(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且小于低适宜生境面积(3.40-5.10万ha和4.20-5.10万ha)。在有效管护下,若低适宜生境面积质量被提升为适宜生境或最适宜生境,则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面积能够达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2%(2.52万ha),可以基于12%面积进行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丹顶鹤、白枕鹤的繁殖生境为芦苇沼泽(也即本文的草地),假设二者繁殖期领域空间分布存在完全重迭、部分重迭、相邻叁种情况。其中,(1)假设完全重迭时,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面积能够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繁殖白枕鹤262-285对和299-326对,该结果约为2013-2016年丹顶鹤和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8-4.5倍和14.2-19.1倍,约为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3.1-5.2倍和2.3-7.8倍。(2)假设部分重迭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209-227对,这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2-3.6倍与9.9-13.3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2.54.2倍与1.6-5.5倍。(3)领域相邻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140-152对,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1.5-2.4倍与6.6-8.9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1.7-2.8倍与1.1-3.6倍。叁种不同假设条件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含芦苇沼泽)面积(保护区总面积的12%)能够满足2013-2016年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接近鹤类栖息地繁殖临界值(2016)。(2)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是保护区的优势生境类型(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2013-2016年连续四年,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生态赤字度均最大,化石燃料地均微赤字(保护区无此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降低保护区核心区社区居民人口数、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转换等增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途径(即移民、退耕退林)解决核心区草地(含芦苇沼泽)与水域的生态赤字、可以通过将化石燃料地需求转化为建筑用地需求等降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途径(即能源替代)解决化石燃料地的生态微赤字。综上所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满足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满足度接近临界值(2016年);剩余的88%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用于吸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保护区整体生态盈余,但分布于核心区的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却连年赤字、且赤字度最大,人鹤共存存在危机。综合分析,解决人鹤共存危机的策略有叁种:第一种为核心区部分移民1498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的塘土岗子、赵凯、石家店、道口及散户等4个村屯296户943人列为第一批移民计划,大庆市林甸县的育苇场叁分场、四分场两个场区的203户555人列为第二批移民计划;第二种方案是退耕退林,将移民后的区域进行退耕退林还湿,增加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人居生态足迹供给面积;第叁种是能源替代,核心区未移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开展能源替代,将需要化石燃料地吸纳的油气煤等能源消耗转化为需要建筑用地吸纳的热电等能源消耗。(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9-01)

杜微[3](2018)在《扎龙保护区全力打造冬季旅游品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杜微)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部署,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大力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事业。自去年开始,在不断完善提升扎龙冬季“鹤舞雪原”品牌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日报》期刊2018-01-06)

邹红菲,朱井丽,吴庆明,金洪阳,韩伟[4](2017)在《扎龙保护区繁殖期鸟类栖息地利用空间偏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湿地鸟类各生态类群与栖息水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样线法、样方法、样点法,基于涉禽跗跖长度,对扎龙保护区湿地繁殖期鸟类栖息水位的利用偏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鸟类繁殖期共发现记录鸟类62种,隶属13目31科,包括6个生态类群,其中涉禽、鸣禽和游禽具有种类(82.26%)和数量(97.79%)上的绝对优势.涉禽、鸣禽、游禽不回避任何水位生境(游禽除外,回避疏林和草甸草原),但利用偏好存在差异;其中,涉禽对水位的利用率与水深成正比,对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95.64%),更倾向于芦苇沼泽(超过70.00%);游禽对深水位的湖泡和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性(95.67%),更倾向于湖泡(近75.00%);鸣禽对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的利用率超过60.00%.繁殖期涉禽、游禽、鸣禽的偏好利用水位生境类型的利用宽度存在差异,游禽<涉禽<鸣禽;叁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位生境利用重迭,深水位的湖泡和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是叁者重迭的偏好利用区.基于此,建议保护区将芦苇沼泽与湖泡、涉禽和游禽及鸣禽作为繁殖期的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对象.(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杨志宏,邹红菲,邵淑丽,郭立业,林春山[5](2017)在《冬季供给垫草对扎龙保护区笼养丹顶鹤的作用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供给垫草是冬季扎龙保护区针对笼养丹顶鹤采取的重要保护对策之一。为完善保护对策,本文探讨了冬季供给垫草对笼养丹顶鹤的作用和影响。考虑笼养鹤的安全越冬,本文仅对保护区冬初开始供给和冬末停止供给垫草两个时间节点内有(Y)无(W)垫草组丹顶鹤的能量收支、行为和体征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冬初供给垫草后W组丹顶鹤摄食玉米的量、摄入总能量和摄入玉米的能量均显着高于Y组(P<0.001),摄水量和饮水量却显着低于Y组(P<0.05),Y组日间排泄次数(笼舍内垫草以外的地面)显着多于W组,白天摄食、静息、警戒和游走的行为时间分配组间差异显着(P<0.05)和夜晚Y组丹顶鹤(5/7)趴卧静息于垫草之上;冬末停止供给垫草后W组丹顶鹤摄入玉米的量显着高于Y组(P<0.05),但摄入总能量、排泄次数、白天行为时间分配和夜晚静息位点均无组间显着差异;冬季丹顶鹤腹部覆羽的污损与其夜晚趴卧静息于垫草之上有关。本文认为,冬季最冷月份夜晚垫草可以确保笼养丹顶鹤的跗跖和爪不被冻伤、有利于保温和节省能耗,保护区冬初开始供给垫草时间的选择合理(冬初的冷适应有利于提高丹顶鹤御寒的生理机能、此时气温已与野生丹顶鹤越冬地盐城冬季最低气温接近和W组丹顶鹤未被冻伤),而冬末停止供给垫草时间节点可以适当提前(依据实验结果),缩短供给垫草总时长或增加更换垫草频次均可减少鹤腹部覆羽的污损。总之,从动物福利角度和确保笼养丹顶鹤安全越冬考虑应该供给垫草,同时供给垫草不仅要关注鹤的安全越冬,还应考虑鹤的健康。(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邹红菲,李全亮,吴庆明,伍一宁,高晓冬[6](2017)在《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食性与营养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孵化期白枕鹤的食物组成及营养选择,2011年3~5月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与营养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为21科43种植物,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占绝对优势(62.77%),其中玉蜀黍、芦苇、糙叶薹草、慈姑、水葱是大宗食物(44.00%);(2)不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但均存在粗纤维含量相对最高、粗脂肪含量相对最低的现象(玉蜀黍除外);(3)白枕鹤营养选择显着不同,其选择性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粗纤维含量呈不显着的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孵化期白枕鹤取食的植物组成受植物营养成分影响,偏好取食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的植物,轻微排斥粗纤维含量高的植物。(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周少婷,李淑玲,马建华,王文锋[7](2016)在《扎龙保护区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着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着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着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着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着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12期)

吴庆明,杨宇博,邹红菲,陶蕊,李全亮[8](2017)在《扎龙保护区春季丹顶鹤觅食的农田生境利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候鸟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情况,以期为后续的该时期鹤类监测及觅食农田而产生的补偿评估奠定基础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2002—2015年的5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样方法、GPS定位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丹顶鹤觅食偏好选择的农作物为玉米(100%),偏好选择2—5片叶(94.32%)、回避1片叶和超过6片叶(100%)的玉米苗;(2)丹顶鹤觅食利用的农田生境通过有效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进行判定;(3)有效食物因子包括作物高度、作物密度、作物面积、距明水面距离、距芦苇沼泽距离等;其中,选择的作物密度约为8—10株/m~2、作物高度为6—7cm,作物面积4—50hm~2大小不等、距明水面和芦苇沼泽距离相似约为0.4km左右;(4)干扰因子包括季节性弱干扰因子如道路等和强干扰因子如居民区等,针对弱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不排斥的忽视方式,约保持在0.20km以上;针对强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保持在1.20km以上。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扎龙保护区在春季巡护时应对人为活动区和农田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邹红菲,朱井丽,吴庆明,金洪阳,韩伟[9](2016)在《扎龙保护区湿地注水恢复期鸟类群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特殊时期鸟类资源动态及积累基本的生物学信息,2005~2009年采用样线法、样方法、样点法对扎龙保护区湿地注水恢复期的鸟类群落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湿地注水恢复期,(1)扎龙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4目43科191种;物种组成以雀形目、鹆形目、雁形目鸟类居多(72.78%),其次为鹤形目、鹳形目、隼形目(17.28%);区系分布以古北种和广布种为主体(98.43%);居留型以夏候鸟占绝对优势(63.87%),其次为旅鸟和留鸟(27.23%);生态类群以鸣禽占绝对优势(45.03%),其次是涉禽和游禽(42.93%);绝大部分鸟种受到关注,19.37%的鸟种处于受胁状态,57.59%的鸟种已引起关注并被列入保护状态,18.85%的鸟种处于可利用状态,仅4.19%的鸟类未受到任何关注;(2)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419 7,均匀度指数为0.277 4。进一步分析表明,鸟类群落的基本组成符合东北鸟类分布和湿地特征的基本规律,湿地注水对扎龙保护区的鸟类群落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尽量维持区内湿地的水需求。(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邹红菲,杨宇博,吴庆明,伍一宁,高晓冬[10](2016)在《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孵化期食性与营养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丹顶鹤孵化期的食物及营养信息,2011年3~5月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孵化期的食性与营养偏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出:(1)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孵化期的食物组成为20科43种植物,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蓼科占绝对优势(67.88%),其中玉蜀黍、芦苇、乌拉草、糙叶薹草、大叶章是大宗食物(41.75%);(2)不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但均存在粗纤维含量相对最高、粗脂肪含量相对最低的现象(玉蜀黍除外);(3)丹顶鹤营养选择显着不同,其选择性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影响该时期丹顶鹤取食的关键因素,丹顶鹤偏好取食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的植物,不排斥粗纤维含量。(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扎龙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存关系,本文以扎龙保护区为研究地,以保护区历史遗留的社区居民和主要保护对象鹤类作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和鹤类生境需求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扎龙保护区的人鹤共存策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 2013-2016年连续四年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年度动态及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度变化;然后分析了 2011-2017年连续七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白鹤)的种群与其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性,以此判别鹤类在鸟类群落中的伞护作用及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指示性;接着,对具有伞护作用和指示性的鹤类进行生境需求分析与评价;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人鹤共存策略综合分析。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2013-2016年度,(1)保护区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面积以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为主(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其次是耕地和建筑用地(18-25%),主要分布于实验区和缓冲区,林地面积最少。(2)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平均为4.5233ha/人,逐年上升;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供给存在极显着差异,耕地和建筑用地的供给最大(1.7-3.0ha/人),约为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林地的6-53倍,而化石燃料地为0。(3)社区居民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平均为3.3353ha/人,逐年先升后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需求也存在极显着差异,草地(含芦苇沼泽)和耕地的需求最大(0.9-2.2ha/人),约为水域的1-4倍、约为化石燃料地的80-4000倍、约为建筑用地的30-65万倍,而林地为0。(4)保护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连年生态盈余,平均为1.1879ha/人;但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化石燃料地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却连年生态赤字,赤字度也较大。2、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2011-2017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反映不同年度、不同生活史时期(繁殖期)等时间尺度内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二者的种群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2013-2016年度,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指示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二者的种群数量与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生态环境承载力呈显着正相关、而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显着负相关。综上,丹顶鹤、白枕鹤既能反映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多样性信息,也能反映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信息;即二者的繁殖种群数量既对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具有伞护作用,也能指示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可以将丹顶鹤、白枕鹤作为鸟类群落的代表,进一步评价二者的繁殖生境需求,并同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共同衡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进而提出人鹤共存策略。3、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2013-2016年,(1)丹顶鹤与白枕鹤繁殖期领域面积为59.11±8.25ha和51.67±17.81ha,即 50.86-67.36ha 和 33.86-69.48ha。(2)繁殖栖息地类型均为芦苇沼泽,即本文的草地(含芦苇沼泽),栖息地利用需求选择方面二者存在差异;栖息地适宜性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低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10-5.10万ha和1.20-5.10万ha。(3)繁殖环境容纳量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所能容纳的繁殖数量分别为51-91对和39-131对不等。4、人鹤共存策略分析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信息,本文将保护区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88%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权衡,分别进行了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和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盈赤权衡。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前提,若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能满足保护区鹤类繁殖生境需求,则以鹤类繁殖生境需求面积为衡量参考,再次进行后续的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1)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保护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2.52万ha)大于本文模型模拟的丹顶鹤、白枕鹤2013-2016年度内最适宜生境面积与适宜生境面积之和(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且小于低适宜生境面积(3.40-5.10万ha和4.20-5.10万ha)。在有效管护下,若低适宜生境面积质量被提升为适宜生境或最适宜生境,则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面积能够达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2%(2.52万ha),可以基于12%面积进行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丹顶鹤、白枕鹤的繁殖生境为芦苇沼泽(也即本文的草地),假设二者繁殖期领域空间分布存在完全重迭、部分重迭、相邻叁种情况。其中,(1)假设完全重迭时,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面积能够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繁殖白枕鹤262-285对和299-326对,该结果约为2013-2016年丹顶鹤和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8-4.5倍和14.2-19.1倍,约为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3.1-5.2倍和2.3-7.8倍。(2)假设部分重迭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209-227对,这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2-3.6倍与9.9-13.3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2.54.2倍与1.6-5.5倍。(3)领域相邻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140-152对,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1.5-2.4倍与6.6-8.9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1.7-2.8倍与1.1-3.6倍。叁种不同假设条件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含芦苇沼泽)面积(保护区总面积的12%)能够满足2013-2016年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接近鹤类栖息地繁殖临界值(2016)。(2)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是保护区的优势生境类型(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2013-2016年连续四年,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生态赤字度均最大,化石燃料地均微赤字(保护区无此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降低保护区核心区社区居民人口数、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转换等增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途径(即移民、退耕退林)解决核心区草地(含芦苇沼泽)与水域的生态赤字、可以通过将化石燃料地需求转化为建筑用地需求等降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途径(即能源替代)解决化石燃料地的生态微赤字。综上所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满足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满足度接近临界值(2016年);剩余的88%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用于吸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保护区整体生态盈余,但分布于核心区的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却连年赤字、且赤字度最大,人鹤共存存在危机。综合分析,解决人鹤共存危机的策略有叁种:第一种为核心区部分移民1498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的塘土岗子、赵凯、石家店、道口及散户等4个村屯296户943人列为第一批移民计划,大庆市林甸县的育苇场叁分场、四分场两个场区的203户555人列为第二批移民计划;第二种方案是退耕退林,将移民后的区域进行退耕退林还湿,增加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人居生态足迹供给面积;第叁种是能源替代,核心区未移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开展能源替代,将需要化石燃料地吸纳的油气煤等能源消耗转化为需要建筑用地吸纳的热电等能源消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扎龙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吴可新,沙力瓦·拍依祖拉木,苏滢,李小琴,彭景萃.火干扰下扎龙保护区散养丹顶鹤孵化期行为时间分配[J].野生动物学报.2019

[2].朱井丽.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D].东北林业大学.2018

[3].杜微.扎龙保护区全力打造冬季旅游品牌[N].齐齐哈尔日报.2018

[4].邹红菲,朱井丽,吴庆明,金洪阳,韩伟.扎龙保护区繁殖期鸟类栖息地利用空间偏好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杨志宏,邹红菲,邵淑丽,郭立业,林春山.冬季供给垫草对扎龙保护区笼养丹顶鹤的作用和影响[J].野生动物学报.2017

[6].邹红菲,李全亮,吴庆明,伍一宁,高晓冬.扎龙保护区白枕鹤孵化期食性与营养偏好[J].野生动物学报.2017

[7].周少婷,李淑玲,马建华,王文锋.扎龙保护区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行为的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6

[8].吴庆明,杨宇博,邹红菲,陶蕊,李全亮.扎龙保护区春季丹顶鹤觅食的农田生境利用分析[J].生态学报.2017

[9].邹红菲,朱井丽,吴庆明,金洪阳,韩伟.扎龙保护区湿地注水恢复期鸟类群落多样性[J].野生动物学报.2016

[10].邹红菲,杨宇博,吴庆明,伍一宁,高晓冬.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孵化期食性与营养偏好[J].野生动物学报.2016

标签:;  ;  ;  ;  

扎龙保护区论文-吴可新,沙力瓦·拍依祖拉木,苏滢,李小琴,彭景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