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作用论文-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

扩散作用论文-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散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纸绝缘,糠醛,扩散作用,动力学模拟

扩散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1](2019)在《植物油中水分对糠醛扩散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糠醛含量是反映电力变压器油纸绝缘老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水分则是影响糠醛分子在油纸绝缘系统中扩散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糠醛分子在不同含水量的植物油变压器中的微观扩散机理规律尚未明确。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构建糠醛在无水、1%、3%、5%水分含量下的植物油模型并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糠醛的动力学轨迹、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能和自由体积等参数,并与矿物油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糠醛分子的动力学轨迹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松散性。植物油模型中,水分优先与植物油产生氢键,而糠醛与植物油之间氢键的含量较少。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油纸绝缘系统中糠醛的扩散行为逐渐加强。(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何静,齐霞[2](2019)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带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响应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标准,根据推广对象、主体、模式和规律为出发点对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农业技术供给与接受两个主体为基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系统。而后对以此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系统进一步搭建,为达到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体系的建立标准,其必须由生产者、研究单位和推广部门等部分组成,以此研讨最适合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路线及其完善对策。与此同时推进我国对农业技术高效推广的探索进程。(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9年10期)

马力,何松,牛奕,李乾,张英[3](2019)在《化工厂火灾-泄漏耦合作用下氯气扩散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化工厂火灾和有毒气体耦合作用下的气体扩散规律,采用FDS软件分别对某化工厂氯气泄漏、火灾和火灾-泄漏耦合条件下的氯气泄漏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火源功率、氯气泄漏时间等参数对环境温度和氯气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化工厂氯气泄漏条件下,氯气主要在风的作用下沿着地面快速向下风向扩散;火灾条件下,厂房内的温度主要是以火源为中心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而火灾-泄漏耦合条件下,氯气的泄漏扩散和火灾温度场都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一方面火灾产生的高温和热气流会使一部分原本沿着地面扩散的氯气在火源上风向附近向上扩散,同时下风口的火灾对氯气的扩散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会减缓氯气向出口处扩散,另一方面泄漏出来的氯气会吸收空气中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泄漏口附近的温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化工厂危险区域的划分及事故救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智,陈林,陈熙宇,赵宁,伍骏[4](2019)在《水流作用下气泡帘的形成及防悬浮物扩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上升形成的气泡帘能较好地防止耙吸挖泥船作业引起的悬浮物扩散。采用CFD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在水流作用下气泡帘的形成过程及防悬浮物扩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气泡帘的形成过程受气泡孔直径、通气速度和水流速度的影响;增加通气量并选取合适的气泡孔直径可以增强气泡帘防止污染物扩散的能力,而过大的水流速度会导致气泡帘的失效;对于给定的工况,存在一个疏浚悬浮物的临界阻隔粒径。研究成果可为合理确定气泡防污帘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9期)

张永杰,陈利斌,张菩仁,王喆[5](2019)在《扩散声场作用下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全频段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复合材料薄壁结构在扩散声场作用下的全频段应力响应,在70 m~3混响室内进行自由状态下的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噪声试验(总声压级140 dB),测试混响室内扩散声场以及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另,建立扩散声场与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统计能量(FESEA)混合模型,计算得到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一致。同时,基于模态应力恢复方法获得结构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扩散声场作用下的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应力场分布与加速度场分布规律不同。通过分析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弯曲波长与声波波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噪声载荷与结构的波长耦合效应。该FE-SEA混合模型计算的应力场可进一步应用于声疲劳分析。(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家滨,牛荻涛,何晖,王斌,宋占平[6](2019)在《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Ⅱ)——pH值及NO_3~-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采用固液萃取法和电化学法,测试喷射混凝土pH值和NO_3~-含量,讨论冻融损伤和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对其孔溶液离子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损伤喷射混凝土中微裂缝数量增多并扩展,继而相互连通形成裂缝,硝酸扩散速度加快。喷射混凝土pH值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大逐渐降低,NO_3~-含量增大。高水胶比及粉煤灰掺量喷射混凝土pH值低,NO_3~-含量大。与普通喷射混凝土相比,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离子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抗冻性能较高。共同作用下喷射混凝土同时遭受H+、NO_3~-及冻融损伤叁重作用。在硝酸化学侵蚀作用下,混凝土pH值快速下降,NO_3~-含量增加,水化产物被侵蚀或发生分解,使其矿物组成及微结构发生改变,促进微裂缝萌生。同时,在NO_3~-与冻融循环形成的盐冻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泥砂浆及骨料快速剥蚀,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酥松,物理力学性能退化。(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超,蒋丽源,邓敏艺[7](2019)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扩散作用对螺旋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D2Q9模型,研究激发系统中扩散作用对螺旋波演化行为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保持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改变快变量的扩散系数D_y,系统中的螺旋波由圆形向方形转变且波臂变粗,系统能量随D_y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但总量仍然足以维持系统螺旋波稳定;保持系统其它参数不变,改变慢变量的扩散系数D_x,系统中可以演化出稳定螺旋波、小螺旋波和混沌态3种斑图,系统能量随D_x的增大急剧减少;当D_x=0.24时,可观察到系统中长臂螺旋波排斥短臂螺旋波现象,D_x增大到一定值时,系统将由激发系统向振荡系统转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永佳[8](2019)在《氯盐渗透扩散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海水及盐渍土是氯盐侵蚀混凝土桥墩的两种主要环境。其侵蚀方式主要以毛细孔吸附、扩散以及渗透为主,且侵蚀在毛细孔吸附、扩散以及渗透共同耦合作用下进行,因而研究氯盐渗透扩散耦合侵蚀下混凝土的损伤对桥梁的安全使用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思路,模拟混凝土在盐溶液环境及盐渍土环境进行氯盐扩散、氯盐渗透扩散耦合作用下的侵蚀行为,分析其物理、力学、渗透性能,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自主设计研制的侵蚀试验装置,对圆柱体混凝土试样进行了侵蚀,通过相应公式计算出氯离子的扩散系数,结果发现:(1)盐溶液侵蚀环境>盐渍土侵蚀环境;(2)9.30%>0.93%>0.10%;(3)渗透扩散耦合侵蚀方式>扩散侵蚀方式。(2)依据Fick第二定律,借助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侵蚀环境、氯盐浓度以及侵蚀方式这叁种变量下氯盐侵蚀混凝土过程中氯离子的扩散数值模型。揭示了随腐蚀时间的增加,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均表现为逐渐增加,扩散系数逐渐减小的规律,进一步验证了试验的结论。(3)基于室内试验,测试了侵蚀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侵蚀后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75d为强度变化的转折点。(4)依据固体力学相关理论,借助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叁种变量下侵蚀后混凝土强度的数值模型。揭示了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其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对试验结论得以验证,为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5)以抗压强度为指标定义了损伤度,得到了叁种变量影响下损伤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侵蚀环境与侵蚀方式下损伤度与时间为叁次函数关系,而盐溶液浓度与损伤度呈现二次函数关系;结合侵蚀过程中氯盐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分析得到氯盐在浓度梯度作用下使混凝土内部氯离子的扩散系数发生改变,而扩散系数的改变则随着时间影响混凝土试样的侵蚀程度,进而造成其单轴抗压强度改变的混凝土损伤机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9-06-09)

陈永修[9](2019)在《反应—扩散对锂电池枝晶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能源供给日益紧张的局势迫切要求人们研发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长使用寿命的金属二次电池(如锂、钠、锌、镁金属电池等),以满足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航天电源等领域的能源需求。在上述二次电池中,锂金属作为负极时,因具有最低的还原电势(—3.04 V vs标准氢电极)和最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 g-1),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强烈的兴趣。但目前,锂金属电池因锂枝晶问题使其应用前景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1)锂枝晶的生长与蔓延极易诱发电池内部短路导致电池安全问题;(2)锂枝晶在快速放电过程中,极易脱落于电解质液中形成“死锂”,降低电池容量和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3)锂枝晶刺破固体电解质保护层,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消耗电解液,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锂枝晶的抑制是开发高功率密度和长使用寿命储能电池的首要前提。在过去几十年中,科研工作者通过对电解液改性、固体电解质界面保护、固态电解质、结构化或功能化负极、隔膜改性、充电方式等技术手段来抑制锂枝晶。上述有关材料创新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锂枝晶难题依然悬而未决。理解枝晶结构的生成机制角和洞悉枝晶结构生长的驱动力将有助于提出新的抑制锂枝晶思路。结合本课题组已有研究工作基础:电沉积中,金属离子在传递受限的情况下,倾向于生成树枝状结构,而强化金属离子传质后,金属枝晶结构逐渐消失。因此,本研究在探讨锂枝晶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外加电场和外加磁场强化锂离子传输,削弱电沉积界面处离子浓度梯度,达到抑制锂枝晶生成的目的。首先,本研究对诱发锂枝晶生成的影响因素和锂枝晶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影响枝晶生成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反应速率(电流密度)、反应时间、循环次数。具体地:(1)随着反应速率的提升(0.2~10 mAcm-2),锂枝晶结构会变得越来越纤长:棒状枝晶结构(长度低于5 μm)过渡至线状锂枝晶(长度可达50 μm)。这主要是因为较快反应条件下,锂离子供给(传递)速率低于消耗(反应)速率,在晶体生长前端形成稳定的浓度梯度,诱发锂枝晶结构的持续性生长。(2)当反应速率为定值时,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锂枝晶的结构在反应前、中和后期分别呈现出线状(不具有分叉结构)、苔藓丛(扭曲线状团簇)、灌木丛状(具有分叉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反应前期,锂离子在电沉积界面处传递受限,倾向于在枝晶尖端富集、成核和生长,展现出一维线状枝晶结构;反应中期,沉积界面处锂离子进一步被消耗,枝晶尖端处的浓度场发生变化,导致枝晶生长方向发生变化,故生成由扭曲线状组成的团簇状形貌(苔藓状);反应后期,伴随着锂离子极度消耗,锂离子逐渐在枝晶缺陷处成核,故演变成扭曲状分叉枝状团簇(灌木丛状)。(3)高电流密度充放电实验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锂枝晶的长度逐渐延长,且锂枝晶在延伸过程中,锂枝晶的直径变得粗细不一,该形貌结构极易断落于电解液中形成“死锂”。另外,伴随着充放电循环的增加,循环至放电终点时,负极表面残余的惰性锂逐渐增多,这也是导致电池库伦效率降低的诱因。(4)采用COMSOL对负极枝晶形貌进行了模拟,发现:负极表面锂离子流分布不均匀和枝晶尖端存在尖锐的浓度梯度,从而验证了浓度梯度是锂枝晶生成驱动力的论断。其次,本研究采用了外加电场强化锂离子传质,削弱沉积界面处浓度梯度,高电流密度充放电下实现了锂枝晶的抑制:(1)在电池负极处施加外加交流电场(电场方向平行于负极表面,即与锂离子运动方向垂直),使得锂离子负极处均匀分布,发现适中的交流频率(30 Hz)在均布锂离子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在外加交流电场(5 V cm-1和30 Hz)和高电流密度充放电条件下(2 mA cm-2),电池使用寿命为同电流密度对照实验的3倍,且沉积锂形貌为小颗粒;(2)在电池外部施加外加直流电场以强化锂离子传递,所述的外加直流电场方向与电池内部正极指向负极的方向一致。故在外电场力(与锂离子运动方向同向)的作用下,可使得锂离子传质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外加直流电场场强的增加,电池内部锂离子转移数和扩散系数均提高。且沉积界面处的浓度梯度得以削弱,这主要得益于外加电场促使锂离子向负极表面迁移,增加界面处锂离子浓度而导致的结果,该结论也被COMSOL模拟研究工作证实。接下来,外加直流电场(5 V cm-1)和高电流密度充放电测试表明电池使用寿命为同电流密度下无外场对照实验的2倍,电池循环后沉积锂的形貌为小颗粒(如珍珠状等),证明了强化传质削弱沉积界面处浓度梯度抑制锂枝晶生成的论断;(3)考察了同时采用外加交流电场(5 V cm-1和30 Hz)和外加直流电场(5 V cm-1)对电池多循环性能的影响及其对锂枝晶的抑制情况,研究发现:即便是高电流密度充放电条件下,电池的使用寿命分别是同电流密度下对照实验的5倍,且负极表面沉积锂的形貌为小颗粒,表明两场同用在保护负极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最后,本研究考察了采用外加磁场强化传质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及其对锂枝晶的抑制情况。所述的外加磁场布置于电池负极,磁场方向与负极表面平行,即与锂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快速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顺磁性锂离子流受洛伦兹力的影响,在负极表面附近产生微流动,强化了锂离子传质的同时,也避免了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局部富集,因而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成。研究中发现:(1)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锂离子扩散系数随之增大,而沉积界面处界面浓度梯度降低,证实了外加磁场强化传质的有效性。(2)适中的磁场强度(0.8 T)对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负极保护和锂枝晶抑制等电池长使用寿命指标十分重要。磁场强度为0.8 T,电池使用寿命为同电流密度下对照实验的5.5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最为优异。另外,伴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沉积锂形貌依次表现为线状枝晶、针状枝晶、大颗粒和小颗粒沉积形貌,有效证明了强化锂离子传质调控沉积锂形貌的推断。(3)采用COMSOL模拟对负极处沉积锂形貌进行了追踪,并对负极表面至体相电解液方向的浓度分布进行了量化,模拟结果表明:无外场条件下,电池负极表面存在明显尖锐的、稳定的浓度梯度,导致锂枝晶结构的蔓延;而引入外加磁场后,电池中锂离子传输增强,削弱了负极界面处浓度梯度,锂枝晶生长驱动力得以削弱,故倾向于生成均匀沉积的形貌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郝慧[10](2019)在《基于褐煤物化结构构建的碳纳米管对H_2O-O_2的扩散吸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自燃,引发安全问题并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煤与O_2的复合作用以及煤中的水分是造成煤自燃的原因,而孔径以及表面活性官能团能够影响O_2、H_2O的扩散和吸附作用。通过研究孔径结构和官能团对O_2和H_2O的扩散及吸附作用进而探究煤自燃的难易情况,对防止煤自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对原煤的孔径和官能团进行探究,发现原煤中存在直筒型孔隙,且存在微孔、中孔及大孔,但均小于100 nm。煤中含有-OH、-COOH和-CO-等官能团,包含-OH的碳氧单键约为14.17%,以-COOH形式存在的碳含量约为2.69%。根据原煤的孔径以及官能团数据,选择与原煤结构最为接近的碳纳米管(CNTs)进行后续研究。其次,对O_2扩散和吸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径的增大,O_2扩散系数增大,大孔径的样品表面作用势较小,O_2分子的运动能力较强,扩散系数较大。O_2在不同孔径的CNTs中吸附量情况:大孔>中孔>微孔,这是由于大孔为O_2提供较多的活性吸附位点,O_2更容易吸附在煤中,O_2吸附量最大。O_2在羧基化碳纳米管(CNTs-COOH)中的吸附量比在羟基化碳纳米管(CNTs-OH)中的大,-COOH的存在促进了O_2的吸附。然后,对宏观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的孔径孔隙较小时,煤中热量难以通过孔隙释放出去,加剧了煤炭的自燃,着火温度较低。而-COOH与O_2之间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促进了煤炭的自燃,样品的着火点较低。在水分蒸发和气体脱附阶段,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均随样品孔径的增大而减小;而在吸氧增重阶段,随着孔径的增大,活化能增大,指前因子减小,并且CNTs-COOH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较小。这说明孔径较小的样品为O_2的吸附提供的吸附位点较少,限制了煤与O_2的吸附作用,导致了需要的能量较高,活化能偏高,而-COOH与O_2的吸附作用更强,促进了煤氧的复合反应,活化能偏低。最后,对H_2O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COOH与水分子之间有更强的相互作用,CNTs-COOH对H_2O的吸附能力较大。综合六种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终选择Hendenson模型作为原煤等温吸附模型,GAB模型为CNTs-OH以及CNTs-COOH的吸附模型,并得到各样品的吸附模型方程。CNTs-OH等量吸附热在2.43~22.46 KJ/mol之间,CNTs-COOH的等量吸附热在3.43~46.80KJ/mol之间,等温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小。吸附量较小时,水分子主要以单层吸附的形式吸附在样品上,水分子与煤样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吸附热随之增大;而吸附量较大时,主要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部分活跃位点被占据,水分子吸附在一些较为不活跃的位点上,水分子结合能随之减小,吸附热较小。在H_2O-O_2混合体系中,由于氢键作用,H_2O的吸附占据了较多位点,影响了煤与O_2的结合,抑制了煤自燃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1)

扩散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带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响应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标准,根据推广对象、主体、模式和规律为出发点对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农业技术供给与接受两个主体为基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系统。而后对以此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系统进一步搭建,为达到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体系的建立标准,其必须由生产者、研究单位和推广部门等部分组成,以此研讨最适合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路线及其完善对策。与此同时推进我国对农业技术高效推广的探索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散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植物油中水分对糠醛扩散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绝缘材料.2019

[2].何静,齐霞.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

[3].马力,何松,牛奕,李乾,张英.化工厂火灾-泄漏耦合作用下氯气扩散的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4].李智,陈林,陈熙宇,赵宁,伍骏.水流作用下气泡帘的形成及防悬浮物扩散特性[J].人民长江.2019

[5].张永杰,陈利斌,张菩仁,王喆.扩散声场作用下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全频段响应分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

[6].王家滨,牛荻涛,何晖,王斌,宋占平.硝酸侵蚀/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Ⅱ)——pH值及NO_3~-扩散[J].土木工程学报.2019

[7].陈超,蒋丽源,邓敏艺.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扩散作用对螺旋波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王永佳.氯盐渗透扩散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效应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9].陈永修.反应—扩散对锂电池枝晶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10].郝慧.基于褐煤物化结构构建的碳纳米管对H_2O-O_2的扩散吸附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标签:;  ;  ;  ;  

扩散作用论文-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