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行为论文-武文卿

地方保护行为论文-武文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保护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化方式,电子化交易,项目招标投标

地方保护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卿[1](2019)在《国办41号文向地方保护等行为说“不”》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国办函[2019]41号,以下简称"国办41号文")明确,到2020年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基本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行目录管理;电子化交易全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本文来源于《中国招标》期刊2019年25期)

赵一心[2](2019)在《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基于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激励的视角对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分析转移支付对政府行为影响、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影响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等叁方面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提出和变迁的历史与现实,以及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基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路径,并构建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路径检验模型,判断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是否依赖于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基于地方生态保护行为激励的视角,选取2008-2016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重点评估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区分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不同转移支付制度约束强度以及不同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等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最后,在本文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进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政策性建议。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有效提升局部生态环境质量,但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待加强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以水质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改善复杂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而言情况不容乐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规模效应发挥明显,但制度激励效应未充分体现该项转移支付仅仅作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支出的资金补偿,通过资金规模效应改善了生态环境,即地方环境保护支出越多,将更有利于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边际影响效应。但是作为一种制度激励,从根本上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体现得并不明显。3、规范地方政府生态环保行为动机、强化制度约束与增加资金规模均有利于该项转移支付的制度激励效应充分发挥本文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在于地方政府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动机,并且强化制度约束与增加资金规模将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激励效应更为有效,使得该项转移支付较为持续地改善生态环境。二、论文的政策建议1、激发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激励效应是关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仅仅从资金规模效应改善生态环境表现得微不足道且不可持续,而是通过发挥该项转移支付的制度激励效应,以制度“杠杆”撬动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政策实施的初衷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2、强化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约束是重点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既定目标但无条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特性,导致原先偏向于经济建设的地方政府仍未改变其偏向性行为,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只有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且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措施,才能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盲目花钱行为,综合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资金效益。3、“增加资金规模、讲求资金绩效”是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核心要增强这些重点区域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不仅要适当扩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还要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充分结合地方政府自身生态保护投入比重予以增减,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生态重点保护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6-15)

王永桂,赵士德[3](2019)在《地方依恋对居民文化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地方文化整体性保护的地理空间,地方文化资源是保护区内的核心要素资源,实现地方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受全球化的影响,存在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危机或缺失的现象,进而弱化了地方居民对文化保护的意愿与行为。地方居民的积极保护行为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运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依据对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的552份有效问卷数据,从居民地方依恋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居民的文化保护行为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地方依恋的四个维度,即自然关联、社会关联、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与文化保护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自然关联、社会关联、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与文化保护行为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关系,同时文化认同中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居民对地方依恋的程度越高,居民文化保护行为强度越高,提升居民地方依恋度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强化居民的文化保护行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贲慧,张阳,黄德春[4](2018)在《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地方政府行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数据,以2010年末为检验点,检验期初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探讨各省市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还是依然"增长第一、环保第二"。本文将逐一比较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差异,以及各省市间环保目标实现的梯度性、经济增长优化水平差异性,并从政府行为机制层面探讨其差异性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环境破坏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行为失灵,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考核体系,降低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较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8年03期)

窦洁[5](2018)在《向地方保护行为“亮剑”》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从湖南省发改委了解到,根据企业举报,湖南省发改委在对该省怀化市卫生计生委和张家界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招标采购文件进行审查发现,文件内容存在涉嫌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问题,并约谈了两市卫计委。随后,两市卫计委做出了整改承诺。这是继安徽省蚌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8-04-24)

吴敏[6](2018)在《四川对五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说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吴敏报道 近日,四川省财政厅出台《四川省财政厅关于防范和惩处政府采购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通知》,对低价投标等五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范和惩处作出规定。此举将让“一分钱中标”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四川范围内,其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据相关负(本文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期刊2018-01-19)

王建平[7](2017)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央地冲突的法治根源——以祁连山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致灾性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祁连山事件,是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在听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的督查情况汇报后,进行深刻剖析,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由中办国办发出措辞严厉的通报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致灾性聚集、阻止和强行校正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违规违法行为的干预事件(简称"祁连山事件")。这个事件,带有叁大特点:(1)区域生态环境义务性。即地方政府没有履行祁连山保护区"森林生态"法定生态保护义务,导致严重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事件;(2)法治政府事件性。这是一起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违规(本文来源于《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5)

潘易晨[8](2017)在《政治晋升激励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为异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匮乏,世界各沿海国家都将经济战略重心转向了海洋。无论是海洋的国土资源还是生物资源,今后都将成为沿海国家的经济命脉。然而,由于海洋资源开发的便利性及所带来利益的可观性,导致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之迅猛。与此同时,非规划性甚至毁灭性的海洋开发活动也对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并对其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至于影响海洋渔业环境的生态平衡,进而制约、阻碍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海洋渔业环境问题的发生及蔓延,必须对海洋渔业环境进行保护。作为公共物品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其自身的公共性及外部性等经济学属性特征,使政府干预成为了必然。而地方政府则承担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实际执行者的角色,其是否作为将成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成与否的关键。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所述,要了解作为“经济人”的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就必须先了解其行为动机及所处的激励环境。因此,完善关乎沿海地方官员切身利益的晋升激励机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公共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当前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为异化的现状,通过分析我国政治晋升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主要介绍了公共选择理论、行政组织理论、政治晋升锦标赛模式,并阐述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属性及对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异化行为的界定。第叁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为异化的主要表现。根据海洋局、环保部等发布的相关数据,依次阐明我国沿海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使用海洋资源、缺乏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放纵大型涉海企业污染的行为、懈怠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等异化行为。第四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异化行为的实证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沿海地区地方官员晋升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投入及成效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第五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异化行为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造成其异化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式分权的弊端、地方行政首长的权力失衡、地方官员考核机制的不合理、激励目标的偏离所导致。第六部分为优化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及建议。通过对现状、问题及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官员晋升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如使晋升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完善官员升迁的考核制度、落实地方官员环境责任终生制等。第七部分为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与当前的现实问题及学术热点相结合。现有关于政治晋升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关注官员升迁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近些年,相关的研究虽然进一步拓展到了官员的晋升除了与地方经济指标有关以外是否还与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关,如社保、医疗等,以及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否会影响其发展地方经济,但直接研究官员的晋升与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给之间的关联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现有文献材料及政府相关数据,选取海洋渔业环境为研究对象,结合政治晋升激励相关的理论,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在执行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工作中是否会因为个人晋升的需求而存在异化行为,如果存在,那么是何原因所致,从而为我国亟需解决的改善海洋渔业环境问题作出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01)

宋琪,汤玉刚[9](2017)在《“招商引资”还是“保护环境”:房地产税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为例,以房地产财政收入制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政府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随着住宅开发和交易的完成,现有的房地产财政收入制度对地方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激励将会消失,开征以存量房地产价值为税基的房产税成为可选的改革路径,以雾霾为标志的环境问题是"发展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后果之一。由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受到自身财政利益的驱动,因而通过合理设计财政收入制度能够激励政府实现有效的环境治理。(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7年01期)

郭岚,陈愚[10](2016)在《政府俘获、地方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地方政府因其固有的缺陷将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财政分权、人事考核制度为企业"俘获"政府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政府掌握的关键性资源使企业具有"俘获"政府的动机。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俘获"政府,从而获得地方保护。因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多次博弈的结果。当地方保护性规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存在负向影响时,随着企业对地方经济影响力的增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减少;当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成本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各种政治关系"俘获"政府,以实现规制成本最小化。(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6年05期)

地方保护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是基于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激励的视角对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分析转移支付对政府行为影响、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影响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等叁方面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提出和变迁的历史与现实,以及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基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路径,并构建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路径检验模型,判断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是否依赖于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基于地方生态保护行为激励的视角,选取2008-2016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重点评估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区分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不同转移支付制度约束强度以及不同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等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最后,在本文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生态保护行为,进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政策性建议。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有效提升局部生态环境质量,但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待加强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以水质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改善复杂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而言情况不容乐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规模效应发挥明显,但制度激励效应未充分体现该项转移支付仅仅作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支出的资金补偿,通过资金规模效应改善了生态环境,即地方环境保护支出越多,将更有利于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边际影响效应。但是作为一种制度激励,从根本上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体现得并不明显。3、规范地方政府生态环保行为动机、强化制度约束与增加资金规模均有利于该项转移支付的制度激励效应充分发挥本文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在于地方政府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动机,并且强化制度约束与增加资金规模将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激励效应更为有效,使得该项转移支付较为持续地改善生态环境。二、论文的政策建议1、激发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激励效应是关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仅仅从资金规模效应改善生态环境表现得微不足道且不可持续,而是通过发挥该项转移支付的制度激励效应,以制度“杠杆”撬动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政策实施的初衷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2、强化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约束是重点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既定目标但无条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特性,导致原先偏向于经济建设的地方政府仍未改变其偏向性行为,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只有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且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措施,才能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盲目花钱行为,综合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资金效益。3、“增加资金规模、讲求资金绩效”是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效应的核心要增强这些重点区域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不仅要适当扩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还要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充分结合地方政府自身生态保护投入比重予以增减,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生态重点保护的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保护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武文卿.国办41号文向地方保护等行为说“不”[J].中国招标.2019

[2].赵一心.我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D].云南财经大学.2019

[3].王永桂,赵士德.地方依恋对居民文化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贲慧,张阳,黄德春.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地方政府行为为例[J].学海.2018

[5].窦洁.向地方保护行为“亮剑”[N].中国医药报.2018

[6].吴敏.四川对五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说不[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8

[7].王建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央地冲突的法治根源——以祁连山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致灾性为视角[C].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7

[8].潘易晨.政治晋升激励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为异化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9].宋琪,汤玉刚.“招商引资”还是“保护环境”:房地产税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经纬.2017

[10].郭岚,陈愚.政府俘获、地方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16

标签:;  ;  ;  ;  

地方保护行为论文-武文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