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思想论文-刘雪晶

立宪思想论文-刘雪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宪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立宪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晶[1](2018)在《情境中感悟历史,思想中探究人生——浅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复习课的情境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8年04期)

伊卫风[2](2018)在《清末立宪与康有为的“虚君共和”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清末立宪中的政体类型为对象,分析了两次立宪中政体所呈现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被康有为总结为从"君主立宪"到"虚君共和"转变。他在立宪问题上虽然借鉴了西方宪政理论,却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及其社会现实进行了理论创造,即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概念,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共和制在中国面临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康有为的"虚君共和"思想值得认真对待。(本文来源于《交大法学》期刊2018年01期)

赵昆生,官军[3](2017)在《清末君主立宪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立宪思想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高潮,成为清末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该时期出现的具有立宪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张謇、汤化龙、汤寿潜等。清末出现的立宪思想是伴随着国家危机,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救亡思想,它最终并没有改变清王朝的颓势。(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童钰涵[4](2017)在《从君主立宪到献身共产主义事业——试论杨度政治思想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政治家,先后投身于完全对立的政治派别,他参与了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他虽有救国之心,但所托非人,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这是杨度一生的悲剧,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难崛起之路的缩影。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曲折的政治主张,最开始主张君主立宪,为段祺瑞鼓吹呐喊,但最后却为营救李大钊、加入共产党、救济地下党而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留下了"毁家纾难"的美谈。(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15期)

邓丽兰[5](2017)在《北洋时代李剑农的立宪思想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国初期的各种重大思想论争中,李剑农逐渐形成自己的宪政思想,即"宪法假面"之下兼容"对峙"的政治调和论,并以英国责任内阁为良好政体模式。当国家统一成为头号问题时,他以联省自治作为救国良方,并主持湖南省宪之起草。宪法审查的结果背离最初的草案,反映了制宪过程中民意与精英之间的张力。湖南省宪与魏玛宪法的相似性,则充分展现出世界宪政浪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李含聪[6](2017)在《宪政理想的坚守抑或蜕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君主立宪思想是杨度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度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参加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数次政治变革运动,有着丰富的政治实践经历。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是在其政治生涯中得以系统形成的,并受到了时局的影响,随着时局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杨度本人的政治实践历程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历史事件为清末的“预备立宪”和民国初年的“洪宪帝制”。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想集中于其发表于1907年的《金铁主义说》系列文章,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则是其发表于1915年的《君宪救国论》。在《金铁主义说》中,杨度主要从为什么要立宪、为什么要实行君主立宪以及如何立宪叁个问题出发,论证其君主立宪思想。在《君宪救国论》中,杨度则就恢复君主制以行立宪的理由、民主共和政体的弊端和君主立宪的基本原则展开论证,对其君主立宪思想进行了修正。杨度两个阶段的君主立宪思想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并未发生蜕变,其中对于立宪,实质精神一以贯之,关于君主,有所变化但并未构成质变。杨度两个阶段的君主立宪思想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完整体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其对于宪政理想的执着坚守。杨度之所以要将自己的宪政理想寄托于君主立宪的改革路径,坚信君主立宪才是在当时的中国建立宪政的最佳途径,是有着深层的原因的,主要包括进化论思想底色和“帝王之学”的影响。进化论思想构成了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哲学基础,使其选择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改革路径,成为其政治思想的一种底色。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帝王之学”使青年时的杨度就树立了辅佐英君明主成就一番大业,进而由布衣而封卿相的梦想,一度被杨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塑造了其心中难以消解的君主制情结。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将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放置于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语境之下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已经具备了近代宪政精神的基本要素,认识到了以宪政为基础框架的法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杨度的“宪政—富强”逻辑导致其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这种对待宪政的功利性态度,导致其容易忽略宪政自身所具有的理性价值,从而对宪政在中国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杨度偏重于对立宪之必要性的论证而缺乏对可行性的考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杨度对宪政理想的践行和坚守,表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虽终因缺乏可行性而归于失败,但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探索和努力,是近代中国宪政历程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7-05-26)

李俊霖[7](2017)在《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立宪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宪政发展历程是人类近代政治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篇章,它不仅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法、分权制衡、民主共和等理论,还贡献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联邦制等制度模板,以及《权利法案》、《独立宣言》、《联邦宪法》(1)等法律法案的蓝本。本文以梳理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为切入点,回顾二人在英美宪政制度初创时期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并尝试分析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历史评价相差悬殊的深层原因。本学位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外与国内学术界关于英美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以及近代政治学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包括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宪政体制”、“英美宪政制度”、“英美宪政历程”等概念的定义。正文部分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于英美宪政制度产生背景的简要梳理,其中涉及英美宪政思想家的理论成果,英美宪政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英美两国宪政制度初创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践。第二部分阐释克伦威尔与华盛顿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其中涉及克伦威尔担任英吉利共和国护国公和华盛顿担任美国首任总统期间的施政实践。由于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均非政治理论家,并无体系化的政治学说或着作流传于世,因而从二人的政治实践中分析和整理其政治思想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第叁部分基于上文的阐释与分析,进一步比对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在英美两国宪政发展初期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并尝试分析后世学者对于克伦威尔和华盛顿不同历史评价的成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指出克伦威尔与华盛顿在英美两国宪政初创时期在英美宪政历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必然性;同时还从个人道德品格的角度辨析二位政治家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以及从政治近代化与宪政体制演进的过程评析二位政治家的和政治实践。(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马小宇[8](2016)在《梁启超与张謇立宪思想之差异(1903——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与张謇同为清末立宪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政体实现国家富强,但两者立宪思想存在着差异。梁启超较为激进,其思想中还含有一定的革命成分;张謇则是极为温和的。同时,两人在实践活动上也表现出诸多不同。(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曾广志,杜菊辉,伍梦云[9](2016)在《毛泽东立宪思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缔造者,为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是无产阶级的宪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宪法观的继承与发展,影响和带动了现代中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因此,在新时期对毛泽东立宪思想进行梳理研究,有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6年08期)

黄婉丽[10](2016)在《简评岑春煊的维新立宪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岑春煊是清朝晚期官员中较有才干的且掌有实际权力的封疆大臣,既是清末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民初反袁的实力派干将。曾任陕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与同时期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相比,岑春煊的研究稍显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社会活动方面,思想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主要对岑春煊的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探析。纵观他的一生,其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从赞同维新到主张立宪。(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16期)

立宪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清末立宪中的政体类型为对象,分析了两次立宪中政体所呈现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被康有为总结为从"君主立宪"到"虚君共和"转变。他在立宪问题上虽然借鉴了西方宪政理论,却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及其社会现实进行了理论创造,即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概念,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共和制在中国面临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康有为的"虚君共和"思想值得认真对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宪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晶.情境中感悟历史,思想中探究人生——浅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复习课的情境教学设计[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

[2].伊卫风.清末立宪与康有为的“虚君共和”思想[J].交大法学.2018

[3].赵昆生,官军.清末君主立宪思想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童钰涵.从君主立宪到献身共产主义事业——试论杨度政治思想的转变[J].现代交际.2017

[5].邓丽兰.北洋时代李剑农的立宪思想与实践[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李含聪.宪政理想的坚守抑或蜕变[D].西南政法大学.2017

[7].李俊霖.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立宪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7

[8].马小宇.梁启超与张謇立宪思想之差异(1903——1911)[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9].曾广志,杜菊辉,伍梦云.毛泽东立宪思想研究述评[J].传承.2016

[10].黄婉丽.简评岑春煊的维新立宪思想[J].西部皮革.2016

标签:;  ;  

立宪思想论文-刘雪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