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村论文-张超,欧阳文

川底下村论文-张超,欧阳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底下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更新,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川底下村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欧阳文[1](2018)在《微更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川底下村保护与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坐落于京西古驿道的川底下村属于京郊地区典型的驿站型传统村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空间格局。除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地合院式传统民居和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特色所在。然而,由于产业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川底下村正面临特色消失及村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的困境。文章通过阐释一种"微更新"的改造策略,在传统营造技艺的设计引导下,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孟晓东,张大玉[2](2016)在《北京川底下村乡土聚落边界景观形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聚落边界景观是限定聚落领域范围、展现聚落整体风貌、承载聚落中行为活动和精神文化的建成环境景观。从宏观二维视角和景观空间视角分别对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发展和破坏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6年09期)

谭柳[3](2014)在《古村落景观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十二月在首都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努力提高我国城镇建设水平,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对故土的思念。在中华大地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这些历史遗迹是整个民族乡愁的重要线索。村落做为其中最质朴的部分,其保护和发展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本文从村落景观的构成分析入手,尝试建立一套村落景观特质辨析、村落意象构建的方法,以期对村落景观及其内涵进行更为准确的认识,为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论文首先从对古村落景观特质的认知出发,研究了与古村落景观特质相关的概念定义、理论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分析了村落景观差异性的成因、村落景观环境构成以及景观特质的辨析方法。其次,选取了京西川底下村为实际案例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村落所在环境的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解析,阐明川底下村整体景观成因及风貌概况。在自然景观的分析中,遵循面——线——点的顺序,从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而在建成环境景观的分析中,遵循其生长规律,按院落——街巷——重要场所的顺序进行梳理。试图得出川底下村特有的景观特质脉络。然后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相关理论,初步提炼出景观特质因子。运用意象草图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从游客和村民两个角度,对特质因子及元素的期待值、满意度进行打分、排序,最终构建村落景观意象。文章最后部分回到最初研究的出发点,基于凸显川底下景观特质,解决现有景观问题这两点,提出保护及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6-01)

高娅娟[4](2014)在《民间传统家具中的情感寄托——以京西川底下村43号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传统家具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民间大众追求幸福吉祥、祈福安康等民俗心态与家族情感。本文以川底下村43号民居个案为例,在对家族历史资料的了解和传统家具的实测数据资料分析得知,传统家具不仅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价值,更无价的是隐含在传统家具外观表层下更深内涵的家族情感因素,有象征家族辈分的炕案,有寄托幸福的婚嫁橱柜家具,还有体现父子情的火炉。充分说明民间传统家具是家族情感的载体之一,反映民众生活态度和生命观念的民俗文化。(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潘钧[5](2013)在《漫步皇城边的川底下村》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惯了喧闹的大都市,总觉得人声鼎沸的繁杂景象显得乏味。于是,幽僻的川底下村成为我们最好的去处。从没见过如此宁静的小山村,只有游人的到来才能打破这样的静谧,而我们却并不忍心打搅这里的一切,连寻访的脚步都不自觉地轻了下来,生怕惊醒这个古老沉睡的村落。一川底下村距离北京市区90公里,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自然村,属于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古老民族一道闪光的风景线。作为摄影爱好者,就是要将这里流动的(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3年07期)

高娅娟[6](2010)在《川底下村43号院民居室内与家具陈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底下村地处北京市西郊的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个较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村落,本文以川底下村43号院为民居研究对象,进行了个案调查研究,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43号民居的现状阐述,通过本人实地测绘出民居住宅的平面图和立面图来描述43号院的民居居住现状。(2)分析民居中心地位的正房及厅堂空间,陈述室内立面与家具陈设的密切联系,在1945年厅堂立面与家具陈设以祭祀和供奉家族祖先为主,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居住习惯,到1967年传统的风俗祭祀活动逐渐弱化,再到如今的厅堂空间家具使用中毫无家族等级观念的使用约束,如太师椅无辈分约束的随意坐卧,以及现在用条案来放置电视机等。(3)陈述了作为嫁妆传承使用的橱柜类家具,民居中不可或缺的储藏家具,以及43号院中可移动使用的特殊陈设:父子炉,并绘制了43号院内的家具具体尺寸图来更清楚的反映室内家具的形态,可见民居中传承的家具比现代简易家具更富有价值和意义。(4)关于民居室内空间与家具陈设的现状与传承问题,在43号民居中所见到的室内空间处理和装饰上都无固定模式和风格可定论,呈现时代混合迭加下的居住状态,如体现在正房的纸糊顶面、东西厢房的矿棉板吊顶,又如家具陈设中现代家具的平推拉门衣柜和明清家具的橱柜,同时构成现43号院的居住空间,另外在43号院的居住继承方面,始终无搬迁居住对这种民居形态有一定影响,在民居的居住和保护问题上值得我们深思。对于川底下村民居43号院室内空间与家具陈设的研究作为北京西郊民居研究的典型个案资料,也为北京民居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0-10-01)

潘明率,胡燕[7](2010)在《两座古村落的对话——北京川底下村和山西丁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川底下村和山西丁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选址、布局特点、道路系统等方面,比较了两者在形态上的各自特点,并且对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即民居的院落空间、平面组合、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找出隐藏于不同表象背后,而本质相同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及其对两个村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潘运伟,姜英朝,胡星[8](2008)在《京西古村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以爨(川)底下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村落是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环境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京西门头沟地区分布着30余座古村落。目前大多数古村落已经或即将进行旅游开发。本文以爨底下村为例,在评述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爨底下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潘运伟,姜英朝,胡星[9](2008)在《京西古村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川底下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村落是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环境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京西门头沟地区分布着30余座古村落。目前,大多数古村落已经或即将进行旅游开发。本文以川底下村为例,在评述其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川底下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08年02期)

林丽[10](2008)在《北京城的古老传说(一)——川底下村》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底下村位于北京市正西偏南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在明代军事隘口"爨(chuan)里安口"下方,故名"爨底下"。1958年(本文来源于《初中生之友》期刊2008年08期)

川底下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土聚落边界景观是限定聚落领域范围、展现聚落整体风貌、承载聚落中行为活动和精神文化的建成环境景观。从宏观二维视角和景观空间视角分别对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发展和破坏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底下村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欧阳文.微更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川底下村保护与更新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

[2].孟晓东,张大玉.北京川底下村乡土聚落边界景观形态解析[J].中国园林.2016

[3].谭柳.古村落景观特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高娅娟.民间传统家具中的情感寄托——以京西川底下村43号民居为例[J].艺术科技.2014

[5].潘钧.漫步皇城边的川底下村[J].福建文学.2013

[6].高娅娟.川底下村43号院民居室内与家具陈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7].潘明率,胡燕.两座古村落的对话——北京川底下村和山西丁村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8].潘运伟,姜英朝,胡星.京西古村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以爨(川)底下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8

[9].潘运伟,姜英朝,胡星.京西古村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川底下村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

[10].林丽.北京城的古老传说(一)——川底下村[J].初中生之友.2008

标签:;  ;  ;  

川底下村论文-张超,欧阳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