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防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芽孢杆菌,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
免疫防御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坤,田相利,董双林,李杰,王文君[1](2015)在《芽孢杆菌不同使用方式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2)不同使用方式(活菌、灭活菌和芽孢)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低、中、高3个添加梯度,其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实验时间为58d。结果表明:添加中浓度和高浓度的活菌和芽孢粉,不仅能促进刺参生长,还能显着的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刺参体腔液中的AKP、ACP、T-SOD以及LSZ活性也显着提高(P<0.05),而添加灭活后的芽孢杆菌,对刺参的促生长作用不大,在刺参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及活菌和芽孢粉状态显着,因此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2对刺参的适宜使用方式为活菌和芽孢,适宜浓度为(109-1011)cfu·kg-1,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力。(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陈政强,陈昌生,战文斌[2](2012)在《低氧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低氧胁迫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变化及机体抗病力变化,将九孔鲍置于不同的溶解氧环境中,观测相关免疫因子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2.1±1.3)oC,盐度为30.72±0.54,pH值为8.20±0.14的海水环境中,溶解氧含量由(7.49±0.14)mg/L下调至(2.53±0.16)mg/L后120 h内,平均体质量为(14.25±2.21)g的九孔鲍未见死亡,而每只鲍注射5.0×105CFU副溶血弧菌后120 h内实验鲍的累计死亡率高达91.11%±7.70%,比对照组(11.11%±3.83%)累计死亡率高出80%,血淋巴抑菌清除率下降至(3 340.47%±298.57%),显而易见,低氧胁迫使得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显着下降。低氧(2.53±0.16)mg/L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数量(THC)下降30.62%±4.87%、血淋巴细胞吞噬率下降62.77%±5.79%、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数量下降22.21%±5.89%。低氧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内MPO活性上升(9.63%±7.59%)~(22.90%±13.73%)、CAT活性提高(7.68%±6.83%)~(56.28%±13.96%),反映出低氧胁迫下九孔鲍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物质氧化加剧,血淋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溶解氧含量由(7.49±0.14)mg/L下调至(4.51±0.12)mg/L后九孔鲍已明显处于低氧胁迫和应激反应状态,120 h内的累计死亡率达到37.78%±3.85%,血淋巴抑菌率下降至883.56%±123.22%;THC、血淋巴细胞吞噬率、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数量等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2.51%±6.59%、21.90%±15.84%、12.93%±5.74%;MPO活性在原有水平的(10.61%±4.20%)~(7.13%±6.45%)之间波动,CAT活性在(5.17%±18.08%)~(16.26%±10.85%)之间变化。(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陈政强,陈昌生,战文斌,林茂,杨红玲[3](2012)在《饥饿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均体重为14.25±2.21g的九孔鲍在水温24.3°C±1.7°C、盐度为(30.42±1.63)‰、pH值为8.15±0.11的环境条件下,饥饿胁迫20d是九孔鲍生理上可以承受的。九孔鲍在停食后5d时间内,血淋巴液蛋白含量没有显着变化,而7d后,九孔鲍血淋巴液蛋白质含量逐渐大幅度下降,由此推测,九孔鲍在饥饿7d后体蛋白被大量消耗于机体的生命维持。饥饿胁迫状态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下降,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水平下降,体液溶菌酶活性、凝集活性下降,抗感染免疫机能下降;但是,九孔鲍经历5d时间的饥饿,血淋巴抗菌清除效率、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水平、体液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都变化不大,说明九孔鲍具有面对饥饿胁迫的应激适应机制。饥饿之初,机体通过维持既有免疫机能来适应环境、保护自我;饥饿胁迫持续时间超过7d,这种本能的逆境适应方式和机能维持终因营养不济和体内资源的持续消耗而改变和衰退。饥饿胁迫下的九孔鲍血淋巴液中的溶菌酶活性和凝集活性下降可能直接由体液蛋白含量下降引起,而胞内颗粒性物质减少则可能是血淋巴液中溶菌酶及凝集素活性减弱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何秀娟,施志仪,李文娟[4](2009)在《插核手术对叁角帆蚌血淋巴中3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进行内脏团插核手术,并对术后机体免疫相关因子基因alpha-2巨球蛋白(α2M)、酶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为叁角帆蚌内脏团育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选取100只健康叁角帆蚌分为2组(各50只,每组各设5个重复,每重复各10只蚌),一组在蚌体内脏团进行插核手术(实验组),一组未经处理(对照组),分别饲养于相同条件恒温(24℃)淡水缸内。两组分别于插核后1天、2天、3天、5天及10天采集淋巴血,通过RT-PCR及酶活测定法研究α2M基因表达和ACP、SOD在术后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α2M基因在手术后表达量增加,在插核后第3天和第5天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中SOD活性在第3天、5天、10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细胞中SOD的活性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内脏团插核手术后叁角帆蚌机体的免疫防御调节增强,血液中免疫相关基因α2M的表达水平和免疫相关酶ACP和SOD活性均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陈政强[5](2008)在《不同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九孔鲍在副溶血弧菌感染过程中以及在低氧胁迫和饥饿胁迫条件下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防御因子的变化,九孔鲍野生与养殖群体免疫防御因子及生化遗传差异性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副溶血弧菌感染过程中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当中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一些免疫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吞噬细胞存在呼吸爆发现象,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是杀灭被吞噬的异源生物的主要因素;胞内MPO将H2O2转化为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HOCl)和氯胺(chloramines, RNCl)等次生氧代谢产物,强化杀菌效果;胞内ACP对异物发挥消化、降解作用;胞内CAT则积极参与胞内氧自由基的淬灭和清除作用;九孔鲍血淋巴液中的凝集素、溶菌酶、酚氧化酶等参与抗感染免疫过程,凝集素发挥免疫识别、免疫调理、凝集限制、免疫溶解等作用,溶菌酶发挥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酚氧化酶则可能参与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免疫识别,九孔鲍存在通过细胞增殖强化免疫效应的机制;此外,九孔鲍血淋巴液中还发现免疫球蛋白样物质IgG-like, IgA-like, IgM-like,补体样物质C3-like,C4-like,C反应蛋白样物质CRP-like等,它们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平均体重为14.25g±2.21g的九孔鲍在水温为22.1℃±1.3℃,盐度为30.72±0.54,pH8.20±0.14的海水环境中,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1下调至2.53±0.16 mg·L-1后120内并未见到个体死亡,而注射感染5.0x105 cells-abalone-1副溶血弧菌后120h内的累计死亡率高达91.11±7.70%,比对照组11.11±3.83%的累计死亡率高出80%,血淋巴的抑菌清除率下降至-(3340.47±298.57)%,显而易见,低氧胁迫使得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显着下降。低氧(2.53±0.16 mg·L-1)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数量(THC)下降30.62±4.87%、血淋巴细胞吞噬率下降62.77±5.79%、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数量下降22.21±5.89%。低氧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内MPO活性上升9.63±7.59%~22.90±13.73%、CAT活性提高7.68±6.83%~56.28±13.96%,反映出低氧胁迫下九孔鲍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物质氧化加剧,血淋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1下调至4.51±0.12 mg·L-1后九孔鲍120h内的累计死亡率达到37.78±3.85%,血淋巴抑菌率下降至-(883.56±123.22)%;THC、血淋巴细胞吞噬率、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数量等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2.51±6.59%、21.90±15.84%、12.93±5.74%;MPO活性在原有水平的-(10.61±4.20)%-7.13±6.45%之间波动,CAT活性在-(5.17±18.08)%~16.26±10.85%之间变化。在水温24.3℃±1.7℃、盐度为30.42±1.63、pH值为8.15±0.11环境条件下,饥饿胁迫20d九孔鲍尚能存活。在停食5d时,九孔鲍血淋巴液蛋白含量不仅没有下降,甚至略有升高,而7d后,九孔鲍血淋巴液蛋白质含量逐渐大幅度下降,由此推测,九孔鲍在饥饿胁迫早期并没有动用体蛋白作为能源物质,而饥饿7d后,体蛋白被大量消耗于机体的生命维持。饥饿胁迫状态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下降、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水平下降、体液溶菌酶活性、凝集活性下降、抗感染免疫机能下降。但是,九孔鲍经历5d时间的饥饿,血淋巴抗菌清除效率、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水平、体液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都不仅变化不大,有时甚至略有升高,说明九孔鲍具有面对饥饿胁迫的应激适应机制,饥饿之初,由于营养不足,机体通过提高免疫机能加强来适应环境、保护自我。饥饿胁迫持续时间超过7d,这种本能的逆境适应方式和机能维持终因体内的营养状况严重不足和体内资源的过度消耗而改变和衰退。饥饿胁迫下的九孔鲍血淋巴液中的溶菌酶活性、凝集活性下降可能由体液蛋白含量下降引起,胞内颗粒性物质减少则可能是血淋巴液中溶菌酶及凝集素活性减弱的直接原因。对九孔鲍野生与养殖群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九孔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之间、养殖鲍的提纯复壮群体与养殖性状退化群体之间的免疫因子及机体免疫防御机能均有显着的差异性。养殖鲍的提纯复壮群体(养殖10个月,个体大小为51.8mm~59.2mm)细胞与体液免疫因子活性都明显高于养殖性状退化的养殖群体(养殖20个月,个体大小为37.4mm~43.1mm)p<0.01),与野生群体(个体大小为67.7mm~76.7mm)相比,九孔鲍提纯复壮群体的细胞免疫因子活性略高于野生群体,体液免疫因子活性则明显低于野生群体。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在吞噬活动中引发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的水平与九孔鲍自身生理、环境温度以及异物数量等因素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环境温度由25℃下降至18℃,九孔鲍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因子活性都有明显的下降。养殖九孔鲍退化群体在25℃和18℃温度条件下血淋巴液的抗菌活力水平差异性不明显。酚氧化酶存在于九孔鲍血淋巴液中,但,活性水平不高,在各类九孔鲍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不明显。对深圳野生与养殖、广东碣石养殖及南澳野生4个九孔鲍群体8种酶共16个位点进行了等位酶检测分析。研究表明,以P095为标准,上述4个九孔鲍群体的位点Sod-1、Aat、Me、Mdh-1、Est-1、Est-2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为37.5%;野生群体的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1604(深圳野生)、0.1604(南澳野生),养殖群体的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1521(广东碣石养殖)、0.1562(深圳养殖);野生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697(深圳野生)、0.1766(南澳野生),养殖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534(广东碣石养殖)、0.1557(深圳养殖);野生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3633(深圳野生)、1.3943(南澳野生),养殖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3072(广东碣石养殖)、1.3120(深圳养殖)。九孔鲍野生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52,养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131,4个群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011。综合分析后认为,九孔鲍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群体间分化较低(FST=0.0411,Nm=5.8340)。(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10-01)
胡发文[6](2008)在《注射多巴胺、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proPO系统及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注射多巴胺、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O系统)的影响,主要探讨了⑴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proPO系统的影响;⑵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因子影响;⑶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proPO系统的影响;⑷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酚氧化酶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原酶级联系统的的影响显着(p <0.05),且多巴胺注射剂量越大各指标的变化亦越显着,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时间内各指标均呈明显的峰值变化,但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具有不同步性。血细胞数量3h达到最小值,其中半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数量在12h趋于稳定,而透明细胞、总血细胞数量于18h稳定;酚氧化酶原活力6h达到最小值,在9h稳定;丝氨酸蛋白酶原活力和蛋白酶抑制剂活力均在3h达到最小值,类α2-巨球蛋白活力于3h达到最大值,且均于12h稳定。稳定后所有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影响显着(p <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多巴胺处理组各指标均呈峰值变化,3类血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3h时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而血淋巴酚氧化酶、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淋巴溶菌活力于6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各免疫指标变化与多巴胺的注射剂量具有明显的负、正相关性;其中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数量和血淋巴酚氧化酶、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12h后趋于稳定,透明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率于18h后保持稳定,而溶菌活力在24h后保持平稳,稳定后各免疫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这说明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对虾免疫力的显着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性。3、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proPO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变化(31→26、21)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多巴胺含量、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原酶级联系统的的影响显着(p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多巴胺含量显着升高并于0.25d达到最大值,3类血细胞数量、总血细胞数量、血细胞酚氧化酶原活力于1d时达到最低值,丝氨酸蛋白酶原活力于0.5d达到最小值,血淋巴蛋白酶抑制剂活力、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分别于1d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血细胞数量、多巴胺含量和酚氧化酶原活力均于1d后趋于稳定,其余指标于3d后稳定;稳定后除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原活力与盐度呈正相关外,其余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变化(31→26、21)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α2-巨球蛋白活力的影响显着(p <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凡纳滨对虾在盐度变化1d内3类血细胞和总血细胞数量明显下降,1d后趋于稳定,且与盐度值呈正相关;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和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3d内呈峰值变化,其中血细胞吞噬率、溶菌活力均于0.5d时达到最小值,血淋巴酚氧化酶、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分别于0.5d或1d时达到最大值,同时各免疫指标与盐度变化呈明显的正、负相关性,3d后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合凡纳滨对虾在盐度变化下的免疫响应机制和免疫适应性,提出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淋巴溶菌活力可作为衡量对虾在盐度变化下免疫健康水平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5-20)
孙虎山,李光友[7](2001)在《双壳贝类参与免疫防御的体液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 ,近年来受到了极大关注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其一 ,对贝类免疫性的了解 ,将有助于人们采取措施与贝类病害抗争 ,就有可能预防扇贝、牡蛎、贻贝等重要养殖贝类的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虫病 ;其二 ,在探(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1年04期)
免疫防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低氧胁迫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变化及机体抗病力变化,将九孔鲍置于不同的溶解氧环境中,观测相关免疫因子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2.1±1.3)oC,盐度为30.72±0.54,pH值为8.20±0.14的海水环境中,溶解氧含量由(7.49±0.14)mg/L下调至(2.53±0.16)mg/L后120 h内,平均体质量为(14.25±2.21)g的九孔鲍未见死亡,而每只鲍注射5.0×105CFU副溶血弧菌后120 h内实验鲍的累计死亡率高达91.11%±7.70%,比对照组(11.11%±3.83%)累计死亡率高出80%,血淋巴抑菌清除率下降至(3 340.47%±298.57%),显而易见,低氧胁迫使得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显着下降。低氧(2.53±0.16)mg/L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数量(THC)下降30.62%±4.87%、血淋巴细胞吞噬率下降62.77%±5.79%、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数量下降22.21%±5.89%。低氧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内MPO活性上升(9.63%±7.59%)~(22.90%±13.73%)、CAT活性提高(7.68%±6.83%)~(56.28%±13.96%),反映出低氧胁迫下九孔鲍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物质氧化加剧,血淋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溶解氧含量由(7.49±0.14)mg/L下调至(4.51±0.12)mg/L后九孔鲍已明显处于低氧胁迫和应激反应状态,120 h内的累计死亡率达到37.78%±3.85%,血淋巴抑菌率下降至883.56%±123.22%;THC、血淋巴细胞吞噬率、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数量等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2.51%±6.59%、21.90%±15.84%、12.93%±5.74%;MPO活性在原有水平的(10.61%±4.20%)~(7.13%±6.45%)之间波动,CAT活性在(5.17%±18.08%)~(16.26%±10.85%)之间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防御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赵坤,田相利,董双林,李杰,王文君.芽孢杆菌不同使用方式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5
[2].陈政强,陈昌生,战文斌.低氧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2
[3].陈政强,陈昌生,战文斌,林茂,杨红玲.饥饿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2
[4].何秀娟,施志仪,李文娟.插核手术对叁角帆蚌血淋巴中3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9
[5].陈政强.不同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差异性[D].中国海洋大学.2008
[6].胡发文.注射多巴胺、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proPO系统及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孙虎山,李光友.双壳贝类参与免疫防御的体液因子[J].海洋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