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茸性状论文-田万年,张亚丽

产茸性状论文-田万年,张亚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茸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阳梅花鹿,IGF-I基因,产茸量性状

产茸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田万年,张亚丽[1](2017)在《双阳梅花鹿IGF1基因多态性与产茸性状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梅花鹿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factor-1,IGF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梅花鹿产茸性状的影响。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双阳梅花鹿群体64个个体IGF1基因多态性,并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双阳梅花鹿产茸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IGF1基因824 bp处T>C突变;AB基因型在产茸重和主干围度显着高于AA型和BB型(P<0.05)。在IGF-I基因对双阳梅花鹿产茸量和主干围度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7年09期)

苏莹,鞠贵春,邵元臣,刘松啸,周盼伊[2](2016)在《塔里木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塔里木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关系,以马鹿Y染色体上的ZFY基因为候选基因,以塔里木马鹿为试验群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利用Y染色体ZFY基因片段对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共定义了4个单倍型,单倍型Z1、Z2为优势单倍型,利用SAS9.3软件分析单倍型与产茸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FY基因对产茸性状有一定的影响(P<0.2),其中单倍型2和单倍型3的影响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斌[3](2011)在《梅花鹿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多态与产茸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梅花鹿TGF-β1基因是否作为影响梅花鹿鹿茸生长的主效因子,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克隆测序方法检测了包括兴凯湖梅花鹿、五大连池梅花鹿、大庆银浪牧场梅花鹿叁个地区共333只个体的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其与产茸量和主干围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PCR技术,对梅花鹿TGF-β1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在跨梅花鹿TGF-β1基因的七、八外显子区间,成功测出一段839 bp的序列,将所测序列通过GenBank中的Blast比较分析,表明所测梅花鹿TGF-β1基因与牛的同源性为92%,与羊的同源性为94%。2在梅花鹿TGF-β1基因上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为G371T; G371T位点在叁个地区的梅花鹿群体中均出现AA型、AB型、BB型叁种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表明,TGF-β1基因突变位点在兴凯湖梅花鹿、五大连池梅花鹿、银浪牧场梅花鹿实验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3叁个地区梅花鹿的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产茸量比较,兴凯湖梅花鹿群体中AA型显着高于BB型(P<0.05),AB型与AA型、BB型差异均不显着(P>0.05);五大连池梅花鹿群体中AA型显着高于AB型、BB型(P<0.05),AB型与BB型差异不显着(P>0.05);银浪牧场梅花鹿群体中BB型显着高于AA型,AB型与AA型、BB型差异均不显着(P>0.05);叁个群体中兴凯湖梅花鹿AA型产茸量最高。4叁个地区梅花鹿的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主干围度比较,兴凯湖梅花鹿群体中AA型显着高于AB型、BB型(P<0.05),AB型与BB型差异不显着(P>0.05);五大连池梅花鹿群体中AA型显着高于AB型、BB型(P<0.05),AB型与BB型差异不显着(P>0.05);银浪牧场梅花鹿群体中BB型显着高于AA型、AB型,AB型与AA型差异不显着(P>0.05);叁个群体中五大连池梅花鹿AA型主干围度最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1-04-01)

李馨,刘文峰,孙海涛,崔波,王忠武[4](2009)在《兴凯湖梅花鹿血液蛋白多态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兴凯湖梅花鹿的14个血液蛋白位点进行遗传检测,分析其与茸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f、Sag、Tf、Prt-1、Prt-2、Pa、Pr、Alb、Hb、Es、AMY1、AMY2、AMY3和CA分别出现2、2、2、2、2、2、2、1、2、3、1、2、1和2种表型,分别受一个基因位点上的2、2、2、2、2、2、2、1、2、2、1、2、1和2个等位基因控制。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表明:除Sag为平衡位点外,其他位点均偏离平衡状态。Pa的AA和AB型与主干围度、Sag的AB型与茸根围度、Ptf的AB型与冰枝长度和Prt2的AB型与眉二间距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2009年02期)

李波[5](2008)在《梅花鹿(Cervus nippon)DRB基因的遗传特性、多态性及与产茸性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保护管理和养鹿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梅花鹿MHC-DRB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了它在3个圈养梅花鹿群体中的多态性,探讨了它作为辅助梅花鹿遗传管理的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得到以下结果:1.比较了传统的梅花鹿DRB基因方法PCR-SSCP-cloning sequencing与新设计Motif specific-PCR-SSCP-direct sequencing的方法。结果表明传统的方法中出现了28例点突变和7例重组的假阳性等位基因,而新方法能完全消除假阳性序列。2.确定了15个DRB等位基因(Ceni-DRB1~Ceni-DRB15),这些序列中有34.9%核苷酸位点和49.4%氨基酸位点是多态的。由单一个体具有2-5个等位基因推测梅花鹿存在2个以上的DRB基因座。并首次发现梅花鹿与马鹿间共享1个DRB等位基因(Ceni-DRB14同于Ceel-DRB45)。两个物种之间另有2个等位基因(Ceni-DRB5与Ceel-DRB35)只有1个核苷酸(1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3.建立了Allele-specific PCR方法,它可以简便、快速检测梅花鹿个体的DRB基因型。新设计了14个引物(上游引物10个,下游引物4个),引物的有效性检测证实它们的特异性。该方法的建立为梅花鹿的保护遗传学中DRB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4.运用Allele-specific PCR方法,分析了松花湖、西丰和兴凯湖梅花鹿群体中DRB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都只含有10个DRB等位基因,其余5个等位基因只在10份肌肉样品中出现。且同一等位基因在不同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差异显着。在松花湖梅花鹿群体中发现了12种DRB基因单倍型,而西丰和兴凯湖梅花鹿群体中都有14种单倍型。5.梅花鹿DRB基因与产茸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DRB3与二杠茸产量呈显着正相关(R=0.376,P<0.01),而DRB8和DRB11与二杠茸产量均呈显着负相关(R=-0.403和-0.445,P<0.01)。在兴凯湖群体中,DRB2与叁叉茸产量呈显着负相关(R=-0.27,P<0.05),具有等位基因世系类型1个体的产茸量显着大于杂合型个体(平均产量高14%,P<0.05)。而在松花湖和西丰梅花鹿群体中没有等位基因与叁叉茸产量间存在相关性,等位基因世系类型问也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另外,3个鹿群组合后发现具有111单倍型个体的产茸量显着低于11111单倍型个体(平均产量低15%,P<0.05)。依据上述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新建立的Motif specific-PCR-SSCP-direct sequencing方法可以对梅花鹿DRB基因进行精确分型,该方法检测到15个梅花鹿DRB等位基因,其中13个是新的等位基因。2.新建立的Allele-specific PCR方法可以对梅花鹿DRB基因进行简便而快速的分型。3.首次揭示梅花鹿有2个以上DRB基因座,首次发现梅花鹿与马鹿间共享1个DRB等位基因。4.梅花鹿圈养群体维持了较高的DRB基因的多态性,表明依据鹿茸表型的人工选择不能大幅度降低该基因的多态性。5.DRB基因对梅花鹿的二杠茸重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叁叉茸重量则不明显。6.MHC基因在免疫系统和鹿茸生长中均起作用,提示DRB基因可以作为圈养梅花鹿种群遗传管理潜在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8-10-08)

杜智恒,刘培源,白秀娟[6](2008)在《尾分析法检测梅花鹿产茸量性状关联的RAPD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以18只均配有产茸记录的梅花鹿为试验对象,将其按产茸量分为高、低两组,提取每组单个个体血样的DNA后,对该DNA模板进行PCR扩增。发现混合DNA所扩增出的条带包含了所有单个个体DNA扩增的条带,说明混合DNA可替代单个DNA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另外,比较各性状表型值高、低组的混合DNA扩增片段后发现,在高、低产茸量的鹿群里分别发现了1、3个RAPD标记与性状关联。结果表明尾分析法可用于数量性状位点的标记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8年07期)

杜智恒,白秀娟[7](2007)在《梅花鹿生长激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产茸量性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梅花鹿的生长激素基因(GH)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梅花鹿产茸量性状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鹿场提供的梅花鹿为实验群体,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针对该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并进行了GH基因多态性与产茸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H基因对梅花鹿的产茸量有一定影响。G→A突变产生的3种基因型间的第五锯产茸量存在一定的差异(P<0.2),BB基因型个体在第五锯的产茸量与AA基因型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P<0.2)。(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7年03期)

产茸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塔里木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关系,以马鹿Y染色体上的ZFY基因为候选基因,以塔里木马鹿为试验群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利用Y染色体ZFY基因片段对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共定义了4个单倍型,单倍型Z1、Z2为优势单倍型,利用SAS9.3软件分析单倍型与产茸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FY基因对产茸性状有一定的影响(P<0.2),其中单倍型2和单倍型3的影响尤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茸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田万年,张亚丽.双阳梅花鹿IGF1基因多态性与产茸性状相关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7

[2].苏莹,鞠贵春,邵元臣,刘松啸,周盼伊.塔里木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

[3].陈斌.梅花鹿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多态与产茸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

[4].李馨,刘文峰,孙海涛,崔波,王忠武.兴凯湖梅花鹿血液蛋白多态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相关分析[J].野生动物.2009

[5].李波.梅花鹿(Cervusnippon)DRB基因的遗传特性、多态性及与产茸性状的相关性[D].东北林业大学.2008

[6].杜智恒,刘培源,白秀娟.尾分析法检测梅花鹿产茸量性状关联的RAPD标记[J].中国畜牧兽医.2008

[7].杜智恒,白秀娟.梅花鹿生长激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产茸量性状的相关性[J].遗传.2007

标签:;  ;  ;  

产茸性状论文-田万年,张亚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