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具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具象绘画,绘画语言,精神探究
叙事具象论文文献综述
周芸[1](2016)在《片面的真实——具象绘画中叙事性和精神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象绘画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观察方式,即在矛盾中的统一,是在片面视角中找寻的真实感。具象绘画将物象的典型性和叙事性提取出来,又融合了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哲学、现象学等多元文化背景。因此,具象绘画是一种包容性强、贴近生活、非常自由的绘画风格。文章对具象绘画中的叙事性和精神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6年05期)
李中军[2](2015)在《有关回归——由“叙事具象”流派所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二战后的外国美术史,人们已悄然将关注点由欧洲转向美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趣味之处,也由此引发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叙事具象"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为我们带来许多有意思的思考与启发。"叙事具象"运动发生于1964年。这一年,两位画家贝尔纳·朗西亚克与埃尔韦·泰勒玛克共同发起了一个展览,他们希望绘画也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为活跃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5年03期)
薛凌[3](2014)在《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叁重具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 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本章提出本文研究的焦点及其可能的创新之处。此外,本章也对论文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做出说明。第二章“翻译的‘叁重抽象’与‘叁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叁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沿语言学与存在主义、诠释学两条主线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追溯中,揭示以奈达(Eugene A. Nida)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与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思想为主要理据的“存在主义、诠释学派”通过“科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手段,对语言、意义以及翻译本身所做的“抽象化”设定。将此叁层“抽象化”阶段定义为“叁重抽象”,本章最后探讨在“叁重抽象”之下翻译与“生活社会”的脱节和翻译研究转向“生活世界”必要性。第叁章“翻译的‘叁重抽象’与‘叁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叁重塑形’”,从对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发展脉络的梳理入手,展现以“叁重摹仿”(Three-fold Mimesis)为核心内容的利科叙事理论所具备的“具象化”理论品格和重返“生活世界”的理论指向。在此基础上,析出与叙事的“叁重摹仿”相对应的、以“预塑形”(prefiguration)、“塑形”(configuration)以及“再塑形”(refiguration)为逐次递进层级的、翻译的“叁重塑形”方法论框架。第四章“‘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选取春秋时代齐、晋两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在“时间性”(temporalité)、“结构性”(structure)以及“象征性”(symbolisme)叁个层面,对即将展开的《春秋左传》英译工作所做的“预塑形”准备,凸显理雅各对齐、晋两国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构建。第五章“‘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着重展示理雅各是如何通过挑选、整合以及排列《左传》中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参与事件的零星记录,译叙出情节完整、结构完备,且上下关联的“故事”的。围绕这一论题,本章分析“情节化”(emplotment,la mise-en-intrigue)塑形活动,在理雅各译本《庄公八年》、《庄公九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叁年》、《僖公二十五年》以及《僖公叁十二年》8个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展现理雅各为达到译文“故事性”所作出的努力。第六章“‘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通过与现有文献中所记录的二人形象做横向比对,探讨理雅各借助“情节化”塑形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形象的重塑,说明借助其对《左传》“叙事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最终实现了跨越文化的理解。第七章“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总结本文的发现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叁重塑形”概括为以“绪”、“序”以及“豫”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的叁重阶段,并点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论题或能引出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4-01)
夏梓[4](2008)在《巴黎的方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具象”流派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的法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以后,世界艺术中心已经由巴黎转向了美国纽约。具有欧洲贵族意识的法国人依然怀念巴黎曾经的辉煌,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努力寻找着自身的定位。而“叙事具象”的出现,显然是对美国“霸权”下的抽象类绘画的一次反击,也是“波普艺术”国际化语境下的一次个性化的尝试。本文通过对“叙事具象”及相关艺术流派的分析与梳理,将二战后法国的艺术状态“具象”化处理,呈现出“巴黎方位”的探索痕迹。本文的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国内外对“叙事具象”的研究状况、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其他艺术流派、以及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说明。第二部分着重对“叙事具象”的发生、发展、相关概念及代表性艺术家进行分类介绍。第叁部分是与“叙事具象”相关的概念界定,另将同一时间段发生在法国本土的流派与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分别将发生在美国、对“叙事具象”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主义”与之进行重点比较分析。而最后一部分则是笔者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叙事具象”艺术家寻求“巴黎方位”的一些思考。本文在最后肯定了“叙事具象”流派在寻求自身独特性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尝试,而“巴黎的方位”却仍然是法国艺术家们需要继续探寻的永恒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期刊2008-05-01)
耿成雄[5](2008)在《由叙事到景观——略论视觉文化在电影中的具象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表达方式就是视觉表现,可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文字扮演了传承文化的主导角色。在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我们的感官系统再一次被激活,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文化中的视觉一面。电影,成为了今天我们视觉文化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具象表现。(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冯亚琳[6](2005)在《想象与具象——论君特·格拉斯的真实观与叙事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君特·格拉斯的叙事原则建立在独特的真实观之上。在宏观层面上,格拉斯认为要通过想象创造更为真实的真实。为此,他充分利用童话的“奇妙原则”,力图展示真实的多层面性,揭示人类发展史上的各种谬误以及个体对此应承担的责任。在微观层面上,格拉斯的叙事求诉于具体化。他一再强调要以感性的方式启蒙,提出文学作品应表现“摸得着、闻得见、品得到味道”的东两,以抵制空洞的思想。在此前提下,他的叙事充满对单个物体和事物的关照。格拉斯对真实的理解离不开想象的文学功能,同时又以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受为基础,目的均在于把握混乱、荒诞的社会与历史,并将其展示在读者面前。(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05年03期)
叙事具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二战后的外国美术史,人们已悄然将关注点由欧洲转向美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趣味之处,也由此引发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叙事具象"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为我们带来许多有意思的思考与启发。"叙事具象"运动发生于1964年。这一年,两位画家贝尔纳·朗西亚克与埃尔韦·泰勒玛克共同发起了一个展览,他们希望绘画也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为活跃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这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具象论文参考文献
[1].周芸.片面的真实——具象绘画中叙事性和精神性探究[J].艺术教育.2016
[2].李中军.有关回归——由“叙事具象”流派所引发的思考[J].美术观察.2015
[3].薛凌.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叁重具象”[D].河南大学.2014
[4].夏梓.巴黎的方位[D].湖北美术学院.2008
[5].耿成雄.由叙事到景观——略论视觉文化在电影中的具象表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6].冯亚琳.想象与具象——论君特·格拉斯的真实观与叙事原则[J].国外文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