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口职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职业结构,工作极化,辽宁
人口职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扬,戴丹丹[1](2018)在《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注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00-2010年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最显着变化是商业服务人员比重大幅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比重大幅下降。本文初步探讨了理解人口职业结构变化的两个视角,希望有助于从人口职业结构的角度来审视2000年以来的辽宁省整体社会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郭宇[2](2017)在《论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深化对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存资源、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都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涵养。作为近代社会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产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第四波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着培养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责任,其责任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人的高层次职业素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责任的履行须要通过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高职教育共同体来实现。(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7年33期)
郭山[3](2016)在《转型期(1982~2010年)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82~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云南省15个独有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期的职业结构变化状况,并从产业结构的社会变革对各民族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对职业结构变化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展现了各民族在改革开放叁十年多来的变迁特征。(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6年02期)
李晓[4](2015)在《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与职业结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移民而来的跨境民族,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朝鲜族的几次人口流动有紧密关系。本文主要就延边州的朝鲜族人口展开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延边朝鲜族加入了我国流动人口大军当中。然而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流动与全国其他地区和民族相比,又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延边朝鲜族职业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凭借其人文优势和地理优势,延边朝鲜族人口逐步由从事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转移,其中从事第叁产业的朝鲜族人口已经成为延边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于朝鲜族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在人口流动过程中,职业结构的变迁已经逐步向高级化发展,从事管理、科研、教育的脑力劳动者逐步增多,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比例逐步下降。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的延边州,其经济发展的成功有目共睹,从其人口流动和职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因素分析其发展成功的原因可供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朝鲜族历史上的几次迁移和中国朝鲜族的最终形成以及对延边朝鲜族地区的简单介绍,使文章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延边朝鲜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同时方便理解改革开放后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的方向和流动的特点;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了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流动情况,由于统计资料的有限性,延边州人口流动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年份数据中分析得出,其人口流动主要表现出城乡流动、城际流动和国际流动的特点,其中在城际流动中主要流向韩资企业密集的青岛、烟台、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区,国际流动主要表现为流向韩国;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延边朝鲜族人口职业结构的变迁,通过对职业结构相关概念的了解,沿着职业结构变迁的规律,通过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延边朝鲜族在不同产业中从业人口的比例,以及从业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素质水平,以及和延边州其他少数民族从事不同行业人口比例的比较,分析得出延边朝鲜族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越来越少,现在的发展是以从事第叁产业为主,同时参与管理、科研、教育的朝鲜族人口要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其职业结构的高级化要明显优于其他少数民族;第五部分主要对延边朝鲜族人口的流动和人口职业结构变迁做出相关总结,分析人口流动和职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两者的其他因素,同时从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和职业结构变迁带来经济发展的成功中得出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以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4-02)
王秋月[5](2015)在《黑龙江省人口职业结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职业结构是指人口结构中的职业结构,它是指一个地区中所有人口从业结构的分类和布局,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各类发展的内容。本文以黑龙江省第五、第六两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对人口职业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黑龙江省的从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地域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年龄结构来看,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人口出生比率下降将使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下降,与全国同期发展趋势相比,虽然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在全国范围内起步比较晚,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很快。从性别结构来看,与2000年相比,尽管黑龙江省女性就业人口在商业、服务业人员类别和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类别中构成比例有小幅提高,但在管理人员、办事人员以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类别中,男性所占的比例均超过70%,比女性更具有优势。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增加最为显着,黑龙江省经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劳动力市场配置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大量重工业企业减员增效,第二产业吸纳高学历受教育程度的能力有限,我省第叁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大量高技能及高学历人才转移到收入较高、机会较多的东部地区,导致我省高学历人才比例结构增长缓慢,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从各地区分布来看,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作为农业主产区,农业劳动力比例在职业结构中占据了较大份额,经济基础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哈尔滨、大庆做为经济形式较好的地区,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员聚集较其他地区有很大优势。目前全省还有很多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但是大多都从事体力劳动行业,从事工业类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与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巨大差距;尽管第叁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但高智力人群占比降低,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目前,黑龙江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笔者希望能够为优化职业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努力普及高等和职业教育,实现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积极引导女性从业,提高女性从业身份地位;发挥区域经济板块优势,加强地区间合作;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优化职业结构改善。并希望这些建议能引起重视,最终促进黑龙江省人口职业结构合理,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胡世屿,李旭东[6](2014)在《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界定职业结构相关概念,系统梳理有关人口职业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为依据,对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现状进行总体研究,并通过分年龄、性别、地区数据研究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深入了解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郑长德[7](2014)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少数民族总体的在业人口职业分布中,除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比远远超过总人口和汉族外,其余各职业人口比例均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的水平。第二,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及变化趋势说明女性地位在1990~2010年间的逐步提高。第叁,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例看,少数民族脑力劳动占比低,体力劳动占比超过90%,农村体力劳动占比接近70%。第四,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有所提高。第五,各少数民族间职业结构的族际差异显着。第六,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近十年来,少数民族的社会排斥程度在上升。这种上升已经或正在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稳定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其次,在公务员招考中,应提高少数民族的比例,使得其与人口比例相称。第叁,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中,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工人的比例,并对超过比例的给予鼓励。(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高菁[8](2014)在《人口红利拐点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口红利于2013年出现拐点,劳动力供应将逐年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升级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可以积极导入企业资本,将企业需求、职业教育学院情况以及申请学生情况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全国性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招生招工、保险支持一体化。(本文来源于《职教通讯》期刊2014年05期)
马戎[9](2013)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梳理,对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在125万人以上的17个少数民族的职业结构、未就业人员的原因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专门探讨了维吾尔族和藏族的跨地域流动发展趋势。在这些民族的职业结构比较和近20年里的职业变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在2000-2010年期间,除了农业劳动者比例和人数显着增加,商业服务业人员比例略有增加之外,其他重要职业的就业比例都在下降。藏族和维吾尔族在1990-2000年期间与全国人口的流动大趋势一样,有一定规模的流动人口自发来到内地和沿海城镇寻求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在2000-2010年期间,这一跨地域流动趋势明显放缓,甚至在相当一部分省市出现了人数下降的逆转现象。由此可看出维吾尔、藏等民族人口社会结构的大框架,以及"族群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基本发展态势,其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影响民族关系及族际交往现状,无疑是中央政府和主流社会必须予以关注的大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杨菊华[10](2013)在《制度歧视与结构排斥: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变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是个体经济地位的关键指标,也是群体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北京有着比任何其他城市都多的高端职业,故而一直都是青年流动人口寻求职业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使用多次普查和小普查数据,比较、分析了近叁十年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地位的纵向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地市民和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均得到改善,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较低的职业技能和较少的社会资本,青年人口的职业地位都较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低于年长乡—城流动人口,显示出作为青年人、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叁重弱势。因为制度性和结构性歧视所造成的社会分层被顽固地再生产和维持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人口职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存资源、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都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涵养。作为近代社会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产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第四波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着培养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责任,其责任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人的高层次职业素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责任的履行须要通过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高职教育共同体来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口职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杨扬,戴丹丹.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与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18
[2].郭宇.论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深化对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7
[3].郭山.转型期(1982~2010年)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J].学术探索.2016
[4].李晓.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与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5].王秋月.黑龙江省人口职业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胡世屿,李旭东.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现状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4
[7].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J].民族学刊.2014
[8].高菁.人口红利拐点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4
[9].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杨菊华.制度歧视与结构排斥: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变动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