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侯波,王毅,沈宇辉

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侯波,王毅,沈宇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织构建,组织构建学术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通路

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侯波,王毅,沈宇辉[1](2013)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通路与骨发生发育及损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形成过程中、骨折愈合后以及骨质破坏后骨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调节可以作为未来骨修复领域的一个新的靶点。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88年以来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软骨内成骨、维持成人骨骼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骨的发育以及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骨形态发生蛋白、软骨内成骨、骨修复","bonereduc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及其作用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诱导骨再生潜能在脊柱外科手术、骨折后愈合以及骨破坏后骨诱导等诸多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在骨形成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也作为启动调节因子和别的信号通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新骨形成,出生后,骨形态发生蛋白也参与骨骼动态平衡的维持。在骨的微环境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其他影响骨质动态平衡的信号通路共同为诱导骨形成的合成代谢疗法提供了一个新靶点,这为骨修复时骨形态发生蛋白控制新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李晓淼,沈奕,王伟力,任卫平[2](201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发生潜力与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与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长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通过骨髓成骨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契合强度。目的: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成骨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与成骨发生在假体稳定性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置换过程中取股骨近端的骨髓组织在体外扩增至子一代,取出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或RNA检测,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成骨潜力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tro-1阳性细胞的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Stro-1阳性细胞比率与骨形成蛋白受体1a,MSX2,Runx2、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细胞经成骨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Runx2表达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项指标对于全关节置换长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52期)

郑园娜[3](2010)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源二聚体在诱导成骨发生及破骨发生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普遍,而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极限骨缺损仍是正颌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以及口腔种植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是一组具有诱导异位成骨能力的二聚体蛋白,属于转移生长因子-p超家族成员,是促进骨再生研究领域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极限骨缺损修复中,BMPs的介入治疗由于其具有相对便利的可操作性有望替代骨移植治疗。第一部分骨形态发生蛋白异源二聚体诱导成骨发生的体外比较研究目的:BMP同源二聚体(如BMP2、BMP7)由于其过高的有效使用剂量而未能在临床普遍应用。BMP异源二聚体近年来被报道具有比相应同源二聚体更强的诱导骨形成作用。然而,BMP异源二聚体在一系列成骨发生细胞事件,如细胞趋化迁移、细胞增殖、成骨分化以及细胞基质外矿化等环节中的具体生物学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采用纯化的rhBMP2/7异源二聚体以及相应的同源二聚体分别作用于成骨前体细胞,以此比较研究BMP异源二聚体在体外诱导成骨发生的具体生物学功能特点。材料和方法:通过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系统性研究rhBMP2/7、rhBMP2、rhBMP7以及rhBMP2和rhBMP7的等比混合在诱导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成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检测成骨发生各阶段的相关指标:用实时定量细胞电感应/细胞迁移系统(RT-CES/CIM system)监测细胞趋化迁移运动;用荧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增殖后DNA含量;用比色法检测细胞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用ELISA方法检测成骨细胞骨钙素(OCN)的分泌量;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ALP、OCN、Col1、Runx2)的表达水平;用茜素红染色观察并计量细胞矿化培养后的基质外矿化结节面积。结果: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成骨发生的各阶段均呈现与rhBMP同源二聚体相似的作用模式。RhBMP2/7诱导MC3T3-E1趋化迁移、细胞增殖和细胞成骨分化的起效浓度和最佳浓度是rhBMP同源二聚体的1/10~1/2,但其最大作用效果除了诱导细胞趋化迁移显着高于同源二聚体外,其余几项指标,包括ALP活性、OCN表达量均与rhBMP2的最大作用效果相近。此外,在较低浓度范围内(5-100ng/ml), 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细胞成骨发生的早期阶段(第1-4天)相比与rhBMP同源二聚体的作用优势要显着强于细胞成骨发生的后阶段(第4~7天)。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rhBMP同源二聚体的等比混合并不能带来协同效果。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面积的比较突出表明了rhBMP2/7 (50ng/ml)在3周时即能有效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而rhBMP同源二聚体组(50ng/ml)以及对照组均只有在4周时才能观察到矿化结节,并且,rhBMP2/7诱导的矿化面积是rhBMP2组的12倍,rhBMP7组的38倍。不管是rhBMP2/7还是rhBMP同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趋化迁移、增殖、ALP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上都呈现浓度-效应钟形曲线,即并非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好,提示了rhBMPs必须以适宜的浓度作用于细胞才能发挥其诱导细胞成骨发生各环节的最佳作用效果。结论: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发生的有效作用浓度低至5ng/ml,是相应同源二聚体的1/10,并于50ng/ml达到作用峰值平台期,其水平与相应同源二聚体在高浓度时获得的最高作用水平无显着性差异。该特点使得rhBMP2/7有替代rhBMP2应用于临床的潜力,并且符合生理规律的低水平缓慢释放能使rhBMP2/7在诱导成骨发生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第二部分骨形态发生蛋白异源二聚体影响破骨发生的体外比较研究目的:BMP同源二聚体能显着刺激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特别是当其以较高的临床使用剂量应用时。BMP异源二聚体由于其具有低浓度起效,有效作用浓度低等特点有望替代BMP2同源二聚体。但现有的文献报道尚未涉及BMP异源二聚体对破骨细胞的作用。BMP异源二聚体是否在破骨发生中也呈现低浓度起效的作用特点值得研究。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比较研究BMP异源二聚体和相应的同源二聚体在影响细胞破骨发生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通过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系统性研究rhBMP2/7、rhBMP2、rhBMP7以及rhBMP2和rhBMP7的等比混合在影响RANKL (50ng/ml)诱导的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破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检测破骨发生各阶段的相关指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增殖后DNA含量;用比色法检测细胞破骨分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TRAP基因Acp5、降钙素受体基因Caclcr、蛋白组织酶K基因Ctsk)的表达水平;用TRAP染色观察并计量TRAP+多核细胞(TRAP+MNCs)的表面积、数目以及单位表面积;用破骨细胞活性分析板(OAAS)检测破骨细胞的钙盐吸收功能。结果:经过3d的rhBMPs刺激,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明显,并出现融合。RhBMP2/7的最有效促进增殖浓度是150ng/ml,rhBMP2、rhBMP7均是lOng/ml, rhBMP2+rhBMP7是100ng/ml,四组之间的最高DNA含量水平基本相近。经过4d的rhBMPs刺激,TRAP活性均被有所上调,并以100-150ng/ml时上调幅度最大。破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显示rhBMP2在200ng/ml时能有效促进Acp5基因的表达,而rhBMP2/7、rhBMP7无显着上调作用。Calcr的表达水平与RANKL对照组相比反而降低,特别是rhBMP2/7和rhBMP2在5ng/ml时以及rhBMP7在200ng/ml时。RhBMPs的额外加入对Ctsk表达水平的影响与RANKL对照组相比略有升降,但并无显着性差异。TRAP+MNCs最大表面积在150ng/ml的rhBMP2作用下获得,并显着高于150ng/ml的rhBMP2/7以及100ng/ml的rhBMP7.各组诱导的TRAP+MNCs数目的最高值基本相近,相应的TRAP+MNCs单位表面积以rhBMP2(200ng/ml)组最大。经过7d的rhBMPs刺激,所有实验组的破骨细胞在OAAS板上形成的钙盐吸收陷窝面积平均值均显着大于RANKL对照组,除了rhBMP7(150ng/ml)。比较这叁组rhBMP的促进破骨细胞钙盐吸收的作用,获得最大吸收面积的组别依次为rhBMP2(150ng/ml), rhBMP2(50ng/ml)和rhBMP2/7 (150ng/ml),以及rhBMP7 (5ng/ml)。RhBMP2和rhBMP7的等比混合在各项指标的检测中并没有产生协同作用。结论:RhBMP2/7、rhBMP2以及rhBMP7都能进一步调控经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破骨发生。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其中呈现浓度依赖效应递增趋势,并且仅在高浓度时诱导破骨发生的最大作用效果稍低或接近于rhBMP2同源二聚体。以上结果提示,当rhBMP2/7低剂量应用时,仅能最小程度地刺激细胞破骨发生,因此在促进成骨发生的同时并不会带来显着的破骨吸收。总结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发生的有效作用浓度低至5ng/ml,并于50ng/ml达到作用峰值平台期;而相应]hBMP2、rhBMP7同源二聚体的起效浓度为50ng/ml;两者在各自适宜浓度时诱导成骨发生的最大作用效果相近。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破骨发生的过程中,在5-200ng/ml浓度范围内基本呈现浓度依赖效应递增趋势,在高浓度时诱导破骨发生的最大作用效果稍低或接近于rhBMP2同源二聚体。基于以上两种特点,若将rhBMP2/7以低剂量应用,则能有效促进成骨发生,而同期破骨发生未被刺激或仅被微弱刺激,从而比rhBMP同源二聚体更有利于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和种植体周围的骨整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陈瑶[4](2006)在《端脑发育中骨发生形态蛋白对转录因子ISL-1调节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碱能神经元参与机体学习、记忆和运动等功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大脑皮质及基底神经核内。生物体内的多种行为功能紊乱均涉及到胆碱能系统病变。因此,认识和了解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发育规律是攻克这些相关疾病的基础。近年来,对端脑发育的研究无论是细胞水平还是分子水平均有很大进展,但是对于胆碱能神经元发生发育机制的研究知之甚少。前期工作证实在神经元发生期,端脑脑室区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是胆碱能神经元的祖细胞。胆碱能神经元的标志性蛋白是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在小鼠胚胎12天ChAT开始表达。2000年IgnacioLópez-Coviella等在SCIENCE杂志中报道了低浓度BMP9在体内和体外均可直接作用于E14小鼠端脑ChAT反应细胞,上调乙酰胆碱转移酶的表达,提示BMPs可以诱导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我们认为BMPs作为细胞外信息分子与细胞内同源域转录因子基因共同调控端脑神经元的分化,决定神经前体细胞命运。根据资料分析,控制胆碱能神经元发生的主要同源域转录因子可能是ISL-1,因为ISL-1表达于发育中的胆碱能神经元内,维持发育中胆碱能神经元表型。此外ISL-1与特定DNA序列的结合位点存在于ChAT基因座启动子区内。因此,ISL1可能是与BMPs诱导胆碱能表型相关的同源域转录因子, BMPs可能于ISL-1共同作用进而诱导放射状胶质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为了证明此假设,本实验通过对E12、E14、E18大鼠胚胎端脑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改变培养液中BMP4浓度,并采用RT-PCR技术,以确定BMP4对端脑细胞的影响及胆碱能前体细胞ISL-1 mRNA表达是否随之发生变化。细胞培养结果显示,BMP4对E14、E18大鼠端脑体外培养细胞均有促进其聚集成团以及促使细胞团之间伸出突起的作用。RT-PCR检测显示: 20ng/ml BMP4使细胞中ISL-1 mRNA表达量有明显增加, 40ng/ml BMP4使细胞中ISL-1 mRNA表达量减少,提示ISL-1可能是与BMPs共同诱导胆碱能表型的主要同源域转录因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22)

屈丽华,屈姣华,李秀芝,龙治峰,刘月顺[5](2005)在《胎儿顶骨发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人颅顶骨发生及发育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第9~36w胎儿顶骨内BMP分布及含量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第9w胎儿顶骨为一片间充质膜,呈BMP阳性反应;第10~36w胎儿顶骨内BMP阳性反应主要见于成骨细胞、新生骨细胞及骨膜中。图像分析表明:胎儿顶骨内BMP阳性的骨小梁及成骨细胞的平均灰度值(0~255,black~white)随胎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结论胎儿顶骨中BMP的含量随胎龄增加而下降,对顶骨的发生可能有启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2期)

丁玲玲[6](2005)在《骨发生形态蛋白-2对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碱能神经元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神经元广泛的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行使着多种功能。它直接参与人类的学习、记忆、运动、睡眠等生理活动,同时又是临床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靶细胞。目前,临床上试图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来治疗此类疾病。但是,最棘手的问题是获得的神经干细胞不能全部定向分化为所需的胆碱能神经元,以至于所得到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数量远远不足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因此要解决与胆碱能神经元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是首先要从根本上掌握其发生发育和调节机制。因为它不但是探索疾病治疗途经的基础也是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若要研究影响胆碱能神经元发生发育过程的细胞外因子就要首先了解胆碱能神经元的发育情况。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是胆碱能神经元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限速酶,作为胆碱能神经元的标志性蛋白,可以显示其表达区域也可以追踪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迁移及其最后的分布。在小鼠胚胎12 天(E12)胆碱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开始出现,主要位于端脑脑室的腹侧。E13.5 天,ChAT 阳性细胞存在于所有脑室的生发区。E 14 天出现于侧脑室背外侧及第叁脑室的腹背侧部。E 15 天胆碱能神经元除在上述区域继续发育外,还出现在侧脑室内侧,背侧和腹侧壁。上述胆碱能神经元在发育端脑中的分布都是受到一定信息的引导,使其获得特定的时空发育命运。那么这种发育的命运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细胞外因子和细胞内同源域蛋白共同参与了对细胞命运的决定,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细胞外因子为神经元前体细胞向特定的神经元分化提供所需的信息,若要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4-09)

李丹,桑宏勋,胡蕴玉,袁志,杨柳[7](2001)在《工艺改进对骨发生形态蛋白提取产量时间和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改进工艺使牛骨形态发生蛋白 (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提取趋于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方法 :采用低温硬组织粉碎机、自行设计的提取罐、电导仪、超滤透析仪等仪器设备改进工艺 ,提取bBMP ,对比分析工艺改进前后其时间、生产产量的变化情况 ;用小鼠肌袋活性实验和SDS -PAGE凝胶电泳评价其活性和成分稳定性。结果 :工艺改进后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原料利用率提高 5 0 % ,时间缩短 1/4,产量提高 9% ,BMP活性更加良好、稳定。结论 :通过工艺改进使BMP生产机械化 ,规模化 ,规范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6期)

陈克明,葛宝丰,刘兴炎,王勇,白孟海[8](2000)在《骨形态发生蛋白诱骨发生过程中TGF-β_1和bFGF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诱骨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 β1、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BMP植入小鼠股部肌肉后不同天数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聚集的大量间充质细胞只表达PCNA ,而不表达TGF β1和bFGF ,但随着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前软骨细胞并不断成熟 ,两因子的表达水平迅速提高。TGF β1在成熟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最活跃 ,之后开始下降 ,而bFGF在成熟软骨细胞进入钙化期后仍为高表达。成骨细胞中TGF β1和bFGF的表达均不活跃。结论 :TGF β1和bFGF在BMP诱骨发生的软骨细胞阶段有强烈表达 ,在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0年05期)

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与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长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通过骨髓成骨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契合强度。目的: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成骨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与成骨发生在假体稳定性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置换过程中取股骨近端的骨髓组织在体外扩增至子一代,取出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或RNA检测,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成骨潜力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tro-1阳性细胞的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Stro-1阳性细胞比率与骨形成蛋白受体1a,MSX2,Runx2、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细胞经成骨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Runx2表达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项指标对于全关节置换长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侯波,王毅,沈宇辉.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通路与骨发生发育及损伤修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2].李晓淼,沈奕,王伟力,任卫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发生潜力与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3].郑园娜.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源二聚体在诱导成骨发生及破骨发生的体外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陈瑶.端脑发育中骨发生形态蛋白对转录因子ISL-1调节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5].屈丽华,屈姣华,李秀芝,龙治峰,刘月顺.胎儿顶骨发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分布[J].解剖科学进展.2005

[6].丁玲玲.骨发生形态蛋白-2对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

[7].李丹,桑宏勋,胡蕴玉,袁志,杨柳.工艺改进对骨发生形态蛋白提取产量时间和活性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

[8].陈克明,葛宝丰,刘兴炎,王勇,白孟海.骨形态发生蛋白诱骨发生过程中TGF-β_1和bFGF的表达[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

标签:;  ;  ;  ;  

骨发生形态蛋白论文-侯波,王毅,沈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