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路分布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感器技术,爆轰,脉冲形成电路,分布参数
电路分布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胡美娥,陈永涛,张宇红[1](2015)在《分布参数与绝缘性对电探针脉冲形成电路影响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形成电路信号质量是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中获取高精度测量结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探针导线长度及绝缘电阻的方式观察脉冲形成电路输出信号的变化,得到分布参数及绝缘性变化对脉冲形成电路影响的初步规律,信号前沿随分布电感增大而变大,进而可能产生阻尼振荡,信号幅值随网络探针端绝缘电阻减小而减小,当漏电流小于10μA时,脉冲形成电路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汤卫丰[2](2015)在《硅微陀螺接口分布参数建模及测控电路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微陀螺是一种以哥氏效应为基础结合MEMS技术的惯性传感器件,其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抗过载能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等一系列优点。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硅微陀螺仍然存在测控电路性能有待提高,陀螺标度因子以及零偏稳定性较差的劣势。为此,本文以优化测控电路,实现硅微陀螺性能提高为目的,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硅微陀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并联RLC电学等效;对硅微陀螺的接口分布参数进行精确建模,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分析与验证;基于Cadence软件构建了包含机械结构、接口分布参数以及信号调理的系统级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深入分析了接口分布参数对硅微陀螺驱动电压以及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硅微陀螺驱动电路,采用Cadence软件构建了现有基于分立器件的驱动电路模型,并与硅微陀螺电学等效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对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新型接口电路替代原有的跨阻式接口电路,并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工作频带内新型接口电路的噪声谱密度降为原接口电路的36%;提出了运用自稳零运算放大器AD8629代替传统放大器AD8642的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了1/f噪声,提高了AGC电路对驱动交流电压Vac的控制精度。第叁,对硅微陀螺的检测及解调电路进行了研究,采用Cadence软件构建了现有基于分立器件的检测及解调电路的电学模型,并与硅微陀螺电学等效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新型接口电路替代了原有的跨阻式接口电路,提高了电路的信噪比;采用开关相敏解调替代乘法解调,在提高硅微陀螺标度因子的同时,又使得其零偏稳定性达到了乘法解调的理论精度。最后,完成了硅微陀螺测控电路的优化设计、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硅微陀螺驱动检测电压、驱动交流电压、零偏以及标度因子的电学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7%。并对搭载同一只硅微陀螺改进前后的测控电路进行了性能比对,实验发现,标度因子由原先的0.0057V/°/s增大至0.0302V/°/s,零偏稳定性由原先的57.1980/hr提升至7.6380/hr。(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王禹,白保东,刘威峰,王晓川[3](2014)在《分布参数共模等效电路关键参数确定及轴承电流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频电机轴承电流计算问题,提出了分布参数共模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电机绕组分布阻抗特性。此外通过解析法及有限元法计算了共模等效电路中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阻抗分离法确定分布参数共模等效电路中的关键寄生参数,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电机运行一定周期后绝缘材料性质的变化,使得参数确定更加准确。基于该方法得到了电机内关键寄生参数的频域特性。本文搭建了基于分布参数等效电路的轴承电流仿真模型,利用测得的关键参数,实现了对轴承电流的预测。最后搭建了轴承电流实验平台,测量了轴承电流、轴电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分布参数共模等效电路及阻抗分离法确定参数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张开迪[4](2014)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及其在特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电力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迫切需要在大力开发水电和火电的同时,建设以特高压为主干网架的跨大区、跨流域、大规模、远距离输电网络,建设更加坚强的电网以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布电容大、线路通常较长,暂态情况下分布电容电流难以进行有效补偿。因此完善和修正一种精确考虑线路分布参数特性的线路模型—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研究基于该模型的特高压线路暂态量保护算法具有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首先采用“路”的分析方法,将输电线路等效为无穷多个微元电路级联,完善了已有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得到一种精确考虑线路分布参数特性的时域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该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输电线上各点电流和电压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该模型无需考虑电磁波在线路上的传输时间;提出在运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计算t时刻一端电流电压值时,需已知对端t-t0~t+t0时段数据;提出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和基于传输线方程的线路模型均计及了二阶无穷小量。理论上,经相模变换该模型可应用于多相交直流系统。其次,采用ATP验证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单、叁相暂稳态情况下均正确,基本不受线路长度、接地电阻、电源相角差和故障类型的影响;并利用实际电网故障信息对比分析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和贝瑞隆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模型由于精确考虑了线路的分布参数特性,精度更高;此外理论和仿真分析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和单、双端贝瑞隆模型所需要的保护时间窗,结果表明叁者所需保护时间窗相同。最后,本文提出基于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特高压线路暂态量保护—模型保护算法。当线路处于非内部故障运行状态时,经分布参数电路模型计算所得端电流和电压值与采样值基本相等;而在区内故障运行状态下,受故障支路的影响,计算值与采样值差异较大。基于此,本文将故障后较短时间内的一侧电流计算值和采样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该侧电压计算值和采样值的平均绝对误差的乘积作为保护动作量,仅当动作量大于设定的门槛值时,保护动作。采用电流电压联合判别的方式,能提高保护的灵敏度。利用ATP电磁仿真软件搭建1000kv特高压输电模型,对常见线路故障情况下模型保护算法的性能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保护算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灵敏性和速动性,且具有故障选相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大分,姜久春,王占国,段瑶娟,张言茹[5](2013)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迭片动力锰酸锂电池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电池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通过电池的外特性辨识出了模型的参数。使用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对电池恒流充、放电以及DST工况下的电压响应进行了仿真,从仿真和实际电压响应对比中可以看出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能准确地模拟电池的特性。同时运用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求解得到了电池工作时极片上的电位和电流分布情况,通过对电池极片电势的分析得到了电池内部不一致性和电池工作电流以及开路电压随SOC变化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为从电池外特性分析电池内部情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罗建,朱特,何建军,王鹏,徐瑞林[6](2013)在《基于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采样同步校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输电线路存在的采样不同步问题,总结了现有处理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采样同步校准方法。在系统正常运行时,线路基准端根据其电压电流采样序列,通过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计算出线路同步端的电流,并将计算结果发送给同步端。线路同步端通过比较其采样电流序列与基准端传来的计算电流序列之间的相位,计算出同步端相对于基准端的采样偏差时间。此后同步端调整其采样脉冲输出,完成采样同步校准。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计算线路两端的采样偏差时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3年03期)
张波,张世平,王学梅,丘东元[7](2011)在《分布参数对电力电子电路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一般仅分析电力电子电路在理想情况下的工作原理。而实际电路中存在的各种分布参数,会导致电路产生寄生振荡,破坏电路运行的可靠性。本文以Boost变换器为例,首先介绍了电路分布参数的计算和MOSFET的分布参数模型,然后分析了分布参数对电路稳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参数对电力电子电路性能存在一定影响,实际运行时需按照工作条件适当考虑。(本文来源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万华明,顾邦军,徐国定,嵇英华[8](2009)在《介观分布参数电路的量子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提出了一个非耗散的分布参数电路的量子化方案,采用正则与么正变换方法来研究真空态电荷与磁通的量子涨落,结果表明分布参数电路的量子涨落既与电路参数及其位置有关,也与信号模态有关。(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华奇[9](2007)在《射频集成电路中无源器件分布参数的频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产品在尺寸、速度、功耗、价格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市场的推动下,硅基射频集成电路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无源器件作为射频集成电路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系统工作频率和系统性能要求的提高,对于无源器件的性能和模型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研究射频集成电路中无源器件分布参数的频变特性,包括互连线,片上电感和传输线转换的频变模型。(1)本文首先从一般互连传输线结构入手,提出了相关改进算法,分析在不同曲面上互连传输线的频变特性,同时给出了近似简化方法,用于提高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连传输线边缘效应对于传输线的影响,以及研究了不同金属互连传输线在不同温度下的频变特性。(2)对于片上电感,应用部分单元等效电路法(PEEC),给出了片上电感频变串联电阻和电感的提取算法,对单个、两个、叁个和四个双层圆形互连螺旋电感的串联电阻和串联电感的频变特性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频变互感的提取方法。实验测量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最后在传输线转换特性分析中,对硅基特别是共平面波导到微带线转换的金属过孔结构进行了建模和实验研究,提出了用非频变元件组合表征转换结构参数值频变特性的改进等效电路模型,并从实验测量数据中优化提取出模型中相关元件的参数值。(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01-01)
杨芳,廖远忠,王巨丰[10](2006)在《基于分布参数电路的潜供电弧参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分布参数电路理论,建立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潜供电弧参数的传输线方程,给出了恢复电压和潜供电流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并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说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电力》期刊2006年05期)
电路分布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硅微陀螺是一种以哥氏效应为基础结合MEMS技术的惯性传感器件,其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抗过载能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等一系列优点。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硅微陀螺仍然存在测控电路性能有待提高,陀螺标度因子以及零偏稳定性较差的劣势。为此,本文以优化测控电路,实现硅微陀螺性能提高为目的,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硅微陀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并联RLC电学等效;对硅微陀螺的接口分布参数进行精确建模,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分析与验证;基于Cadence软件构建了包含机械结构、接口分布参数以及信号调理的系统级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深入分析了接口分布参数对硅微陀螺驱动电压以及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硅微陀螺驱动电路,采用Cadence软件构建了现有基于分立器件的驱动电路模型,并与硅微陀螺电学等效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对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新型接口电路替代原有的跨阻式接口电路,并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工作频带内新型接口电路的噪声谱密度降为原接口电路的36%;提出了运用自稳零运算放大器AD8629代替传统放大器AD8642的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了1/f噪声,提高了AGC电路对驱动交流电压Vac的控制精度。第叁,对硅微陀螺的检测及解调电路进行了研究,采用Cadence软件构建了现有基于分立器件的检测及解调电路的电学模型,并与硅微陀螺电学等效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新型接口电路替代了原有的跨阻式接口电路,提高了电路的信噪比;采用开关相敏解调替代乘法解调,在提高硅微陀螺标度因子的同时,又使得其零偏稳定性达到了乘法解调的理论精度。最后,完成了硅微陀螺测控电路的优化设计、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硅微陀螺驱动检测电压、驱动交流电压、零偏以及标度因子的电学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7%。并对搭载同一只硅微陀螺改进前后的测控电路进行了性能比对,实验发现,标度因子由原先的0.0057V/°/s增大至0.0302V/°/s,零偏稳定性由原先的57.1980/hr提升至7.6380/h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路分布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胡杨,胡美娥,陈永涛,张宇红.分布参数与绝缘性对电探针脉冲形成电路影响浅析[J].测控技术.2015
[2].汤卫丰.硅微陀螺接口分布参数建模及测控电路优化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
[3].王禹,白保东,刘威峰,王晓川.分布参数共模等效电路关键参数确定及轴承电流计算[J].电工技术学报.2014
[4].张开迪.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及其在特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5].陈大分,姜久春,王占国,段瑶娟,张言茹.动力锂离子电池分布参数等效电路模型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3
[6].罗建,朱特,何建军,王鹏,徐瑞林.基于输电线路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采样同步校准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
[7].张波,张世平,王学梅,丘东元.分布参数对电力电子电路影响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
[8].万华明,顾邦军,徐国定,嵇英华.介观分布参数电路的量子效应(英文)[J].量子电子学报.2009
[9].华奇.射频集成电路中无源器件分布参数的频变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杨芳,廖远忠,王巨丰.基于分布参数电路的潜供电弧参数的计算[J].广西电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