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泥岩压实系数,古压力,叁迭系
古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贺永红,雷裕红,史鹏[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与古压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钻井、录井、测井等数据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和古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研究表明,泥岩的压实系数明显受到泥质含量及矿物组成的影响,泥质含量和压实系数具有正相关性。富县地区泥岩压实系数最大,其次为旬邑地区,黄陵地区压实系数较小。通过对有机质导致的声波差异进行校正,恢复研究区最大埋深古压力,富县地区过剩压力最大,介于8~10 MPa;旬邑地区,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剩余压力为6~8 MPa;而黄陵地区,由于泥岩厚度较薄,沉积速率相对缓慢,异常压力也较低,介于4~5 MPa.(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文,何生,张柏桥,何治亮,陈曼霏[2](2018)在《焦石坝背斜西缘龙马溪组页岩复合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焦石坝背斜西缘JY-A井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发育张性顺层裂缝复合脉体,镜下观察发现复合脉体由石英脉、方解石脉和石英-方解石混杂脉复合组成。脉体样品中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被捕获于同期CH4-NaClH2O不混溶流体体系。利用复合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层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开展研究,显微测温发现石英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30~268℃,盐度主要分布在4.02%~6.74%、平均为5.47%;方解石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06~266℃,盐度主要分布在4.80%~5.26%、平均为5.07%。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发现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分布在2910.7793~2911.6131cm~(-1),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5~0.302g/cm~3;显微测温发现甲烷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99.4~-87.0℃,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9~0.304g/cm~3。依据与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最低值和甲烷包裹体的密度范围计算甲烷包裹体古压力为99.297~160.281 MPa,古压力系数为1.43~2.31。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复合脉体中记载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在燕山期运动抬升前或初期侧向构造应力挤压造成页岩顺层裂缝,此时龙马溪组页岩层系接近最大古埋深、富含高演化热裂解干气,页岩气层处于中等—强超压状态。(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席斌斌,腾格尔,俞凌杰,蒋宏,申宝剑[3](2016)在《川东南页岩气储层脉体中包裹体古压力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体岩相学分析表明,川东南焦页A井、南页A井以及彭页A井页岩气储层石英以及方解石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和气2类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气包裹体主要由甲烷组成。3口井气液两相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焦页A井与南页A井的石英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高,分别为215.8~245.4℃和214.4~240.8℃;南页A井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次之,为177.8~210.4℃;而彭页A井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低,为128.5~156.4℃。包裹体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焦页A井与南页A井石英中包裹体捕获压力最高,分别为114.9~130.5 MPa和124.0~151.5 MPa;南页A井方解石中包裹体捕获压力次之,为114.0~122.3 MPa;而彭页A井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较低,为32.5~43.0 MPa。结合埋藏史图可知,3口井的捕获时间均为燕山期,其中焦页A井与南页A井包裹体捕获时页岩气储层处于超压状态,而彭页A井处于正常压力范围。上述古压力系数与现今测井压力存在相似的规律,表明焦页A井与南页A井气藏的保存条件要优于彭页A井。(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施伟军,席斌斌[4](2016)在《应用包裹体技术恢复气藏古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裹体捕获时的温度和压力反映了油气藏形成时的古温度和古压力,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富(CH4)气盐水包裹体是气藏中最主要的一种包裹体类型,对这类包裹体捕获温度和压力的恢复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其中气体(CH4)含量的精确测定。通过建立CH4气体拉曼位移值与包裹体内压的相关曲线,根据包裹体总体积和成分保持恒定的原则构建迭代计算模型,可快速准确计算出含CH4盐水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该方法应用于川南隆32井中奥陶统宝塔组微晶灰岩中的包裹体古压力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884.08~1 249.32 bar,压力系数约为1.3~1.8,证明了包裹体捕获时地层流体为超压状态。(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朱荣伟,蒋有录,刘景东,胡洪瑾,许娟娟[5](2015)在《东濮凹陷北部沙叁段古压力恢复及油气运聚动力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盆地模拟法,恢复了东濮凹陷北部沙叁段古压力,并分析了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沙叁段超压分布受构造格局、沉降中心、生烃中心控制明显,超压幅度表现为洼陷区大、中央隆起带次之、西部斜坡带最小,受盐岩层发育影响,濮卫—文留地区盐岩下部层系表现为压力系数高值区。成藏期超压和浮力是研究区沙叁段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带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场所。研究区主要存在超压驱动、超压-浮力联合驱动和浮力驱动等3种类型的驱动机制,其中斜坡带和洼陷带等超压带主要为超压驱动,部分中央隆起带上的压力过渡带为超压-浮力联合驱动,西部斜坡带和部分中央隆起带等正常压力带主要为浮力驱动。(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静静,刘震,朱文奇,胡晓丹[6](2015)在《陕北斜坡中部泥岩压实特征分析及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斜坡中部长7段泥岩现今欠压实幅度不是很大,因此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动力受到怀疑,但现今的压力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压力。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单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该区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岩压实均由正常压实段和异常压实段构成,虽然欠压实幅度不大,但欠压实现象普遍存在;正常压实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声波时差值集中在320μs/m左右;现今压实剖面的异常压实段起始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古埋深期异常压实带起始深度则分布在2 250~2 400 m。然后恢复了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并预测了主力烃源岩层(长7段)成藏期泥岩古地层压力。研究区长7段泥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南部超压明显,压力系数达1.56,反映了成藏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排烃动力;古压力值为17~28.5 MPa,古压力系数为1.12~1.56,两者在平面上的分布都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特征,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内现今油气的分布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刘一锋,邱楠生,席斌斌[7](2015)在《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研究与古压力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低凸起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流体包裹体记录了其形成时期的温度、压力和流体组分信息,可以为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古压力恢复提供有力证据。利用油气包裹体岩相学、荧光特征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了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再根据油包裹体气液比、均一温度计算了包裹体的捕获压力。本次样品来自TZ12、TZ62和TZ166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方解石充填的裂缝和孔洞之中。单偏光下烃包裹体为无色透明或褐色,主要为气-油两相,也有少量的油-气-水叁相或油-气-沥青叁相。在紫外光下,烃包裹体主要发黄色和(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4-27)
胡洪瑾,蒋有录,赵凯[8](2015)在《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叁段成藏期古压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气盆地中存在异常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且异常压力在油气运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油气成藏时期地层古压力恢复及油气运聚动力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盆地模拟法,在重点研究该区沙叁段成藏期的基础上恢复成藏时期古压力,进行压力系统的划分和特征描述。主要采用流体包裹体法结合储层埋藏史进行成藏期研究,其主要步骤如下:首先,依据对研究区内所采集的沙叁段包裹体样品岩相学特征的观察,结合成岩演化序列及储层埋藏史,将包裹体划分为两期,反映了两期油气成藏过程;然后,对每期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定,结合埋藏史图得出两次油气充注分别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至抬升剥蚀初期和明化镇沉积末期至第四纪时期。结合不同期次油气分布的平剖面图可以得出:第一期油气分布范围较广,在隆起带、斜坡带及靠近洼陷部位均有分布,第二期充注的油气分布范围较局限,主要分布在靠近洼陷的斜坡部位,在深层范围有所扩大。成藏期古压力研究中,首先通过实测压力数据分析了现今压力场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包裹体测温和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古压力场。均一温度-盐度法及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形成时的温度、盐度和形成时的古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烃类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测温数据进行古压力值的计算。利用该方法对文留地区沙叁段古压力进行恢复,发现文留地区沙叁段,整体呈现较高的异常压力值,古压力系数范围为1.23-1.98,具有东高西低的趋势,油气在高压状态充注成藏。文东地区发育超压、超高压,古压力系数为1.28-1.98;文西地区发育超压,古压力系数为1.23-1.36;文中地区为压力过渡带,古压力系数为1.24-1.71。应用盆地模拟法进行古压力恢复,主要是通过回剥的方法把地层现今厚度和地层压力恢复至沉积时或埋藏中某一时刻的厚度和压力~([3])。盆地模拟法进行文留地区沙叁段成藏期古压力恢复的结果与均一温度-盐度法所得结论基本相符,从模拟得出的距今27Ma和现今的沙叁上、中、下亚段的古压力系数平剖面分布图(图1,2)分析可知,在两次油气充注时期,文留地区沙叁段地层整体呈现异常高压状态,古压力系数值分布规律沿构造带走向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文东地区发育超高压;文中地区为压力过渡带,发育超压、超高压;文西地区以超压为主,仅在沙叁上亚段的西北部有常压发育。不同层系压力分布存在分带现象由东向西逐渐增大,从浅层到深层,超压范围逐渐向西扩散,超压范围变大,压力系数增大。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分析该区成藏时期异常高压形成原因主要有:欠压实作用,膏盐岩对于异常压力的形成和封存作用,断层的侧向封堵和垂向排泄作用,生烃作用等,而对于位于中央隆起带的文留地区则主要为盐岩的封存作用所致,超压的程度和分布可能与断裂发育、深度有关~([5])。(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4-27)
张俊武,邹华耀,李平平,付孝悦,王威[9](2015)在《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藏古压力恢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度与均一温度非常接近的特性。利用PVTsim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包裹体气液比、均一温度等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方法,并应用于恢复川东北元坝气藏的古压力。实验结果显示: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在160 Ma左右时发育弱超压,压力系数达到1.11;随后古压力迅速增大,至148 Ma左右时,压力系数达到1.86;在100 Ma时,古压力达到最大,但地层埋深也最大,压力系数有所降低,达到1.60。基于须家河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储层古压力演化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大量超压流体充注储层,引起的压力传递是储层发育超压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苏奥,陈红汉,雷川,陈旭,王萍[10](2014)在《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4年06期)
古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焦石坝背斜西缘JY-A井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发育张性顺层裂缝复合脉体,镜下观察发现复合脉体由石英脉、方解石脉和石英-方解石混杂脉复合组成。脉体样品中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被捕获于同期CH4-NaClH2O不混溶流体体系。利用复合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层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开展研究,显微测温发现石英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30~268℃,盐度主要分布在4.02%~6.74%、平均为5.47%;方解石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06~266℃,盐度主要分布在4.80%~5.26%、平均为5.07%。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发现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分布在2910.7793~2911.6131cm~(-1),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5~0.302g/cm~3;显微测温发现甲烷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99.4~-87.0℃,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9~0.304g/cm~3。依据与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最低值和甲烷包裹体的密度范围计算甲烷包裹体古压力为99.297~160.281 MPa,古压力系数为1.43~2.31。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复合脉体中记载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在燕山期运动抬升前或初期侧向构造应力挤压造成页岩顺层裂缝,此时龙马溪组页岩层系接近最大古埋深、富含高演化热裂解干气,页岩气层处于中等—强超压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贺永红,雷裕红,史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与古压力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文,何生,张柏桥,何治亮,陈曼霏.焦石坝背斜西缘龙马溪组页岩复合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J].石油学报.2018
[3].席斌斌,腾格尔,俞凌杰,蒋宏,申宝剑.川东南页岩气储层脉体中包裹体古压力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6
[4].施伟军,席斌斌.应用包裹体技术恢复气藏古压力[J].石油实验地质.2016
[5].朱荣伟,蒋有录,刘景东,胡洪瑾,许娟娟.东濮凹陷北部沙叁段古压力恢复及油气运聚动力构成[J].地质力学学报.2015
[6].刘静静,刘震,朱文奇,胡晓丹.陕北斜坡中部泥岩压实特征分析及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J].现代地质.2015
[7].刘一锋,邱楠生,席斌斌.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研究与古压力恢复[C].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8].胡洪瑾,蒋有录,赵凯.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叁段成藏期古压力研究[C].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9].张俊武,邹华耀,李平平,付孝悦,王威.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藏古压力恢复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5
[10].苏奥,陈红汉,雷川,陈旭,王萍.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