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杨浩天,周娴,杨可,刘佳美,邹杨杨

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杨浩天,周娴,杨可,刘佳美,邹杨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钼多金属氧酸盐,纤维素,水解,葡萄糖

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杨浩天,周娴,杨可,刘佳美,邹杨杨[1](2019)在《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微晶纤维素水解制备葡萄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8种基于Mo_8O_(26)的钼多金属氧酸盐,采用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纤维素水解。以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鎓([Amim]Cl)为溶剂进行微晶纤维素水解反应,考察催化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制备的8种钼多金属氧酸盐对微晶纤维素水解反应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当催化剂[(CH_3)_4N]_4Mo_8O_(26)用量为10(wt)%、在170℃反应20 min时,纤维素可完全转化,总还原糖和葡萄糖收率最高分别为84. 5%和41. 5%。(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远超,庄明妍,田梦柯,王皓月,于晓晶[2](2019)在《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作为友好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催化方面的应用:氧化反应、酸催化反应、有机迭氮环加成反应、CO_2环加成反应、偶联反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王紫东[3](2019)在《多金属氧酸盐负载脱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已使得地球的自净能力不堪重负,而气候变化也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分子氧或者H_2O_2氧化脱硫反应活性较高, 操作条件温和且无污染,是目前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氧化脱硫催化剂。将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结合分子尺寸较大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离子液体,不仅能提高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氧化脱硫能力,而且使易溶于极性溶剂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实现了重复利用。但经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制备步骤繁琐、稳定性低, 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的应用。因此,利用多金属氧化物的特性,开发活性高、耗氧少、重复性好且适用于工业化生产需要的负载型多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是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7期)

涂鹏,刘海彬,颜丙慧,张晗[4](2019)在《含有5-氟尿嘧啶的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_4SiW_(12)O_(40)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含有稀土铕、钕和5-氟尿嘧啶的多金属氧酸盐:K_(11)(C_4H_4FN_2O_2)_2Eu(SiW_(11)O_(39))_2·20H_2O(简写为FEuSiW)和K_(11)(C_4H_4FN_2O_2)_2Nd(SiW_(11)O_(39))_2·18H_2O (简写为FNdSiW),并采用~1H NMR、IR、XRD和TG-DTA对其结构进行了的表征。(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田爱香,于海燕,关雅文,付玉帛[5](2019)在《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与叁氮唑构建的二维杂化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eggin型多酸阴离子作为无机构筑单元,叁氮唑作为有机构筑单元,于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二维配位化合物.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_8H_(12)Ag_4Mo_(12)N_(12)O_(44)V.利用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以及红外光谱对该多酸化合物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 21/n空间群.化合物的晶胞参数为a=10. 665(5)?,b=20. 761(9)?,c=11. 518(5)?,α=90°,β=95. 259°,γ=90°,V=2539. 4(19)?~3,Z=4,ωR_1=0. 0301,ωR_2=0. 3036.在该化合物中,Keggin型阴离子[VMo_(12)O_(40)]~(3-)和配体之间通过银离子相连,形成了化合物的1D链状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与金属银配位,形成格子状2D层状结构.(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仲雪莲[6](2019)在《新型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对铀(Ⅵ)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煤、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日益短缺,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高、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因而新型能源如风能、光能、核能等清洁、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其中,核能由于能量密度大、无CO_2排放、易储存等优点成为各国重点研发项目之一。然而,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含铀放射性废液废渣的泄露将会对人类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的威害。因此,开发一类经济、高效的新材料用于低浓度的放射性废水、废渣、痕量海水中分离富集铀具有重要意义。多金属氧酸盐材料(polyoxometalates,简称为POMs),由具有d~0电子构型的前过渡金属(Mo,W等)与氧原子连接形成的一类金属-氧簇多核配合物。POMs材料具有多变、可调节的拓扑结构以及优异的氧化还原性、酸碱性能在众多领域中备受科研者的青睐。POMs可以作为纯无机的多齿配体,构筑具有不同维度、不同组成的新型功能化材料。文献调研结果表明以POMs基功能化材料作为新型固体吸附剂应用于放射性核素-铀的处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利用POMs材料表面的富氧性和高电负性为铀酰离子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的特点,设计合成不同的POMs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其作为固体吸附剂对低浓度铀(Ⅵ)的分离与富集能力。不仅拓展了POMs的应用领域,也为铀的捕获与回收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这对于研究核能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拟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以[P_4Mo_6]作为次级建筑单元,替换不同的过渡金属(Zn、Mn、Cd)作为连接体,筛选具有不同官能团修饰的含氮有机配体,调节温度等反应条件,成功合成出叁种新颖的POMs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Mn-POM:一维链状结构、Zn-POM:二维层状结构和Cd-POM:叁维骨架结构)。并深入研究了这叁例材料的晶体结构,热-化学稳定性,以及作为新型的固体吸附剂对水溶液中铀(Ⅵ)的捕捉能力。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测试晶体的结构、纯度和吸附铀(Ⅵ)前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吸附机理的探讨。采用静态吸附条件实验,研究Mn-POM、Zn-POM和Cd-POM叁例吸附剂对铀(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材料的铀吸附最佳pH分别为4.0,5.0,5.0,并分别经过20 min,90 min,210 min达到吸附平衡。随后对材料的铀吸附机理探讨发现,Mn-POM和Cd-POM在铀吸附过程中均主要受材料与铀离子之间的化学作用为影响,拟合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这表明这两例POMs基材料的吸附机理均是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Zn-POM铀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同时伴有准一级吸附行为,即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存。在最佳pH和平衡时间条件下,得到叁例吸附剂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57.14 mg/g(Mn-POM),632.90mg/g(Cd-POM)和781.25 mg/g(Zn-POM),其吸附能力远远超过某些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如MOF,COF)。此外,对POMs材料的洗脱实验探究也佐证了该类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和稳定性,因此,POMs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凭其优异的性能可作为一类理想的铀吸附剂,用于放射性废水中铀(Ⅵ)的去除和回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张晓霞[7](2019)在《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复合薄膜的催化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是一类纳米级别的单分子金属-氧簇合物,具有结构可调、组成多样及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使得多酸在催化、光、电、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利用多酸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分子内价电子转移电化学还原为杂多蓝,进而还原具有氧化态性质的氧化石墨烯与氯金酸来制备多酸纳米复合薄膜,并将制备好的薄膜用于催化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多酸在外加氧化/还原电位下呈现出由无色变为蓝色的可逆变色现象,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LBL)制备了基于多酸/氧化石墨烯的杂化多层膜来研究多酸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并期望该电致变色薄膜在智能玻璃、显示器等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采用多酸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研究了多酸纳米薄膜的催化效果与电致变色性能。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基于磷钨酸与石墨烯、氯金酸的电子转移作用,利用原位电化学还原开发了一种制备多酸/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叁维纳米复合薄膜的新方法。在此方法中,多酸既是还原剂又是金纳米粒子的稳定剂。首先通过电解将多酸还原为杂多蓝,然后将电子转移给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叁价的金离子还原为金单质,同时杂多蓝被氧化回多酸,并通过与石墨烯、氯金酸的电子转移作用组装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多酸/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叁维纳米复合薄膜,通过SEM、TEM和XPS技术对制备的薄膜进行了表征。(2)将制备好的多酸/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叁维纳米复合薄膜作为电极材料用于检测H_2O_2,研究表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相比较多酸/石墨烯薄膜,多酸/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薄膜展现出更好的催化效果,归功于多酸、石墨烯与金纳米粒子叁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此外,该薄膜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牛奶中H_2O_2的检测。(3)研究了多酸/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叁维纳米复合薄膜催化尿酸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灵敏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该薄膜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实际尿液中尿酸的检测。(4)本章将多酸可逆的氧化还原及电致变色性质与氧化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结合在一起,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PEI/P_8W_(48)]_n和[PEI/P_8W_(48)/PEI/GO]_n杂化多层膜,结果表明,GO的加入可以增强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2)

付志静[8](2019)在《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变色—荧光开关及其传感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的颜色和荧光信号在外界刺激(光、电、化学试剂等)下能够可逆地发生“漂白-着色”和“呈现-淬灭”的变化,称之为变色-荧光开关。基于变色开关和荧光开关信号易检测、信号变化肉眼可视、诱发条件易实现且可控性强、响应速度快、可循环使用等特点近年来其在军事伪装、防伪、生物/化学传感、分子逻辑门、信息存储、光电显示器件等传统与新兴领域备受关注,引起了学者们高涨的研究热情,从而促进了变色、荧光功能材料的发展。变色开关的实现一般是基于变色功能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荧光开关则可以分别通过形成激基缔合物、分子内电荷转移、光诱导电子转移以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机理实现;对于两者来说,根据引起“开”“关”变化的外界刺激可以分为光致、电致、热致、化学响应等不同类型。多金属氧酸盐(多酸,POMs)是一类可以兼具可逆变色性质和荧光性质于一身的无机金属氧簇,其晶体大小在纳米尺度,组成多酸的金属元素多达七十多种,其种类之多、结构之丰富可想而知,因此决定了多酸多样的性质,如良好的热稳定性、电子以及质子传输和贮存能力、磁性、丰富的可修饰性、可逆的氧化还原和变色性质以及发光性质等,使得其在催化、医药、生物、材料、能源等领域表现出色。本论文借助多酸稳定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质、变色性质以及发光性质,分别将多酸薄膜化以及在溶液中通过电化学、化学试剂的调控,基于分子间、分子内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开发了一系列综合的变色-荧光开关。其中薄膜化的变色-荧光开关不仅性质稳定可逆,且首次实现了基于多酸基薄膜的蓝色荧光开关;而在溶液中的研究则是借助变色-荧光开关的功能实现其在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工作的内容如下:第一,基于多酸基发光薄膜的荧光开关在蓝色发光带的空白,筛选了在蓝色发光带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质的质子化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材料(g-C_3N_4NS)作为能量给体,选择了还原状态下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与发光组分的发射峰有较大程度重迭的多酸K_8(SiMoW_(10)O_(39))·13H_2O(SiMoW)作为能量受体,借助层层组装(Layer By Layer,LBL)的薄膜构建手段设计和制备了兼具电致变色和发光性质的薄膜[(PEI/SiMoW)_(25)/(g-C_3N_4NS/SiMoW)_3/(PEI/SiMoW)_2]。分别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监测和表征了组分在薄膜上的增长过程;荧光光谱确定了组分g-C_3N_4NS的发光性质在薄膜中得以保持;循环伏安曲线分析了SiMoW组分的氧化还原性质在薄膜中得以保持且确定了电化学调控荧光开关的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薄膜的成分和形貌。然后基于分子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采用原位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与电化学系统联用技术,研究了上述构建发光薄膜的电致变色-荧光开关性质,结果表明基于薄膜的电致变色-荧光开关稳定性和可逆性良好,且荧光淬灭度高达84.89%。本研究不仅填补了基于多酸的电致变色-荧光开关在蓝色发光带的空白,同时首次利用了操作简便的LBL法构建了包含石墨相氮化碳的功能薄膜,这将极大地拓宽功能材料g-C_3N_4在薄膜领域的应用。第二,借助表面携带丰富正电荷的基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桥梁将表面携带负电荷的绿色发光分子8-羟基芘-1,3,6-叁磺酸叁钠盐(HOPTS)与表面同样呈现负电性的二氧化硅微球掺杂得到材料HOPTS@SiO_2,与单独的HOPTS相比,HOPTS@SiO_2不仅保持了其良好的发光性质,且可以在更宽的pH范围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内保持发光性质的稳定。随后通过对HOPTS@SiO_2微球进行氨基化和质子化改性修饰使其表面携带丰富的正电荷,即形成HOPTS@SiO_2-APTES~+,通过红外光谱监测了制备过程。然后,选择了还原状态下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与绿色发光带有较大程度覆盖的多酸K_8(SiMoW_(10)O_(39))·13H_2O(SiMoW)作为能量受体,借助LBL法设计和构建了具有绿色发光性质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薄膜[(PEI/SiMoW)_5/(HOPTS@SiO_2-APTES~+/SiMoW)_(25)/(PEI/SiMoW)_(20)],分别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PS监测和表征了组分在薄膜上的增长过程并鉴定了薄膜的组成;通过荧光光谱及循环伏安曲线确定了组分HOPTS@SiO_2-APTES~+和SiMoW的性质在薄膜中均得以保持,并确定了后续通过电化学调控荧光开关的电位参数;通过AFM对薄膜形貌进行了表征。基于分子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采用原位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电化学系统,研究了绿光薄膜稳定且可逆的电致变色-荧光开关性质,荧光开关的淬灭度可达72%。这部分研究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功能性复合薄膜的构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则是表面呈现负电荷的发光功能材料或其他功能材料同样可以参考HOPTS@SiO_2的制备方法与二氧化硅进行掺杂,这在材料制备方面存在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潜能;二则是与之前报道的LBL法构建包含多酸薄膜的操作相比,本研究中直接将材料HOPTS@SiO_2-APTES~+与多酸进行组装而不需要借助传统的分子连接剂,操作简便省时,效率翻倍。第叁,基于含铕稀土多酸K_(13)Eu(SiMoW_(10)O_(39))_2·28H_2O(Eu-SiMoW)在化学试剂的刺激下自身在还原态和氧化态双稳态之间可逆的转变实现了体系的变色-荧光开关,同时基于紫外可见光谱与荧光光谱的变化实现了对还原剂抗坏血酸(AA)和氧化剂亚硝酸钠(NaNO_2)的双向传感。具有较强还原能力的AA与Eu-SiMoW(Mo~(V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在可见光范围内会出现吸收峰的还原态的Eu-SiMoW(Mo~V),基于分子内变色组分SiMoW与发光组分Eu~(3+)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荧光信号减弱,且伴随AA浓度的增大,体系在可见区吸收峰不断增大,相应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小乃至淬灭,从而实现体系的变色-荧光开关的“关”;同时分别以上述变化过程中体系在517 nm处吸光度和在592 nm处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对AA浓度作图会得到很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AA响应的紫外可见探针、荧光探针,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0.9 mmol·L~(-1),检出限分别为0.53和4.67μmol·L~(-1)。相反,具有氧化能力的NaNO_2与被还原的Eu-SiMoW发生反应是其回到初始状态,随NaNO_2浓度的增加,体系的着色程度逐渐被漂白,相应的荧光信号也逐渐增强乃至完全回复,从而实现体系的变色-荧光开关的“开”;同时分别以上述变化过程中体系在517nm处吸光度和在592 nm处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对NaNO_2浓度作图同样会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NaNO_2响应的紫外可见探针和荧光探针,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5-0.4 mmol·L~(-1),检出限分别为1.16和5.39μmol·L~(-1)。此外,通过对比基于电化学还原以及上述方法中基于AA还原多酸进而检测NaNO_2含量的方法检测限,证明AA的存在不会干扰NaNO_2的测量,实验所开发的双向传感是可行的。第四,化合物肼广泛应用于航天事业、工业生产、制药等行业,且对生物体具有严重的危害,但可用来原位检测肼的技术至今都不成熟,亟待解决。因此开发灵敏、简便易行的肼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肼的强还原性和多酸的强氧化性,系统地研究了具有氧化性和发光性质的多酸Eu-PMo_(12)O_(40)与水合肼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首先通过紫外可见动力学曲线探索了Eu-PMo_(12)O_(40)与水合肼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其响应时间与水合肼的浓度有关。具有较强还原能力的水合肼与Eu-PMo_(12)O_(40)(Mo~(V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在可见光范围内出现吸收峰的还原态的Eu-PMo_(12)O_(40)(Mo~V),基于变色组分[PMo_(12)O_(40)]~(3-)与发光组分Eu~(3+)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荧光信号减弱,且伴随水合肼浓度的增大,体系在可见区的吸收度不断增强,相应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小乃至淬灭,从而实现体系对水合肼的紫外可见探针以及荧光探针,响应的线性范围均为0.02-70 mmol·L~(-1).,检出限均为0.04μmol·L~(-1)。此外,以上对于水合肼的传感同样是基于体系的变色-荧光开关“关”的行为,向体系中加入氧化性质试剂同样可以实现“开”的行为,但水合肼是剧毒物质,通过其来调控开关意义不大。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借助“变色”这一肉眼可视的信号变化来实现对肼的原位可视化检测,进行了初步探索,设计并制备了含化合物Eu-PMo_(12)O_(40)的自支持溶胶凝胶膜,将其暴露在肼蒸气氛围中3-5 min,薄膜颜色就会明显地从亮黄色变为蓝色,因此我们展望实验制备的薄膜将在肼的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危险紧急情况时起到指示作用。以上是基于多金属氧酸盐材料,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所研发的一系列变色-荧光开关、紫外可见探针及荧光探针,填补了多酸基薄膜荧光开关在蓝色发光带的空白,开发了制备负电染料掺杂二氧化硅且最终携带正电荷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基于无机多酸变色-荧光开关行为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为多酸在变色-荧光开关器件及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显达[9](2019)在《多金属氧酸盐调控电子传输层提升PSCs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光伏领域的新星,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层起到传输光生电子的作用,因此电子传输层的性能将严重影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非晶态WO_x电子传输层采用低温条件下制备,相比于目前的高效PSCs缩短了器件制备周期,节约了制备成本但形成的电子传输层薄膜缺陷较多、导电性差。传统的TiO_2电子传输层导电性不好,对光吸收层催化分解。上述电子传输层的缺点限制了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杂多酸具有匹配的能级、良好的导电性以及合适的分子尺寸等优点。本论文采用杂多酸修饰和替代PSCs中的电子传输层材料,弥补以上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缺点,从而提升PSCs的光伏性能。通过杂多酸H_3[PW_(12)O_(40)]·nH_2O(简称PW_(12))与非晶态WO_x构筑复合PW_(12)-WO_x电子传输层的PSCs,缩短了器件制备周期,降低制备成本,同时将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由12.51%提升至14.38%,效率提高了14.9%。对两种电池进行了荧光发射(PL)、电化学阻抗谱(EIS)、开路电压衰减曲线测试(OCVD)以及单色光光电转化效率(IPCE)等相关测试,从电池内部电荷传输机理角度发现了修饰后电子传输层对光生电子的传输效率提升,电池内部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行为减少。通过对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膜表面形貌分析发现,修饰后电子传输层膜缺陷明显减少,钙钛矿层结晶性更好。通过杂多酸Na_(10)[Co_2Bi_2W_(20)O_(70)]完全替代传统的TiO_2介孔层材料,解决了紫外光照射下TiO_2对钙钛矿层的分解问题,将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由14.21%提升至15.79%,提升了11.11%。通过对两种电池进行开路电压衰减测试(OCVD)、电化学阻抗谱(EIS)、单色光光电转化效率(IPCE)等测试,从电池内部电荷传输机理角度分析得出电子传输层对光吸收层产生的光生电子的传输效率更高,光吸收层内部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行为被抑制。对介孔层、钙钛矿层形貌分析,得出杂多酸Na_(10)[Co_2Bi_2W_(20)O_(70)]电池钙钛矿层薄膜质量更好,钙钛矿晶粒粒径更大。通过对两种电池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杂多酸Na_(10)[Co_2Bi_2W_(20)O_(70)]为介孔的电池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凡雪[10](2019)在《{P_6Mo_(18)}型多金属氧酸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_6Mo_(18)}篮子型多金属氧酸盐是一种非典型的多金属氧酸盐(POMs),与最经典的Well-Dawson型相比具有更多的表面氧原子,独特的拓扑结构,还具有可逆多电子转移性,因此是良好的光电催化材料~([1-5])。目前该类化合物报道较少,可能是由于形成篮子簇的中间体不稳定,很难从溶液中被制得。因此本文通过调节不同的pH值、选择不同的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充分发挥碱金属的模板剂作用,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5种未见报道的零维篮子型磷钼酸盐,3种新颖的一维篮子型磷钼酸盐。据元素组成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它们的化学式为:(H_4dih)(H_3dih)[{(K(?)P_6Mo_(18)O_(73))}]·3H_2O(1),(H_2bte)_2(H_2pyr)_2[{Cu~I(Hbis)_2{Cu~(Ⅱ)(H_2O)}{K(?)P_6Mo_2~VMo_(16)~(Ⅵ)O_(73)}_2]·9H_2O(2),(H_2bpy)_8[{Sr(?)P_6Mo_2~VMo_(16)~(Ⅵ)O_(73)}]·7H_2O(3),(H_2bipy)_3[{Sr(?)P_6Mo_(18)O_(73})]·6H_2O(4),(H_2bpy)_9[{Mn_8(H_2O)_2(H_2O)_3}{Sr(?)(P_6Mo_2~VMo_(16)~(Ⅵ)O_(73)}_2{Sr(?)(P_6Mo_3~VMo_(15)~(Ⅵ)O_(73)}_2]·18H_2O(5),(H_2die)_3[{Sr(H_2O)_4}{(Sr(?)P_6Mo_(18)O_(73))}]·4H_2O(6),(H_2die)_3[{Mn_2(H_2O)_5Sr(?)P_6Mo_4~VMo_(14)~(Ⅵ)O_(73)}]·7H_2O(7),(H_2btp)_3[{Cu~(Ⅱ)(H_2O)}{Sr(?)P_6Mo_2~VMo_(16)~(Ⅵ)O_(73)}]·4H_2O(8),(dih=1,6-di(1H-imidazol-1-y)hexane dihydrogen,die=1,2-di(1H-imidazol-l-yl)ethane,bte=1,2-Bis(1,2,4-triazol-1-y)ethane,pyr=pyrazine,bipy=2,2′-bipyridine,btp=1,3-Bis(1,2,4-triazol-1-y)propane,bipy=2,2′-bipyridine,bpy=4,4′-bipyridine)。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化合物1是以钾为模板剂、柔性配体诱导形成的篮子型超分子网;化合物2是由Cu~(2+)充当连接单元而形成的由{Cu~I(Hbis)_2}配合物修饰的二聚物簇;化合物3和4是被有机配体修饰的以锶为模板剂的超分子化合物;化合物5是由四个双核配合物{Mn_2(H_2O)_n}单元连接四个篮子型多酸球而形成的带有两个独特的孔洞的四方形四聚物簇,是首例篮子高聚型衍生物种类;化合物6是以碱土金属锶作为桥连单元修饰的一维篮子化合物,化合物7和8分别是过渡金属锰和铜为连接单元而形成的“Z”字型一维链状篮子化合物。首次研究了篮子型多酸配合物作为赝电极的电容性能,化合物1-8均表现出高的电容量及良好的稳定性,对比实验结果发现篮子四聚体5的电容量(1865)高于另外七种篮子化合物,叁个一维链结构的电容量高于零维篮子化合物的电容量,这是因为在四聚物和一维链中,过渡金属的嵌入促进了电子、离子转移,改善了电子传输的效率,此外四聚物结构中较大的孔洞,提供了电子传输的空间,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电容量。电催化性能研究表明,{P_6Mo_(18)}篮子型多金属氧酸盐杂化材料均具有双功能催化作用,既可以催化还原过氧化氢又可以催化氧化生物有机分子抗坏血酸,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催化剂。而一维篮子型化合物比简单零维化合物的催化效果好,可能是由于桥连的过渡金属提高了电子传输效率和空间位阻不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化合物1-8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均对废水中常见的染料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甲基橙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与其他经典的多酸盐相比,具有催化效果好,降解时间短、降解彻底等优点。此外,相同条件下,同种篮子化合物降解不同染料的效果不同,可能是由于化合物对不同染料降解的反应路径有所不同,导致不同底物降解行为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作为友好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催化方面的应用:氧化反应、酸催化反应、有机迭氮环加成反应、CO_2环加成反应、偶联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浩天,周娴,杨可,刘佳美,邹杨杨.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微晶纤维素水解制备葡萄糖的研究[J].化学通报.2019

[2].王远超,庄明妍,田梦柯,王皓月,于晓晶.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3].王紫东.多金属氧酸盐负载脱硫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4].涂鹏,刘海彬,颜丙慧,张晗.含有5-氟尿嘧啶的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

[5].田爱香,于海燕,关雅文,付玉帛.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与叁氮唑构建的二维杂化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仲雪莲.新型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对铀(Ⅵ)吸附性能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7].张晓霞.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复合薄膜的催化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8].付志静.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变色—荧光开关及其传感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刘显达.多金属氧酸盐调控电子传输层提升PSCs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孟凡雪.{P_6Mo_(18)}型多金属氧酸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多金属钒氧酸盐论文-杨浩天,周娴,杨可,刘佳美,邹杨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