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土地论文-程学庆,邢颖,高鹏,魏利华

城市周边土地论文-程学庆,邢颖,高鹏,魏利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周边土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房地产增值,特征价格模型

城市周边土地论文文献综述

程学庆,邢颖,高鹏,魏利华[1](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及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不仅使城市交通更为便利,还带动了地铁沿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社会效益与外部经济效益显着。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可以实现轨道交通外部效益的内部化,解决地铁建设初期投、融资难问题,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实现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叁方共赢。以成都地铁为例,从"区位特征、结构特征"两方面构建了特征价格模型,选取对数形式函数,定量分析轨道交通对周边房地产价格增值的影响。成都地铁分析结果表明,沿线各站点对周边住宅的影响半径在2km范围。范围内离地铁站距离每减少100m,房价增加548.8元/m~2,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增值效应显着。(本文来源于《铁道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钱才云,周扬,冯庆[2](2019)在《城市有轨电车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优化——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市有轨电车交通在我国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有轨电车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该文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利用ArcGIS技术、问卷调研等手段进行现状分析,然后以土地增值、交通客流量、环境品质、土地混合利用等为决策目标,建立了关于站点周边容积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以此来对周边土地容积率进行测算比较,提出相应的强度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尚志敏,张绍良,岳彩召,侯湖平[3](2019)在《城市新建公园对周边土地的增值测度研究——以徐州市金龙湖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值。本文以徐州市金龙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通过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出金龙湖公园绿地对周边土地价值影响作用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金龙湖公园对土地的增值作用并非随距离的增大而单调递减,而是一种二次函数关系,距公园绿地700m处,土地增值作用最为强烈,增值量为246.80元/m~2,公园绿地的最大影响半径为1985 m,周边住宅地价的平均涨幅为3.95%。由此可见,城市公园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周边土地的价值而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这为城市公园建设的决策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大奇,刘福星,李晓宇[4](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方法研究——以沈阳市地铁九、十号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践经验,结合沈阳地铁建设规划情况,以即将建设的地铁9、10号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普遍问题,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换乘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在站点管理单元和站点核心区双重空间尺度下,按照"分类引导、圈层布局、复合利用、无缝换乘"土地优化策略,提出优化方法为明确站点功能类型、划定站点管理单元、评估站点单元土地开发潜力、优化站点单元土地利用模式、完善站点周边交通配套,形成了适合国内本土化的城市轨道站点土地优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8-11-24)

时子童,贾根锁,胡永红[5](2018)在《基于卫星遥感揭示长叁角台站周边城市土地利用扩张及其对气温记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台站温度记录中的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叁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 km×10 km范围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的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的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 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的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叁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黄震[6](2018)在《城市周边基本农田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给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带来了剧烈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更迫切地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方式。新时期,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希望借助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划定,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并引导合理增长,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2和2016年北碚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地理计量模型、SPSS分析软件等,研究了北碚区过去八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的过程、特征和驱动机制,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原规划基本农田情景和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方案下北碚区202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优化模型,对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研究其敏感度和变化度。通过对比两种情景下的模拟和评估结果,探讨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给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城市生态系统带来的实际效用,掌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北碚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明显。北碚区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008-2016年城镇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持续增长,表现出增长性结构,耕地、园地、水域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减少,表现出衰退型结构,林地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008-2012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3.48,2012-2016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65,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2008-2016年北碚区土地利用转移以耕地、园地等其他地类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主要发生在水土镇、复兴镇、歇马镇、蔡家岗镇等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区。(2)北碚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本研究选取了距河流的距离、距水库的距离、距铁路的距离、距省道的距离、距县道的距离、距高速公路的距离、距中心城市的距离、距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坡度、高程、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总值、工业企业个数共13个驱动因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ROC检验,发现林地ROC值为0.820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ROC值为0.8190,耕地ROC值为0.7489,城乡建设用地ROC值为0.7319,ROC值均大于0.7,所选驱动因子对以上4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非常好的解释效果,园地的ROC值为0.6594,说明所选驱动因子对园地也具有一定的解释效果;地形地貌、工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影响北碚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利用CLUE-S模型对2016年北碚区土地利用进行空间模拟和Kappa指数验证,Kappa指数为0.868,模拟结果较为理想,表明CLUE-S模型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北碚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设置原规划基本农田情景和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模拟两种情景下北碚区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结果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方面来看,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下的耕地减少速度比原规划情景低0.57%,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比原规划情景低0.93%,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划定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作用和对城市扩张的约束作用显着;从空间格局来看,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下,城市“向内发展”趋势明显,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更加紧凑,并形成一条以基本农田为基础的城市开发实体边界。(4)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优化模型,对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计算,发现原规划基本农田情景与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较2016年现状均有所下降,但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情景下的生态价值明显高于原规划情景,说明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对区域生态系统价值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北碚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价值评估结果是可信的,此评估方法可以应用于未来基本农田调整、生态补偿以及土地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等工作中;水域、林地的变化指数大于1,说明水域和林地面积变化对生态价值的影响较为显着,未来应加强逐步水域和林地的面积比例,提高区域的生态系统价值。(5)综合模拟和评估结果,本次城市周边基本农田政策的理论效用均可实现,北碚区的划定成果合理有效。但在实践中,政府也应主动转变发展思维,避免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流于形式,加强城市全方位空间管控体系建设,对此本文提出5点政策建议:1)内部挖潜,盘活城市存量土地;2)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确保城市有序发展;3)推进落实多规合一,构建特色空间管控体系;4)严格保护城市周边基本农田;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19)

周青峰,刘苏,王耀武[7](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达土地和交通平衡状态的Node-Place模型,综合考虑站点空间特征,以深圳地铁站点为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协调性,由此判断其TOD发展模式。研究发现,33.9%的地铁站点区域有发展潜力,逐步向社区TOD方向发展;30.5%的地铁站点区域属于城市TOD或区域TOD,但需避免过度开发;22.9%的地铁站点区域发展方向需视城市发展战略而定;12.7%的地铁站点区域发展潜力大,属于区域TOD或交通换乘中心。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地铁站点交通土地资源具有显着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呈现出交通引发土地开发的由失衡向平衡的转变趋势。(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刘盼盼,张彤晖[8](2018)在《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以西安市雁鸣湖公园周边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2009~2017年历年的卫星遥感图像显示数据和城市规划资料作为依据,对该公园影响区域内的土地的利用强度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展现因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后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长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满洲,赵荣钦,袁盈超,冯德显,杨青林[9](2018)在《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都市空间结构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结合对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的调研数据,文章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通勤交通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2)在通勤交通碳排放中,私家车通勤碳排放占主导地位;(3)不同小区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呈现明显差别,城市中心区居民低碳排通勤交通方式特征显着,而城郊居民通勤方式呈现高碳排特征;(4)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低碳出行比例呈高度正相关。未来,应适当提高各城市功能区土地混合度,改善居民的通勤结构,进而减少通勤交通产生的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郭大奇[10](2017)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发展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等各大城市陆续展开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它们汲取了国际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磁场效应,带动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推动沿线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促进城市繁荣,使城市向高效、便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沈阳地铁1号和2号线投入使用,地铁9号和10号线即将开工建设,标志着沈阳已进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期,也是地铁促进沈阳土地价值提升的最佳机遇期。目前,《沈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沈阳轨道线网规划》等宏观层次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已明确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与地下空间的骨架,初步确立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多中心功能结构的契合关系,而沈阳地铁周边用地中观层次规划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还缺乏前瞻性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沿线土地利使用效率不高、交通配套设施滞后等突出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铁带来的增值效益,亟需进一步统筹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两大领域。本论文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实践经验,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沈阳地铁建设规划情况,以即将建设的地铁9、10号线为研究对象,对其沿线42处站点与周边地区耦合关系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沈阳地铁发展及周边土地开发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与协调性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为混合使用、开放空间、开发强度、换乘设施、路网细化、步行设施,并从站点管理单元和站点核心区双重空间尺度进行研究,分析站点功能类型、划定规划管理单元,评估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明确土地近远期储备,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完善交通配套,提出优化要素“指标体系”、分类“引导体系”、开发运营“保障体系”,形成轨道沿线土地优化研究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沈阳9、10号线典型地铁站点进行优化,形成差异化和针对性的的优化成果,指导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效益的双赢局面。最后,希望本次研究能为沈阳后序的地铁开发建设及土地利用提供优化标准和方法,同时也能为同级别城市相类似优化编制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9-01)

城市周边土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城市有轨电车交通在我国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有轨电车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该文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利用ArcGIS技术、问卷调研等手段进行现状分析,然后以土地增值、交通客流量、环境品质、土地混合利用等为决策目标,建立了关于站点周边容积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以此来对周边土地容积率进行测算比较,提出相应的强度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周边土地论文参考文献

[1].程学庆,邢颖,高鹏,魏利华.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及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J].铁道经济研究.2019

[2].钱才云,周扬,冯庆.城市有轨电车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优化——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9

[3].尚志敏,张绍良,岳彩召,侯湖平.城市新建公园对周边土地的增值测度研究——以徐州市金龙湖公园为例[J].科技通报.2019

[4].郭大奇,刘福星,李晓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方法研究——以沈阳市地铁九、十号线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8

[5].时子童,贾根锁,胡永红.基于卫星遥感揭示长叁角台站周边城市土地利用扩张及其对气温记录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6].黄震.城市周边基本农田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8

[7].周青峰,刘苏,王耀武.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

[8].刘盼盼,张彤晖.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以西安市雁鸣湖公园周边区域为例[J].安徽建筑.2018

[9].满洲,赵荣钦,袁盈超,冯德显,杨青林.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8

[10].郭大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标签:;  ;  ;  

城市周边土地论文-程学庆,邢颖,高鹏,魏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