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族民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晋东南,传统民居,古寨村,功能
汉族民族学论文文献综述
温涛[1](2018)在《晋东南汉族传统民居的民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遗留下了许多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既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山西省古寨村是晋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古村落,这里保留了数量较多的传统民居。古寨村的传统民居具有生存保障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安全需求,也满足了居民的社交等需求。研究古寨村传统民居,不仅对了解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有重要意义,也对传统民居功能的发挥及民居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古寨村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古寨村传统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功能理论与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对古寨村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与基本功能进行阐释。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对民居的相关研究。正文由第一、二、叁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寨村的村落环境、人文环境、村民的生计方式、空间格局及晋东南传统民居的价值。第二章对古寨村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及传统民居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叁章中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功能主义与象征主义理论对古寨村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基本功能进行分析。阐述了古寨村传统民居不仅仅是房屋建筑,更是当地村民生态观、家庭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传统民居不仅有能够满足居民居住、防寒避暑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保障功能,还有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等文化功能。文章还对古寨村传统民居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传统民居保护的愿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6)
刘有安,张俊明[2](2007)在《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是在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长期延续下去。移民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必须努力适应当地原有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从移民的"身份适应"、"语言适应"和对当地回族文化的适应等几个方面傲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07年05期)
杨青[3](2007)在《民族学视角下的移民问题研究——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上中原的封建王朝曾多次向内蒙古地区大规模移民,渗透农业文明,但一直未改变游牧文化占据主导的格局。直到清朝中期,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内蒙古地区呈现出蒙汉杂居、农牧双兴、文化多元的巨大变化。为什么近代移民进入内蒙古会产生与以往移民活动不同的效果?中(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霍福[4](2006)在《“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自己的本源,是各民族中常见的话题。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子巷”。本文运用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对这个传说进行解读,认为传说有事实背景。故事的传播源不在南京,而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麻地沟,这里的汉传佛教寺院能仁寺所主持的《目连戏》演出是传说的传播源,河湟地区的社火是传说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周期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宣教功能,使一个宗教记忆的符号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影响圈,并使河湟地区的各民族都认为是信史。(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图·巴特尔[5](2000)在《为民族事业辛勤耕耘——记着名汉族民族学专家吴金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5月,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的“迎接西部大开发名人书画展”上,笔者见到了内蒙古怡斋诗书画研究会会长吴金同志,他的书法作品古拙苍劲,雄浑豪放,不拘一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吴金193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汉族家庭,1950年在北京参加工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宣传》期刊2000年Z1期)
陈永龄[6](1987)在《探索汉族民族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首次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6月23日至25日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会议论文将编成《汉民族研究》第一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刊精选其中几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7年04期)
袁少芬[7](1987)在《浅议加强汉族的民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研究汉族,搞“汉学”,如苏联近年正在出版一套大部头的《汉民族发展史》(共八册,已出五册);日本也有不少人研究汉族,据冢田诚之先生提供的资料,日本学者对《汉族的特点》进行了“大量(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1987年06期)
马学良,罗安源,但国干[8](1981)在《关于少数民族学汉语和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教学,包括教少数民族学汉语和教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院校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叁十年来,中央民族学院和其他各兄弟民族院校完成了极其繁重的语言教学任务,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绩。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需要切实加以解决。这里,我们仅就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汉语和鼓励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期刊1981年02期)
汉族民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当前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是在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长期延续下去。移民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必须努力适应当地原有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从移民的"身份适应"、"语言适应"和对当地回族文化的适应等几个方面傲分析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族民族学论文参考文献
[1].温涛.晋东南汉族传统民居的民族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刘有安,张俊明.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
[3].杨青.民族学视角下的移民问题研究——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
[5].图·巴特尔.为民族事业辛勤耕耘——记着名汉族民族学专家吴金教授[J].内蒙古宣传.2000
[6].陈永龄.探索汉族民族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7].袁少芬.浅议加强汉族的民族学研究[J].民族研究.1987
[8].马学良,罗安源,但国干.关于少数民族学汉语和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