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呼吸日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炭,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呼吸,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呼吸日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潇,郑一丹,王鑫程,杨士红,丁洁[1](2019)在《生物炭施用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生物炭施用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节水灌溉(无水层灌溉)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同时还分析了相同生物炭施用量下不同灌溉模式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趋势均呈现多峰型特征;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呼吸速率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生物炭施用可以促进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呼吸速率,高量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中量生物炭的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增大了2.85%~17.80%,施用高量生物炭的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增大了9.36%~30.58%。除了生物炭施用,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呼吸日变化也有一定影响。与淹灌模式相比,控灌模式促进了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控灌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较淹灌稻田增大了2.03%~62.61%。另外,各生育期控灌稻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均大于淹灌稻田。研究结果旨在丰富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同时为进一步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来亚男,严俊霞,李洪建[2](2018)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I-COR 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_s)的日变化进行野外定位测量,分析土壤呼吸R_s日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响应关系,确定准确估算日R_s的最佳时间窗口。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R_s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土壤呼吸的日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21:00左右或黎明前后;R_s均随10 cm深度土壤温度(T10)的升高增加,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着;但是分析考虑T10的滞后效应时,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表明T10对R_s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总体分析表明,8:00—10:00和16:00—18:00观测的土壤呼吸可以代表日均土壤呼吸。研究结果对准确估算日平均土壤呼吸值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静茹,张小真,王春霞,赵志敏[3](2017)在《南阳盆地地区裸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CE(土壤呼吸自动监测仪)对南阳盆地地区裸地土壤呼吸进行日变化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多峰状曲线,最大值和最小值在10:30~16:30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状态,白昼的起伏变化大于夜间.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的出现时间与土壤表层温度不同步.土壤呼吸日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合有效辐射等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任金虎,李玲玲,谢军红,张明君[4](2016)在《黄土高原旱农区麦田-撂荒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宄背景】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_2的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的加强会造成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等发生改变,强烈影响土壤中碳储量与大气的交换量,进而对整个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速度和强度及土壤碳平(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赵明亮,李艳红,李发东[5](2015)在《艾比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入冬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艾比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下土壤呼吸变化的规律,采用LI-84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了入冬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植物群落下的土壤呼吸过程,结果表明:(1)典型植物群落柽柳和芦苇土壤呼吸速率在入冬期日变化呈现不对称单峰曲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3:00,最小值都出现在凌晨6:00;(2)全天土壤呼吸平均速率芦苇(0.162μmol·m~(-2)·s~(-1))小于柽柳(0.364μmol·m~(-2)·s~(-1)),但在13:00—17:00时段,芦苇土壤呼吸速率高于柽柳,其余时段相反;芦苇土壤呼吸速率在22:00—10:00左右,柽柳在凌晨4:00—9:00左右均出现负值,表现为碳汇现象,其中芦苇碳吸收高于柽柳;(3)芦苇和柽柳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处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Q_(10)值分别为2.69和2.04,显示出入冬期艾比湖芦苇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更显着;两种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与5cm处土壤水分关系不显着;芦苇和柽柳土壤呼吸速率与近地表气温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Q_(10)值分别为1.89和1.64。(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张洋洋,黄政,洪苗苗,汪霞[6](2015)在《白龙江流域陇南段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oilBox-FMS便携式土壤呼吸测量仪对白龙江流域陇南段5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土壤温度及土壤水分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显着,天然草地、灌草地、农林地和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天然草地、灌草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显着性相关,而农林地、林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显着性相关.裸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不具有相关性,其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较平缓.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相对于其他生态修复模式,农林地更适合对坡度小于25。的研究区进行生态修复或者前期生态修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陈吉,王京,高志娟,郭亚力,吴爱姣[7](2015)在《黄土丘陵区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和肥力性状的重要指标,阐明禾―豆混播草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准确评估混播草地的环境效应及响应提供依据。在2011和2012年6月份,采用动态密闭气室分析法,比较了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与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不同比例间作混播草地总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混播植物贡献率以及温度敏感性等。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草地的总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4:00。总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高低顺序为单播白羊草>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间作>单播达乌里胡枝子。不同间作比例草地的总土壤呼吸速率与白昼气温相关显着(P<0.05),而与5、10和15 cm土层白昼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单播条件下,白羊草草丛的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达乌里胡枝子;各草地土壤呼吸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48~2.61,以单播白羊草最高,单播达乌里胡枝子和两者间作混播草地间无显着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李灵,周艳,颜达恭,冯聪[8](2014)在《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年3~5月通过室外定位观测10年生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从8:00到18:00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岩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茶3~5月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63~3.56μmol CO2/m2·s,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1.74~2.52之间。岩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土壤呼吸速率在4、5月明显增大。茶园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呈显着的指数关系,且10~1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为显着。Q10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在3月及较深土层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2期)
雷海清,陈庆虎,李正才,傅懋毅[9](2014)在《毛竹林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icor-8150对浙江富阳庙山坞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毛竹林土壤呼吸进行连续原位和定位监测,同时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呈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土壤湿度在各个季节都没有明显的日变化,但不同季节,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却表现不一。土壤呼吸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春、夏、秋季的土壤呼吸值较高,日变化波动较大,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冬季土壤呼吸值较低,没有明显的日变化。(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4年04期)
宋启亮,董希斌[10](2014)在《大兴安岭5种类型低质林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兴安岭地区针阔混交低质林、山杨低质林、蒙古栎低质林、白桦低质林、阔叶混交低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50多通道土壤呼吸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不同类型低质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并测定了观测点的土壤温度、湿度、理化性质以及枯落物。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低质林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着,土壤呼吸速率白天均高于夜晚,1 d中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23:00—03:00,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适合指数模型(R2为0.73~0.82),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R2为0.61~0.85),土壤温湿度双因子复合模型能更好解释不同类型低质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与土壤pH值、氮质量分数及半分解枯落物蓄积量相关性也较高。(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土壤呼吸日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LI-COR 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_s)的日变化进行野外定位测量,分析土壤呼吸R_s日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响应关系,确定准确估算日R_s的最佳时间窗口。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R_s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土壤呼吸的日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21:00左右或黎明前后;R_s均随10 cm深度土壤温度(T10)的升高增加,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着;但是分析考虑T10的滞后效应时,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表明T10对R_s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总体分析表明,8:00—10:00和16:00—18:00观测的土壤呼吸可以代表日均土壤呼吸。研究结果对准确估算日平均土壤呼吸值具有一定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呼吸日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潇,郑一丹,王鑫程,杨士红,丁洁.生物炭施用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来亚男,严俊霞,李洪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J].山西农业科学.2018
[3].李静茹,张小真,王春霞,赵志敏.南阳盆地地区裸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4].任金虎,李玲玲,谢军红,张明君.黄土高原旱农区麦田-撂荒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研究[C].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赵明亮,李艳红,李发东.艾比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入冬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6].张洋洋,黄政,洪苗苗,汪霞.白龙江流域陇南段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陈吉,王京,高志娟,郭亚力,吴爱姣.黄土丘陵区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J].草业科学.2015
[8].李灵,周艳,颜达恭,冯聪.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
[9].雷海清,陈庆虎,李正才,傅懋毅.毛竹林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4
[10].宋启亮,董希斌.大兴安岭5种类型低质林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