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李浩程,赵德银,高原,张娟,汤晨

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李浩程,赵德银,高原,张娟,汤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稠油,降黏剂,乳状液,界面张力

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程,赵德银,高原,张娟,汤晨[1](2018)在《降黏剂对塔河稠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两种不同种类的降黏剂-水溶性降黏剂和油溶性降黏剂,分别测定其与塔河稠油采出液的油水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以及降黏效果。研究发现,水溶性降黏剂可以显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溶性降黏剂则主要影响界面剪切黏度。水溶性降黏剂利于形成油水乳状液,油溶性降黏剂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并达到较好的降黏效果。此外,将两种降黏剂进行复配,在一定条件下复配体系的降黏效果及乳状液稳定性相对单一体系都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华朝,张健,李浩,宋夏,靖波[2](2017)在《渤海典型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原油组分分子组成与各组分界面性质、乳化性能间的关系,阐明油水界面性质变化和原油乳化机理,用极性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叁个组分,含量分别为5.45%、26.5%、57.13%。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分析了叁组分的分子组成,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测定了各组分与模拟水间的界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胶质中含有大量酸性化合物,其中沥青质中酸性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高、缩合度高且富集多杂原子化合物。0.55%沥青质、5%胶质、5%剩余分模拟油与模拟水间界面张力分别为11.5、20、28 mN/m,说明酸性化合物是原油中主要活性物质,且多杂原子酸性化合物的界面活性更强。原油叁组分模拟油的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下降,在剪切速率为0.02~0.4 rad/s时,原油叁组分/模拟水界面剪切黏度排序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说明各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明显的结构特性,沥青质尤为明显。原油与乙醇胺溶液能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一周后仍无水相析出;除去原油中沥青质后,乳状液稳定性明显变差,11 h后油水完全分层;除去沥青质、胶质后,不能产生乳化现象,说明沥青质、胶质是渤海某油田稠油乳化的活性组分。(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7年04期)

陶俊[3](2016)在《稠油乳状液破乳剂油水界面流变性对其破乳脱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其本身粘度较大且存在大量天然乳化剂,导致开采出来的稠油极易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目前最常用的原油乳状液脱水法是化学破乳法,即向原油乳状液中加入破乳剂使得油水分离而达到脱水目的,如今针对破乳剂作用机理研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只是针对破乳剂性质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又或者只是单独针对破乳剂结构进行研究,使得破乳剂作用机理没有形成很好的一个整体,很难完整的阐述破乳剂作用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破乳剂对稠油乳状破乳脱水的机理。本文以渤海油田产出稠油为处理对象,首先分析了采出稠油的性质,其含水率为25%,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后测得密度为0.987g/cm3,四组分占比分别为:沥青质为6.7%,胶质为14.3%,饱和分为48.7%,芳香分为25%,该稠油含水率达到50%时,粘度最大,随着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加,粘度开始下降。结合该稠油所具有的性质,选取数种合适的油溶性破乳剂(支链型、直链型两类),以90min时脱水率为指标,通过瓶试法进行筛选,发现具有较好破乳效果的破乳剂皆为支链型破乳剂:T-1,T-2,T-3,P,E,D-1,D-2,在90分钟破乳时间时,其中最低脱水率可达到68%,最高脱水率则可以达到100%。测定了破乳剂的油水界面膜强度,发现界面扩张模量虽与破乳剂脱水率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大部分脱水率较好的破乳剂都能够将界面膜扩张模量降低到6mN/m,但是依然有少数破乳剂其也能将界面膜扩张模量降低到6mN/m以下,脱水性能却并不好,而将界面膜扩张模量分为弹性模量与损耗模量两部分进行研究,发现弹性模量与破乳剂脱水率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当破乳剂能够降低界面弹性模量到5mN/m以下时,其脱水率都较高,反之则脱水率较差,损耗模量与破乳剂脱水率之间则没有相关性。以乳状液脱水率达到50%所需时间为指标,对T-1,T-2,T-3,P,E,D-1,D-2这7种破乳剂脱水速率进行研究,发现界面损耗模量值与脱水速率之间存在较好对应关系,脱水速率随着损耗模量的降低而加快,这主要是因为损耗模量值与界面粘度具有正比关系,损耗模量降低,界面粘度下降,使得破乳剂在界面的吸附、重排能力增强,破乳速率加快。除此之外,对上述7中破乳剂进行动态界面张力测定,获得了破乳剂在乳状液中的扩散、吸附及重排能力数据,发现当破乳剂在乳状液中的扩散、吸附及重排能力越强,其破乳速率越快,因为当破乳剂分子在乳状液中扩散、吸附和重排能力越强,油水界面膜破裂速率常数值越大。选择不同结构破乳剂,并对其进行核磁和破乳实验,发现破乳剂中环氧乙烷(EO)比例对破乳剂脱水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当EO比例在30%~60%之间时,破乳剂都具有较好的脱水率,当EO比例不在这一范围时,其脱水率开始下降,除此之外,当EO比例在55%附近时,其对应的脱水速率最快,当EO比例下降或上升时,对应的脱水速率也相应下降。破乳剂对界面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与沥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油水接触角测定提出了破乳剂与沥青质在油水界面上的竞争吸附规律:沥青质界面膜被破乳剂破坏之后,破乳剂分子会再次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新的界面膜,使得油水接触角增大。根据破乳机理结论,选取数种EO比例不同的XF,ECP系列破乳剂进行破乳实验,发现EO含量适中的破乳剂破乳脱水率都较好,且当EO比例在50%左右时,对应的脱水速率最快,验证了实验结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汤晨[4](2016)在《新型处理剂对塔河稠油采出液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二号联稠油采出液粘度大、破乳困难,为研究该稠油采出液中乳状液降粘及破乳的机理,优选出合适的降粘剂浓度和高效的破乳剂,本文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处理剂,包括不同类型降粘剂和破乳剂,对脱水原油及原油叁组分模拟油的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降粘剂通过降低脱水原油和叁组分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增加O/W型乳状液的Zeta电位,从而利于O/W型乳状液的形成,使采出液粘度降低。油溶性降粘剂通过分散溶解部分沥青质组分,使原油粘度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增加,乳状液稳定性提高。当两者复配时,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增加,Zeta电位增加,使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大大提高,降粘效果明显。当降粘剂总质量浓度为3000 mg/L、水溶性降粘剂和油溶性降粘剂的质量浓度比分别为2:1和1:1时,乳状液7天后仍未有破乳现象,粘度显着降低。水溶性破乳剂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通过增加胶质、蜡的油水界面膜强度,溶解部分的沥青质组分,并降低沥青质的油水界面膜强度,使原油的界面膜强度降低,乳状液稳定性下降,破乳效果良好。其中当破乳剂4#和2#质量浓度大于600 mg/L时,有较好的破乳效果。油溶性破乳剂对油溶液表面张力、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不显着,破乳效果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季俣汐[5](2016)在《塔河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塔河稠油采出液的稳定机理,为塔河稠油进行高效破乳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界面黏弹性仪、界面张力仪、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等仪器,研究了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和蜡组分的模拟油与模拟水之间的界面剪切粘度、界面张力、Zeta电位以及各体系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塔河稠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含有较多的界面活性物质,其油水界面张力较低,界面剪切黏度较大,能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界面膜,胶质和沥青质所形成的O/W型乳状液和W/O型乳状液比较稳定,而蜡组分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即塔河稠油的界面活性物质为沥青质和胶质。由于沥青质是影响塔河原油乳状液稳定的关键因素而且具有极强的缔合性,它在油水界面的分散和缔合状态对稠油的降粘及破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塔河稠油沥青质做了进一步研究,将不同浓度沥青质溶解在不同比例的二甲苯和煤油中配制成模拟油,测定模拟油与模拟水之间的界面性质和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沥青质在不同的模拟体系中的分散状态不同。二甲苯是沥青质的良好溶剂,随着沥青质在二甲苯中浓度的增大,聚集在界面上的沥青质分子增多,也即界面活性物质增多,使界面张力减小,界面剪切粘度增大,形成的界面膜强度增高,乳状液稳定性增强。沥青质溶解在二甲苯和煤油(体积比为二甲苯:煤油=3:7)的体系中,沥青质含量在20.0 mg/L时,界面剪切粘度值最大,界面结构最紧凑,界面膜强度最大,沥青质在界面上的吸附不仅与沥青质的浓度相关,还与沥青质在油相中的分散形态和油水界面排列的微观结构相关。当煤油含量降低时,沥青质的溶解度增大,界面剪切粘度值减小,沥青质在界面上的吸附减小,即油相性质对沥青质在界面上的吸附、界面膜的结构、强度有明显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不仅与油水界面性质有关,还与沥青质的分散和缔和状态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张蔼倩[6](2015)在《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中稠油—水乳状液聚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特点,造成稠油乳状液成分复杂、脱水困难。静电聚结技术是油水乳状液高效深度脱水的重要方法,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构件作为电脱水器的核心装置,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利用电场模拟和室内环道实验共同研究了稠油-水乳状液在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构件中的电聚结特性。通过电场模拟,研究了聚结构件的结构参数对电场分布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影响液滴聚结特性的主要因素,从宏观角度研究了稠油-水乳状液在聚结构件中的油水分离特性和电极能耗。电场模拟从布置形式、绝缘形式、绝缘层厚度、间距等方面对电场分布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均为平铺线型,并采用两极尺寸一致、疏密一致的交错排列时,可以达到更好的聚结效果。当稠油含水率较低时,采用绝缘层厚度较薄的单极绝缘包覆可以达到最佳的分离电场,同时降低电击穿的可能。室内实验从电场强度、电场频率、电场形式、温度、含水率等方面对稠油乳状液的液滴聚结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的临界电场强度比一般油品更低。随着电场频率增加,两种稠油的聚结效果均呈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再次增加的趋势。正弦电场在场强较高时有更好的聚结效果。温度或含水率越高,发生电分散的电场强度越低。电分散发生后,乳状液中小液滴的数目增多,不利于聚结过程。此外,室内实验还从电压、电场频率、温度、含水率、流量等方面对聚结构件的分离效率和能耗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电压值是决定聚结构件能耗的关键因素,不建议通过无限提高电场频率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温度升高,电能消耗变化不大。含水率增加,电能消耗增加。随着流量的增加,聚结构件处理乳状液的单位体积能耗增加,增幅随着电压上升而升高。延长电场停留时间能够有效克服常规电脱水器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等缺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5-01)

蒲铭,尹志刚,李美蓉,丁俐,孙凯[7](2014)在《SH降黏剂对郑王稠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王稠油采出液为研究对象,配制航空煤油模拟油-水乳状液,研究了滨南利津联合站所用的SH降黏剂(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对油水界面张力、zeta电位、界面扩张流变性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油水界面性质与模拟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H降黏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05%时,油水界面张力、油滴的zeta电位变化较小,而扩张模量由16.18 mN/m迅速降至4.60 mN/m,弹性模量由13.76 mN/m降至3.54 mN/m,黏性模量由85.12 mN/m迅速降至29.46 mN/m,脱水率由4.4%迅速增至83.1%,此时界面膜强度的减小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扩张模量越小则乳状液稳定性越差;当SH降黏剂加量由0.05%增至0.3%时,界面张力由48.93 mN/m降至35.50 mN/m,zeta电位绝对值由7.83 mV逐渐降至3.95 mV,扩张模量、弹性模量、黏性模量逐渐增至7.38、6.42、36.52 mN/m,脱水率降至60.0%。SH降黏剂加量在低于0.3%的范围内,扩张模量与模拟乳状液的脱水率有很好的关联,可以用扩张模量表征模拟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窦丹,宫敬[8](2006)在《稠油/水乳状液表观粘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与分散相液滴直径、含水率和温度的关系。分散相液滴直径越大,表观粘度越小;与轻质油/水乳状液不同,稠油/水乳状液在较低的含水率时即表现出很强的剪切稀释性;温度变化对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有显着影响而对相对粘度影响很小。在考虑了剪切率的相对粘度预测模型中,Pal(1989)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较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6年09期)

范维玉,宋远明,南国枝,李明远,赵福麟[9](2001)在《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Ⅰ.稠油官能团组分分离及其油水界面粘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分模拟油溶液的油水界面粘度 (IFV) ,考察了油相芳香度、水相 p H值等因素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分和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尤其在水相碱性条件下 ,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最高 (p H=1 2时达 0 .1 2 m N· s/m)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较低 ;沥青质的油水界面粘度明显高于胶质。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一般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增大 ,而碱性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明显减小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的变化不大。酸性条件下 ,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碱性条件 (p H=1 1以上 )下 ,酸性分具有很高的油水界面粘度。水相碱性条件下稠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官能团组分的酸性分或极性组分的沥青质。油相高芳香度和水相碱性条件有利于 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1年S1期)

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原油组分分子组成与各组分界面性质、乳化性能间的关系,阐明油水界面性质变化和原油乳化机理,用极性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叁个组分,含量分别为5.45%、26.5%、57.13%。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分析了叁组分的分子组成,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测定了各组分与模拟水间的界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胶质中含有大量酸性化合物,其中沥青质中酸性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高、缩合度高且富集多杂原子化合物。0.55%沥青质、5%胶质、5%剩余分模拟油与模拟水间界面张力分别为11.5、20、28 mN/m,说明酸性化合物是原油中主要活性物质,且多杂原子酸性化合物的界面活性更强。原油叁组分模拟油的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下降,在剪切速率为0.02~0.4 rad/s时,原油叁组分/模拟水界面剪切黏度排序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说明各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明显的结构特性,沥青质尤为明显。原油与乙醇胺溶液能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一周后仍无水相析出;除去原油中沥青质后,乳状液稳定性明显变差,11 h后油水完全分层;除去沥青质、胶质后,不能产生乳化现象,说明沥青质、胶质是渤海某油田稠油乳化的活性组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浩程,赵德银,高原,张娟,汤晨.降黏剂对塔河稠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8

[2].华朝,张健,李浩,宋夏,靖波.渤海典型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7

[3].陶俊.稠油乳状液破乳剂油水界面流变性对其破乳脱水性能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6

[4].汤晨.新型处理剂对塔河稠油采出液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5].季俣汐.塔河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6].张蔼倩.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中稠油—水乳状液聚结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7].蒲铭,尹志刚,李美蓉,丁俐,孙凯.SH降黏剂对郑王稠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J].油田化学.2014

[8].窦丹,宫敬.稠油/水乳状液表观粘度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6

[9].范维玉,宋远明,南国枝,李明远,赵福麟.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Ⅰ.稠油官能团组分分离及其油水界面粘度考察[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

标签:;  ;  ;  ;  

稠油油水乳状液论文-李浩程,赵德银,高原,张娟,汤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