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

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

一、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涛[1](2021)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研究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0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CT及MRI资料,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是否有囊性退变、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并进行分组。结果:在性别分组中:男性25例(24.3%),女性78例(75.7%)。男性平均年龄40.4岁,女性平均年龄3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男性平均肿瘤最大径36.8mm,女性平均肿瘤最大径5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女性患者肿瘤更容易出现假包膜(P=0.010)、囊性退变(P=0.000)及瘤内出血(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胰腺SPT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形状及瘤内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年龄分组中:低龄组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囊性退变(P=0.000)及瘤内出血(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低龄组胰腺SPT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及瘤内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肿瘤大小分组中:大、小肿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大肿瘤主要分布在胰尾,其次为胰头,小肿瘤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胰腺头、体、尾;大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P=0.000)、囊性退变(P=0.000)及钙化(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小肿瘤患者的肿瘤形状、是否有瘤内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肿瘤部位分组中: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P=0.002)及囊性退变(P=0.002),其次为胰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部位不同的患者,肿瘤形状、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患者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囊性退变及瘤内出血。低龄组(年龄≤40岁)更容易形成囊性退变及瘤内出血。大肿瘤(最大径>3cm)更好发于胰尾、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囊性退变及钙化。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及囊性退变。第二部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分期的CT及MRI鉴别及影像组学鉴别研究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G1期、G2期、G3期的CT、MRI及其影像组学的鉴别。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s患者的CT及MRI表现,CT增强138例,MRI增强125例。评估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囊实性、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包膜、有无出血、有无钙化、肿瘤CT或MRI平扫/正常胰腺CT或MRI平扫、肿瘤CT或MRI动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动脉期、肿瘤CT或MRI门静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门静脉期、肿瘤CT或MRI延迟期/正常胰腺CT或MRI延迟期、有无胰管扩张、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及有无脾静脉癌栓。收集肿瘤临床检验指标:AFP、癌胚抗原、CA724、CA199。从平扫及增强后3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及MRI图像(共4期图像)中提取(G1、G2、G3)放射学特征,使用MRMR及lasso模型筛选特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评估放射特征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进行临床应用。结果:CT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肿瘤CT+2/正常胰腺CT+2、肿瘤CT+3/正常胰腺CT+3、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G1期与G2期肿瘤最大径、有无肝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3期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2期与G3期肿瘤形状、有无胰周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多因素分析中肿瘤最大径、肿瘤CT+3/正常胰腺C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部位、形状、肿瘤最大径、有无胰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G1期与G2期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3期肿瘤形状、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多因素分析中肿瘤最大径、有无胰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2G3期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883,CT动脉期AUC为0.867,CT静脉期AUC为0.900,CT延迟期AUC为0.867。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58,MRI动脉期AUC为0.854,MRI静脉期AUC为0.808,MRI延迟期AUC为0.850。结论:G1期、G2期、G3期肿瘤CT及MRI表现各不相同。肿瘤最大径、肿瘤CT+3/正常胰腺CT+3及有无胰管扩张对于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期、G2期、G3期最有意义。CT及MRI平扫及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均能鉴别G1期与G2G3期pNETs,其中CT静脉期及MRI动脉期鉴别效能最优。第三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CT及MRI表现。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1例SPTP与26例乏血供pNETs患者的CT及MRI表现。评估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囊实性、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包膜、有无出血、有无钙化、肿瘤CT或MRI平扫/正常胰腺CT或MRI平扫、肿瘤CT或MRI动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动脉期、肿瘤CT或MRI门静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门静脉期、肿瘤CT或MRI延迟期/正常胰腺CT或MRI延迟期、有无胰管扩张、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及有无脾静脉癌栓。收集肿瘤临床检验指标:AFP、癌胚抗原、CA724、CA199。结果:CT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肿瘤CT+1/正常胰腺CT+1、肿瘤CT+2/正常胰腺CT+2、有无肝转移、有无脾静脉癌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有无出血、T2WI信号强度、肿瘤MR+1/正常胰腺MR+1、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癌胚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出血、肿瘤MR+1/正常胰腺MR+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851,灵敏度0.877特异度0.773。MR预测模型Nomogram图,总得分对应的风险<0.4时,该病人更有可能患有SPTP,而当风险>0.4时,该病人更有可能患有pNETs。结论:年轻、女性、瘤内出血有助于SPTP的诊断,出现胰周侵犯、肝转移、脾静脉癌栓更倾向诊断为pNETs。在增强后的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的情况下,pNETs的动脉期强化率高。MR预测模型Nomogram图为临床鉴别SPTP与乏血供pNETs提供帮助。第四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3D 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研究目的: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经病理证实的SPTP及pNETs,从平扫及增强后3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及MRI图像(共4期图像)中提取放射学特征,使用MRMR及LASSO模型筛选特征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SPTP与pNETs整体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842,CT动脉期AUC为0.960,CT静脉期AUC(area under the curve)为0.906,CT延迟期AUC为0.874。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43,MRI动脉期AUC为0.906,MRI静脉期AUC为0.854,MRI延迟期AUC为0.835。SPTP与G1期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10,CT动脉期AUC为0.982,CT静脉期AUC为0.990,CT延迟期AUC为0.935。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900,MRI动脉期AUC为0.933,MRI静脉期AUC为0.917,MRI延迟期AUC为0.900。SPTP与G2G3期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46,CT动脉期AUC为0.979,CT静脉期AUC为0.971,CT延迟期AUC为0.929。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97,MRI动脉期AUC为0.957,MRI静脉期AUC为0.917,MRI延迟期AUC为0.937。SPTP与乏血供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50,CT动脉期AUC为0.983,CT静脉期AUC为0.950,CT延迟期AUC为0.900。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53,MRI动脉期AUC为0.907,MRI静脉期AUC为0.787,MRI延迟期AUC为0.773。MRI动脉期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值最高。最具特征的参数为Median、Skewness、Non Uniformity Normalized、Variance、Emphasis、10 Percentile、90 Percentile。CT及MRI动脉期在大部分(7/8)验证组中的AUC值最高。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大部分(5/8)CT及MRI动脉期在01阈值范围内具有最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CT及MRI平扫及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均能鉴别SPTP和pNETs,其中动脉期鉴别效能最优。在基于增强结果的基础上,平扫可以有效的鉴别SPTP和pNETs。

陈化[2](2021)在《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T门静脉成像检查的病人共6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使用低碘浓度(300mg I/ml)、低总量(按1.0ml/kg体重计算)对比剂,门脉期采用能谱联合前置40%权重ASIR-V模式扫描,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均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对照组使用高碘浓度(350mg I/ml)、常规用量(按1.5ml/kg体重计算)对比剂,平扫及三期增强均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将实验组门脉期原始能谱数据上传到GE ADW4.7工作站,首先进行如下操作:(1)选择optimal CNR程序以获得显示门静脉的最佳单能量值,再从主机中重建出后置100%权重ASIR-V的门静脉最佳单能量图像。(2)选择Material Suppressed Iodine(MSI)程序获得碘抑制图作为虚拟平扫图像。然后由两位高年资医生用双盲法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的CT值及噪声,计算出肝实质、门静脉的SNR及CNR。测量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中肝实质、脾脏实质、胰腺实质的CT值及噪声,计算出肝实质、脾脏实质、胰腺实质的SNR。并将这些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再邀请一位具有丰富腹部诊断经验的医师分别对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中检出的病灶进行分类并统计数目,分别比较不同种类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特性(大小、CNR)的差异性。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并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结果:实验组门静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86±0.51分,对照组主观评分为4.11±0.62分,两组间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P=0.88)。肝实质、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CT值及噪声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而噪声均低于对照组。肝实质、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SNR(实验组分别为14.04±2.85,21.34±6.74、20.45±6.02、22.90±6.63,对照组分别为6.60±1.69,6.89±1.40、7.46±1.76、7.56±1.73)以及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CNR(实验组分别为:13.60±7.20、11.71±6.99、11.51±6.80,对照组分别为:3.14±1.35、3.16±1.40、3.03±1.19)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14、11.90、11.74、12.68、8.06、6.80、6.95,P<0.05)。(2)实验组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结果:真实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97±0.12分,虚拟平扫为4.47±0.49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稍高于虚拟平扫(t=5.95,P<0.05)。肝左叶、肝右叶、脾脏、胰腺的CT值(真实平扫分别为:63.23±7.64HU、62.06±7.55HU、54.37±2.82HU、47.63±8.08HU,虚拟平扫分别为:58.58±8.43HU、55.35±6.20HU、47.89±2.86HU、41.83±6.87HU)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实平扫CT值高于虚拟平扫(t值分别为3.66、9.06、9.64、6.19,P<0.05)。肝左叶、肝右叶、脾脏、胰腺的噪声及SNR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实平扫噪声均高于虚拟平扫而SNR均低于虚拟平扫。病灶检出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碘摄入量减少约43%,门脉期有效辐射剂量减低约48%。结论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中最佳单能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成像可以在明显低辐射剂量、低碘摄入量的情况下获得与常规技术相当的门静脉图像质量。且虚拟平扫可用来部分代替真实平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又缩短了扫描时间。

刘丰豪[3](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是胰腺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F)的定义,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术后胰瘘(POPF)被分级为A级到C级,其中A级胰瘘又被称为生化漏。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6例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泄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6例患者性别分为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龄为(62±7)岁(37~77岁)。在156例患者中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生化漏,60例生化漏中有24例进展为术后B级胰瘘。将60例生化泄漏患者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进展组(术后胰瘘进展组)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收集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存在生化漏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术前及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胰腺体CT值、主胰管直径(MP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因为已收集的60例生化漏患者中不存在进展为C级胰瘘的患者,故本次未分析生化漏进展为C级胰瘘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潜在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P<0.05),然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用术前胰腺体CT替代胰腺质地,确定该指标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胰管直径(MPD),术后并发症(除了POPF),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胰腺体CT值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胰腺体CT值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较低的术后白蛋白、较低的胰腺CT值和较长的PT与较高的进展风险相关,且越容易进展为B级胰瘘。术前CT值ROC曲线下最大面积(AUC)为0.808。当CT值切割点界定为42.5 HU和41.5 HU时,约登指数最大且均为0.486,性能预测最高。灵敏度分别为79%和71%;特异性分别为69%和78%。结论:实验室指标中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白蛋白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术的相关因素,所以对于术后存在凝血、血清白蛋白差的患者应更加重视,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一旦发生生化瘘,要注意其进展为B级胰瘘。此外,通过分析胰腺体的CT值,利用胰腺CT值代替个体对胰腺质地的主观判断,胰腺CT值可以预测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进展,而不是对胰腺结构的主观判断。

宁阳[4](2020)在《基于图像增强和循环对抗学习的自动胰腺分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作为一个位于腹部深处的不显眼的小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复杂的内分泌和外分泌系统,其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然而,胰腺却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病变的侵害,特别是胰腺癌。根据临床诊断,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其发病率几乎等于致死率。在临床上,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胰腺癌的确诊和判断能否进行手术切除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医学图像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医学图像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快速且准确地对胰腺定位和分析俨然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能够被用于CAD的医学图像的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是因为CT图像的人工标记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包含潜在有用信息的未标记的CT图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胰腺自动分割技术是用于胰腺癌诊断和预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CAD技术,其旨在充分挖掘胰腺CT图像的潜在有用信息以进行精确分割。然而,胰腺作为腹部的一个软小器官,具有高度的解剖变异性且与周围的器官组织难以区分,导致其通常具有非常模糊的边界。因此,如何对胰腺进行自动精确分割对临床诊断来说是一项迫切且重要的任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围绕腹部CT图像中的胰腺分割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多阶段的自动胰腺分割算法。概括来讲,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定位后CT图像空间分辨率不一致且胰腺边界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域有理函数和特征约束的图像放大增强方法,其被用来对定位后的胰腺CT图像进行放大增强,以获得边界清晰、噪声更少且包含更多细节信息的图像以进行后续的精确分割。首先,本文构造的有理函数模型含有两个可自由调节的参数,能够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拟合曲面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放大精度。另外,本文提出了主成份边界(PCE)的概念来进行图像边界检测和区域划分,进一步提升了图像放大的精度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量化指标和视觉质量方面取得了有竞争力的结果,为后续的胰腺精确分割奠定了基础。2.针对胰腺高度的解剖学变异性导致传统的分割算法精度较低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定位和循环对抗学习的自动胰腺分割方法(Pancreas-GAN)。首先,为了能够在扩大卷积核感受野的同时对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保持,引入了一种基于扩张卷积的自动编码模块。其次,为了能够对CT图像块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建模以提升胰腺的边界分割精度,提出了一种Local-LSTM模块。最后,通过对抗模块学习数据集的全局分布以此来对连续CT图像间多的空间平滑一致性进行保持,进一步提升了胰腺分割的视觉精度。实验结果表明,Pancreas-GAN取得了有竞争力的分割精度。3.针对胰腺组织具有模糊边界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空间局部相关性和语义感知的胰腺分割方法(DRAN)。首先,DRAN的自动编码模块基于新提出的自适应扩张卷积模块进行构造,其可以在不引入多余参数量和增加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对胰腺的多尺度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其次,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Hilbert曲线的序列化算法来对CT图像的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保持,此举被证明可以降低CT图像序列化过程导致的空间信息丢失。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感知损失的对抗模块,相对于直接使用像素级别的对抗损失函数,其能够使预测结果和GT图像同时在低层次的像素上和高层次的语义特征上保持一致。4.针对现实应用中存在大量可能含有潜在有用信息的无标记图像没有被有效利用,并且对这些图像进行标记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人力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和非局部对抗学习的半监督胰腺分割方法(Pancreas-NSGAN)。首先,基于平滑扩张卷积的自动编码模块可以用来解决所谓的网格效应,在视觉上提升了胰腺分割的性能。其次,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非局部模块增强了特征的表达能力,通过跟HL-LSTM模块结合,该模块能够将短期和长期的空间依赖性无缝地同逐图像块的特征学习进行融合。最后,半监督对抗模块通过对无标签图像的有用信息进行挖掘,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分割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我们的模型在作为临床分割工具方面的有效性和潜力。

李艳乐[5](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朱振宇[6](2019)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及水平集优化的胰腺分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目前,CT检查已成为胰腺病变诊断最主要的检查方式,可以实现病变的早期诊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由于胰腺组织解剖结构较为复杂,CT影像数量巨大且易受噪声等因素的影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也很难精准地手动分割胰腺组织。因此,如何快速、准确、有效地分割胰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及水平集优化的胰腺组织分割算法。算法内容主要包括:(1)预处理阶段:提出利用分数阶微分方法增强胰腺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再将原始数据进行翻转、平移及旋转等操作增加训练样本的数量。(2)初始分割阶段: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胰腺组织边界,并将其作为初始分割结果。(3)精确分割阶段:首先将上述分割结果作为先验信息,并根据先验信息条件提出了灰度约束项,再结合长度项、面积项、正则化项组成本文的水平集模型;通过水平集演化,最终得到胰腺组织分割结果。改进的水平集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弱边缘,而且改善了传统水平集方法的欠分割、过分割和溢出现象。本文方法与其它传统水平集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得到更准确的分割结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孙朋涛,都雪朝,孙小丽,赵桐,魏海亮,温廷国,王仁贵[7](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危险评分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部CT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及脾脏的CT值,并计算CT密度指数[胰腺与脾脏的密度差值(P-S)和胰腺与脾脏密度比值(P/S)]。将低于胰腺CT值中位数者定义为胰腺脂肪浸润。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依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所见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连续性纳入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低危组及非低危组胰腺CT值(Z=11.320,P=0.001)、P-S(Z=9.324,P=0.002)及P/S(Z=9.9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胰头、胰体及胰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39,P=0.00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胰腺CT值(r=-0.312,P <0.0001)、P-S(r=-0.280,P=0.0003)及P/S(r=-0.287,P=0.0002)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负相关。校正混杂因素后,胰腺CT值(OR=0.950,95%CI:0.910-0.991;P=0.018)、P-S(OR=0.943,95%CI:0.895-0.992;P=0.024)、P/S(OR=0.040,95%CI:0.003-0.571;P=0.018)及胰腺脂肪浸润(OR=2.825,95%CI:1.150-6.940;P=0.024)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仍具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独立的相关关系,提示胰腺脂肪浸润可能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杨媛媛[8](2019)在《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胰肠吻合装置的设计制造与动物实验》文中指出目的通过CT扫描的方法收集胰腺数据,结合生产方式、产品材料和临床用途设计一款新型胰肠吻合装置。采用3D打印方式制造,并对该新型装置进行性能检测和大动物体内实验,验证其可使用性和安全性,探讨胰肠吻合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72例以胰头或壶腹周围肿物为诊断入院的病人资料,进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以门静脉左缘为参照,分别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图像上测量胰颈前后径、上下径和胰管直径。手术前使用计算机软件将胰腺和病灶进行三维重建,保存为stl.格式传入3D打印机进行打印,得到胰腺及病灶的立体模型。术中直接测量待吻合胰颈断面的上下径、前后径以及胰管直径,将胰腺和病灶3D打印模型进行术中比对,评估大体观相似性。以术中测量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三维重建的准确性。运用软件进行胰肠吻合装置的构型设计作图,使用聚乳酸(PLA)作为胰肠吻合装置材料,对打印装置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表面微观结构观察、分子结构分析和物质鉴定、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检测以及结晶形态分析。第二部分:选取18例巴马小型猪作为新型胰肠吻合装置的大动物体内实验对象。一期术前行上腹部CT扫描获取影像资料,运用三维重建软件构建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正常模型;人工构建胰管扩张动物模型;采集外周血作为正常指标参照。二期术前再次行胰腺CT扫描,根据胰颈、胰管测量数据3D打印个体化胰肠吻合装置;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例,分别采用胰肠吻合装置和手工缝合行胰肠吻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吻合术后4周,第三次手术前再次复查CT。开腹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收集胰肠吻合口和外周血标本,对血液炎症指标进行检测,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SA、QPCR等方法对吻合口胰腺组织和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进行检测,对比不同吻合方式对吻合口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差异,评估新型胰肠吻合装置的安全性和优势性。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根据胰肠吻合要求和PLA材料特性,3D打印生物可吸收胰肠吻合装置设计由胰管支架管、断面支撑盘和螺母三部分组成,尺寸依据72例病例统计资料,平均胰管直径为(2.09±1.32)mm,平均胰颈上下径为(21.12±2.33)mm,前后径为(14.96±1.98)mm。个性化吻合装置和胰腺模型成功完成三维重建和3D打印。术中对比待吻合胰颈,上下径符合率为92.6%,前后径符合率为99.36%,大体观高度相似,胰管支架管与主胰管尺寸相匹配;3D打印胰腺及病灶模型与切除标本对比,左右径符合率为98.53%,上下径符合率为98.78%。聚乳酸样品比硅胶具有更大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显微镜下正面观呈网格状规律排列,平面分布均匀,侧面观呈片层排列,排列均匀、致密,无空隙或杂质;聚乳酸3D打印装置和线材的平均熔化温度、分解温度、分解结束温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平均温度为37℃的人体内状态稳定;胰肠吻合装置的红外光谱图与样本库中聚乳酸的特征谱图一致;PLA打印态样品和线材X射线衍射峰位特点一致,经过3D打印后没有对PLA的结构有显着性影响,但非晶态比例较参考文献样品略高。第二部分:一期胰管结扎术后4周再次行胰腺CT扫描,图像显示位于结扎线远端的主胰管扩张至1.5mm以上。术前CT图像测量胰颈上下径平均(15.2±2.2)mm;前后径平均(11.6±1.3)mm;胰管直径平均(2.5±0.5)mm。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对比,胰颈上下径和前后径的符合率平均为93.7±4.4%和93.5±4.6%,胰管直径符合率为92.6±3.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吻合器组)和对照组(手工缝合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32.8±11.6)mi和(147.3±10.1)min,其中装置吻合时间平均为(6.0±1.2)min,手工吻合时间平均为(11.6±2.6)min,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s<0.05)。在术中出血量、麻醉恢复时间、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和进食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实验组1例肠梗阻,1例腹腔感染,无死亡病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2例出现肠梗阻,其中1例死亡,1例出现生化漏,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肠吻合术后两组胰肠吻合口均愈合良好,在CT影像、大体观、吻合口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方面,两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三维重建模型与标本外观一致。结论薄层螺旋CT可提供清晰影像数据用于胰腺三维重建和个体化胰肠吻合装置数据采集。聚乳酸材料作为胰肠吻合装置的原材料,经过3D打印后其自身性能和产品功能上均能满足临床需求。胰颈结扎术是构建大动物胰管扩张模型的优良方法。使用聚乳酸材料制造胰肠吻合装置进行胰肠吻合术安全、可行,可以缩短胰肠吻合过程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颖[9](2019)在《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定量诊断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定量诊断脂肪胰(FP)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排除胃肠气干扰等VTQ技术检查不可行因素后,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间在我院健康促进中心经常规超声及CT诊断为FP的患者97例作FP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经常规超声及CT诊断为胰腺正常的人群67例作对照组。其中CT诊断FP标准为:胰腺与脾脏的CT差值(P-S)<-20或胰腺与脾脏的CT比值(P/S)<0.7,常规超声诊断FP标准为:胰腺回声较肝、肾或SMA周围脂肪回声明显增强。FP组首先测量受检者的胰头、胰体、胰尾前后径、胰腺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及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脂肪厚度,然后行VTQ技术检查,分别测定胰头、胰体、胰尾三个区域的感兴趣区(ROI)剪切波速度(SWV)并获得相应的取样深度,最后记录经现场询问及查询体检结果后获得的受检者一般临床资料;而对照组仅记录姓名、年龄、性别和行胰腺VTQ技术检查。比较两组胰腺SWV的差异,评估FP组观察者内VTQ测值的可重复性,并对FP组SWV与胰腺大小、胰腺水平腹壁脂肪厚度、SMA周围脂肪厚度、ROI深度及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FP组胰头、胰体、胰尾及胰腺整体SWV分别为(1.01±0.24)m/s、(1.17±0.29)m/s、(0.99±0.22)m/s及(1.05±0.19)m/s;对照组胰头、胰体、胰尾及胰腺整体SWV分别为(1.28±0.15)m/s、(1.42±0.16)m/s、(1.22±0.18)m/s 及(1.31 ±0.13)m/s,FP 组胰腺不同区域SWV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此外,两组内不同性别间胰腺各区域SWV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中不同年龄亚组问(年龄<50岁组和年龄≥50岁组)胰腺各区域SWV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FP组中未表现出这种差异。FP组胰腺SWV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体SWV与胰体ROI深度呈负相关(r=-0.200,P=0.049),胰尾及胰腺整体SWV与甘油三脂(TG)浓度负相关(r=-0.311,P=0.002;r=-0.226,P=0.026),胰尾SWV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呈正相关(r=0.205,P=0.044),余胰腺各区域SWV与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腹围、吸烟、脂肪肝、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胰腺大小、胰腺水平腹壁脂肪厚度、SMA周围脂肪厚度、ROI深度及TG、总胆固醇(TC)、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同一检查者重复测量 FP的SWV值可信度良好(ICC>0.7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WV值对FP的定量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l,0.83-0.93;P<0.001),SWV取最佳界值1.1 1m/s时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4%、94.0%、85.4%。结论FP的SWV较正常胰腺减慢,VTQ技术作为超声新技术,具有良好的测量结果可重复性,可以作为临床定量诊断FP的重要辅助方法。第二部分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诊断的价值目的探讨在CT平扫检查作为明确诊断脂肪胰(FP)的标准下,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对FP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排除胃肠气干扰等VTQ技术检查不可行因素后,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在我院健康促进中心经常规超声诊断为FP的患者56例,其中经CT诊断为FP的患者共41例作阳性组,经CT诊断为正常胰腺的患者共15例作假阳性组。另选取同期间经常规超声诊断为正常胰腺的体检者40例作阴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VTQ技术检查,测量胰腺整体剪切波速度(SWV),分析经常规超声诊断为FP的患者胰腺CT值、脾脏CT值、胰腺与脾脏CT差值(P-S)、胰腺与脾脏CT比值(P/S)和胰腺整体SWV的相关性,比较阳性组与假阳性组间胰腺整体SWV及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本研究以胰腺整体SWV≤1.11m/s作VTQ技术诊断FP的界值。以CT作为明确诊断FP的标准,绘制VTQ技术及常规超声诊断F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VTQ技术对FP的诊断效能。依据受检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史资料,发现假阳性组中健康者共1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共5例,故在假阳性组内分健康组和T2DM组两亚组,比较两亚组间胰腺整体SWV的差异。结果56例经常规超声诊断为FP患者的胰腺CT值、P-S、P/S与胰腺整体SWV均呈显着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52、0.556、0.568。阳性组的胰腺整体SWV为(1.02±0.13)m/s,假阳性组的胰腺整体SWV为(1.48±0.23)m/s,两组间胰腺整体SWV有显着性差异(P<0.001)。阳性组与假阳性组间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腹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TQ技术与常规超声诊断FP的AUC分别为0.89、0.86,敏感度分别为80.5%、100.0%,特异度分别为98.2%、72.7%,准确率分别为90.6%、84.4%。假阳性组内健康组胰腺整体SWV为(1.36±0.13)m/s,T2DM组胰腺整体SWV为(1.70±0.23)m/s,两亚组胰腺整体SWV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2)。结论VTQ技术可以识别并纠正部分经常规超声对FP的误诊,提高超声检查对FP的诊断准确率。此外,我们还发现VTQ 具有定量评估长期T2DM患者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潜力,但这需要接下来更进一步的探讨。

王尚卿,王飞通,刘星,刘斌[10](2018)在《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远端胰腺切除术(DP)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测DP后POPF的有效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接受DP的120例胰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索DP后POP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5例(12.5%)发生有临床意义的POPF,其中B级胰瘘13例,C级胰瘘2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软及术前胰腺CT值小于40 Hu为DP后发生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腺质地及术前胰腺CT值是DP后POPF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前对患者的胰腺CT值及术中胰腺质地进行评估,可有效预测DP后POPF的风险。

二、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生长特点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分期的CT及MRI鉴别及影像组学鉴别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的鉴别诊断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3D 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
    一、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智能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2)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门静脉影像检查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患者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图像增强和循环对抗学习的自动胰腺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腹部CT图像胰腺组织分割算法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1.2.3 图像放大增强算法
        1.2.4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自动分割算法
        1.2.5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自动分割算法
        1.2.6 基于深度学习的其它相关算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各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知识
    2.1 区域推荐网络
    2.2 扩张卷积
    2.3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2.4 生成式对抗网络
    2.5 注意力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三角域有理函数和特征约束的图像放大增强方法
    3.1 本章引言
    3.2 构造基于三角域的有理插值函数
    3.3 局部特征指导的有理插值混合模型
    3.4 主成份边界
        3.4.1 角度量化系数
        3.4.2 可变系数
        3.4.3 灰度相似性系数
    3.5 自适应权值
    3.6 参数优化
    3.7 实验
        3.7.1 客观评价
        3.7.2 主观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动定位和循环对抗学习的胰腺分割方法
    4.1 本章引言
    4.2 方法描述
    4.3 对面积敏感的候选区域生成算法
    4.4 Pancreas-GAN的框架
        4.4.1 分割网络的DCAE模块
        4.4.2 分割网络的Local-LSTM模块
        4.4.3 基于对抗模块的网络性能提升
    4.5 交替训练算法
        4.5.1 训练对抗模块
        4.5.2 训练分割模块
    4.6 实验
        4.6.1 实验数据
        4.6.2 实验设置
        4.6.3 评价标准
        4.6.4 实验设计
        4.6.5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合空间局部相关性和语义感知的胰腺分割方法
    5.1 本章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DRAN的框架
        5.3.1 自适应DCAE模块
        5.3.2 基于Hilbert曲线Local-LSTM模块
        5.3.3 分辨网络的对抗模块
    5.4 实验
        5.4.1 评价标准
        5.4.2 实验结果
        5.4.3 主观评价
        5.4.4 客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局部和非局部对抗学习的半监督胰腺分割方法
    6.1 本章引言
    6.2 方法描述
    6.3 胰腺定位算法
    6.4 Pancreas-NSGAN的框架
        6.4.1 分割网络的SDCAE模块
        6.4.2 分割网络的NLCA模块
        6.4.3 分割网络的HL-LSTM模块
        6.4.4 评估网络的半监督对抗模块
    6.5 构造评估网络数据流
        6.5.1 逐像素乘法操作
        6.5.2 逐像素加法操作
    6.6 实验
        6.6.1 客观评价
        6.6.2 主观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及水平集优化的胰腺分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卷积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1.2.2 水平集算法研究现状
        1.2.3 胰腺分割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内容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经典分割算法
        2.1.1 边缘检测
        2.1.2 阈值法
        2.1.3 区域生长
    2.2 图像增强
    2.3 卷积神经网络
        2.3.1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2.3.2 局部感受野和权值共享
        2.3.3 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语义分割的应用
    2.4 形变模型
        2.4.1 主动轮廓模型
        2.4.2 水平集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胰腺初始分割
    3.1 数据样本扩展及预处理
        3.1.1 实验数据
        3.1.2 实验数据增强
        3.1.3 实验数据的扩展
    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胰腺分割模型构造
        3.2.1 本文模型的网络结构
        3.2.2 本文模型的网络参数选择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3.3.2 数据扩展的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3.3.3 不同训练周期对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灰度约束水平集的胰腺细分割
    4.1 距离正则化水平集算法
        4.1.1 水平集算法的重新初始化
        4.1.2 距离正则化水平集算法
        4.1.3 距离正则化水平集算法的应用
    4.2 灰度信息约束项构造的优化水平集算法
    4.3 基于先验信息的优化水平集算法实现
    4.4 结果展示与性能评价
        4.4.1 基于灰度约束水平集算法的结果展示
        4.4.2 其它水平集算法结果展示
        4.4.3 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胰腺分割辅助系统
    5.1 胰腺辅助分割系统基本流程
    5.2 胰腺辅助分割系统概要设计
    5.3 胰腺辅助分割系统功能实现
        5.3.1 预处理模块
        5.3.2 卷积神经网络初始分割模块
        5.3.3 水平集模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胰肠吻合装置的设计制造与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胰肠吻合装置的设计制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胰肠吻合装置的动物实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定量诊断的可行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诊断的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D]. 宋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CT能谱多参数成像联合前、后置ASIR-V技术在门静脉检查中的应用研究[D]. 陈化.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丰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图像增强和循环对抗学习的自动胰腺分割方法研究[D]. 宁阳. 山东大学, 2020(10)
  • [5]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及水平集优化的胰腺分割技术研究[D]. 朱振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7]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危险评分的关系[J]. 孙朋涛,都雪朝,孙小丽,赵桐,魏海亮,温廷国,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9(04)
  • [8]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胰肠吻合装置的设计制造与动物实验[D]. 杨媛媛.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对脂肪胰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D]. 张颖. 扬州大学, 2019(02)
  • [10]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J]. 王尚卿,王飞通,刘星,刘斌.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10)

标签:;  ;  ;  ;  ;  

胰腺CT检查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