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瘀血阻络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血通降法,瘀血阻络型,穴位贴敷,反流性食管炎
瘀血阻络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红,唐艳萍[1](2019)在《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方法]将86例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雷贝拉唑20 mg/次,早饭前半小时口服,1次/d,疗程为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主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次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积分的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T1/2和Tl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复发,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高爱民[2](2019)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同时总结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全部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4天之后对1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开展评价。结果 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残障指数获得显着改善,和治疗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主要为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等。结论临床中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为其提供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方式安全可靠,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贾剑南,唐艳萍,刘茜[3](2019)在《活血通降方合并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63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的症状学、中医证候学、内镜下粘膜损伤程度、24小时阻抗-PH监测以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临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临床筛选出的63例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雷贝拉唑20mgqd,铝碳酸镁2片tid,依托比例50mg tid。)、中药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针药并用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足叁里、中脘、内关、血海、合谷、公孙进行手法操作,每日1次,每穴行针2-3min,留针30-40min),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24小时阻抗-PH监测中记录Demes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次数、阻抗通道反流次数、较长反流次数(>5min)、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在症状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对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并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内镜下粘膜愈合方面,西药组优于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4小时阻抗-PH监测方面,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半年内复发率中医治疗组和针药并用组低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治疗组合针药并用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活血通降法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在改善消化道症状、中医证候、控制复发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7-12)
康丽丽,唐艳萍,杨莉,郝旭雯[4](2019)在《活血通降方对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胃排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活血通降方治疗洛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Ref 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疗效及对胃排空的影响,从胃动力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瘀血阻络型RE患者89例,随机分为叁组,A组(西药治疗组):予雷贝拉唑+伊托比例,B组(中药治疗组):活血通降方,C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活血通降方。叁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消化道症状学积分(RDQ问卷)、中医证候积分、胃镜分级(LA)及胃排空(固体半排空时间)比较分析。结果:1.叁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改善: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叁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优于A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胃镜下LA分级治疗后叁组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A组和C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P<0.05),其他两两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3.叁组胃排空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改善程度C组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通降方可改善瘀血阻络型RE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粘膜表现,调节胃排空及胃动力可能是其治疗RE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7-12)
李淑红,唐艳萍[5](2019)在《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方法:将86例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雷贝拉唑20mg/次,早饭前半小时口服,1次/日,疗程为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主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次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积分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T1/2和Tl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复发,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7-12)
杨莉,唐艳萍[6](2019)在《活血通降方联合西药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对食管压力、动力和PH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压力、动力和PH值的影响,为临床寻找其最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6例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各32例。西药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和伊托必利(每次50mg,每日3次,叁餐后口服),中药组予活血通降方(每日1剂,早晚分服,50ml/次),中西医结合组予雷贝拉唑、伊托必利及活血通降方联合治疗,疗程8周,比较治疗前后叁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24小时食道PH监测结果及安全性指标。结果:叁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改善程度为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1)。叁组治疗后LES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药组对LESP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较其他两组更能改善LESP (P<0.05或P<0.01)。治疗后叁组DCI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对DCI升高作用差别不明显(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较其他两组升高更显着(P<0.01)。药物治疗对改变LESL、IBP、CFV的作用不明显(P>0.05)。治疗后叁组患者食管24小时pH监测各项指标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DeMeester评分中西医结合组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1),而其他两两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活血通降方联合西药治疗瘀血阻络型RE在对中医证候、食管压力、动力和PH值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7-12)
贾剑南,唐艳萍,刘茜[7](2019)在《活血通降方合并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63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的症状学、中医证候学、内镜下黏膜损伤程度、24h阻抗-pH监测以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临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临床筛选出的63例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雷贝拉唑20mg qd,铝碳酸镁2片tid,依托必利50mg tid。)、中药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针药并用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足叁里、中脘、内关、血海、合谷、公孙进行手法操作,每日1次,每穴行针2~3min,留针30~40min),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24h阻抗-pH监测中记录Demes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次数、阻抗通道反流次数、较长反流次数(>5min)、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在症状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对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并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内镜下黏膜愈合方面,西药组优于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阻抗-PH监测方面,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半年内复发率中医治疗组和针药并用组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合针药并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通降法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在改善消化道症状、中医证候、控制复发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亦聪,陈翠萍,李映姗[8](2019)在《养心祛瘀方治疗瘀血阻络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瘀血阻络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养心祛瘀方治疗后疗效。方法将本院107例瘀血阻络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54例联合养心祛瘀方口服,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睡眠质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9.25%(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2.64%(P<0.05);醒后不寐、喘息、舌紫暗、健忘、头晕、心悸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祛瘀方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消除症状体征,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雷[9](2019)在《中医外治法联合中西医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湖南省内医院住院患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瘀血阻络型患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情况,总结治疗方法,从而探索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化方案,为临床。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市中医院、株洲市中医院、湘雅博爱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符合纳入标准之病例4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西医常规+中医外治法(基础组)及B组.西医常规+中医外治法+针刺疗法C组.西医常规+中医外治法+口服中药汤剂D组.西医常规+中医外治法+中药针剂(综合治疗组)。观察各项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分数的变化,评价四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临床疗效。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总疗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治疗后D组总有效率达95.83%,总体疗效D组优于对照组。四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_A=0.032,P_B=0.034,P_C=0.033,P_D=0.028<0.01);四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两比较,(P_(A B)=0.0001,P_(A C)=0.0000,P_(A D)=0.0000,P_(B D)=0.0029,P_(C D)=0.0080<0.01),说明D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改善最为明显。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_A=0.0001,P_B=0.0000,P_C=0.0000,P_D=0.0000<0.01);经过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可知,四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P_(A B)=0.0096,P_(A C)=0.0037,P_(A D)=0.0000,P_(B D)=0.0027,P_(C D)=0.0050<0.01),D组改善最为明显。治疗后四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_A=0.0000,P_B=0.0000,P_C=0.0000,P_D=0.0000<0.01);四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两两比较(P_(A B)=0.0001,P_(A C)=0.0002,P_(A D)=0.0000,P_(B D)=0.0009,P_(C D)=0.0008<0.01),D组疗效最为显着。结论:四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总疗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无明显差异,四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其中D组西医常规+中医外治法+中药针剂组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瘀血阻络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总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其他组。(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宏,刘凯,蔡国锋,尚莉莉,全爱君[10](2019)在《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血府逐瘀汤组和针刺协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血府逐瘀汤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针刺协同组在血府逐瘀汤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后各组间的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及cTnI、cTnT、BN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olter显示,心肌缺血频率、心肌缺血时间及缺血总负荷方面比较,针刺协同组较血府逐瘀汤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Q量表显示,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针刺协同组及血府逐瘀汤组较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TnI、cTnT、BNP变化情况针刺协同组与血府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瘀血阻络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同时总结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全部接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4天之后对1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开展评价。结果 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残障指数获得显着改善,和治疗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主要为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等。结论临床中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患者,为其提供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方式安全可靠,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瘀血阻络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淑红,唐艳萍.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
[2].高爱民.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3].贾剑南,唐艳萍,刘茜.活血通降方合并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63例临床研究[C].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4].康丽丽,唐艳萍,杨莉,郝旭雯.活血通降方对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胃排空的影响[C].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5].李淑红,唐艳萍.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C].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6].杨莉,唐艳萍.活血通降方联合西药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对食管压力、动力和PH值的影响[C].第叁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7].贾剑南,唐艳萍,刘茜.活血通降方合并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63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
[8].李亦聪,陈翠萍,李映姗.养心祛瘀方治疗瘀血阻络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
[9].黄雷.中医外治法联合中西医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
[10].孙宏,刘凯,蔡国锋,尚莉莉,全爱君.循经取穴合血府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