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茎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定量概化植物模型,波高衰减,根,叶
根茎叶论文文献综述
曾思益,陈杰,蒋昌波,何飞,隆院男[1](2019)在《基于根茎叶概化模型的孤立波消减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孤立波模拟海啸波,利用根茎叶定量概化模型近似模拟近岸刚性植物,以探究植物根、茎、叶对孤立波消减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透射系数的范围为0.56~0.85,植被区沿程波高衰减百分比的范围为25.9%~97.0%。根、叶在不同分布密度条件下的透射系数均随相对波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淹没度大于0.7时,在入射波高等于7.0,9.0和12.0 cm条件下,波高衰减强度沿流向的敏感度逐渐降低,植物消浪呈现边界效应。当淹没度为0.6、根和叶分布密度均为16枝/株时,波浪于植被区发生波高增大现象,波高增值的范围为3.0%~6.0%。植物根、茎、叶对孤立波消减特性的影响与根和叶的分布密度、淹没度及相对波高均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李舒欣,张秀莲,赵卉,许世泉[2](2019)在《人参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杜马斯燃烧法,研究人参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用杜马斯定氮仪以EDTA作为标品测定6年生人参根、茎、叶中蛋白质含量。结果发现,人参根、茎、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600%、6.549%、12.339%,人参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根>叶>茎。本研究为人参根、茎、叶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朱海林,林红强,吴福林,周柏松,杨娜[3](2019)在《HS-SPME/GC-MS法分析林下山参根、茎、叶及籽的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比较20年生林下山参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异同,填补林下山参茎、叶挥发性成分研究的空白。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与鉴定。结果:共鉴定挥发性成分184种。其中,根含烃(23.42%)、醇酚(21.39%)、酯(16.26%)及醛(6.79%)等54个成分;茎含烃(80.46%)、醇酚(4.02%)及酯(4.84%)等84个成分;叶含烃(86.54%)、醛(3.73%)、酮(2.03%)及酯(2.20%)等68个成分;籽含烃(81.58%)、酯(4.52%)、醇酚(3.45%)及醛(2.04%)等81个成分。且根、茎、叶和籽中各存在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4个部位的共有成分仅为9种。结论:林下山参根、茎、叶、籽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含有多种特有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林下山参的不同部位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庞溢媛[4](2019)在《黄芩根、茎、叶抗衰老作用及谱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题依据:全球人口正加速步入老龄化阶段,对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需求急剧增加,衰老和抗衰老机制研究日益紧迫,且中药抗衰老研究吸引了愈来愈多研究者的目光。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作为传统药用部位,黄芩根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据文献报道及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在大鼠、小鼠、果蝇和线虫等不同衰老模型上,黄芩根提取物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均表现出抗衰老活性;而黄芩茎叶作为地上部分,生长茂盛且产量较大,部分产地仍保留有黄芩茎叶制茶饮用的习惯,黄芩茎叶总黄酮和单体成分如野黄芩苷的多种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芩茎叶具有延缓衰老的潜力,但黄芩茎叶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开展黄芩根、茎、叶的化学成分、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的对比研究,对扩大药用资源、增加黄芩的附加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1.整体分析黄芩根、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差异;2.明确黄芩根、茎、叶的抗衰老活性和潜在作用机制;3.筛选黄芩根、茎、叶延缓衰老的潜在药效成分。方法:1.采用LC-MS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黄芩根、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并筛选黄芩根、茎、叶的差异成分。2.采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综合大鼠体重等外在表征、行为学试验、HE染色组织切片及血清生化指标等,对同一产地的黄芩根、茎、叶醇提物进行抗衰老药效评价。3.采用~1H-NMR血清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血清代谢异常以及黄芩根、茎、叶可能的抗衰老代谢调节机制。4.运用谱效相关的研究思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大鼠水迷宫试验结果和黄芩根、茎、叶化学成分进行关联,以筛选改善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潜在药效成分;同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和黄芩根、茎、叶化学成分进行关联,以筛选改善衰老大鼠血清代谢异常的潜在药效成分,通过上述结果综合反映黄芩根、茎、叶延缓衰老的潜在药效成分。结果:1.黄芩根、茎、叶化学成分差异显着,5,6,7,3',4'-五羟基黄烷酮-7-O-葡萄糖醛酸苷、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苷、异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在黄芩茎叶尤其是叶中含量较高;而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去甲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Ⅱ在黄芩根中含量较高;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在黄芩根、叶中含量相近,均远大于茎中的含量。2.黄芩根、茎、叶均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改善衰老大鼠的外在表征,提高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活动行为,改善D-半乳糖导致的肝损伤和海马神经元损伤,抑制血清MDA生成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改善衰老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3.黄芩根、茎、叶均能改善大鼠血清代谢异常,对异丁酸、3-羟基丁酸、乳酸、丙酮、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胍基乙酸及甘油等差异代谢物和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氮代谢等关键代谢通路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黄芩叶的调节作用更为全面。4.通过谱效相关分析,黄芩根、茎、叶改善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潜在药效成分可能有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异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Ⅱ等;黄芩根、茎、叶改善衰老大鼠血清代谢异常的潜在药效成分可能有5,6,7,3',4'-五羟基黄烷酮-7-O-葡萄糖醛酸苷、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苷、异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等。结论:1.黄芩根、茎、叶化学成分具有显着差异,但均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能改善大鼠血清代谢异常,对差异代谢物和关键代谢通路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2.5,6,7,3',4'-五羟基黄烷酮-7-O-葡萄糖醛酸苷、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苷、异红花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黄酮Ⅱ等可能是黄芩根、茎、叶延缓衰老的潜在药效成分。(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孙淑萍,李红星,张小平,马云飞,杨梅[5](2019)在《及己根、茎、叶醇提取物的心脏毒性和毒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及己根、茎、叶醇提取物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差异,初步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根醇组、茎醇组和叶醇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给药14d后,绘制体质量变化曲线,计算心脏系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含量及心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变化,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心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结果体质量增长率为茎醇组最小,其次为叶醇组。心脏系数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茎醇组心肌组织损伤程度最严重,其次为叶醇组。茎醇组CK、CK-MB、LDH、α-HBDH含量均升高(P<0.05)。与空白组和根醇组相比,茎醇组MDA含量升高,T-SOD含量降低,叶醇组仅T-SOD含量较空白组降低(P<0.05)。不同提取物干预后,ICAM-1阳性表达均增强,HO-1蛋白表达均降低,变化趋势为茎醇组>叶醇组>根醇组。结论及己茎醇提取物的心脏毒性最大,其次为叶醇提取物,其毒性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樊月,潘云龙,陈志为,林晗,徐冉[6](2019)在《四种红树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漳江口红树林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叶中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茄、桐花树、老鼠簕3种植物各器官中的C含量均表现为茎、叶显着大于根,秋茄、木榄、桐花树3种植物的N、P含量均表现为叶>茎>根;桐花树、老鼠簕不同器官的C含量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叶>茎,秋茄、木榄、老鼠簕3种植物N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大于叶,秋茄、木榄、桐花树3种植物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大于叶;秋茄、木榄、老鼠簕C∶N的变异系数为根、茎大于叶; 4种植物中,老鼠簕根、叶的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种植物,茎的P含量略高于其他3种植物,根C、N、P与叶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3种植物; 4种红树植物叶的C∶N∶P质量比(151∶9∶1)显着小于根(187∶4∶1)和茎(239∶5∶1),叶的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对稳定。分析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养分元素间的分配规律,可为大尺度的红树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红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罗晓东,魏丽芳,钟昳,丘波,张超[7](2019)在《山大颜根、茎、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山大颜根、茎、叶3个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并探究其抑菌作用机制。方法:将山大颜根、茎、叶的95%醇提物均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00 mg/mL(以提取物计)的药液,并以青霉素钠(0.5μg/m L)和硫酸链霉素(128 mg/mL)为阳性对照,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粪肠球菌等的抑菌作用。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山大颜抑菌活性部位,得到相应极性部位萃取物,制备成质量浓度均为100 mg/mL(以提取物计)药液后,考察其对上述6种菌的抑菌作用;并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极性部位及对药物敏感的试验菌株。然后在0.5MIC和MIC药物浓度下绘制敏感菌的生长曲线(作用36 h,每4 h测定1次),检测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AK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作用10 h,每2 h测定1次),并以肉汤培养基代替提取物作为空白对照。结果:100 mg/mL山大颜根、茎和叶的醇提物对上述6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强弱为茎>叶>根;在山大颜茎的不同极性部位中,以乙酸乙酯部位的抑菌作用最强,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抑菌圈直径为(38.93±0.12)mm,MIC、MBC均为0.39 mg/mL。山大颜茎乙酸乙酯部位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和蛋白质含量较空白对照显着升高(P<0.05)。结论:山大颜茎为抗菌活效部位,对常见的6种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以山大颜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能逐步破坏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01期)
林雄平,韩君,彭彪,李力,邱丽花[8](2018)在《南五味子根茎叶乙醇提取物的抗菌及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五味子根、茎、叶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菌及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南五味子老根、幼根、老茎、幼茎、叶乙醇提取物的提取率分别为13.12%,14.43%,11.22%,10.15%,17.44%.南五味子不同部位的乙醇提取物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老根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到16.47mm.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16.12 mm.南五味子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中,老根为4 604.75 U·mL~(-1),幼根为4 308.63 U·mL~(-1),叶为2 233.70 U·mL~(-1),老茎为4 088.58 U·mL~(-1),幼茎为3 154.19 U·mL~(-1).由此可见,根部是贮存抗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主要器官,南五味子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可作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莹,余佳瑶,潘王韵,林思祖[9](2019)在《金线兰根茎叶内参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金线兰根茎叶最合适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不同发育阶段的金线兰的根、茎、叶为材料,使用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5个备选基因(26SrRNA,ACT-1, ACT-2, UBQ, EF-1α)的稳定性和差异表达情况,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和生长时期的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有一定差别:(1)在营养器官组织中,叶的最合适内参基因为EF-1α,根的为UBQ与EF-1α,茎的为ACT-1;(2)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2个月样品的最合适内参基因为26SrRNA,4个月为UBQ与EF-1α。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在分析金线兰基因差异表达时,适合的内参基因是EF-1α,内参基因组合则可选择EF-1α与26SrRNA。本研究为金线兰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8期)
张欢,杨英杰,李鼎立,宋健坤,马春晖[10](2018)在《杜梨根茎叶特异表达基因的RNA-Seq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NA-Seq技术,对杜梨根、茎、叶中特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为探讨梨属植物生长发育及组织间功能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杜梨根、茎、叶中分别获得了19 443、19 567、17 876个表达基因,分别注释得到110、110、110个GO功能分类和56、55、65条KEGG代谢途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运输、激素调控、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中在根、茎、叶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分别有1245、971、846个,涉及8、8、11条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集中在亚麻酸、脂肪酸类、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和各种次生物质的代谢过程以及其他氧化还原、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根、茎、叶中分别有10、6、20个特异表达基因参与调控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叶片中特异表达的15个编码合成SAUR蛋白基因,大部分在幼叶中表达较高,并伴随叶片衰老表达量下调;同时,在根、茎、叶中分别得到1 353、1 150、1 232个转录因子,较多WRKY、MYB、AP2-EREBP等家族的转录因子在根中特异表达。选出8个特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数据基本一致,表明了RNA-Seq分析是可靠的;综合上述结果,认为特异表达基因可能对维持组织器官的特定功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根茎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杜马斯燃烧法,研究人参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用杜马斯定氮仪以EDTA作为标品测定6年生人参根、茎、叶中蛋白质含量。结果发现,人参根、茎、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600%、6.549%、12.339%,人参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根>叶>茎。本研究为人参根、茎、叶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茎叶论文参考文献
[1].曾思益,陈杰,蒋昌波,何飞,隆院男.基于根茎叶概化模型的孤立波消减特性实验[J].海洋科学进展.2019
[2].李舒欣,张秀莲,赵卉,许世泉.人参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差异分析[J].特产研究.2019
[3].朱海林,林红强,吴福林,周柏松,杨娜.HS-SPME/GC-MS法分析林下山参根、茎、叶及籽的挥发性成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4].庞溢媛.黄芩根、茎、叶抗衰老作用及谱效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孙淑萍,李红星,张小平,马云飞,杨梅.及己根、茎、叶醇提取物的心脏毒性和毒性机制[J].法医学杂志.2019
[6].樊月,潘云龙,陈志为,林晗,徐冉.四种红树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7].罗晓东,魏丽芳,钟昳,丘波,张超.山大颜根、茎、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19
[8].林雄平,韩君,彭彪,李力,邱丽花.南五味子根茎叶乙醇提取物的抗菌及抗氧化活性[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陈莹,余佳瑶,潘王韵,林思祖.金线兰根茎叶内参基因的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19
[10].张欢,杨英杰,李鼎立,宋健坤,马春晖.杜梨根茎叶特异表达基因的RNA-Seq分析[J].园艺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