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新词论文-刘伟

华语新词论文-刘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语新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语圈,新词,变异

华语新词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2)在《新世纪华语圈新词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词是词汇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某个具体时期、某个具体地域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论文将2000年以后产生的华语圈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以涵盖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语圈整体为出发点,对新词特点及变异情况展开研究。围绕华语圈新词的来源、造词手法、内部构词特色、新词发展的新趋向、新词的规范化等问题展开分析,力求能深化对华语圈新词的研究,推动华语圈各地对新词所呈现的新面貌的研讨。本文列举的新词实例,主要来源于2000年之后出版的新词词典以及部分网络和报刊上的新词,有时为了说明新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会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在某一共时历史阶段内产生,内容、形态、意义中某一方面是新出现的,得到社会认同叁个角度对新词进行了界定。说明研究现状、论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华语圈新词的来源,按照“外来词”、“方言词”、“术语词”、“古语词”、“仿造词”的顺序考察新词的来源。“外来词”数量最多,内部结构也最为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方言新词汇容易被共同语吸收。有的方言词从词素层面进入共同语中,构成大批新词。金融、医学、政治、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词日益普及,涵义变得更加丰富。现代通讯技术促成古语词复活,古语词中人称词发生变异,经济体制类、反映社会丑恶现象的古语词得以复活,一些古语词在新的地域发展衍生出新的意义。外部社会群体心理因素和内部类推机制因素影响仿造词的产生,仿造词增添了一种幽默和嘲讽的感情色彩。第叁章华语圈新词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华语圈新词继承汉语已有的构词规则,但在某些具体构词类型上有新的变化。单音节、叁音节新词有所发展,大多数四音节及其以上的新词被双音节或是叁音节同义词取代。受到外语影响,新词产生大量的类词缀。偏正式新词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动宾式次之。音变法创制新词主要采用谐音音变的方式。说明法使用频率最高。比拟法创制新词多采用部分比拟的方式。简缩造词通常采取数目字概指或截取词素的手段。华语圈各地采用数字简缩法造出的形式相同的新词意义有所差别。新词往往交叉运用了多种造词法或呈现出多种构词法。第四章华语圈新词发展的新趋向,字母词比重呈大幅增加,网络新词纯符号性成分呈现发展趋势。网络新词在编码过程中发生了符号性异化。新词区域变异呈现整体趋同局部分裂的趋势。新词在相互竞争中逐渐走向统一,某些方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新词传播扩散速度缓慢。第五章华语圈新词的规范化,来源于方言词和外来词的新词,同义异形情况严重。对于华语圈新词的规范,要承认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中介状态,允许处于中介状态的新词共存。宽容对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同义异形新词。应对术语和专名新词加强规范。第六章结论,归纳了论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6-13)

王洁[2](2009)在《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华语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维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并突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以及语法观念的导入,围绕构词单位、构词法、造词法、词义发展变化、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等问题对新词语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以着重深化对普通话新词语的认识,并推进对华语区域变体中新词语的研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华语区新词均可分为“自源新词”和“他源新词”两大类,其中的新生词和传承词分属“绝对新词”和“相对新词”,新词语的词素、词义系统中也含有他源成分;(2)除词语个体外,华语区新词在词素、构词、造词、词义等方面均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3)通用词语聚合、同素同构词聚合、同义异形词聚合与一词多义聚合集中反映了各华语区新词语系统在变异中的关联;(4)构词单位经常提示词义参与构造新词是产生新语素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多新义词现象的重要成因;(5)相对于一般词语,构词方式在新词语中的总能产性和在某一词类中所体现的能产性都有所变化,华语区也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6)新动词的动素在短语中的语义搭配对结构核心的位置有很大影响,新动词的复杂句法表现与不同的论元整合过程有关;(7)同义新词造词过程的差异包括理据认知途径、理据认知角度、词素理据和词素表达等不同层面;(8)华语区的词汇互动形成了双区、叁区和四区通用新词等词汇子系统交集,作为华语核心,普通话所含纳的通用词语多于各区域变体。(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5-06)

[3](2003)在《全球华语新词面面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E时代全球规模庞大的人群必需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E时代信息传输的特点是网络化、无国界、速度快、频率高、互动强。但是,E时代的语言用户在接收信息进行解读时,碰到了一个具体问题——无法解读来自异域的地区词。 地区词(或社区词)是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词语,有些则是汉语在本土、境外和海外所衍生的地区变体。地区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文化的负荷,成为族群认同的标志。(本文来源于《河南税务》期刊2003年02期)

华语新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华语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维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并突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以及语法观念的导入,围绕构词单位、构词法、造词法、词义发展变化、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等问题对新词语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以着重深化对普通话新词语的认识,并推进对华语区域变体中新词语的研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华语区新词均可分为“自源新词”和“他源新词”两大类,其中的新生词和传承词分属“绝对新词”和“相对新词”,新词语的词素、词义系统中也含有他源成分;(2)除词语个体外,华语区新词在词素、构词、造词、词义等方面均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3)通用词语聚合、同素同构词聚合、同义异形词聚合与一词多义聚合集中反映了各华语区新词语系统在变异中的关联;(4)构词单位经常提示词义参与构造新词是产生新语素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多新义词现象的重要成因;(5)相对于一般词语,构词方式在新词语中的总能产性和在某一词类中所体现的能产性都有所变化,华语区也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6)新动词的动素在短语中的语义搭配对结构核心的位置有很大影响,新动词的复杂句法表现与不同的论元整合过程有关;(7)同义新词造词过程的差异包括理据认知途径、理据认知角度、词素理据和词素表达等不同层面;(8)华语区的词汇互动形成了双区、叁区和四区通用新词等词汇子系统交集,作为华语核心,普通话所含纳的通用词语多于各区域变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语新词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新世纪华语圈新词变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

[3]..全球华语新词面面观[J].河南税务.2003

标签:;  ;  ;  

华语新词论文-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