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平分配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绩效分配,内部公平,社会服务
公平分配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红[1](2019)在《公平理论视域下高校绩效分配内部公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实行绩效工资的目标指向是发挥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然而,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内部公平的理论之源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校在绩效分配中影响内部公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教职工不公平感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9年30期)
吴星泽[2](2019)在《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理论的探索过程与不足,讨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公平含义、分配是否必须出清、公司自身能否成为分配主体以及剩余归属。本文结论如下:(1)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中的公平应理解为相对公平,其含义是没有要素所有者感觉到分配过程存在明显不公平。(2)公司自身能够且应该成为分配主体。(3)分配未必出清,只有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真正的出清才会出现。(4)剩余不应为股东独占,应赋予股东之外的其他要素所有者参与剩余分配的权利和转让该分配权利的权利。(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颖林,傅梦,陈玲,卢舒琦[3](2019)在《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PPP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PP模式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低,社会投资方将面临较高的收益风险,因此,我国大部分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国企或国企与民企的联营体,纯粹的私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激发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资热情,当政府与不同投资方合作时,有必要基于项目参与方的公平偏好程度设置相应风险分配机制,一方面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方所面临的收益风险,另一方面改变政府承担项目付费的现状,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模拟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在考察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前提下,对传统的收益函数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PPP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社会效益会随着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增大而增加,投资方承担风险比例亦与其公平偏好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工程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黎明,廖丽[4](2019)在《教育如何影响分配公平感?——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探讨教育的生产功能与筛选功能对个体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的生产功能与筛选功能对收入分配公平感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就收入而言,二者均有正向作用;就收入分配公平感而言,生产功能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但筛选功能的影响效应是正向显着的。可见,教育的筛选作用通过帮助社会系统对个体进行筛选而影响人们对收入分配的感知。(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李黎明,许珂,李晓光[5](2019)在《职场上级交往会影响分配公平感吗?——基于社会支持和社会比较理论的双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提出职场上级交往影响分配公平感的两种竞争性假设,并使用2014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14)"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最终支持"社会支持假设",发现在职场交往中个体与上级互动越频繁,个体的收入分配公平感越强。通过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职场上级交往对分配公平感的正向效应主要通过主客观两种路径实现,与上级交往既在客观层面通过资源获取提高了个体收入,同时在主观上增强了对自身未来地位预期,两种效应相互整合,提升了个体收入分配公平感。(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龙开胜,石晓平[6](2018)在《土地出让配置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理论逻辑及改革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出让制度为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了新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国有土地配置效率。不过,当前土地出让制度正面临收益分配不公、出让价格畸高导致房地产消费者福利水平减损等负面评价。一定程度上,这些负面评价是土地高价出让与低价征收、高房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的反映,这又会导致关于出让制度的评价会进一步呈现如下逻辑,即出让价格体现的出让收益最大化被视为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公共福利损失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12期)
龙开胜,石晓平[7](2018)在《土地出让配置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理论逻辑及改革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资源特性、法律制度和交易合约叁个层次,构建土地出让制度效率与公平价值关系的整体理论逻辑框架,提出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土地出让效率和公平价值可以从土地出让配置效率和出让收益分配公平两方面加以界定,这也是资源特性所决定的土地出让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合理分割;影响出让效率与公平结果的重要因素则包括市场交易和政府管制的法定规则,以及自愿交易、契约自由和生效之后严格执行的出让合约。今后,土地出让制度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实现需要依据资源特性对公平、效率目标以及法律制度和交易合约进行选择。土地出让制度改革需在实现土地价值、提高出让收益的前提下,完善以产权为主、要素贡献为辅的出让收益初次分配机制,以及公共服务支出占主导地位的二次分配机制,强化出让合约监管和执行,促进出让效率和公平目标的统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倪青青[8](2018)在《4-8岁儿童社会比较对博弈游戏中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后通牒博弈是研究公平的经典范式,个体分配行为的公平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人格、认知发展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博弈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博弈双方心理因素的影响。然而,有些人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不会注意公平与否,只有当与他人比较时,他们才会考虑自己的资源收益是否公平。社会认知角度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比较与个体认知加工过程密不可分,需要觉察、认知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状态。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4-8岁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和在最后通牒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探索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比较以及公平分配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探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对社会比较和儿童博弈游戏中公平分配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实验选取4-8岁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共175名被试,实施心理理论的两种错误信念任务以及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研究显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在年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最后博弈游戏任务的研究发现,儿童公平分配行为在年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社会比较对儿童分配公平行为的影响显着。当儿童进行上行比较或者进行下行比较时都会影响儿童公平分配行为:进行上行比较对提议者最大分配值产生显着影响;进行下行比较对响应者最小接受值产生显着影响。(3)儿童心理理论、社会比较与公平分配行为存在相关关系。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最大分配值存在显着负相关,与最小接受值存在显着正相关;社会比较与最大分配值和最小接受值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4)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影响其在博弈游戏中的公平分配行为,在社会比较和公平分配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未通过心理理论的儿童,社会比较对其公平分配行为产生的影响不明显;通过一级错误信念的儿童,社会比较会对其公平分配行为产生显着影响;通过二级错误信念的儿童,社会比较会对其公平分配行为产生极其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社会比较会显着影响4-8岁儿童博弈任务中的公平分配行为,社会比较对儿童博弈任务中的影响是建立在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觉察和评价的心理理论发展基础上,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在社会比较对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永丽,卢海陵,杨娜,谭玲[9](2018)在《基于资源分配观和补偿理论的组织公平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公平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方式,对组织福利政策使用过程中的公平感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福利政策使用频率显着正向影响政策公平感,员工所持的资源分配观调节政策使用频率和政策公平感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结果还发现某些政策受益之间产生了补偿效应,这说明企业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组合的必要性。研究结论扩展了公平理论的研究视角,也为组织制定适宜的福利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峥怡[10](2018)在《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归纳分析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成果,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上的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指导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分配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揭示了分配公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分配具有不公平性,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有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有关分配公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按劳分配制度是实现分配公平的基本保证;平均主义是一种分配不公,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只能导致落后和贫穷;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问题。中国共产党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取得巨大成就:极大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维护了社会公平及和谐稳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上积累的经验:高度重视分配公平问题;创新分配公平理论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为基础;创新分配公平理论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创新分配公平理论要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原则。(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8-05-01)
公平分配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理论的探索过程与不足,讨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公平含义、分配是否必须出清、公司自身能否成为分配主体以及剩余归属。本文结论如下:(1)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中的公平应理解为相对公平,其含义是没有要素所有者感觉到分配过程存在明显不公平。(2)公司自身能够且应该成为分配主体。(3)分配未必出清,只有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真正的出清才会出现。(4)剩余不应为股东独占,应赋予股东之外的其他要素所有者参与剩余分配的权利和转让该分配权利的权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平分配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黄红.公平理论视域下高校绩效分配内部公平探析[J].管理观察.2019
[2].吴星泽.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3].王颖林,傅梦,陈玲,卢舒琦.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PPP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9
[4].李黎明,廖丽.教育如何影响分配公平感?——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9
[5].李黎明,许珂,李晓光.职场上级交往会影响分配公平感吗?——基于社会支持和社会比较理论的双重考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龙开胜,石晓平.土地出让配置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理论逻辑及改革路径[J].社会科学文摘.2018
[7].龙开胜,石晓平.土地出让配置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理论逻辑及改革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倪青青.4-8岁儿童社会比较对博弈游戏中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D].鲁东大学.2018
[9].王永丽,卢海陵,杨娜,谭玲.基于资源分配观和补偿理论的组织公平感研究[J].管理学报.2018
[10].王峥怡.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