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袁阳康赣南医学院341000
摘要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地方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就业心态、学习能力、教育方式等几个主体方面探讨了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二级学院的本科生是这支就业大军中的重要一员,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薄弱、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等情况;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存在着当年招生形势很好而今就业难的现象;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名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更是缩小了毕业生们的就业空间。如何培养和提高二级学院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校学院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现实矛盾
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应突出地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由于学院的特殊性,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特殊性:
(1)学习能力与知识更新的矛盾。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还有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想学,更要善于学、乐于学。而与其他本科生相比,二级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很大。从学习观上看,表现为因基础薄弱导致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强烈自卑感,学习情绪不稳定;因思维活跃和开放,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但又因其自控能力差,从而造成社会活动与知识学习关系处理不协调;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具有较强的学习困难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环境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取得优异的文化成绩。
(2)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它需要通过加大理论教育的力度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因此,学生的职业教育只能被动地放到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培养仅存在于课堂和书本当中,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二级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问题,主要依靠或者参照所在高校这一“母体”来进行办学,“母体”所一贯形成的培养模式,必然。由于文化成绩等诸多因素,绝大部分学院的毕业生将在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中进入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市场化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并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3)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的矛盾。由于收费较高,能就读二级学院的大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或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优越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培育和提升二级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办学单位和大学生个人两个维度入手,积极探索二级学院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二、激发学生内因,提升核心竞争力
学生个人的努力是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键要靠学生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教育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力、技术力、实践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才能形成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道德心理品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保证,其他素质将会被严重削弱。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更是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学院学生虽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激发学生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二级学院的本科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结构,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积累;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证书最能直观地说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证书获得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由于社会认同感较低,对于二级学院的本科生来说,证书更直接反映了其含金量的多少。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相关证书,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素质。
(3)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二级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忍耐力和约束力较差等情况,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为欠缺。鼓励自我锻炼、自我实践,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才能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4)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由于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存在对自身就业希望值偏高而社会认可度偏低,以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强等因素,导致学生就业危机感和自信心不强。通过自省、反思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以就业谋发展的新的就业观。理性择业,自主创业,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三、改革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环境
由于目前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业难暴露出的是现行教育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提高,也才能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所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仅教育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开拓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增强校企横向交流,加强与传统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和开拓学校已有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突破理论学习和实训之间的瓶颈,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磨合期。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不是到毕业时才决定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必须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彻底改变“大四全年抓就业”的传统观念。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家庭状况,以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形式为依托,开展全程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指导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意向、求职心态和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求职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家智.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社科纵横,2009(4).
【2】王成等.金融危机影响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策略[J].学术交流,2009(7).
【3】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