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石黑龙江省肇源县幼儿教育中心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要体现出教学重点,又要激发起幼儿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好的活动导入就如同演员第一次“亮相”,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是师幼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幼儿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个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为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导入部分而头疼,设计起来有时不尽人意,有时平淡无奇,所以在导入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
一方式上要精挑细选
导入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一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幼儿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我们常见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激趣法、旧知诱导法、悬念置疑法、故事激趣法、感观刺激法、开门见山法等。哪一种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地达到最近发展区呢,这就要我们花一番心思了,否则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一猜是谁?
幼儿: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
教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椭圆形娃娃。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导入时,似乎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我们来听一听专家对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就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专家提问:你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我是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专家提问:从幼儿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地称呼图形为“娃娃”。
就这个案例,我们来诊断分析一下。对于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她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实际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都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为什么这样说呢?幼儿或许一开始就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说:“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一猜它是谁?”幼儿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失落感。他们会想“哎呀,真没有意思,怎么都猜不到啊?”这时,不但没有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反而使幼儿丧失了信心,甚至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出现。如果在小班运用这种方式也没什么不妥,但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身边的真人真事,如果经常把汉字、数字、图形等以“娃娃”的身份出现,幼儿未必真的感兴趣。相反,有时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的环境中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为什么幼儿一说到图形就习惯称呼为“娃娃”呢?这说明在教师形成教学思维定势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幼儿形成了思维的定势。
了解了这样的概念后,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旧知诱导法来设计此环节,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哪个效果会好一些。
教师:“小朋友,我们前几天认识了几个图形,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谁能来说一说啊?”
幼儿:“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
教师:“恩,小朋友真聪明,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个新的图形,你们看(出示椭圆形),它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椭圆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这个导入设计简单明了,先让幼儿复习学过的图形,教师同时了解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紧接着就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让幼儿的思维没有断路,很自然地接受新的活动。它没有花俏的外衣,很直接很轻松地让幼儿进入了学习参与的状态,较之前面的案例,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导入更实际、更节省时间并来让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
[案例二]: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和整点》的导入设计。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你们听‘有方也有圆,指针告时间;响声十二下,开始新一天’,你们能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吗?”
有的幼儿可以猜出是时钟,有的则猜不出乱说一气。
教师:老师告诉你,它是时钟。今天啊,时钟也来到了我们大班一。哎,它在哪里呢?我们快把它喊出来吧!(做呼喊状)时钟,时钟,快出来啊!时钟,时钟,快出来吧!(教师寻找一圈后,在小椅子下面拿出时钟)哦,原来你在这里。看,这就是时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说到这里,相信老师们已经知道这位老师运用了情境激趣法来设计导入部分,但我们也会有一样的看法,是什么?就是导言过于繁琐,在寻找时钟时也有神秘后的失落,幼儿在与教师一起呼喊时也消耗了一些体力与精力。如果我们运用开门见山法的导入,直接进入主题:“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看时间吗?”幼儿会回答是“时钟”或“钟表”。“你们真不错,都说对了。老师这也有一个时钟,你们谁认识时钟,谁知道时钟上有什么吗?”幼儿这时回答的对与错教师先不去做任何评价。然后说:“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时钟”。这样的导入直接切入主题,便于教师掌握幼儿对时钟的了解情况,哪些幼儿能认识时钟,哪些幼儿不认识,这就使教师在开始部分就初步掌握了幼儿的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使教学过程更有弹性。
[案例三]:中班美术活动《小鸡》的导入设计。
一位教师在设计中班美术活动《小鸡》的导入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设计教学活动《小鸡》时,想到了一些导入的方法,有猜谜导入法、木偶激趣法、范画出示法、变魔术法等,但后来考虑到这是一个美术活动,要让孩子有兴趣去画小鸡,同时又能了解小鸡的画法,觉得它画起来并不复杂,于是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因为中班孩子对变魔术很有兴趣,让孩子看到老师用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加小点画出小鸡的形态,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了,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恍然大悟,显得是那样兴奋,那样跃跃欲试,同时也对小鸡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的作画做了铺垫,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老师就着重讲解不同的动态变化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导入部分的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特点来精挑细选,让导入部分起到良好、恰如其分的作用。
二幅度上要精炼简洁
导入的设计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去积极探索,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虽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时间量上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做得太大、太罗嗦,以致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使整个教学过程厚此薄彼。
现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时间是25分钟左右,那么,我们的导入时间则不能够超过2~3分钟。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的导入设计。
我曾经听过一节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老师先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2)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懂得好玩具要大家一起玩。(3)了解电动玩具的特点,初步学会电动玩具的正确玩法。
她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教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玩具吗?”幼儿回答:“有。”教师:“都有什么样的玩具啊?”幼儿回答:“有恐龙,有机器猫,有大汽车,有布娃娃,有奥特曼……”真是各种各样,而且幼儿在教师这样的提问下,说起自己的玩具来也兴奋不已。这时教师不得不又是拍手又是弄腕花,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边来。接下来老师又问:“小朋友,你们的玩具里,有哪些是会动的啊?”于是,幼儿又开始挑选自己家会动的玩具说起来:“飞机、坦克、陀螺……”。教师又再次组织幼儿后问到:“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动吗?怎样才能让他们动呢?”幼儿似乎没有了答案,不作声,老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会动的玩具,它们都靠安装上电池才能动的,所以叫电动玩具。你们想玩吗?老师来教你们。”说到这里,老师这才引到正题上来,结果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只能是匆匆而过,点到为止。很显然,教师在导入时,把问题问得太散,不易集中,这样的引题导入,孩子的积极性虽然很高,兴趣很浓,但却使活动没有紧扣到主题上,相当不妥当。
我想,要是让我来设计这个活动的开始,我会运用感观刺激法,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喜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两只可爱的玩具小狗。(出示玩具,一只是打开开关的电动小狗,一只是毛绒小狗,让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幼儿会发现一只会动一只不会动。让幼儿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这样的安排,使活动能够紧扣主题,导入的效果也会较好。然后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电动玩具,让幼儿自由探索各种电动玩具的玩法,然后请个别幼儿向全班小朋友演示他的电动玩具的玩法,并让小朋友试探说说这些电动玩具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启发引导幼儿探索没有电池玩具还会动吗?让幼儿知道电动火车、电动手枪等许多玩具必须装上电池、打开开关才能动,所以他们叫电动玩具。并与幼儿一起寻找各个电动玩具放电池的位置和开关,并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请幼儿互换玩具玩,使幼儿懂得大家一起分享好玩的玩具,培养幼儿爱惜玩具的品德。这样的导入设计简洁精练,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一步步地进行探索,为幼儿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的导入设计。
还有一个教学案例,相信老师们都还记得,是我园教师在进行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教学时,她的导入部分是这样的:先讲一个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讲完后,引出他们得到的宝箱已经来到了我们班,然后出示宝箱,猜猜宝箱里是什么?要求幼儿用手去摸,把摸出来的宝物(指各种各样的绳子)放到相应的组里。幼儿开始摸宝物,直到把宝物摸完,我们计算了她导入的时间用了11分42秒。正是因为导入的时间过长,从而使她后面的教学过程环节变得急促,落实得不扎实,重点不突出,幼儿疲惫不堪。
同样是一节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有位老师却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
教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玩跳绳游戏“我能跳多少”,看看你们在30秒时间里能跳多少个?我来记时间,你们自己记数,大家愿意吗?(幼儿跳绳,并依次问跳绳数目,及时鼓励幼儿。)
教师:小朋友的成绩真不错,都累了吧?快找个椅子坐下来。我昨天用绳子学了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幼儿回答,教师用绳子变魔术,并得到幼儿的鼓励。)刚才我们用绳玩了游戏,小朋友用的是跳绳,而我用的是线绳,在生活中,除了这两种绳子外,你们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绳子吗?(幼儿表述,教师给予肯定。)然后开始认识各种各样的绳子。这样的导入有动有静,既调动了幼儿的活动兴致,也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为幼儿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给幼儿活动留足了充足的时间。
总之,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把握一定的“度”。导入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学习动机和活动热情,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要学习的内容上去,能够起到承接后面教学内容的作用,为新的学习真正做好准备。我们应摈弃那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所以,我提倡导入部分应简明精湛,紧扣主题,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容易进入和集中,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完美精彩!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