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瓮安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政治效能感,舆论
瓮安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解庆锋[1](2016)在《政治效能感与舆论形成、传播与引导——对贵州瓮安事件、厦门PX事件、郭美美事件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化媒体传播环境下,舆论研究应当引入政治效能感概念。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内外有关舆论、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文献的梳理与挖掘,推演政治效能感与舆论形成、传播之间关系的理论知识。本文针对贵州瓮安事件、厦门PX事件、郭美美事件中的舆论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中探讨政治效能感与舆论形成、传播、引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政治效能感与舆论之间关系的理论知识。本文提出了政治效能感视域下的舆论引导策略和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孙婧霏[2](2016)在《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进程,由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升级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已成为了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类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事件的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或是他们参与事件并不带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这些参与者借由偶发事件,借题发挥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类在我国转型时期所发生的新类型群体性事件,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或是“非直接利益相关”冲突。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民主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社会结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暴露出了某些地方政府在执政基础、行政方式、干群关系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缺陷在经济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政府执政的危机。发生于2008年6月28日的贵州“瓮安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本文通过对“瓮安事件”从危机酝酿到事件爆发全过程的详细描述,阐释公共政策抉择的非均衡化、治理理念的落后以及从众行为是怎样导致并推动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的,并进一步分析此类事件发生将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利益分配不公、流动固化所造成的民众自身价值感的丧失、政府失范与官员腐败行为所导致的权威丧失与干群关系紧张局面以及社会建设与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的缺乏是如何逐渐造成民众幸福感、信任感的削弱及焦虑感的升温并最终形成了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管治困境。在治理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路径选择上,提出应注重满足民众的客观物质需求和提升其主观情感认同,主要的策略应包括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来满足物质需求。与通过增进府民互信;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培育社会资本、整合社会价值;建立社区预警等手段以提升民众情感认同。(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6-04-15)
韩学平,杨金平[3](2015)在《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路径——以“瓮安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激烈表现形式。在社会变革和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新时期,治安型群体性事件是典型且多发的一类群体性事件,表现出对社会极强的破坏力。瓮安事件是近年来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代表,以瓮安事件为例分析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结合"价值累加理论"从不同层面提出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防控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贾婉娇[4](2015)在《县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整体社会也都处在转型之中,从利益分配角度来看,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案件审理、房屋拆迁等问题正是这一利益关系的重要体现。正由于这些冲突与矛盾,我国县域群体问题正在不断严重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结构、单位的影响。当今的县域事件,牵涉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行为方式之极端,组织程度之严密,正在对社会治安乃至法制化进程形成巨大挑战。本文以瓮安事件为典型案例,结合我国近几年县域群体性事件共同特点,从正确认识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入手,分析并论证了它的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向。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为视角,对县域群体事件产生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预防和处置县域群体事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最终尝试性提出可行得化解政府县域群体事件的方法及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季乃礼[5](2014)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分析——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多归因为非理性行为。而西方学者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逐渐意识到理性与非理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有限理性,而且情感与理性也不是矛盾的,情感有时是理性的基础。在"瓮安事件"中,事件的参与者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成份,群体逐渐把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表达诉求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种满足其要求的捷径,即集体性启发。(本文来源于《桂海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郭安[6](2013)在《不要忘记瓮安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叁穗县政府办公室发出通报称,5月3日叁穗县扶贫生态移民及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现场发生群众聚集强行阻工事件,导致5辆警车被损坏。 这又是一起警察在征地拆迁活动中扮演不当角色的事件。正因为违规动用警力,才导致5辆警车被损坏。请问,现场究竟到(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3-05-13)
张迎辉[7](2012)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特征——以瓮安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2年11期)
谢娜[8](2012)在《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以瓮安事件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黑恶势力已经成为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基层权力的退缩,组织的涣散,为黑恶势力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活动的繁荣,日益丰富的物质,带来了大量可供侵占利益,为黑恶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信仰的缺失,文化的错乱,及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为黑恶势力的发展奠定了腐圬的精神文化;黑恶势力在"保护伞"下有恃无恐,使其快速发展。加强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金田(励志)》期刊2012年11期)
吴佳妮[9](2012)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基于“瓮安事件”的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瓮安事件"为例,剖析政府在处理该危机时新闻议程设置的得失,并提出了如何提升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中新闻议程设置水平的建议,如明确危机新闻议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主动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及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等。(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2年29期)
王哲[10](2012)在《贵州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防范机制探讨——以“6·28瓮安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公共危机爆发高频期,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这一时期的到来。本文以"6.28瓮安事件"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危机防范工作上的不足,提出了公共危机的防范的四项机制,以期对完善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防范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21期)
瓮安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进程,由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升级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已成为了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类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事件的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或是他们参与事件并不带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这些参与者借由偶发事件,借题发挥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类在我国转型时期所发生的新类型群体性事件,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或是“非直接利益相关”冲突。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民主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社会结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暴露出了某些地方政府在执政基础、行政方式、干群关系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缺陷在经济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政府执政的危机。发生于2008年6月28日的贵州“瓮安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本文通过对“瓮安事件”从危机酝酿到事件爆发全过程的详细描述,阐释公共政策抉择的非均衡化、治理理念的落后以及从众行为是怎样导致并推动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的,并进一步分析此类事件发生将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利益分配不公、流动固化所造成的民众自身价值感的丧失、政府失范与官员腐败行为所导致的权威丧失与干群关系紧张局面以及社会建设与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的缺乏是如何逐渐造成民众幸福感、信任感的削弱及焦虑感的升温并最终形成了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管治困境。在治理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路径选择上,提出应注重满足民众的客观物质需求和提升其主观情感认同,主要的策略应包括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来满足物质需求。与通过增进府民互信;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培育社会资本、整合社会价值;建立社区预警等手段以提升民众情感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瓮安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解庆锋.政治效能感与舆论形成、传播与引导——对贵州瓮安事件、厦门PX事件、郭美美事件的案例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6
[2].孙婧霏.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韩学平,杨金平.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路径——以“瓮安事件”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贾婉娇.县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5].季乃礼.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分析——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J].桂海论丛.2014
[6].郭安.不要忘记瓮安事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
[7].张迎辉.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特征——以瓮安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2
[8].谢娜.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以瓮安事件为背景[J].金田(励志).2012
[9].吴佳妮.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基于“瓮安事件”的剖析[J].人民论坛.2012
[10].王哲.贵州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防范机制探讨——以“6·28瓮安事件”为例[J].神州.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