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悲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底线,哄抢行为,自我治理,社会基础性
道德悲剧论文文献综述
侯金亮[1](2014)在《如何消弭“公路道德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兰州市榆中县公安局获悉,榆中警方对“1·4”聚众哄抢橘子案进行了查处,对无视货主劝阻、不听民警制止的徐某等4人分别处以5日、10日行政拘留,并处200元至1000元罚款,还有30人受到批评教育。(据新华社) 类似的哄抢行为可谓屡屡发生。有(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4-01-14)
张清华[2](2012)在《“中国经验”:道德悲剧与文学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应邀在日内瓦大学作了“中国作家的身份困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命运”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更多地脱离了对西方文学的模仿,而回到中国经验的书写,而这样的“中国经验”在道德上却处于“劣势”。由此,中国作家陷入-个很难被“世界”理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08-23)
张清华[3](2012)在《“中国经验”的道德悲剧与文学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我的话题大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谈一谈什么是"中国经验"、其"现实经验"与"文学/文化经验"之间的关系、"中国经验"的属性与特征、中国作家在书写中国经验时所面对的道德困境与外部评价这样四个问题。一、关于"经验"、"中国经验""经验"是一个至为神秘的东西。过去我们在政治的支配下,喜欢讲"意识"与"物质"的二元对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2年04期)
谭丽华[4](2011)在《霍桑小说中伦理道德悲剧成因分析——以《红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赵利亚[5](2011)在《斯考比之怜悯—《问题的核心》中的道德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的核心》是英国当代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叁部曲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正直的天主教徒斯考比在面对所爱之人的痛苦时,将内心本能式怜悯的激情视作一种美德与崇高的情感,最终导致了对上帝及其所爱之人的遗弃与自我的毁灭。历来研究者们都将主人公斯考比解读为悲剧式的英雄,对“好人”斯考比的怜悯之心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斯考比最具特色的怜悯时,却发现这种德性有所隐匿。斯考比的怜悯带着人类所特有的俯视般的骄傲,同时这种本能的怜悯缺乏理智,是一个作为有血有肉之人与生俱来的缺憾。但好人斯考比极具虔诚的内心却又沉湎于一个至善世界,做一个至善之人。他不愿直视自我在怜悯让人的同时所带有的骄傲,其实他希望看到一个充满焦虑的他人可以让其怜悯,同时,这种本能式的怜悯使其丧失了自主性,导致了自我的混乱与毁灭,斯考比的怜悯己不再神圣。本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主人公由怜悯所致的悲剧。论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写作风格,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问题的核心》的研究状况,指明研究目的;第一章分析斯考比的追求,因他是天主教徒,所以对其行为的考量将蒙上一层宗教色彩,本章从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入手,指出二者是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都向往一个至善完美的世界,世俗道德将之诉诸于具体的要求。而在宗教中,这种完美世界却成为一种存在,斯考比的怜悯正是基于对这样一个至善世界的向往。第二章对比了基督教之爱与斯考比的怜悯与爱。指出基督教之爱是纯净而无私的爱,但其理念却仍是有条件与秩序的,强调一定的理性。然后从康德的伦理学理念出发,分析斯考比的怜悯其实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情绪,而不是一种美德。这种怜悯带有骄傲,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徒然增加了世界的痛苦。对康德来说,对待他人的苦痛应超越单纯的感性上的怜悯。第叁章基于上述对怜悯的分析,指出斯考比悲剧的必然性。尽管宗教的理想深深影响了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其却将自我本能的怜悯视作博爱,最终导致了内心的混乱而遗弃了他所爱的上帝与妻子情人,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尾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概括总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覃茜[6](2008)在《论《沧浪之水》主人公的道德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官场腐败问题,更是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格格不入。由此,我们发现官场的制度伦理问题既关系到当前中国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官场的制度伦理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但因官场的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应是:完善制度本身的同时注重官员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避免出现“池大为”式的道德悲剧。论文由绪论和叁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简要地交待了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在通过对《沧浪之水》主人公“池大为”道德原点、道德守望中的两难抉择直到最后完成的道德蜕变的阐述,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池大为”道德蜕变的悲剧性质。即“池大为”的父亲是一名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的完美承袭者,本希望“池大为”能继承其道德理想,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巨大的潮流”所带来的压力之下,“池大为”却选择走上了彻底放弃所有传统儒家道德价值的不归之路。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池大为”道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牵引“池大为”道德蜕变的官场制度的伦理缺陷以及他本身自我道德迷失两个方面来剖析其道德蜕变的原因。第叁章回到了现实的立场中来进行反思,通过对小说的场景重现与现实体制改革的对比,探讨了我们如何在现实中避免“池大为”式的道德悲剧。在突出现实体制改革与小说情节的悖离,针对我国官场制度伦理建设的现状,指出了避免“池大为”式道德悲剧的伦理途径:一方面是要认清官场制度伦理的缺陷,必须加快深入改革、完善制度的构建;另一方面,官员们都应该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实现对我国传统儒家道德的扬弃,树立积极正确的道德观,不停地巩固自己的道德堡垒,从而远离“池大为”式的道德悲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6-30)
赵彩云[7](2006)在《矛盾中的道德悲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茶花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关于沉沦与救赎的悲剧故事,白茶花般的女主人公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矛盾冲突中屈服,最终在惨遭鄙弃中孤独死亡。本文试图应用伦理道德批评方法从社会、主人公、作者叁方面的道德上来分析小仲马《茶花女》笔下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无论是个体道德的追求与社会虚伪道德体系的冲突,还是作家个人道德倾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都是使女主人公的悲剧充满震撼力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梅有周,赵发财[8](2005)在《迂腐的道德 悲剧的英雄——项羽形象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05年03期)
戎国彭[9](1996)在《强权·道德·悲剧——咀嚼《红樱桃》》一文中研究指出幸好,“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一直作为不争的事实和坚定的信念,鼓舞着人类去争取生存发展。否则,我们既见不到那份《辛德勒名单》,也尝不到这枚《红樱桃》,而且完全有可能把刺在楚楚背月的鹰徽,当作自己精神图腾顶礼膜拜……(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1996年06期)
道德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应邀在日内瓦大学作了“中国作家的身份困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命运”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更多地脱离了对西方文学的模仿,而回到中国经验的书写,而这样的“中国经验”在道德上却处于“劣势”。由此,中国作家陷入-个很难被“世界”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1].侯金亮.如何消弭“公路道德悲剧”[N].重庆日报.2014
[2].张清华.“中国经验”:道德悲剧与文学前景[N].社会科学报.2012
[3].张清华.“中国经验”的道德悲剧与文学宿命[J].当代作家评论.2012
[4].谭丽华.霍桑小说中伦理道德悲剧成因分析——以《红字》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赵利亚.斯考比之怜悯—《问题的核心》中的道德悲剧[D].山西大学.2011
[6].覃茜.论《沧浪之水》主人公的道德悲剧[D].中南大学.2008
[7].赵彩云.矛盾中的道德悲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茶花女》[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8].梅有周,赵发财.迂腐的道德悲剧的英雄——项羽形象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
[9].戎国彭.强权·道德·悲剧——咀嚼《红樱桃》[J].电影评介.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