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行为论文-但菲,郝爽,许智

教养行为论文-但菲,郝爽,许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养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二孩家庭,教养行为

教养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但菲,郝爽,许智[1](2019)在《“全面二孩”背景下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和逐步实施,二孩家庭逐渐增多,二孩家庭父母的教养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探讨二孩家庭父母的教养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总体上看,父母的教养状况良好,父母比较重视对两个子女的教养行为,但对头胎和二胎的教养行为存在显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因父母年龄、学历、职业和子女的性别排序、年龄差所带来的影响。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均等示爱,减少同胞之间的差别对待;放管结合,优化父母教养策略;正向引导,营造和谐的同胞关系;转主为辅,把握二孩之间的教育契机四个方面改善家庭的教养方式和行为。(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许媛[2](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养成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选取800名初中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提升量表。使用SPSS 24.0、Mplus 8.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分析和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相关性上,父母拒绝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的正相关;其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正相关;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父母拒绝不会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情感温暖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影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综上,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教育中要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11-24)

卢富荣,张彩,刘丹丹[3](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或者滞后溢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和SDQ问卷,对416名初中生进行6个月的追踪测试,考察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的溢出效应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不仅存在同时溢出效应,而且存在滞后溢出效应;(2)在同一时间段内,父亲婚姻质量通过父亲团结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在同一时间段内,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母亲的冲突性、贬低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婚姻质量通过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起着长期的、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黄思雨,甘剑梅[4](2019)在《幼儿饮食行为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幼儿饮食行为的特点及亲子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饮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H市400名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饮食行为在性别、年龄、抚养模式、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着预测幼儿的饮食行为;亲子冲突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饮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亲子亲密性不起中介作用。研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刘洋,Divna,Haslam,Cassandra,Dittman,郭明春[5](2019)在《父亲参与与父亲教养行为对儿童适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有关父亲教养的主题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Lamb, 2000)。然而,这方面研究的样本大多数来自于西方国家,而针对中国父亲的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国父亲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父亲参与以及父亲教养行为与儿童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以609组幼儿园父母为被试。父亲完成了有关父亲参与以及父亲教养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父亲教养行为包括了父亲教养一致性、强制型教养、积极的鼓励和父子关系等四个方面;母亲则对她们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以及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良好。父亲教养一致性、强制型教养和父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父亲参与、积极的鼓励以及父子关系则是儿童能力显着的预测因素。此外,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LMS)的结果显示父亲教养一致性以及父子关系在父亲参与和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之间均起调节作用。进一步使用简单斜率分析发现,当父亲教养保持高度一致时,高水平的父亲参与和更少的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相关联;而当父亲教养一致性较低时,高水平的父亲参与则与更多的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相关联。此外,当父子关系质量低时,高水平的父亲参与和更多的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然而,当父子关系质量高时,父亲参与和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则无显着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在儿童发展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如果父亲在参与时缺少了积极的教养行为,父亲参与的增加可能会对儿童的适应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曦,曹衍淼,林小楠,田相娟,张文新[6](2019)在《父母教养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及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是旨在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对个体的学业成绩、心理与社会适应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针对父母教养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较少。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父母教养能够通过塑造青少年的移情关心和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同时,来自神经生物学的证据显示,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能够调节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敏感性,进而影响个体的共情水平。基于此,本研究以1082名青少年为被试(Mage=15.32岁, SD=0.53;女生占50.28%),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测评父母教养行为、观点采择和移情关心,同伴评定亲社会行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认知和情感共情在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OXTR基因的调节。结果发现:(1)父母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均可通过观点采择间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而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着;(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调节了"严厉监督→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路径。具体而言,对于携带AA基因型的青少年,父母严厉监督显着正向预测观点采择,并进一步正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而对于携带G等位基因的青少年,"严厉监督→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这一中介路径不显着。本研究结果为理解父母教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部机制提供了证据,强调了区分认知和情感共情的必要性,同时为揭示亲社会行为的"基因—内表型—行为"框架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英杰,孙娟娟,李燕[7](2019)在《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3-6岁是儿童身体、认知、情绪、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时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母亲的教养压力、教养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间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205名学前儿童(男孩109名,女孩96名)和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探讨了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参与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在T1测查母亲的亲职压力、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T2测查儿童的问题行为。采用Amos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1)母亲亲职压力、母亲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母亲亲职压力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3)教养效能感在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在亲职压力和问题行为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亲职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其中的作用,对教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对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应当更加关注母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当下母亲的教养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母亲参与不足、教养效能感低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缓解母亲的教养压力和提高教养的幸福感,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榕岩,陈婷,朱靓,姬文博,王年馨[8](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青少年发展系统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心理资本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同伴关系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30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资本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同伴关系调节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即当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良好时,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增强。本研究的发现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并且,良好的同伴交往会促进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佳钰,高雪梅[9](2019)在《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游戏使用问卷、攻击行为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630名12-20岁的中学生(其中男生408名,女生222名)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现状、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并且对道德推脱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二者间的作用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1)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道德推脱总水平在性别上具有显着差异,男生显着高于女生。(2)暴力电子游戏接触、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着相关;(3)暴力电子游戏接触能够正向预测攻击行为;(4)道德推脱在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偏爱、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维度在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到了高水平的道德推脱、高水平的父亲偏爱、高水平的母亲惩罚严厉以及高水平的母亲拒绝否认是导致青少年在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后提升攻击性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加大对中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中学生的道德目标走向,以减少道德推脱机制的运用,进而有效预防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父母在日常教养中应注意给予孩子适度的情感支持和关怀以及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来促进青少年道德的发展和减少道德推脱的发生,进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瑜,应洁峰,郭佳琪,攸佳宁[10](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反刍思维和抑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全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被定义为个体在没有自杀企图的情况下,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有意的、直接的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自伤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临床健康问题,还是一个发生率极高的社会性问题。以往研究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但是两者之间具体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相关理论和研究表明,反刍思维和抑郁可能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自伤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温暖、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反刍思维和抑郁在两者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深圳龙岗抽取11所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700份,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共有2790名男生,占总体样本的53.8%,女生2396名,占46.2%。本次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3.0、Mplus Editor 7.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人口学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反刍思维、抑郁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自伤行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女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要高于男生;(2)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家庭类型、子女情况、有无自伤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反刍思维的各维度及总分、抑郁和自伤互为正相关;(4)父母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具有直接预测作用;(5)反刍思维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6)抑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反刍思维和抑郁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少年自伤行为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为今后相关课题的探讨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亲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和缓解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教养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养成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选取800名初中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提升量表。使用SPSS 24.0、Mplus 8.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分析和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相关性上,父母拒绝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的正相关;其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正相关;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父母拒绝不会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情感温暖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影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综上,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教育中要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养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但菲,郝爽,许智.“全面二孩”背景下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许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卢富荣,张彩,刘丹丹.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或者滞后溢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4].黄思雨,甘剑梅.幼儿饮食行为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

[5].刘洋,Divna,Haslam,Cassandra,Dittman,郭明春.父亲参与与父亲教养行为对儿童适应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李曦,曹衍淼,林小楠,田相娟,张文新.父母教养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及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王英杰,孙娟娟,李燕.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张榕岩,陈婷,朱靓,姬文博,王年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李佳钰,高雪梅.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李瑜,应洁峰,郭佳琪,攸佳宁.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反刍思维和抑郁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教养行为论文-但菲,郝爽,许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