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互惠论文-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

间接互惠论文-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互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图,间接互惠,道德判断,分配

间接互惠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1](2019)在《间接互惠情境下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一项跨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区分亲社会个体和反社会个体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合作的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在观看两个玩偶互动时,学龄前儿童甚至婴儿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就能考虑施事方的意图。但是我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仅需要考虑施事方在当前情境下的行为,还需要考虑受事方过去的行为。那么当需要考虑受事方过去的行为时,儿童何时能做出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呢?此外,由于目前大多数关于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且大量研究表明文化会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欲探究在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且更善于利用间接互惠的关系文化中,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轨迹是否和西方文化的发现一致。在此研究中,我们操纵了受事方的行为,让其帮助(亲社会情境)或伤害(反社会情境)另一只玩偶。之后我们让儿童观看受事方和施事方互动的场景,并操纵了施事方的意图(故意、无意帮助或伤害受事方)。我们比较了303个3-9岁的中国儿童和德国儿童在需要考虑受事者之前的行为时,如何判断施事者的行为并分配资源。结果发现,在进行道德判断和分配资源时,中国儿童在3岁时就能同时考虑施事方的意图和情境,而德国儿童在5岁时才能做出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文化会影响儿童在间接互惠情境下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邵洁[2](2018)在《爱心传递的机制—上行间接互惠中情绪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人际间的交往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重要群体,对其人际交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互惠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在接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第叁方个体进行帮助的现象属于上行间接互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爱心传递,把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心再传递给下一个人。诸多证据表明,上行间接互惠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和合作,虽然上行间接互惠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目前对于影响上行间接互惠的心理因素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人类的沟通交往中,人际互动之间,上行间接互惠行为的比例逐渐增加,也更加常见,因此对这一人际现象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因此,从现实意义出发,基于以往对上行间接互惠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的上行间接互惠进行探讨,并且试图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以此丰富上行间接互惠的研究,促进个体间合作行为的发生和社会生态的美好建设。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0名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上行间接互惠以及情绪和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上行间接互惠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否受惠影响了上行间接互惠,相比于没有得到陌生他人帮助的个体,那些得到陌生他人帮助的个体倾向于传递这种“爱心”,表现为更愿意助人。同时探讨了情绪和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的影响,其中感恩、负债感、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均有显着的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50名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恋对上行间接互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个体受惠时,自恋对助人行为有显着的影响,低自恋个体的助人行为水平显着高于高自恋个体的助人行为水平;当个体没有受惠时,高低自恋组的个体在助人行为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上行间接互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而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上行间接互惠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是否受惠影响了上行间接互惠行为;(2)情绪和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发挥多重中介作用;(3)自恋对上行间接互惠中有边缘显着的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白静[3](2018)在《不同形式下间接互惠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单细胞的微生物到高级哺乳动物,从社会性昆虫到人类社会,合作无处不在。生物体之间之所以合作,关键在于增加了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机会。然而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是基于竞争的,作为理性的个体,都在追求自己利益,这显然不能解释处处可见的合作行为,导致了所谓“囚徒困境”的出现。在自然界所有的合作机制中,间接互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合作机制而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如何通过间接互惠促进合作又是一个难题,演化博弈论作为研究生物种群和人类社会中个体复杂交互合作行为的一种有效工具,为解决间接互惠合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间接互惠植入到囚徒困境模型中,利用演化博弈论从单轮与多轮两种博弈形式进行了探讨,求出了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与复制子动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解决囚徒困境中的“困境”现象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的主要内容:(1)利用演化博弈论相关知识,以辨别度为变量,建立了单轮条件下间接互惠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求出了博弈模型的平衡解,对其演化稳定性与复制子动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辨别度对合作行为造成的影响,并做出演化相位图,为囚徒困境从非合作走向合作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2)利用重复博弈理论的相关知识,将单轮互惠条件下的间接互惠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推广,建立了多轮互惠条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求出了相应的均衡解,从演化博弈论视角对其演化稳定策略及复制子动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辨别度对均衡结果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多轮博弈条件下囚徒困境摆脱“困境”满足的条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张艳玲,刘爱志,孙长银[4](2018)在《间接互惠与合作演化的若干问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Science杂志指出"合作行为如何进化"是21世纪最关键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间接互惠如何促进合作演化的研究已吸引了包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等众多学者的关注.这是由于:人类社会道德的形成、社会化分工、语言的出现、人类大脑的进化等都和间接互惠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依赖声望和信誉的陌生个体间的交易日益频繁,局部信息条件下个体的信任被利用的"道德风险"逐渐增大.本文所关注的间接互惠是以声望为核心的"下游互惠",具体而言,个体通过帮助他人建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好声望,从而期待未来获得他人的帮助.可见,声望是"下游互惠"发挥作用的关键.声望的建立引发了两方面的研究:1)如何评价个体声望的好与坏,焦点是何种声望评估准则能够促进合作的演化;2)个体的声望如何在群体中快速、准确、广泛地传播,使得陌生个体间能够获得彼此的声望信息,其中八卦这种声望传播方式成为间接互惠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声望的间接互惠研究前景广阔,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复杂网络上的间接互惠、声望传播系统的鲁棒性、声望共享系统的建立和间接互惠在P2P网络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朱珈莹[5](2017)在《亲缘选择与间接互惠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博弈论专家开始引入生物演化博弈理论来研究社会问题。演化博弈论从“适者生存”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博弈论的均衡概念,放松了完全理性的假设,为纳什均衡以及均衡的选择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而社会的基本问题就是协调与合作问题,尤其合作问题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囚徒困境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演化博弈为人类社会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释。在演化合作机制中,人类共有五大演化合作机制,而亲缘选择与间接互惠则是最重要的两种。本文通过对两种合作机制条件下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和研究,求出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其成立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合作形式的稳定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本文的主要内容:(1)基于亲缘选择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求出了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了演化稳定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亲缘关系对演化稳定合作策略的影响,为亲缘选择机制条件下的囚徒困境如何由背叛转向合作,并保持合作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诠释。(2)基于间接互惠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应用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子动态的相关知识分析求解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分析其演化路径,同时讨论了声誉概率值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说明了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合作应满足的条件。(3)在亲缘选择与间接互惠两种合作机制的条件下,基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应用演化博弈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策略的稳定性,并求解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讨论了在亲缘关系与声誉概率值二者的影响下,演化稳定策略的演化过程及相应变化,同时也证明了亲缘选择、间接互惠两种情况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是此情况的两个特例。(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吴正泓,陈通,张保银[6](2016)在《间接互惠下公共文化PPP项目机会主义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间接互惠机制,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公共文化PPP项目中公私部门决策过程,研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私人部门当期机会主义收益的大小是影响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严厉的惩罚机制并不能有效遏制机会主义行为;未来合作收益和声誉系数越大,私人部门越倾向于采取互惠主义行为,实现公私部门合作的帕累托最优。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政府部门应出台激励政策扩大PPP市场规模,并建立惩罚机制及声誉机制,有效防范公共文化PPP项目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马继昌[7](2016)在《青少年间接互惠行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惠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惠分为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沟通交往中,间接互惠行为的比例逐渐增加。间接互惠行为指的是社会中个体在与其他陌生个体一次交互中的合作行为,其分为上行互惠和下行互惠两种类型。目前,关于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多见于国外研究者,上行互惠行为多采用“爱心传递任务”范式进行研究,而下行互惠行为多采用“第叁方利他任务”范式进行研究。基于国外研究者的研究,身为教师,认为“国内青少年是否存在间接互惠行为,及其间接互惠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值得探究。本研究模拟经济决策的情境,以西安市某中学初二、高二96名学生(其中:高二学生46名,男24名,女22名;初二学生50名,男24名,女26名)为参与者,分别设计“爱心传递”和“第叁方利他”两类任务,采用纸笔测试,对青少年群体的上行互惠与下行互惠行为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在“爱心传递”任务中,无论是初中组还是高中组,被试在接受到他人平等分配时(相较不平等分配)传递给第叁方的数额更多,且传递数额显着大于0,由此说明初、高中学生群体中存在上行互惠行为。在两种分配条件下,初高中组传递给第叁方的数额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即上行互惠行为在初、高中学生群体间不存在年龄差异,仅受分配方式的影响。“第叁方利他”任务中,无论是初中组还是高中组,被试在面对不平等分配时(相较平等分配)显着提高了惩罚(第一方)以及帮助(第二方)行为的概率,由此说明下行互惠行为在初、高中学生群体中的存在。青少年群体的下行互惠行为(以决策行为比例、传递数额为指标)主要受到个体被对待方式(也即分配方式)的影响。除此之外,下行互惠行为也受到其他因素,诸如年级和分配方式交互作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高中组被试的同情关怀水平和分配方式×同情关怀对于惩罚决策行为有显着影响,即高中组学生的随着同情关怀水平的提升,相较于20/20分配,高中学生在35/5分配下更倾向于选择惩罚,而初中生在面对不公平分配(35/5)时相较公平分配(20/20)时更倾向于选择“保持”,同时,初中生在面临公平分配时,相比于高中被试,显着提高了惩罚的概率。初中组被试在不公平分配情况下,相较于高中组被试,传递的数额更多。本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间接互惠行为,并且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在特定的间接互惠行为间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间接互惠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广泛性,为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扩充了样本,并为未来探究青少年间接互惠行为的产生机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9-01)

温修春,何芳,马志强[8](2014)在《我国农村土地间接流转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基于“对称互惠共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分配是供应链联盟的一个共同而关键的问题,制订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功运作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从"对称互惠共生"的视角,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利益的原则,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确定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贡献率,然后,对人力资本要素(劳动)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并给出了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优分配解,而对于非人力资本要素则按其投入比例进行分配,最后,通过算例求解得到了农户、中介组织和种植企业在土地流转中获得的最优综合分配额。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对农村土地间接流转,而且对其他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梁平汉,孟涓涓[9](2013)在《人际关系、间接互惠与信任:一个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一互惠关系受到个人所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本文采用一个间接信任博弈实验,分析了人际关系和互惠期望对于个体基于偏好的间接互惠行为的影响。本文验证了基于偏好的间接互惠行为的广泛存在。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导致类似"爱屋及乌"的溢出现象,可以显着增大间接互惠的水平。同时,人际关系对于间接互惠行为的影响远大于通过信息传递所表达的对互惠行为期望的影响。在我们的实验环境中,引入社会关系所产生的正效应并没有损害关系之外他人的利益,这有利于社会总体的信任传递。(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3年12期)

吴强,张卫国[10](2014)在《大规模群体知识共享氛围形成机理研究——以间接互惠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大规模知识共享正成为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构建了以间接互惠为核心的知识共享群体演化模型,旨在揭示大规模群体知识共享氛围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外部收益与知识共享成本的关系是影响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内部收益成本比、知识合作密度影响不共享者入侵的难度。(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4年05期)

间接互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人际间的交往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重要群体,对其人际交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互惠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在接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第叁方个体进行帮助的现象属于上行间接互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爱心传递,把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心再传递给下一个人。诸多证据表明,上行间接互惠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和合作,虽然上行间接互惠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目前对于影响上行间接互惠的心理因素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人类的沟通交往中,人际互动之间,上行间接互惠行为的比例逐渐增加,也更加常见,因此对这一人际现象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因此,从现实意义出发,基于以往对上行间接互惠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的上行间接互惠进行探讨,并且试图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以此丰富上行间接互惠的研究,促进个体间合作行为的发生和社会生态的美好建设。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0名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上行间接互惠以及情绪和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上行间接互惠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否受惠影响了上行间接互惠,相比于没有得到陌生他人帮助的个体,那些得到陌生他人帮助的个体倾向于传递这种“爱心”,表现为更愿意助人。同时探讨了情绪和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的影响,其中感恩、负债感、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均有显着的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50名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恋对上行间接互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个体受惠时,自恋对助人行为有显着的影响,低自恋个体的助人行为水平显着高于高自恋个体的助人行为水平;当个体没有受惠时,高低自恋组的个体在助人行为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上行间接互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而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上行间接互惠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是否受惠影响了上行间接互惠行为;(2)情绪和心理资本对上行间接互惠发挥多重中介作用;(3)自恋对上行间接互惠中有边缘显着的调节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互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间接互惠情境下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一项跨文化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邵洁.爱心传递的机制—上行间接互惠中情绪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武汉大学.2018

[3].白静.不同形式下间接互惠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4].张艳玲,刘爱志,孙长银.间接互惠与合作演化的若干问题研究进展[J].自动化学报.2018

[5].朱珈莹.亲缘选择与间接互惠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6].吴正泓,陈通,张保银.间接互惠下公共文化PPP项目机会主义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马继昌.青少年间接互惠行为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6

[8].温修春,何芳,马志强.我国农村土地间接流转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基于“对称互惠共生”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14

[9].梁平汉,孟涓涓.人际关系、间接互惠与信任:一个实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

[10].吴强,张卫国.大规模群体知识共享氛围形成机理研究——以间接互惠为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标签:;  ;  ;  ;  

间接互惠论文-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