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孔庆峰,赵佳佳

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孔庆峰,赵佳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欧贸易,增加值出口,产业结构

中欧双边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孔庆峰,赵佳佳[1](2019)在《基于增加值出口视角的中欧双边贸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总贸易核算法对中欧双边贸易额进行分解,测算了2001—2014年中欧双边在增加值出口口径下的实际贸易额以及实现途径,并从国别和产业层面进一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值出口视角下,中欧双边贸易额缩减了40%左右,且中欧双边的增加值出口主要是通过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出口实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与中国的增加值贸易量最大,其中在增加值出口口径下德国对中国一直为贸易顺差;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中国对欧盟的增加值出口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欧盟出口中国则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欧盟较中国而言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丁剑平,刘敏[2](2016)在《中欧双边贸易的规模效应研究:一个引力模型的扩展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在贸易成本中加入规模效应的引力模型,通过基于HS分类的行业对中欧双边贸易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中,有67%的行业(对应约80%进口量)呈现规模经济特征。整体上,在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中,有33%的行业(对应约62%出口量)呈现规模经济特征,但总量上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已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具体来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机电设备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表明在该行业中国对欧贸易仍然具有发展空间。此外,比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中欧贸易发现,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失,而进口的规模经济效应保持不变。将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与欧盟的双边贸易进行回归和比较之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对欧洲出口时,贸易成本具备规模经济特征,面临相对宽松的贸易条件。(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6年06期)

蓝哲贤[3](2015)在《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在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对外贸易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欧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欧盟,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是中国。然而,中国的碳排放比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而欧盟的碳排放水平变化不大且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研究中欧之间是否因为贸易引起了碳排放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估算了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情况。研究表明:在中欧双边贸易中,中国是隐含碳排放出口顺差国。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及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都呈上升趋势,但是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加不足以抵消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上升,因此,在中欧贸易中,中国碳排放顺差巨大,我国巨额碳排放中有非常大部分是为欧盟消费者排放的,欧盟则实现了碳排放转移,是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受益方。在估算出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对影响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直接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出口总量是推动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上升最主要的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是抑制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上升最主要的因素;投入产出结构对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出口结构对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最小。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改善中国对欧盟隐含碳排放净出口的政策建议。在国内层面,我国应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出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而在国际层面,我国应倡导新型减排责任分担体系,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减排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后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本文来源于《广东财经大学》期刊2015-05-21)

勾东宁,白冠迪[4](2014)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贸易及投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的进出口贸易及投资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欧债危机前后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及投资的变化可知:欧洲国家内需疲软导致中欧双边进出口总额增速减缓、贸易结构有所调整,中欧双边投资需求增大;从整体看,欧债危机并没有彻底扭转中欧经贸关系的基本格局,双边贸易、投资领域合作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还出现了些难得的新机遇。从短中期看,中欧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局部贸易摩擦会呈现常态化;如果中欧双方能够采取相互妥协、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解决出现的争端,中欧双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可以实现长久的互惠互利、共进共赢。(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王洋[5](2014)在《中德经济合作迎来“黄金季”》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并发表题为《在开放中再续合作黄金季》的演讲。站在欧洲的讲台上,李克强总理的演讲释放出重要经济信号。 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本文来源于《中华工商时报》期刊2014-10-14)

孙凡[6](2014)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相对价格,它的变动会引发国内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因而汇率被视为开放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变量之一。汇率的变动,最直接的效果是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发生相对变化,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产生影响。而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引发国内通胀水平的变化,这种影响又将伴随一系列其他经济变量的调整。正是因为汇率的变动对价格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使得汇率传递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但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发达经济体,而国内学者则多以中国对外整体的汇率传递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双边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以中美为主流研究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变迁,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各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此背景下,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对象应该得到拓宽与发展。欧盟在2012年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方贸易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无法避免的摩擦与矛盾。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变动能否对双边贸易状况进行有效调节;双方汇率传递程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如何才能使得中国进出口商在双边贸易中获得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以汇率传递效应为起点。因此,对中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汇率传递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汇率传递问题的视角放在中国与欧元区国家,以此展开全文的讨论。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研究中欧汇率传递问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目前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全文框架和内容进行介绍并提出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对汇率传递的概念做出界定,再从市场结构、市场份额、定价方式和汇率变动与汇率制度的角度探讨影响汇率传递的原因。本文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与欧元区国家,因此,第叁部分将从中国与欧元区国家贸易发展历程、现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及汇率走势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要章节,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欧进出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为了探讨汇率传递问题,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中欧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由于并不存在官方双边价格指数,笔者通过单位价值法结合费氏理想指数进行自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实证分为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和进口价格传递效应两个维度,并分别进行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研究。在短期分析中,进出口价格指数采用不同标价方式分别与汇率建立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显示,以人民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之间并未呈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而以欧元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以及两种货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与汇率则均呈现Granger因果关系,这其中蕴含丰富的经济含义。在面对汇率短期波动时,两国贸易商的不同反应是基于其面对的市场结构的不同,以及两国商品的竞争力和定价方式的不同。长期协整关系则显示,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系数仅为0.32,而中国对欧元区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系数高达0.95,明显呈现出“不对称性”。第五部分引出全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实证结果分析中欧汇率传递“不对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4-06-01)

陈兰君子[7](2014)在《商务部:中欧有智慧和能力管控双边贸易摩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3月20日讯 陈兰君子报道 中欧日前就多晶硅“双反”案价格承诺磋商达成一致。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今天就此发表谈话称,这是中欧继光伏产品贸易摩擦后通过谈判和磋商化解贸易纠纷的又一成功案例,再次说明中欧双方有智慧和能力管控双边贸易摩擦。(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4-03-21)

许岩[8](2014)在《我国1月出口超预期增长7.6%》一文中研究指出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人民币,扩大11%。分析人士指出,我国1月份进出口增幅超市场预期,受益于欧美经济体回升。   以美元计价,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14-02-13)

耿雁冰[9](2013)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将启动 新一轮贸易谈判加速》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欧洲理事会在卢森堡正式授权欧委会与中国展开投资协定谈判。欧委会在获得授权后表示,希望谈判在11月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正式启动。   对于中方对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的态度,10月31日的媒体采访会上,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方对(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3-11-01)

丹尼尔·格罗斯[10](2013)在《抢抓机会,推进中欧双边贸易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世界经济有叁个主要力量:中国、美国、欧洲。但是在大国的背景下,欧洲机会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它在全球的范围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非常重要。欧洲的决策者们,他们总是在自相矛盾。他们总是发表一些很宏大的讲话,要建立政治统一的政治联盟等,但是在每天具体的工作中所做的恰恰相反,他们要牢牢保住各国的权利,想不遵守欧盟的某些原则,这些引发了欧洲智库的反思。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所做的和所说的完全不同。在(本文来源于《全球智库经济观察(2013)》期刊2013-06-29)

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在贸易成本中加入规模效应的引力模型,通过基于HS分类的行业对中欧双边贸易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中,有67%的行业(对应约80%进口量)呈现规模经济特征。整体上,在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中,有33%的行业(对应约62%出口量)呈现规模经济特征,但总量上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已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具体来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机电设备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表明在该行业中国对欧贸易仍然具有发展空间。此外,比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中欧贸易发现,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失,而进口的规模经济效应保持不变。将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与欧盟的双边贸易进行回归和比较之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对欧洲出口时,贸易成本具备规模经济特征,面临相对宽松的贸易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孔庆峰,赵佳佳.基于增加值出口视角的中欧双边贸易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

[2].丁剑平,刘敏.中欧双边贸易的规模效应研究:一个引力模型的扩展应用[J].世界经济.2016

[3].蓝哲贤.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

[4].勾东宁,白冠迪.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贸易及投资的影响[J].开发研究.2014

[5].王洋.中德经济合作迎来“黄金季”[N].中华工商时报.2014

[6].孙凡.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4

[7].陈兰君子.商务部:中欧有智慧和能力管控双边贸易摩擦[N].金融时报.2014

[8].许岩.我国1月出口超预期增长7.6%[N].证券时报.2014

[9].耿雁冰.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将启动新一轮贸易谈判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

[10].丹尼尔·格罗斯.抢抓机会,推进中欧双边贸易关系[C].全球智库经济观察(2013).2013

标签:;  ;  ;  

中欧双边贸易论文-孔庆峰,赵佳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