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地震综合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辉绿岩,粗面岩,玄武岩,地质-测井综合评价,地震分频振幅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乔[1](2016)在《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一系列盆地相继在火成岩油气藏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表明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已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油气深层勘探研究中的热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勘探已经开展20余年,现已经成为辽河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近几年已有数十口探井在火成岩段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形成了工业规模的火成岩油气产能。辽河盆地位于渤海湾盆地北部,郯庐断裂带上,受郯庐断裂长期活动影响,盆地内构造活动频繁,从而使盆地内发育的火成岩体普遍破碎,裂缝广泛发育。由于裂缝不仅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同时还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因此,对裂缝的识别与预测成为研究区火成岩储层评价及井位部署的重要依据。此外,与其他盆地相比,辽河盆地火山地层序列由于受多期岩浆活动影响,具有层系多、分布广泛、与沉积岩频繁互层等特点。因此,受上覆火成岩层系的多层反射作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主频与信噪比较低,传统裂缝预测方法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论文以储层裂缝研究为核心,地质与测井方法相结合,使用岩心与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火成岩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测试结果(试油结论、含油产状、测井解释、全烃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含油气性,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对应关系。用地震分频振幅技术预测火成岩裂缝,用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与测试结果验证,并与传统地震属性裂缝预测结果比较,证实本文裂缝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分频振幅裂缝预测结果已用于火成岩勘探井位部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量化表征与综合评价是裂缝研究中的基础工作,方法可分为直接描述和间接预测两种。直接描述的方法有岩心裂缝描述以及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描述内容包括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间接方法是通过试油结论、含油产状、测井解释、全烃最大值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含油气性,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对应关系。(1)岩心裂缝描述对23口井225块火成岩岩心裂缝进行量化表征与综合评价,具体有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裂缝成因类型:以构造缝为主,辉绿岩中见少量收缩缝,粗面岩中见少量隐爆缝,分别占95.1%,3.1%和1.8%;裂缝发育程度:辉绿岩裂缝发育程度最好,玄武岩次之,粗面岩较差,裂缝面孔隙度分别为1.459%,1.446%,1.333%,同时,根据岩心裂缝量化描述结果,建立岩心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标准,将每口井的岩心裂缝发育程度划分为发育、较发育、欠发育叁个级别。裂缝产状:叁种岩性均以高角度缝为主,斜交缝次之,水平缝发育最少,分别占总数的61.0%,32.4%,6.6%;裂缝有效性:粗面岩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好,辉绿岩裂缝有效性次之,玄武岩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差,无充填裂缝所占比例分别为70.8%,67.5%,62.8%。(2)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根据FMI成像测井响应,对研究区6口井,8段火成岩,37米井段的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进行描述,并将描述结果与岩心裂缝发育程度对比。裂缝发育程度:成像测井裂缝线密度范围为0.80~1.60条/m,与岩心裂缝发育程度评价结果相吻合,并根据成像测井裂缝线密度,对无岩心井段的裂缝发育程度进行预测。裂缝产状:以垂直缝及高角度缝为主,与岩心裂缝产状相对吻合。(3)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通过对研究区39口井,70段井段试油结论(工业油/气层、低产油/气/水层/含油水层、干层)、测井解释(油/气层、差油/气/水层、干层)、全烃最大值、含油产状(油迹/油斑、荧光、无荧光)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的含油气性,并与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对比,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裂缝发育/较发育的井段均有工业油/气层的显示,即储层含油气性相对较好;裂缝欠发育的井段,干层的可能性较大,储层的含油气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在储层评价及井位部署中,将裂缝发育/较发育带作为可能的有利勘探区。2.火成岩裂缝地震预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主频较低(12~20Hz),信噪比较低的特点,本文提出使用分频振幅技术预测裂缝。分频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解释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分频可将全频带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提取某一窄带宽的地震数据体,这一窄频带数据体即为分频数据体。对分频数据体在目的层提取振幅属性,即可得到分频振幅属性。由于裂缝带的存在通常会导致地震波频率降低,提取分频振幅属性可以很好地显示出单频(主频)地震数据体能量的变化。在岩性相对均一的前提下,主频能量的衰减认为是由裂缝引起的,即分频振幅值越低代表裂缝越发育。因此,相对全频带地震数据属性(曲率、相干、蚂蚁体等),分频振幅属性对地震轴的不连续性更敏感,可以识别全频带地震数据难以发现的小断裂,从而提高裂缝预测的分辨率。分频振幅属性是通过识别地震同相轴的不连续性展开的,而地震轴的不连续性受岩性、非均质性、裂缝等因素影响。因此,进行裂缝预测之前,需要对研究区叁类火成岩进行岩性反演,以排除岩性对裂缝预测结果的影响。然后,使用分频振幅属性分岩性、分期次开展火成岩裂缝预测。将裂缝预测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对比完全吻合,与测试结果吻合率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分频振幅技术预测裂缝的可行性。最后,基于预测结果进行井位部署,部署井有2口(ho34井和x44井),其中x44井在目的层(沙叁段y68-jia26第一套辉绿岩体)试油结论为工业油层,且目的层取心段裂缝发育程度也与预测结果相吻合;ho34井试油结论未出,但在目的层(沙叁段S3q3粗面岩)测井解释为油层。3.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使用分频振幅属性对研究区火成岩分岩性、分期次进行裂缝预测,并从构造、岩性、岩相等角度总结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1)辉绿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红星-小龙湾地区发育两种形态辉绿岩侵入体,一种为碟状,一种为板状。沙一段3套辉绿岩体、沙叁段ho22-ho28岩体及y52-jia28岩体均为板状侵入,板状形态的裂缝沿断裂带发育,远离断裂带裂缝发育程度递减,约2km以内最发育;沙叁段y68-jia26两套辉绿岩体侵入形态为碟状,碟状侵入体的边缘、断裂带附近、一般深度中心裂缝较发育。同时,岩心裂缝以构造缝为主,说明该区辉绿岩裂缝主要是在岩体侵入地层后受后期改造作用而形成。(2)火山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S3q3粗面岩与S3q4玄武岩相似,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火山岩喷发主体的岩性非均质性较强,分频振幅属性不仅反应了裂缝发育带,同时也反应了粗面岩较强的非均质性,非火山岩喷发主体区域主要反应的是裂缝发育带信息。S3q5玄武岩主要为裂隙式喷发,分布范围较广,由于顶部多与沉积地层接触,形成连续性较好的强地震反射界面,另外,由于该期次火山岩主要发育溢流相玄武岩,岩性成分相对均一,因此,分频振幅属性主要反应的是裂缝发育带信息。S3q3粗面岩、S3q4玄武岩、S3q5玄武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靠近断裂带裂缝相对发育,远离断裂带裂缝相对不发育。(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殷一丹,谢锐杰,刘武波[2](2015)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红台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储层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将地质模式与地震解释技术相互结合,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储层进行评价预测。红台地区的主力储层叁间房组辫状河叁角洲储集砂体厚度薄及横向变化快,给储层分布预测带来了较大困难,在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和神经网络3项地震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通过分析,精细刻画了红台地区叁间房组辫状河叁角洲储集砂体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17期)
袁晓宇[3](2013)在《玉北地区鹰山组岩溶型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盖提斜坡玉北地区多口探井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型储层见到良好油气显示,展现出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是由于工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体系发育,使得该区鹰山组岩溶型储层的缝洞发育规模、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储层非均质性很强。这也使得后续布置探井接二连叁的失利,该区的勘探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对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主控因素、储层纵横向展布规律及岩溶发育模式需要全面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的思路,以地质模式与认识为宏观指导与约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的空间连续展布优势,开展多种技术方法的地质地震储层综合预测。通过对玉北1井叁维研究工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的地质特征研究分析,鹰山组岩溶储层储集空间多样化,以裂缝、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发育储层类型主要包括裂缝-溶孔型、裂缝型及溶孔型叁类。断裂体系、古地貌、构造运动、岩溶作用、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对储层有建设性改造作用。构造运动的破裂作用造成研究区断裂体系及区域性裂缝广泛发育,它们为岩溶储层发育所需要的流体提供了渗滤通道,进而控制了地表、地下径流方向,使得岩溶储层沿断裂带发育;构造运动控制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决定了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形态及地层暴露程度,古地貌控制岩溶发育的有利相带分布;不整合面控制岩溶发育期次。缝洞充填作用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的一种,降低了储层内部的油气储集空间。通过研究区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讨论及储层发育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鹰山组储层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断裂体系和岩溶古地貌,因此裂缝检测与古地貌恢复是对研究区岩溶储层预测的核心。古地貌岩溶斜坡上的岩溶高地残丘区是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岩溶发育范围与潜水面位置有关,古地貌恢复与分析为寻找储层发育区带指明了宏观方向;具体的储层展布特征需要利用包含丰富地质信息的地震资料,采用多种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综合进行研究分析。频谱分解技术通过不同频率调谐振幅值反映缝洞储层的展布;倾角方位角属性可以识别规模较大的断裂系统,体曲率属性能反映地层因构造弯曲变形破裂产生的裂缝,精细相干体技术能够高精度地识别地层的不连续性,改进的蚂蚁追踪算法能有效检测因地层挤压而产生的构造剪破裂缝、扩张裂缝,综合四种方法研究结果,划分裂缝发育区带;鹰山组储层基质孔隙度低,溶蚀孔、洞对该段储层孔隙度的贡献最大,通过孔隙度反演,识别溶蚀孔洞发育区带;最后以古地貌及断裂带作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参考因素之一,裂缝及溶蚀孔洞作为判定储层发育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测井储层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参考,同时还结合已钻井油气显示的情况进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确定有利勘探区域。从地质角度考虑,对玉北地区鹰山组岩溶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结果进行讨论,并给予地质合理性解释,实现完整的地质-地震储层综合预测。储层预测技术方法在研究区应用的有效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鹰山组岩溶储层发育模式,为玉北地区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不同类型的储集体受控于不同的主控因素,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主控因素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地球物理信息可以辅助储层主控因素的分析,同时在地震响应特征与主控不能匹配及合理解释时,能帮助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地质-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邱善武[4](2013)在《叁塘湖盆地北小湖地区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研究区内钻井、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为基础,以区域地质规律的研究认识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中生界构造特征、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等,并重点结合地震波阻抗、孔隙度反演等储层预测方法,搞清其圈闭类型、油气成藏模式及控藏要素等,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目标优选。依靠构造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在叁维地震层序界面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区内主要目的层段中生界储层砂体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特点,并预测有利相带的展布和砂体的厚度变化,从而对目的层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主要为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流河道和沙坝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部山区。结合沉积相展布及其分析结果,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孔隙度反演等地震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研究。经过属性优化发现均方根振幅属性能较好的预测储层砂岩发育情况;通过对目的层段电测曲线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储层岩性与自然伽马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清楚区分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而与其他测井曲线如自然电位曲线、电阻率曲线相关性不好。因此,此次研究针对主力油层八道湾Ⅰ砂组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自然伽马反演,并最终配合孔隙度反演方法,从而确定出有效储层。本次研究确定Ⅰ类有利区2个,面积83km2,在此基础上,优选有利钻探目标2个,建议部署评价井2口。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精度较高,符合地质沉积规律,从而能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4-01)
吕学菊,寿建峰,徐美茹,杨雨,周进高[5](2012)在《龙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微相的地震—地质综合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细预测下叁迭统飞仙关组鲕粒滩优质储层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应用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开展了该区沉积微相的研究: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震相分析等手段,将飞仙关组鲕粒滩细分为白云化鲕粒滩、弱白云化鲕粒滩和石灰岩鲕粒滩3种类型;②利用合成记录进行地震—地质综合标定,发现鲕粒滩储层具有"低频、低速、低波阻抗、强振幅、低连续性"的反射异常特征;③采用迭后振幅属性提取、迭后波阻抗反演、地震相识别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预测。综合解释结果认为,鲕粒滩体主要分布于台缘带,平面上不规则;白云化鲕粒滩的规模较大,在多种地震属性信息上均有强烈响应,是优质储层发育带。(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2年06期)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6](2009)在《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为指导,根据渤海海域大量钻井资料,指出湖相碳酸盐岩发育受古地貌、古气候、物源供给、构造演化和基底特征等因素影响,具有孤立、局限分布的特点。模型正演结果表明,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反射具强反射或丘状反射特征。实践证明,在地质模式指导下,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分布是可行的。该方法在渤海海域B22地区和B13地区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牟智全,周立宏,张彦湘,王振升,肖敦清[7](2009)在《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G533区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庆油田G533区块葡萄花油层叁个砂层组中各种粒级的砂岩交互分布,声波测井曲线不能完全反映地层岩性变化,进而给岩性识别、储层分布预测带来困难,为此研究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和应用策略,对储层进行预测。地震—地质储层预测技术包括构造精细解释、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信息融合技术等,通过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及地质、测井与地震一体化思路,特别是采用电阻率拟声波反演及频谱成像衰减属性频谱分解技术可以提高油气检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09年03期)
张江华[8](2009)在《大港张东地区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港滩海张东地区油气勘探具“井少、井距大、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提出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的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开展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储层预测综合研究,强调地质概念、模式和认识的指导作用对岩性油气藏储层的准确预测和精细描述十分关键。本文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地震、测井、岩心等多项资料对研究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界面进行识别,并将其划分为3个叁级层序,建立了张东地区沙河街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及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沙河街组沉积相标志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时空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沙二段发育的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为有利储层。在精细储层地质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研究,认为张东构造被张东断层分割为南、北两个断鼻圈闭,断鼻内部发育北东东走向、东西走向次级断层,将南、北两断鼻进一步分割成多个断鼻。针对有利含油层沙二段发育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开展了砂泥岩薄互层正演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的层段波形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岩心相、测井相与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地震相到沉积相的转化。开展的井旁地震道频率属性特征与层序内部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张东地区沙二段发育的水退和水进两个中期旋回与中低频整体的分布趋势存在着较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沙二段低级次的层序则与较高频时频分布特征相符。针对张东地区目的层段砂泥岩速度差别不大、阻抗相互迭置的难点,利用伽马曲线的阻抗重构技术提高对薄互层储层预测的能力,对储层纵向的演化和平面上的分布的描述与地质认识基本相符。地质概念、模式和认识指导和约束下的地震相分析、时频分布研究、地震分频解释、储层地震反演和含油气检测等多手段联合的综合储层预测,并结合对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认为下降盘张海6东断鼻构造和张28斜2北断鼻构造沙二段发育的叁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为含油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6-01)
王宏斌,张虎权,孙东,龚洪林,王振卿[9](2009)在《风化壳岩溶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以塔中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风化壳储层成因的多样性和地震资料的差异性造成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差异大。利用地质—地震一体化数据平台直观地标定和识别了岩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利用分频振幅、瞬时频率、相关长度、多属性约束井—震联合反演和地质—地震多信息融合储层综合预测与评价等技术,分层次刻画了不同级别岩溶储层的分布规律,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有效地指导了该区的勘探生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张宏[10](2008)在《叁塘湖盆地侏罗系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摘要论文以叁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侏罗系地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流程,重点研究储层地质预测方法和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并针对牛圈湖地区侏罗系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应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试油等多种信息开展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和油气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以寻找有利储层及油气聚集区带。目的是探索出一套适于研究区特殊地质条件且行之有效的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系列,以提高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精度,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地震、测井、岩心等多项资料对研究区侏罗系地层单元界面进行识别,并采用由单井地层分析到连井地层剖面的对比,由点到面,井震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全区的地层对比与划分。本次研究将侏罗系划分为6个层序和3个含油层段,建立了牛圈湖地区侏罗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及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侏罗系沉积相标志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时空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有利储层发育的层位和空间位置。研究结果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湖泊和河流4种沉积相类型,纵向沉积呈两次大的水进水退沉积演变特征。且侏罗系叁个油气藏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最为有利的储层为叁角洲前缘相带上发育的水下河道砂体和远砂坝。在储层地质研究的前提下,以沉积相及储层特征分析结果为指导,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谱分解和烃类检测等多种地震技术进行多学科的储层综合预测和研究。综合预测研究表明:储层砂体以多层式、多边式迭置形态出现,分布稳定,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基础。并确定出有利储层发育区带和油气异常分布区,其中预测齐古组气藏异常区5个,累计面积28.2 Km~2;预测头屯河气藏异常区1个,面积8.6Km~2;预测西山窑为一个整体连片的油藏,面积76.8 Km~2。最后,通过有利目标综合评价分析,优选提出2口井位目标。采用本文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技术,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纵向上能够识别10米以上的储层;横向上预测的西山窑油层分布范围和齐古组与头屯河组气藏异常区已经实钻得到证实。(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4-01)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储层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将地质模式与地震解释技术相互结合,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储层进行评价预测。红台地区的主力储层叁间房组辫状河叁角洲储集砂体厚度薄及横向变化快,给储层分布预测带来了较大困难,在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和神经网络3项地震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通过分析,精细刻画了红台地区叁间房组辫状河叁角洲储集砂体的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乔.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D].吉林大学.2016
[2].殷一丹,谢锐杰,刘武波.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红台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3].袁晓宇.玉北地区鹰山组岩溶型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
[4].邱善武.叁塘湖盆地北小湖地区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吕学菊,寿建峰,徐美茹,杨雨,周进高.龙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微相的地震—地质综合预测[J].天然气工业.2012
[6].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
[7].牟智全,周立宏,张彦湘,王振升,肖敦清.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G533区块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
[8].张江华.大港张东地区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9].王宏斌,张虎权,孙东,龚洪林,王振卿.风化壳岩溶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以塔中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
[10].张宏.叁塘湖盆地侏罗系储层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