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吡唑论文-孟玲祎

多吡唑论文-孟玲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吡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性双稳态,电子转移,氰根桥联

多吡唑论文文献综述

孟玲祎[1](2019)在《基于叁氰合多吡唑硼酸铁的电子转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低维铁-钴普鲁士蓝类化合物(PBAs)因其结构易于调控且表现出可逆的热致、光致磁转变行为而备受关注。该类化合物中存在两个不同的稳态:[Fe_(LS)~(Ⅲ)(μ-CN)Co_(HS)~(Ⅱ)]和[Fe_(LS)~(Ⅱ)(μ-CN)Co_(LS)~(Ⅲ)],通过温度改变或低温下的光激发诱导电子在Fe和Co之间转移而实现两个稳态之间的转换。氰根化合物的构筑块原则为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物性关系提供了一系列模型化合物。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及溶剂分子均可以影响该类化合物的电子转移特性。本文基于研究较为透彻的[Fe_2Co_2]平面四方簇合物体系,通过引入含有活泼醛基的辅助配体4’-甲基-2,2’-联吡啶-4-甲醛,合成了一例具有平面四方结构的化合物{[(Tp~*)Fe(CN)_3Co(bpy~(CHO))_2]_2[ClO_4]_2}×2CH_3CN×H_2O(1),基于希夫碱反应,发展了两条简单有效地控制目标分子中电子转移特性的合成策略:首先,引入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有机单胺(NH_2C_n H_(2n+1),n=1-4),利用易于操作的希夫碱反应,合成一系列二联吡啶衍生物(bpy~(C=NR)),通过定向合成策略构筑四方骨架的[Fe_2Co_2]化合物2-5:{[(Tp~*)Fe(CN)_3Co(bpy~(C=NMe))_2]_2[ClO_4]_2}×2CH_3CN×2H_2O(2)、[(Tp~*)Fe(CN)_3Co(bpy~(C=N(n-Pr)))_2]_2[ClO_4]_2(3)、[(Tp~*)Fe(CN)_3Co(bpy~(C=N(i-Pr)))_2]_2[Cl O_4]_2(4)、[(Tp~*)Fe(CN)_3Co(bpy~(C=N(n-Bu)))_2]_2[ClO_4]_2(5)。初步磁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没有电子转移行为而甲胺修饰的化合物2存在部分电子转移特性。通过引入不同碳链的有机双胺(NH_2C_n H_(2n)NH_2,n=5,7,9,11),利用简单易行的希夫碱反应,合成联吡啶衍生物bpy~(C=N(CH2)nN=C)bpy,通过定向合成策略构筑新型铁-钴电子转移化合物(Capsule)6-10:{[(Tp~*)Fe(CN)_3Co(bpy~(2N5))_2]_2[ClO_4]_2}×6DMF(6)、{[(Tp~*)Fe(CN)_3Co(bpy~(2N7))_2]_2[ClO_4]_2}×6DMF(7)、{[(Tp~(3,Me))Fe(CN)_3Co(bpy~(2N7))_2]_2[ClO_4]_2}×8DMF(8)、{[(Tp~(3,Me))Fe(CN)_3Co(bpy~(2N9))_2]_2[ClO_4]_2}×2MeCN×2Et_2O×2H_2O(9)、{[(Tp~*)Fe(CN)_3Co(bpy~(2N11))_2]_2[ClO_4]_2}×5MeCN(10)。通过对化合物6-10进行初步的磁性表征和变温红外测试,发现化合物6-10均存在热致电子转移现象。化合物6、9、10存在部分电子转移行为,化合物7具有两步电子转移行为,化合物8发生了一步完全的电子转移且具有较高的转变温度,T_(1/2)约为316 K。变温单晶数据与磁性测试结果相吻合,但是具体的机理仍在探索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童金,Shu-Yan,Yu[2](2019)在《发光多吡唑基有机超分子网格体的构筑及其对离子的传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Hg~(2+)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很难降解,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的Hg~(2+)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机理,AIE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探针与成像、化学传感、智能材料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我们将具有丰富氢键性能的多吡唑基发光体引入到有机超分子体系的结构设计中,发展了基于多重氢键(N-H…N)发光有机超分子网格状化合物(HOF,也称为SOF)的精准构筑,表现出丰富的AIE效应,并且实现了对Hg~(2+)的高效快速传感。(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刘玉玲[3](2017)在《多吡唑胺与金属络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多吡唑胺配体与金属络合反应的研究。叁吡唑胺是叁脚架的,一种四配位的;二吡唑胺是叁配位的。它们的配位性质已经被很多人做了详细的研究。由于这些多吡唑胺是多齿的,有很好的配位能力,所以可以和很多金属反应,尤其是和过渡金属反应,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多吡唑胺与过渡金属Rh(Ⅰ)、Cu(Ⅱ)、Fe(Ⅱ)、Co(Ⅱ)、Ni(Ⅱ)的反应。(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2期)

丁红叶[4](2013)在《含多吡唑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多吡唑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结构化学,而且在光学、磁性、催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选择2,6-二(1-甲基-1氢-3-吡唑)吡啶(bmppy)和1,1,3,3-四(3,5-双甲基-1-吡唑)丙烷(tdmpp)为配体与铜盐或银盐反应得到一系列配合物,并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催化或荧光性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配体2,6-二(1-甲基-1氢-3-吡唑)吡啶(bmppy)分别与Cu(I)盐和Cu(II)盐反应,得到了叁个新的配合物[(bmppy)Cu(μ-I)]_2(1),[(MeOH)Cu(bmppy)(ClO_4)][ClO_4](2)和[Cu(bmppy)(NO_2)_2](3)。配合物1~3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及X-ray单晶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是由两个[(bmppy)Cu]单元经过两个I原子桥联的双核结构,每个Cu同时与两N原子和两个I原子配位,形成四面体配位构型;在单核配合物2和3中,每个Cu原子与一个bmppy配体中的叁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配位,形成叁角双锥构型。配合物1可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MMA与催化剂的比例等对MMA聚合反应的影响。配合物1在80C,以Cy-one为溶剂,MMA与催化剂的比例为300:1时催化效果最好,产率达到99%,且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最窄(PDI=1.23),对其催化机理做了初步探索。配体1,1,3,3-四(3,5-双甲基-1-吡唑)丙烷(tdmpp)和Ag(I)盐反应得到了叁个配合物[(AgNO_2)(tdmpp)]_n(4),[(Agtdmpp)(PF_6)·CH_3OH]_n(5)和[Ag_2tdmpp_2][BF_4]_2·CH_2Cl_2(6)。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及X-ray单晶衍射对配合物4~6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4,5中,Ag原子通过tdmpp配体桥联形成一维链结构,而配合物6是两个Ag原子通过tdmpp配体桥联形成双核结构。在配合物4,5和6中,每个Ag原子与来自两个tdmpp配体上的四个N原子配位形成四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4,5和6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黄郁健[5](2009)在《钨铜硫前驱簇与多吡唑、多咪唑的配位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W/Cu/S簇合物由于其结构多样性以及在工业催化和光学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广受关注。在以前的报道中,经由簇前驱体与不同的有机或无机配体配位组装,我们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寡聚和多聚的W/Cu/S含簇超分子化合物。在该类组装反应中,大多数的簇核中心保持不变,但是有数例反应其前驱体的簇核发生了重组。在本论文中,我们旨在利用簇核的降解或扩展反应组装得到新的W/Cu/S含簇寡聚和多聚化合物。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1)由[Et_4N]_4[WS_4Cu_4I_6]簇核中心降解或扩展组装二聚和多聚W/Cu/S簇合物及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2)含蝶形[WS_4Cu_3]骨架簇合物的组装研究。簇前驱体[Et_4N]_4[WS_4Cu_4I_6](1)与2当量1,1'-(1,4-丁基)双-(3,5-二甲基吡唑)(bbd)或1,3,5-叁(3,5-二甲基吡唑-1-甲基)-2,4,6-叁甲基苯(tdtb)配体在DMF/MeCN混合溶液中反应,分别得到了两个具有双巢状或双蝶形结构的二聚簇合物[WS_4Cu_3I(μ-bbd)]_2(2)和[{WS_4Cu_3(tdtb)}_2(μ-I)_2]·2DMF(3·2DMF);1与2当量bbd配体在DMF/MeCN中于溶剂热条件(90℃)下加热24 h,缓慢冷却后生成了一个包含双-双半开口立方烷结构的二聚簇合物[Et_4N]_6[{WS_4Cu_5(μ-I)_2I_4}_2(μ-bbd)](4),而1与2当量1,3,5-叁咪唑-2,4,6-叁甲基苯(titb)配体在DMF/MeCN中于溶剂热条件(120℃)下加热24 h,缓慢冷却后则生成了一个含线性簇核的超分子化合物{[WS_4Cu_2(titb)]·0.5H_2O}_n(5)。其中,化合物2、3和5的簇核骨架通过1中簇核降解得到,而化合物4的簇核由1的簇核扩展而得。化合物2和4的DMF溶液在飞秒测试条件下显示了很好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相对于前驱簇1有了很大增强。它们的叁阶非线性极化率X~((3))分别为6.00×10~(-12)esu(2)和3.70×10~(-12)esu(4),超极化率γ值分别为1.58×10~(-29)esu(2)和1.35×10~(-29)esu(4)。另外,在研究氢离子诱导W/Cu/S簇核重组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与化合物2有相同蝶形簇核骨架的化合物[WS_4Cu_3I(tdtb)]·3(MeCN)_(0.5)(6·3(MeCN)_(0.5))。因此,我们分别从配体、配位原子、配料比、簇前驱体及溶剂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其对形成含蝶形[WS_4Cu_3]骨架簇合物的影响,得到了叁个新的W/Cu/S簇:[WS_4Cu_3I(dmpm)_2](7)、[{WS_4Cu_3(tdtb)}_2(μ-Cl)_2]·DMF·2MeCN(8·DMF·2MeCN))、[{WS_4Cu_3(tdtb)}_2(μ-Br)_2]·DMF·MeCN(9·DMF·MeCN))。化合物6-9均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Cu/S簇前驱体在MeCN/CHCl_3或MeCN/DMF体系的弱酸或中性环境中,与螯合性好、空间位阻大的含吡唑配体反应,易于形成蝶形[WS_4Cu_3]簇骨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4-01)

邓元,王如骥,孙素琴,冯玉萍,丁廷桢[6](2001)在《蝎型螯合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Ⅱ)──含多吡唑硼酸盐配体的锌/镉(Ⅱ)蝎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蝎合配体氢叁 (3 -对甲氧基苯基吡唑 -1 )硼酸钾 KTp An及氢叁 (3 -对甲氧基苯基 ,5-甲基吡唑 -1 )硼酸钾KTp An,Me与 B族金属盐 MX2 (M=Zn,Cd;X=Cl,OAc)反应 ,得到一系列新的蝎合物 .对这些蝎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测定与研究 .对 Tp An Zn Cl(1 a)的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它属于P2 1/n空间群 ,晶胞参数 :a=1 .0 0 55(2 ) nm,b=1 .6890 (3 ) nm,c=1 .7760 (4 ) nm,β =1 0 2 .1 6(3 )°,Z=4 ,最终的偏离因子 R=0 .0 50 0 ,w R=0 .1 2 0 2 .中心体锌离子的配位环境为畸变的四面体结构(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唐良富,王志宏,贾文利,许育明,王积涛[7](1999)在《多吡唑烷配体与(CH_3CN)_2Mo(Cl)(CO)_3(GeCl_3)取代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吡唑烷配体与(CH3CN)2Mo(Cl)(CO)3(GeCl3)中乙腈配体的取代反应, 合成了含多吡唑烷配体的Mo_ Ge双核金属化合物. 多吡唑烷配体环上3,5 位取代基的立体位阻以及4 位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均影响其配位能力. 通过元素分析、1H NMR、IR和MS谱表征了所有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9年11期)

唐良富,王志宏,王积涛[8](1999)在《多吡唑烷配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双吡唑烷及其叁吡唑甲烷配体的合成,详细地综述了它们在无机配位化学及金属有机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1999年05期)

多吡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g~(2+)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很难降解,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的Hg~(2+)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机理,AIE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探针与成像、化学传感、智能材料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我们将具有丰富氢键性能的多吡唑基发光体引入到有机超分子体系的结构设计中,发展了基于多重氢键(N-H…N)发光有机超分子网格状化合物(HOF,也称为SOF)的精准构筑,表现出丰富的AIE效应,并且实现了对Hg~(2+)的高效快速传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吡唑论文参考文献

[1].孟玲祎.基于叁氰合多吡唑硼酸铁的电子转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童金,Shu-Yan,Yu.发光多吡唑基有机超分子网格体的构筑及其对离子的传感行为[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刘玉玲.多吡唑胺与金属络合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7

[4].丁红叶.含多吡唑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黄郁健.钨铜硫前驱簇与多吡唑、多咪唑的配位组装[D].苏州大学.2009

[6].邓元,王如骥,孙素琴,冯玉萍,丁廷桢.蝎型螯合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Ⅱ)──含多吡唑硼酸盐配体的锌/镉(Ⅱ)蝎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

[7].唐良富,王志宏,贾文利,许育明,王积涛.多吡唑烷配体与(CH_3CN)_2Mo(Cl)(CO)_3(GeCl_3)取代反应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

[8].唐良富,王志宏,王积涛.多吡唑烷配合物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1999

标签:;  ;  ;  

多吡唑论文-孟玲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