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态分散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壳聚糖,固态分散体,微球
固态分散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媛,党奇峰,刘成圣,陈军,宋磊[1](2012)在《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采用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通过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壳聚糖载药微球。通过对微球的粒径、溶胀率、载药率、包封率等指标检测以及缓释性能的研究,发现分子量为240kDa的壳聚糖制备的载药微球缓释效果明显,载药率、包封率均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其它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利用该分子量壳聚糖包埋固态分散体制备了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并具有药物缓释作用。因此,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是一种理想的药物缓释体系,可以用于包埋溶解性差,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13期)
陈丽媛[2](2012)在《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芬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很好的解热镇痛及抗炎效果,但是过度服用会引发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皮疹等毒副作用,甚至会造成肾功能衰竭。虽然布洛芬对胃粘膜的渗透性很高,但由于其弱酸性,在水和酸溶液中溶解度低,影响其口服后在胃中的吸收;进入肠道后,随着pH的增加,布洛芬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但由于布洛芬很难通过小肠粘膜,导致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且会对肠粘膜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布洛芬口服给药后,溶解性成为其在消化道中快速释放和吸收的限制因素。另外,布洛芬的生物半衰期短,欲保持有效的治疗浓度,患者需频繁大量服药,这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固态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 SD)技术能够改善弱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壳聚糖微球可以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本研究将SD技术与壳聚糖微球相结合,制备壳聚糖-SD载药微球,不仅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和抗炎效果,而且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进而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了药物对肠粘膜的刺激。为了选择合适的水溶性载体制备SD,改善弱水溶性药物布洛芬的溶解性,本文首先研究了布洛芬在增溶剂(尿素、甘露醇、PEG4000)和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结果发现布洛芬在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高于在甘露醇和PEG4000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并随溶剂浓度增加而增大,且吉布斯自由能显示溶解反应自发进行,因此本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载体制备SD。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对制备的SD进行物相鉴定,结果表明布洛芬以部分晶体状态和无定形态存在于SD中,且药物和载体间没有相互作用。溶出实验表明SD可以使布洛芬溶出速率明显提高,且布洛芬的溶出速率随着药载比的减小而增加。布洛芬的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其溶出行为与Korsemeyer–Peppas模型拟合度最高,药物释放机制遵循类似费氏扩散机制。本研究采用湿法造粒压制法制备基于SD的药片(SDBT)和常规药片(CT),并通过二甲苯诱导的小白鼠耳肿胀实验评价SDBT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SDBT比CT显示出了更好的抗炎效果。以上结果均表明,制备的布洛芬-尿素SD,明显改善了布洛芬的溶解性和抗炎效果。壳聚糖具有无毒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释放等作用。由于布洛芬的生物半衰期短,患者需要频繁服药以维持药效,这会对胃肠造成一定的损害;布洛芬在消化道中的药物突释现象,也会对消化道粘膜产生刺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利用醇酸降解法,得到四种脱乙酰度相同、分子量不同的壳聚糖。然后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壳聚糖-布洛芬载药微球。通过对微球的粒径、溶胀率、载药率、包封率等指标检测以及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发现240kDa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缓释效果明显,载药率、包封率均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其它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为了同时克服布洛芬溶解度低、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刺激等缺陷,本文选用240kDa壳聚糖材料与SD技术相结合,制备了壳聚糖-SD载药微球。通过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发现,布洛芬的溶解性得到改善,并且该微球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选择了合适的增溶剂制备固态分散体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评价了基于固态分散体的药片的抗炎效果;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壳聚糖-布洛芬载药微球,并通过对其理化性质的比较选择了合适的壳聚糖材料用于制备壳聚糖-SD载药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发现壳聚糖-SD载药微球用于药物缓释体系,可以克服药物的难溶、生物半衰期短、胃肠刺激等缺陷,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3-20)
柯学,平其能,施爱明[3](2001)在《头孢呋辛酯固态分散体形成和增加溶出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头孢呋辛酯 聚维酮固态分散体形成和改善溶出的机制。方法 采用溶剂法制备头孢呋辛酯 聚维酮固态分散体 ,利用差热分析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固态分散体中头孢呋辛酯的晶体性质 ,研究不同比例物理混合物和固态分散体的累积溶出速率。结果 药物的晶型消失 ,累积溶出速率明显增加。结论 通过固态分散法 ,药物以无定形分散于载体中 ,显着改善其溶出。(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吴志敏,张瑞琦,张蕴,姚凤卿[4](1996)在《呋塞米固态分散体处方与溶出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难溶药物呋塞米(FD)的溶出度。方法:筛选PVP、玉米淀粉作载体,以磷酸氢二钠-枸橼酸缓冲系统来控制微环境pH值,用溶剂沉降法将FD制成固态分散体,进而制成胶囊剂。结果: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此固态分散体中FD为无定型、无结晶。其胶囊剂与普通片剂比较,溶出度显着提高。结论:将FD制成固态分散体可增加其溶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1996年10期)
袁和亮,杨鹏晖,张晓东,史晖[5](1994)在《米索前列醇固态分散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剂法制备了米索前列醇-PVP-EC固态分散体,经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红外光谱分析及稳定性实验表明:米索前列醇固态分散体的化学稳定性较原料药本身有显着提高,选用不同溶剂,米索前列醇与PVP的不同比例及不同分子量的PVP制备固态分散体对米索前列醇的化学稳定性无影响,经加速实验表明本品有较好的抗湿作用,溶解度实验表明本品的溶解度较原料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于敏,刘刚,霍继明[6](1994)在《固态分散体新基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砂糖、淀粉为原料制成软糖型固态分散体,测定其含水量、粒径、体外溶出速率叁项指标。结果证明,软糖型固态分散体具有释药完全,分散均匀,粒径小,溶出速率快,原料来源广价廉,工艺简便,易于推广和大批量生产优点。(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医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闻苹[7](1988)在《难溶性药物强的松龙在固态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分散技术已用于减小药物粒度、提高药物的溶出及吸收速率。强的松龙难溶于水,曾用水溶性载体将它制成固态分散体系。本文目的是确定PEG、PVP、尿素、山梨醇、甘露醇和cremophor等能否作为固态分散体系的载体,以及这些载体的量和化学结构对药物溶出速率的影响。试验样品包括10%药物与90%载体的固态分散体或物理混合物。PEG、尿素用熔融法、PVP用溶剂法形成固态分散体。用循环法测定样品的溶出速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期刊1988年03期)
张兰玲[8](1988)在《难溶性药物苯妥英在固态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妥英是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缺点是口服后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个体的生物半衰期差异大。本文选择尿素、聚乙二醇(PEG)60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载体,分别与苯妥英制成固态分散体,研究该分散体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样品为10%苯妥英和90%载体的固态分散体和物理混合物。其中PEG和尿素的固态分散体用熔融法制备,PVP用溶剂法制备。将上述分散体或物理混合物制成叁种片剂,处方A含原料药,以氯化钠为载体;处方B为药物与载体的物理混合物;处方C为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期刊1988年03期)
范维玲[9](1985)在《固态分散体:安定和聚乙二醇4000的熔融物和共沉淀物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安定和聚乙二醇4000的固态分散体的制法,并着重比较经熔融分散法和共沉淀分散法制成的药物分散作的稳定性、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等物理性质。方法:选择10%安定/90%聚乙二醇4000的比例进行研究。物理混合物系将安定和聚乙二醇4000混合,通过200μm筛而得。熔融物系将物理混合物于130℃加热、熔融,(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期刊1985年03期)
徐惠南,刘夏妹,李端,吕圭源[10](1980)在《安体舒通固态分散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服后在胃肠液中溶解度小,溶出速度慢,吸收缓慢且不完全而影响疗效的发挥。药物溶出速度与其表面积是直接成比例的,故减小药物粒子就可增加溶出速度,从而在体内就有较快的吸收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近代,基于药物粒子大小与溶出速度及吸收速度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固态分散法,是解决难溶性药物体内吸收问题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难溶性药物和一种生理上惰性、易溶于水的固体载体以熔融、溶剂或溶剂-熔融相结合的方法制成的药物在固体载体中的高度分散体系。服用后,载体溶解并使药物以分子状态释出,从而具有比原来快得多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近年来,国内已用此法改善一些药物的吸收,取得成效。(本文来源于《医药工业》期刊1980年02期)
固态分散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洛芬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很好的解热镇痛及抗炎效果,但是过度服用会引发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皮疹等毒副作用,甚至会造成肾功能衰竭。虽然布洛芬对胃粘膜的渗透性很高,但由于其弱酸性,在水和酸溶液中溶解度低,影响其口服后在胃中的吸收;进入肠道后,随着pH的增加,布洛芬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但由于布洛芬很难通过小肠粘膜,导致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且会对肠粘膜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布洛芬口服给药后,溶解性成为其在消化道中快速释放和吸收的限制因素。另外,布洛芬的生物半衰期短,欲保持有效的治疗浓度,患者需频繁大量服药,这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固态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 SD)技术能够改善弱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壳聚糖微球可以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本研究将SD技术与壳聚糖微球相结合,制备壳聚糖-SD载药微球,不仅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和抗炎效果,而且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进而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了药物对肠粘膜的刺激。为了选择合适的水溶性载体制备SD,改善弱水溶性药物布洛芬的溶解性,本文首先研究了布洛芬在增溶剂(尿素、甘露醇、PEG4000)和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结果发现布洛芬在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高于在甘露醇和PEG4000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并随溶剂浓度增加而增大,且吉布斯自由能显示溶解反应自发进行,因此本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载体制备SD。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对制备的SD进行物相鉴定,结果表明布洛芬以部分晶体状态和无定形态存在于SD中,且药物和载体间没有相互作用。溶出实验表明SD可以使布洛芬溶出速率明显提高,且布洛芬的溶出速率随着药载比的减小而增加。布洛芬的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其溶出行为与Korsemeyer–Peppas模型拟合度最高,药物释放机制遵循类似费氏扩散机制。本研究采用湿法造粒压制法制备基于SD的药片(SDBT)和常规药片(CT),并通过二甲苯诱导的小白鼠耳肿胀实验评价SDBT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SDBT比CT显示出了更好的抗炎效果。以上结果均表明,制备的布洛芬-尿素SD,明显改善了布洛芬的溶解性和抗炎效果。壳聚糖具有无毒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释放等作用。由于布洛芬的生物半衰期短,患者需要频繁服药以维持药效,这会对胃肠造成一定的损害;布洛芬在消化道中的药物突释现象,也会对消化道粘膜产生刺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利用醇酸降解法,得到四种脱乙酰度相同、分子量不同的壳聚糖。然后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壳聚糖-布洛芬载药微球。通过对微球的粒径、溶胀率、载药率、包封率等指标检测以及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发现240kDa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缓释效果明显,载药率、包封率均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其它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为了同时克服布洛芬溶解度低、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刺激等缺陷,本文选用240kDa壳聚糖材料与SD技术相结合,制备了壳聚糖-SD载药微球。通过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发现,布洛芬的溶解性得到改善,并且该微球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选择了合适的增溶剂制备固态分散体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评价了基于固态分散体的药片的抗炎效果;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壳聚糖-布洛芬载药微球,并通过对其理化性质的比较选择了合适的壳聚糖材料用于制备壳聚糖-SD载药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发现壳聚糖-SD载药微球用于药物缓释体系,可以克服药物的难溶、生物半衰期短、胃肠刺激等缺陷,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态分散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媛,党奇峰,刘成圣,陈军,宋磊.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2
[2].陈丽媛.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柯学,平其能,施爱明.头孢呋辛酯固态分散体形成和增加溶出的机制[J].中国药学杂志.2001
[4].吴志敏,张瑞琦,张蕴,姚凤卿.呋塞米固态分散体处方与溶出度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
[5].袁和亮,杨鹏晖,张晓东,史晖.米索前列醇固态分散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
[6].于敏,刘刚,霍继明.固态分散体新基质的研究[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4
[7].闻苹.难溶性药物强的松龙在固态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8
[8].张兰玲.难溶性药物苯妥英在固态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8
[9].范维玲.固态分散体:安定和聚乙二醇4000的熔融物和共沉淀物的比较[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5
[10].徐惠南,刘夏妹,李端,吕圭源.安体舒通固态分散体的研究[J].医药工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