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点论文-田津

人性的污点论文-田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性的污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店员》,《人性的污点》,空间,精神

人性的污点论文文献综述

田津[1](2019)在《“审美乌托邦”:《店员》和《人性的污点》中的空间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穆德和菲利普·罗斯写作风格迥异,但其作品《店员》和《人性的污点》都关注犹太移民在美国遇到的现代性困境及空间诉求。《店员》里,莫里斯通过和店员重建"我—你"关系,将杂货店变成精神救赎的场所;《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通过和清洁工佛妮娅的恋爱逃离俗世,使有机农场变成世外桃源。(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康玫,张卫静[2](2019)在《解读电影《人性的污点》的悲剧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人性的污点》以刻画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社会的特定社会政治环境充斥的个体多变的欲望,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人性欲望及其与生存之间的悖论。电影男女主人公在命运的沉重枷锁下,选择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虽然收获短暂的圆满但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的遭遇表明,在一个十分重视种族和阶级身份且社会主流文化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国度,渺小的个体觊觎以僭越或者逃避的方式获取安宁注定是失败的。(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畅[3](2018)在《《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心理创伤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3期)

刘婷[4](2018)在《谎言带来的美国梦幻灭——解析《人性的污点》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的美国车水马龙、喧嚣繁华,然在其背后,却暗藏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利己主义、谎言、迷惘、欺诈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与《人性的污点》的主人公西尔克正是在此种背景下,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从他们身上,两位作家也暗示了美国梦的幻灭。(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0期)

史元辉[5](2017)在《菲利普·罗斯的现代性社会问题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文学创作生涯已近半个世纪,先后有29部长篇小说问世,获奖近50次。罗斯的小说创作除了《乳房》有较明显的卡夫卡式叙事方式之外,其余作品均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于当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本论文主要以罗斯后期所创作的两部代表性作品《美国牧歌》和《人性污点》为例,对罗斯在作品中的现代性社会问题书写进行研究。关于现代性,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1934-2009)将之划分为两种:“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与“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他更将前者定义为“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本文是在卡氏的“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或者“资产阶级的现代性”这一定义下展开论述的。在现代性社会的世俗化和理性化进程中,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乃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这种意识相信“进步的学说”,坚持“理性的崇拜”,崇尚“自有理想”和“实用主义”,“崇拜行动与成功”,即每个人要努力进取,展现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实现的自由梦想,以自身的倾向和意图通过理性或者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改造周围世界,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说《美国牧歌》和《人性污点》的主人公瑞典佬利沃夫和古典文学教授科尔曼·希尔克正是这种在现代性社会中追求主体性意识觉醒与张扬的典型代表。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实现自我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但是,却最终被命运戏弄与吞噬。这正是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悖谬之处:它鼓励和怂恿个人努力去实现自身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却同时以其他竞争者乃至亲人的质疑和指责陷其于孤立和无助,最终以自由社会竞争的名义将他们吞噬。本论文具体论述了罗斯在这两部小说中对于现代性社会的深刻反思,指出了诸多现代性社会问题如经典的消解、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和职业化沦落、主体性意识的零散化、青年的反叛和社会的分裂与对立在小说中的文学书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可能性。论文导论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铺垫性文字,分为叁节,分别陈述了罗斯本人和他的小说创作经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题为《世俗化和理性化的推动》,也分为叁节,分别是主体性意识的张扬、“除魅”的过程和“上帝死了”,主要以对小说人物瑞典佬利沃夫和科尔曼·希尔克教授进行解读和现代美国文学史简略回顾的方式论述了世俗化和理性化这两种进程是如何推动现代性社会的实现的,同时又是如何以欲望和物质的名义将精神和灵魂一步步推向枯萎和死亡的境地的,从而造成了韦伯所说的“除魅”和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的社会现状。第二章题为《经典的失落》,本章分为两节,主要论述了现代性社会理性化与世俗化进程对于经典的消解和摒弃。第一节主要以美国社会现状和罗斯的个人感叹为出发点陈述了当代美国社会经典作品所遭受的冷落和消解,第二节则以小说中的两位人文知识分子—科尔曼·希尔克和黛芬妮·茹为视角,论述了人文知识分子是如何以独到见解的名义对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和曲解的,如何一步步将经典推向失落和消解的。第叁章题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沦陷》,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主要以历史性简要回顾的方式陈述了西方思想和人文学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理性化的,第二节主要以科尔曼和黛芬妮为主要落脚点,论述在理性化的大潮下人文知识分子是如何逐渐职业化和世俗化的,第叁节论述了这两位知识分子是如何最终成为了科层机构下的冷酷科层管理者,以及黛芬妮又是如何展现自身的权欲做派的,第四节以科尔曼陷于众叛亲离的孤立境地为视角,展现了人文知识分子最终遭受的“消解”和“放逐”命运。第四章题为《主体性意识的零散化》,也分为四节。第一节论述了这两部小说中展现的“历史的终结”和“深度感的丧失”的社会现状,第二节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了在当代美国社会如何出现了小说中展现的“孤独的人群”这一社会现状,第叁节主要以瑞典佬利沃夫的女儿莫莉为视角论述了小说《美国牧歌》中展现的年轻人的绝望和反叛,第四节主要以《人性污点》中精英与大众的对立、《美国牧歌》中瑞典佬与女儿莫莉各自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其对立面的对抗为视角,论述了小说中展现的当今美国社会的疏离和对立现状。第五章题为《问题的应对》,本章也分为四节。第一节论述了两部小说中呈现的以上诸多问题乃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历史二律背反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也是现代性的一种伦理困境: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尤其是促进了物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灵危机,也就造成了以上讨论的诸多问题。第二节和第叁节主要以小说解读的方式分析了美国宗教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的“绝对信仰”和“终极关怀”学说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在应对以上社会问题的效用和局限性。第四节以梁漱溟先生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儒学的“仁”学说作为另外一种主体性意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利害”、“个人本位”为中心的主体性意识的补救性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鲁存[6](2017)在《后现代小说《人性的污点》的叙述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文坛地位极高的作家之一,小说《人性的污点》是美国叁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点》)之一。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科尔曼现实遭遇的描写,展示了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和宿命的冲突及对立。因为“幽灵”事件,科尔曼被冠予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科尔曼辞职和妻子去世后,又被揭露和福尼亚的桃色新闻。最终,科尔曼被流言所困,逼入绝境。通过对社会种族困境根源的探究,本文展现了美国社会表象背后的污秽状况和人性的污点。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用热内特叙述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尤其通过叙述学中叙述时间、叙述频率、叙述结构、叙事性等概念范式分析小说的主人翁科尔曼·希尔克,同时还分析了人物福尼亚·法利和越战老兵莱斯特·法利以及戴尔芬·鲁的生活经历。小说分析通过叙述学手法展示了异端的情节和孤独冷漠的主题。本文以小说情节冲突为突破点,从叙述时序、叙事结构的非连续性、事件冲突的叙述性、叙述频率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人性的污点》中的戏仿、互文、人物特征的不确定性以及含混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这种叙述不仅反映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体现了后现代背景下人们孤独冷漠的生存状态,孤独成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通过本文,叙述技巧的研究为表现作品的后现代特征提供了手段。透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个体的意识自由和性格孤独冷漠表现更加明显。总之,叙述学理论被用来阐释一个主题:在工业生产背景下,人与人关系极端异化。人们丧失人性,活在冷漠孤独的世界里。只有回归自然和本真,人们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只有抛弃人性的污点,才能克服困难,丰富内心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徐建纲,郑小雨[7](2017)在《《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人性的污点》围绕着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幽灵事件"、"不伦之恋"和"车祸"的剧情展开,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并且不切实际地追求着自己梦想。科尔曼逐步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最后走向毁灭。作者菲利普·罗斯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以及对梦想的诉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科尔曼·希尔克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5期)

林雪[8](2017)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1933-)被认为是美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当代犹太裔作家之一,于1997年凭借《美国牧歌》获得普利策奖。作为饱受争议的具有犹太背景的作家,罗斯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犹太群体与美国社会及其主流文化的矛盾、冲突与心灵困境,其主人公也大多是犹太人或拥有较浅肤色的黑人。《人性的污点》是罗斯于2000年发表的第二十四部作品,也不例外。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小说的叁位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福妮雅·法利和德芬妮·鲁斯生存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等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人性的污点》是一部社会及人性伦理悲剧,它的悲剧不仅源于外部的种族压迫和歧视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等因素,也源于生存压力下主人公们伦理身份的混乱以及自由意志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们在自由意志主导下做出的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重构违背了伦理规范、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打破了伦理禁忌,扰乱了伦理秩序,最终走向悲剧。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先分析了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悲剧,探讨了其所处的伦理环境,分析了其在自由意志主导下为掩饰种族身份而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伦理困境。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正带给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却体现了罗斯对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平的伦理关怀。然后,文章分析了科尔曼的情人福妮雅·法利家庭伦理身份和社会伦理身份的混乱以及其通过自我否定来寻求安全感和原始性欲快乐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最后,文章进一步剖析了科尔曼的对手德芬妮·鲁斯女性主义身份构建的失败,探究了其伦理意识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碰撞以及与科尔曼的矛盾冲突。罗斯在小说中着重从伦理角度描写了人性,并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成功、快乐及自我实现等提供了道德启蒙,同时也为人们在全社会共同反抗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建立新型伦理关系提供了启发。在小说《人性的污点》中,菲利普·罗斯借助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对人类社会及人类的敏锐洞察力深刻剖析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探索了欲望驱使下形形色色的生存状态,由此,本文希望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人性的污点》进行全新阐释,挖掘蕴含其中的伦理本质,探究人性的污秽的伦理本质,为未来有关美国先驱作家菲利普·罗斯及其小说的研究提供全新角度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1)

陈蔘[9](2016)在《论犹太文学的一致性——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人性的污点》为例,从文学理论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叁个问题:一、为什么无法定义犹太文学的一致性;二、真理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争论;叁、文学的责任。本文侧重作品所引发的文学批评的讨论,指出文学的责任不在于传达某个真理,而是读者体验真理的可能性,返璞归真则是文学责任的一种表达。(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9期)

萧茹[10](2016)在《论《人性污点》的流浪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经典小说《人性污点》是一部以非犹太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围绕一个伪装成犹太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探讨了一些人类普遍的问题,揭示了人共同的放逐命运。表面上,小说没有直接表现犹太性,然而它所体现的主题是犹太人从古至今的生活,以及犹太小说的传统主题——流浪。该论文试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科尔曼和佛妮娅的流浪历程,分析小说的流浪主题。(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人性的污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影《人性的污点》以刻画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社会的特定社会政治环境充斥的个体多变的欲望,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人性欲望及其与生存之间的悖论。电影男女主人公在命运的沉重枷锁下,选择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虽然收获短暂的圆满但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的遭遇表明,在一个十分重视种族和阶级身份且社会主流文化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国度,渺小的个体觊觎以僭越或者逃避的方式获取安宁注定是失败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性的污点论文参考文献

[1].田津.“审美乌托邦”:《店员》和《人性的污点》中的空间理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康玫,张卫静.解读电影《人性的污点》的悲剧主题[J].电影文学.2019

[3].刘畅.《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J].北方文学.2018

[4].刘婷.谎言带来的美国梦幻灭——解析《人性的污点》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J].北方文学.2018

[5].史元辉.菲利普·罗斯的现代性社会问题书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鲁存.后现代小说《人性的污点》的叙述学阐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7].徐建纲,郑小雨.《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J].青年文学家.2017

[8].林雪.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点》[D].湖南大学.2017

[9].陈蔘.论犹太文学的一致性——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10].萧茹.论《人性污点》的流浪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标签:;  ;  ;  ;  

人性的污点论文-田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